家庭养生宜与忌速查手册-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脆,走路时稍不小心就容易发生骨折。近年来,有人做过统计,中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在50岁这一年龄组为21%,69岁组为58%,70~80岁以上的为90%。另外,在60岁以上患腰背痛、腿痛的老人中,男性患骨质疏松症的为5%,女性则高达38%。
因此,为了晚年的健康,中老年妇女应及时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出现。在日常生活中,适当增加某些营养,特别是钙、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取。这对常见的老年病——骨质疏松症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预防骨质疏松症的简易方法是在中老年人的饮食中每天加入一瓶(200~300毫升)牛奶。牛奶里既含有丰富的钙质,又含有丰富的高级蛋白质,是中老年人天然的钙质和蛋白质的最好来源。酸牛奶是以鲜牛奶经过杀菌消毒后再接种乳酸杆菌发酵而成的。人体对酸牛奶中的蛋白质、钙质的吸收,要比鲜牛奶高得多。中老年妇女饮用酸牛奶不仅能够补充足够的钙质和各种氨基酸,而且还能增进食欲,增强消化能力。除此以外,中老年妇女还必须注意从饮食中补充钙质。食物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D,都能促进钙的溶解,有利于钙的吸收。然而有些食物,如菠菜、竹笋、芹菜、茭白等,含有较多的植酸和草酸,这些蔬菜如果与牛奶、乳制品、豆制品等含钙食物同食,将使钙形成不溶性植酸钙和草酸钙,影响钙的吸收。因此,中老年人在喝牛奶时,应尽可能少吃含草酸多的蔬菜,而应多吃一些虾米、虾皮、骨粉、豆腐之类含钙丰富的副食品。
skbshge
2。 忌忽视久咳不愈()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借助咳嗽可将气道内的异常分泌物及异物排除于体外。但久咳可以引起呼吸道内感染扩散、出血、胸膜下气肿泡破裂而形成自发性气胸。严重者可致胸内压增高,进而发生肺气肿,出现肺心病、呼吸衰竭。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通常是由于呼吸道疾病、胸膜损害及心脏功能不全等所致。一般说来,突然剧烈咳嗽多与上呼吸道炎症、气道内异物或气道过敏有关;反复发作有痰的咳嗽常为下呼吸道疾患,如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有关;若痰量多且为脓性痰应考虑为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空洞型肺结核之可能;若咳嗽伴有声音嘶哑,则是声带发炎或左侧肺部肿瘤所致;如果咳嗽伴有咯血,多见于肺部急性炎症,青年人出现大量咯血,应考虑支气管扩张、结核、肺脓肿或风湿性心脏病,老年长者若出现痰内带血,首先应排除肺部肿瘤之可能。有的人咳嗽数周、数月不愈,对有关药物疗效甚微,此时应想到是气道反应性增高的可能,即通常所说的支气管哮喘。总之,咳嗽是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症状,无特异性,应查明咳嗽原因,积极加以治疗。
skbshge
1。 宜重视药物养生()
运用传统中药保健,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不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保健药物,而且创造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延年益寿方药。汉代诞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的药物理论和治病用药经验。全书计三卷,共收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唐代继承和发展了服用药物以延缓衰老的思想。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药能恬神养性,以资四气”,并记载了不少延寿中药,如服地黄方、乌麻散、琥珀散、熟地黄膏、枸杞根方、孔圣枕中丹等。
宋、金、元时期,有关延寿药物的理论有了重要的发展,如著名医学家陈直、邹铉明确指出,老年药物保健,应着眼于培补先、后天之本。观其书中常用之品,如地黄、枸杞子、狗脊、胡桃肉、何首乌、菟丝子、人参、茯苓、山药、陈皮、木香等,皆为补肾益精、健脾理气之药。这个时期,方剂学有了高度的发展,出现了以《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妇人大全良方》等为代表的许多部著名的医药方剂学著作,收集了许多延寿方药,如“巴乾丸”、“神仙服鹿角法”、“二精丸”、“益寿地仙丸”、“枸杞子丸”等,为后世抗衰老方药的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
到了明代,进入延寿药物发展的全盛时期,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真火;万密斋主张以阴阳平衡、五味既济的中和之法,为老年保健用药制方的原则。尤其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成了《本草纲目》这部药物学巨著,在其所记载的1 892 种药物中,具有抗衰老延年作用的药物有253种,并选录延寿方剂89则。清代统治阶级热衷于服用长生不老方药,故宫中此类医方甚多,如益寿膏、补益资生丸、菊花延龄膏、百龄丸、松龄太平春酒等。这些医方,为时世研究延缓衰老药物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skbshge
2。 药补宜遵循的原则()
中医益寿延年之药甚多,然而皆有针对性,补药并非人人都可吃。人体无病,不需要的补或不适宜的补,都会影响生命,弄不好会起相反的作用,没有病反而生病,有的病情还会加重,或使人加速衰老等。自古道“是药三分毒”,所以在进行药补的时候,要十分慎重,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虚则补之:这是运用补药的最根本原则,若是无病体健之人一般不需服用,即无虚则不用补。倘若一见补药,以为对人体皆有好处,贸然进补,很容易导致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失调,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有些青壮年,形神俱旺,生机蓬勃,本无虚证,也常服用人参、胎盘、黄芪等,或有医者投患者所好,也滥用补品,如此只会有损于健康。
(2)适可而止:这是说运用补药养生,忌滥服无度。若惟虚是补,偏执一端,盲目滥补,则反会有害机体。药物的作用,主要靠药性,凡是药物都有一定的偏性,药物就是利用它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例如,人体偏于寒性,就用偏于热性的药物来纠正,如果用之过多,纠之太过,人体又可偏于热性。虽属气虚,但若一味大剂补气而不顾其他,则反而会导致气机壅滞。又如,虽为阴伤,但若一味大剂养阳,则反而遏伤阳气,致使人体阴寒凝滞。此外,补血药物药性多黏腻,过服会损伤脾胃;补阳药性偏温燥,常用则助火劫阴。以上均说明,在使用补药时,一定要忌滥用无度,防补多壅滞。清代著名医家程国彭指出:“补之为义,大矣哉!有当补不补误人者,有不当补而补误人者;亦有当补而不分气血、不辨寒热、不知缓急、不分五脏、不明根本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进也。”
(3)辨证进补:证是指证候,它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的各种症状的病理概括。由于证候揭示了病变的部位、原因和性质,因而它比症状就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反映着疾病的本质。所以,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基本上都是从证候入手的,相同的证候,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候,用基本不同的治法。同样,在运用补药时,一定要辨证进补,分清气血阴阳、寒热虚实,根据不同体质,适当予以滋补药物。
skbshge
3。 五脏虚证宜滋补()
(1)心的虚证:分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和心阳虚四种。其证候表现和滋补方法应是:①心气虚。症见心悸气短、自汗乏力、苔白质嫩、脉少力或虚,可选用西洋参、甘草、五味子、人参、党参等滋补中药;中成药应用参芪精。②心血虚。临床以心悸、失眠、多梦为基本症状,兼见面色不华、眩晕、唇舌色淡、脉细弱,可选用当归、灵芝、柏子仁、龙眼肉、阿胶等滋补中药;中成药要用柏子仁或天王补心丹。③心阳虚。症见心悸气短、水肿、肢冷、畏寒、面色苍白或滞暗、舌淡或紫暗而胖嫩、脉迟无力,可选用鹿茸、黄芪、紫河车、人参等滋补中药;中成药可用河车粉、人参精。④心阴虚。症见心烦失眠、心悸、手足心热、咽干、苔少舌质色红且瘦、脉细数,应选用浮小麦、麦门冬、百合、灵芝、西洋参、鸡子黄等滋补中药;中成药可用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
(2)脾的虚证:主要是脾气虚和脾阳虚。脾气虚临床见症主要是食少、腹胀、便溏、少气懒言、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缓弱,常用的滋补中药是淮山药、大枣、莲子、粟米、白术、榛子仁、荔枝、黄芪等;中成药可用大茯苓丸、参苓白术散等。脾阳虚是脾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每见形寒肢冷、纳减腹胀、脘腹隐痛、喜温喜热、口淡不渴、大便稀溏,或四肢水肿、小便不利,或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脉沉细或迟弱,常用的滋补中药是补骨脂、干姜、紫河车、人参等;中成药可用仙术汤、小建中汤等。
(3)肺的虚证:主要是肺气虚和肺阴虚。肺气虚的表现为咳声无力、语言低微、呼吸微弱、自汗、易感冒、脉虚、苔白舌质淡嫩,常用的滋补中药是五味子、五爪龙、黄芪、人参等;中成药可用补肺散。肺阴虚主要症状是干咳少痰、咽干喉痛或咯血、盗汗、苔少、舌质红、脉细数,常用的滋补中药是麦门冬、天门冬、西洋参、白木耳、猪肺、沙参、梨、甘蔗等;中成药可用人参固本丸等。
(4)肝的虚证:主要表现为肝血虚和肝阳虚。肝血虚的主要症状是面色无华、眩晕、夜寐多梦、视物模糊、两目干涩、肢体麻木、爪甲不荣、月经量少或经闭、舌淡、脉细,可选用滋补中药,如枸杞子、何首乌、当归、白芍、阿胶、鸡血藤、大枣、花生、荔枝等;中成药当用何首乌丸。肝阳虚的主要见症是头晕、眼花、两目干涩、两胁隐痛、手足心热、苔少舌质红且瘦、脉弦细且数,可选用滋补中药,如龟版、鳖甲、桑椹、芝麻、乌骨鸡、女贞子、旱莲草;中成药当用益寿地仙丸、天大造丸。
(5)肾的虚证:主要表现为肾阴虚和肾阳虚。肾阴虚的主要见症是遗精、健忘、脱发、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耳鸣、苔少舌质红且瘦、尺脉细数,可选用滋补中药,如生地黄、熟地黄、冬虫夏草、龟版、鳖甲、女贞子、黄精等;中成药当用二精丸、八仙长寿丸。肾阳虚的临床表现是腰冷痛乏力、阳痿、畏寒、呼多吸少、腰以下水肿、小便短少、苔白滑舌质色淡伴嫩、脉弱尤以尺脉明显,可选用滋补中药,如鹿茸、狗鞭、锁阳、巴戟天、沙苑子、杜仲、续断、补骨脂等;中成药当用不老丸、补骨脂丸、胡桃丸等。
skbshge
4。 宜重视因时进补()
这是说在选用滋补药时,必须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以及四时气候与人体脏腑组织的内在联系,而合理选择补药。其原因在于人与自然息息相应,四时不同,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也不同,因而,药物养生宜根据四季阴阳盛衰消长等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正如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所说过的:“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五剂,乃诸补散各一剂;夏大热则服肾沥汤三剂;秋服黄芪等丸一两剂;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则止。此法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矣。”此即应四时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而进行的因时进补的举例。那么,又怎样因时进补呢?
(1)春天进补:《黄帝内经》指出,“春夏养阳”,意思是春夏之时,自然之阳气升发,万物生机盎然,养生者顺时而养就应该充养,保护体内阳气,使之充沛,不断旺盛起来。故在运用药物进补时,应顺乎自然界变化,适当服以辛散升提之品。尤其在早春时节,春寒料峭,阳气动而未发,进补更应偏温。我国古代养生家也都认为春季应服用一些中药,以调整机体功能,预防疾病,如《寿世秘典》记载:“三月采桃花浸酒饮之,能除百病益颜色。”《千金方》指出,“春分后宜服神明散”。其方用苍术、桔梗各60克,炮附子30克,炮乌头120克,细辛30克,共研细末,有感时气者,用水调3克服之。若春季患温热病后,津伤液亏者,则需凉补以滋阴生津。此外,南方阴雨连绵,低温与天暖交替出现,湿气困脾,宜进健脾运湿之品,如薏苡仁、茯苓、党参。
(2)夏季进补:中医学认为,夏为“蕃秀”之季,即是自然界生物最为茂盛的时候,此时气候炎热,阳气蒸腾,人体新陈代谢处于旺盛期,入难敷出。其因在于热能伤阴、伤气,加之夏日排汗较多,气阴更益耗伤,如有阴雨,则兼祛湿邪。根据上述特点,夏季药物补益当以甘平、甘凉补益气阴、气津之品为主,兼以清热祛湿。有些慢性病患者,如支气管炎,只有在冬天发作或发作得厉害一些,而在夏季不发作或发作得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