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国学知识大全 >

第24部分

国学知识大全-第24部分

小说: 国学知识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刑约第十六亡。

    赏刑第十七此篇言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谓利禄官爵,专出于兵;壹刑谓刑无等级;壹教谓富贵之门专于战。

    画策第十八此篇言胜敌必先自胜,亦主壹民于战。

    境内第十九此篇言户籍及军爵。

    弱民第二十此篇言民强则国弱,民弱则国强,乃以人民为国家机械之论。

    第二十一亡。

    外内第二十二此篇言重农战之理。

    君臣第二十三此篇言君不可释法,亦及重农战之论。

    禁使第二十四此篇主势治。

    慎法第二十五此篇言人主御下之术。“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诈”二语,乃一篇主旨也。

    定分第二十六此篇言立法、行法及司法之官吏,可以考见古制。

    十一、尹文子

    此书言名法之义颇精,然文甚平近,疑经后人改窜矣。按汉志,尹文子一篇。隋志二卷。四库提要云:“前有魏黄初末山阳仲长氏序,称条次撰定,为上下篇。文献通考著录作二卷。此本亦题大道上篇下篇,与序文相符,而通为一卷;盖后人所合并也。序中所称熙伯,盖缪袭之字。其山阳仲长氏,不知为谁。李淑邯郸书目以为仲长统。然统卒于建安之末,与所云黄初末者不合。晁公武因此而疑史误,未免附会矣。”按四库著录之本,与今通行本同。此序恐系伪物。群书治要引此书,上篇题大道,下篇题圣人,与今本不合,则今本尚定于唐以后也。今本两篇,精要之论,多在上篇中。然上篇实包含若干短章,因排列失次,其义遂不易通;盖条次撰定者,于此学实未深造。此篇盖汉志之旧,其文字平近处,则后人所改。下篇由杂集而成,盖后人所附益,非汉时所有。故汉志一篇,隋志顾二卷也。今略料拣上篇大意于下。学者依此意分节读之,便可见此书之意矣。

    此书之旨,盖尊崇道德,故谓道贵于儒墨名法,非法术权势之治,所得比伦。夫所贵于道者,为其能无为而治也;无为而治,非不事事之谓,乃天下本无事可为之谓;天下所以无事可为者,以其治也;天下之所以治,以物各当其分也。盖天下之物,固各有其分;物而各当其分,则天下固已大治矣。然此非可安坐而致,故必借法以致之。所谓“道不足以治则用法,法不足以治则用术,术不足以治则用权,权不足以治则用势;势用则反权,权用则反术,术用则反法,法用则反道”也。夫权与术、与势,皆所以行法;法则所以蕲致于道也。法之蕲致于道奈何?曰:使天下之物,各当其分而已。然非能举天下之物,为之强定其分,而使之守之也;能使之各当其固有之分而已。所谓“圆者之转,非能转而转,不得不转;方者之止,非能止而止,不得不止。故因贤者之有用,使不得不用;因愚者之无用,使不得用”也。夫如是,则“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之术,不可不讲矣。天下万事,不可备能;责其备能于一人,贤者其犹病诸。今也,人君以一身任天下之责,而其所操者,不过“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之一事,不亦简而易操乎?故曰“以简治烦惑,以易御险难;万事皆归于一,百度皆准于法;归一者简之至,准法者易之极”也。夫任法之治,固尚未能合道。所谓“法行于世,则贫贱者不敢怨富贵,富贵者不敢凌贫贱;愚弱者不敢冀智勇,智勇者不敢鄙愚弱。道行于世,则贫贱者不怨,富贵者不骄;愚弱者不慑,智勇者不凌”是也。然必先合于法,而后可以蕲致于道;欲蕲致于道者,必先行法,则断然矣。而欲定法则必先审形名;此形名之术,所以为致治之要也。上篇之大旨如此。此篇虽经后人重定,失其次序;亦或有阙佚;其文字疑亦有改易。然诸书言形名之理,未有如此篇之明切者,学者宜细观之(“形名”二字,本谓因形以定名;后世多误为“刑名”,失之。释“形名”二字之义者,亦唯此书最显)。

    又此书上篇,陈义虽精,然亦有后人窜入之语。如“见侮不辱,见推不矜;禁暴寝兵,救世之斗”,乃庄子论尹文语;此篇袭用之,而与上下文意义,全不相涉,即其窜附之证。盖古人之从事辑佚者,不肯如后人之逐条分列,必以己意为之联贯。识力不及者,遂至首尾衡决,亦非必有意作伪也。下篇则决有伪窜处。如“贫则怨人,贱则怨时”一节,断非周秦人语,亦全非名家之义也。

    十二、慎子

    此书亦法家者流,而阙佚殊甚。汉志法家,“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史记孟荀列传:“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集解:“徐广曰:今慎子刘向所定,有四十一篇。”(“一”系误字,汉志法家都数可证)正义:“慎子十卷,在法家,则战国时处士。”按荀子谓“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又谓“慎子有见于先,无见于后”。(谓其物来顺应,更无他虑,即庄子“不师知虑,不知前后”之意,非谓其知进而不知退也)庄子以慎到与彭蒙、田骈并称,谓其“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笑天下之尚贤,非天下之大圣。不师智虑,不知前后;推而后行,曳而后往。曰: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豪杰相与笑之。曰:慎到非生人之行,而死人之理也。”观荀、庄二子之论,其学实合道、法为一家。故史记谓其学黄老道德之术,汉志以其书隶法家也。(韩子难势篇,吕览慎势篇,引慎到语,皆法家之言)其书唐志十卷,与史记正义合。崇文总目三十七篇,校汉志已损其五。王应麟谓唯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与今本合。然今本每篇皆寥寥数行,四库谓又出后人捃摭,非振孙所见之旧已。

    然如威德篇谓“古者立天子而贵之,非以利一人也。曰: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通理以为天下也。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可见法家虽尊君权,实欲借以求治,非教之以天下自私。又如因循篇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此“化”字实为老子“化而欲作”之“化”字之确诂。虽阙佚,亦可宝也。

    十三、邓析子

    此书汉志二篇,在名家。隋志一卷。四库提要云:“今本仍分无厚转辞二篇,然其文节次不相属,似亦掇拾之本也。”又云:“‘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一条,其文与庄子同,或篇章浅缺,后人摭庄子以足之欤?”愚按此书有采掇先秦古书处,又有后人们己意窜入处。核其词意,似系南北朝人所为。如“在己为哀,在他为悲”。“患生于宦成,病始于少瘳,祸生于懈慢,孝衰于妻子”等,皆绝非周、秦人语也。伪窜处固已浅薄;采掇古书处,亦无精论;无甚可观。

    十四、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为杂家之始。毕沅所谓“书不成于一人,不能名一家者,实始于不韦,而淮南内外篇次之”是也。史记吕不韦传,谓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号曰吕氏春秋;而自序及汉书迁传载迁报任安书,又云:“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按序意云:“维秦八年,岁在涒滩”,是时不韦未徙,故有议史公之误者。然史公本谓世传吕览,不谓不韦迁蜀而作吕览也。据本传“号曰吕氏春秋”之语,则四字当为全书之名,故汉志亦称吕氏春秋。然编次则当如梁玉绳初说,先览后论,而终之以纪。“世称吕览”,盖举其居首者言之;序意在十二纪之后,尤其明证。毕氏泥礼运注疏,谓以十二纪居首,为春秋之所由名;(说本王应麟,见玉海)四库提要谓唐刘知几作史通,自序在内篇之末、外篇之前,因疑纪为内篇,览与论为外篇、杂篇,皆非也。礼运郑注,本无吕氏以春秋名书,由首十二纪之意。古人著书,以春秋名者甚多,岂皆有十二纪以为之首邪?古书自序,例在篇末;吕览本无内、外、杂篇之名,何得援唐人著述,凿空立说乎?

    此书合八览六论十二纪,凡二十六篇。自汉志以下皆同。庾仲容子抄,陈振孙书录解题,史记索隐作三十六,“三”盖误字;文献通考作二十,则又脱“六”字也。玉海引王应麟,谓“书目,是书凡百六十篇”,与今本篇数同。卢文弨曰:“序意旧不入数,则尚少一篇。此书分篇,极为整齐,十二纪纪各五篇,六论论各六篇,八览当各八篇。今第一览止七篇,正少一。考序意本明十二纪之义,乃末忽载豫让一事,与序意不类。且旧校云一作廉孝,与此篇更无涉,即豫让亦难专有其名。因疑序意之后半篇俄空焉,别有所谓廉孝者,其前半篇亦简脱;后人遂相附和,并序意为一篇,以补总数之阙。然序意篇首无“六曰”二字,后人于目中专辄加之,以求合其数,而不知其迹有难掩也。”按卢说是也。予谓此书篇数,实止廿六。今诸览论纪又各分为若干篇,亦后人所为,非不韦书本然也。此书诸览论纪,义皆一线相承,说见后。固无取别加标题。四库提要谓“唯夏令多言乐,秋令多言兵,似乎有义,其余绝不可晓”,谬矣。

第26章 经子解题(19)() 
此书虽称杂家,然其中儒家言实最多。(今人指为道家言者,实多儒、道二家之公言。参看论淮南子处)四库提要谓其“大抵皆儒家言”,实为卓识。按书大传:“古者诸侯始受封,则有采地。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其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史记秦本纪:庄襄王元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即“兴灭国、继绝世”之义也。史又称是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亦必不韦所为。不韦其能行儒家之义矣!

    不韦进身,诚不由正,然自非孔、孟,孰能皆合礼义?伊尹负鼎,百里自鬻,王霸之佐,皆有之矣。高似孙曰:“始皇不好士,不韦则徕英茂,聚俊豪,簪履充庭,至以千计。始皇甚恶书也,不韦乃极简册,攻笔墨,采精录异,成一家言。春秋之言曰:十里之间,耳不能闻;帷墙之外,目不能见;三亩之间,心不能知。而欲东至开晤,南抚多囗,西服寿靡,北怀儋耳,何以得哉?此所以讥始皇也。”方孝孺亦称其书“诋訾时君为俗主,至数秦先王之过无所惮”。夫不韦著书,意在“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史记本传语。原不为讥切一时。然其书立论甚纯,而不韦又能行之;使秦终相不韦,或能行德布化以永其年,不至二世而亡,使天下苍生亦蒙其荼毒,未可知也。今此书除儒家言外,亦存道、墨、名、法、兵、农诸家之言。诸家之书,或多不传,传者或非其真;欲考其义,或转赖此书之存焉,亦可谓艺林瑰宝矣。要之不韦之为人,固善恶不相掩,而其书则卓然可传;讥其失而忘其善,已不免一曲之见;因其人而废其书,则更耳食之流矣。

    此书注者,唯有高诱;其注误处甚多。史记谓不韦书成,“布咸阳市门,县(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高注多摘其书误处,谓扬子云恨不及其时,车载其金。(见慎人适威二篇注)殊不知古人著书,重在明义;所谓误不误者,但就论道术之辞言之,非斤斤计较于称引故实之间也。高引扬雄语以诋吕氏,毕沅即摘高注误处,转以是语相讥,宜矣。近人孙德谦云,注此书已成,然未刊布。今通行者,仍为毕沅校本。

    孟春纪十二纪皆与礼记月令大同。按此所述,为古明堂行政之典。淮南时则训管子幼官图皆是物也。此盖同祖述古典。参看论墨子处自明。或以吕览载之,疑为秦法,误矣。

    孟春纪下标目凡四:曰本生,言养生之理。曰重己,言人当顺性之情,使之不顺者为欲,故必节之。曰贵公,曰去私,义如其题。盖天下之本在身,春为生长之始,故孟春仲春季春三纪之下,皆论立身行己之道,而孟春纪先上本之于性命之精焉(诸览、论、纪下之分目,虽后人所为,亦便识别,故今皆仍之;而又说明其一线相承之义,以见此书编次之整齐焉)。

    仲春纪纪下亦标四目:曰贵生,义与庄子让王篇同。又云:“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此言生活贵有意义,尊生者非荀全其生命之谓,其说极精。后世神仙家言之自托于道家者,乃徒欲修炼服饵,以求长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