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成大事者说话101法则 >

第32部分

成大事者说话101法则-第32部分

小说: 成大事者说话101法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说话说得太多还容易将自己的喜怒形于色。对于智者来说,喜怒不形于色是很重要的。

    曹丕被立为太子以后,王宫左右女官齐向曹操夫人卞后致贺说:“将军被封为太子,天下人全都高兴,夫人应该把库房里的东西,全拿出来赏赐。”卞夫人说:“大王只因曹丕年纪最大,所以定为合法继承人,我只能庆幸我免除了教导无方的责备,哪有什么理由高兴赏赐呢?”女官回来,向曹操报告,曹操愉快地说:“怒时不形于脸色,喜时不忘记节制,最是难得。”

    相反,曹丕听到自己被立为太子的消息,高兴得抱住仪郎辛毗的脖子叫喊说:“辛君,你知道不知道我是多么的兴奋?”辛毗的女儿辛宪英则十分清醒地说道:“太子的责任是代替君王主持祭庙,管理国家。代替君王,不可不忧虑责任重大;管理国家,不可不恐惧治理困难。他应该忧虑恐惧才对,反而大喜若狂,如何能够长久,魏国国运难道能兴隆?”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真如辛宪英所预料的那样。

    辛宪英的预见是正确的。一个人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一定不会说太多的话,即使他很能说。只有喜怒形于色的人才会喋喋不休。

    成大事者认为,一个人很会说话,但也不要多说话。多说话不但容易让所有的人不愿意去表达,而且还会将自己暴露无遗。就像思想袒露在别人面前,让别人来指指点点,这样是很危险的。我们要想做一番事业,就应该不断地节制自己,节制自己的行为、节制自己的说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很会说话,但这并不是真相。其实真正会说话的人都只是在关键的时刻说关键的话。

第84章 人非万能,善于拒绝别人() 
成大事者认为,人并不是万能的,有些时候需要善于拒绝别人,这样可以为自己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有的人总是特别忙碌,原因就在于他对别人的请求或邀约,几乎从来不说“不”。

    其实很多人都会面对这种情况,当有人求助于自己或发出邀请时,碍于面子,总是拉不下脸来拒绝。不能拒绝的原因具体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是担心影响交情。相对于社会来说,个人是一个独立体,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和活动范围。如果你不了解拒绝他人请托的重要性,一味接受,那么会把自己扔进一个无限开放的空间里,失去了自我,完全裸露,被各种各样的烦事纠缠不休。

    二是接受似乎比拒绝更容易。拒绝会伤人面子,自己心里也不好受。有时想想,与其让心里遭罪,不如答应人家算了。结果往往是事情越做越多,有时还会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三是担心拒绝后会触怒对方或遭到报复。由于对方的身份或背景较为可观,或仅仅是害怕对方性格上的潜在因素,你就可能会接受其请托,因为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现在做了这事,以后就可以避免产生麻烦了”。而结果往往是对方要求你的事会越来越多,令你不堪其苦。

    四是想做一位大家喜欢的好人。做人难,做好人更是难上加难。什么事,不分好坏,也不衡量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及,就一味好心地接受请托,那么结果,不说给你的个人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麻烦接踵而至,有时候,好心也未必能办好事,反而会因为你的介入,把原本并不是很复杂的事情弄得一团糟。

    五是不知如何拒绝。这样的人往往是心地善良,较易说话的人。他们面对请托者的苦苦哀求或是诚恳坦白,总是不知道该拿什么话拒绝,结果只好违心地答应。

    应该说,帮助别人是一种很好的社交方式,会使你得到良好的声誉,同时也是一种投资,因为今天你帮助了别人,别人欠了你人情,总是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来帮助你。但是,在很多情况之下你需要对求助的人说“不”,当你的同学要求你协助他考试作弊的时候、当你的朋友请你去做一些你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当你自己力不从心的时候,你都需要说“不”。

    说“不”,不仅仅是一种对事情的理性判断,更需要很强的能力和艺术性,这需要你的准确判断和委婉的表达技巧。在很多时候,你需要委婉地拒绝。因为你答应帮人又帮不好,常常会使自己的信誉受损,甚至会使对方产生受骗的感觉。之所以要委婉,是为了使你的拒绝不伤害别人的心灵。

    下面是三种常用的说“不”技巧:

    一是巧设铺垫。对别人的建议或者请求,在需要否定时,你不妨在言语中安排一两个逻辑前提,不直接说出结论,逻辑上必然产生的否定结论留给对方自己去得出。这种方法在面对上级领导时,使用效果比较理想。战国时期,韩宣王欲重用两个部下,故向大臣掺留征求意见。掺留明知重用这二人不妥,但如果直言“不”,可能会冒犯韩王,并且会让韩王误以为自己妒忌贤能。于是,掺留这样表达自己的见解:“魏王曾因重用这两人丢过国土,楚王也因重用他们而丢过国土,如果我们也重用这两人,将来他们会不会也把我国出卖给外国呢?”听了这话,韩王不得不放弃了原有的打算。

    二是欲进先退。不妨在准备说“不”字时,主动为对方考虑一下退路或补救措施,使他们不至于一下子跌进失望的深谷。有一次,美国口才与交际学大师卡耐基不得不拒绝一个于情于理都不应拒绝的演讲邀请。他这样对邀请者说:“很遗憾,我实在排不出时间了。对啦,某某先生讲得也很好,说不定他更适合你们。”卡耐基向邀请者推荐了一个目前有实力解决此问题的同行,使得邀请者多多少少获得了心理补偿,减轻了因遭拒绝而产生的不满和失望。当我们对对方的要求“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不妨采用这种方法,它可以充分表达我们的诚意,从而得到对方的理解。

    三是假装糊涂。为了达到拒绝的目的,不妨装聋作哑一回。有一次,一位贵妇人邀请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到她家里去喝茶,帕格尼尼同意了。当然,贵妇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果然,临出门时,贵妇人又笑着补充说:“亲爱的艺术家,我请您千万不要忘了,明天来的时候带上小提琴。”“这是为什么呀?”帕格尼尼故作惊讶地说,“太太,您知道我的小提琴是不喝茶的。”帕格尼尼通过曲解对方说话含义,而把自己的拒绝意思表达得明明白白。这种方法适用于爱玩小手段的狡猾者,让他(她)面对拒绝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对他人表示反对或拒绝,不仅要有充分的理由,还要注意机智应变的技巧。如男人们会邀请自己喜欢的女人共同赴宴,如果你不喜欢她,就要拒绝对方的邀请,就要在言词上自然要下一番工夫。但心地善良的你,很可能因此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启齿。倘若对方是平日一起工作的同事,一旦拒绝,那么以后的工作势必增加许多困难。

    成大事者认为,在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善于说不,并不是所有的请求都必须答应,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接受,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主见,善于和别人在一些事情上形成相反的意见,但是这种相反意见的表达却是个学问,这个学问,值得我们反复去学习和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拒绝的智慧。

第85章 善于表达,不要让人误会() 
成大事者认为,清晰的语言,是保证信息传输的根本条件。说话表意清晰,才能真实反映出现实面貌和思想实际,才能为听众所接受,达到宣传、教育、规劝、影响听众的目的。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作为一代语言大师,其语言通俗晓畅,独步于现代文坛。他曾多次向青年作者这样介绍:“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在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句子是否有不够妥当之处。语言的创造,是用普通的文字巧妙地安排起来的,不要硬造字句,如‘他们在思谋’‘思谋’不常用;不如用‘思索’倒好些,既现成也易懂,宁可写得老实些,也别生造。”这个窍门应当在所有演讲者中间推而广之,付诸实践。

    而以简洁准确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针贬时弊深刻揭示社会现实,在这方面,我国现代文学的旗手鲁迅先生堪称楷模。

    鲁迅的演讲,其友人许寿裳评价说:“深入浅出,要言不烦,恰到好处。”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中描述说:“以朴素的、质直的、不加文饰的讲话,款款而又低沉的声音,投向群众。”“雄辩地驳斥了异端邪说,摈弃了弥漫世间的乌烟瘴气,给听众如饭醇醪,如服清凉散。”在鲁迅的一生中,曾多年执教,多次演讲,直接谆谆教导青年,鲁迅的每一篇演讲,都是一篇精彩的战斗檄文。

    鲁迅的演讲矛头直指吃人的封建礼教和黑暗的社会现实,思想深刻,讽刺辛辣,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他虽然身体矮小、脸色冷白,却目光有神、思维如电,话语中透出不可辩驳的力量,似乎他就是“真的声音”的化身。1927年2月鲁迅应香港青年会的邀请,赴港做了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两篇演讲。

    在老调子已经唱完中,鲁迅郑重地指出,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新的声音,只因中国的老调子还没有唱完。这是因为“以自己为中心的人们,都绝不肯以民众为主体,而专图自己的便利,总是三番四次地唱不完,于是,自己的老调子固然唱不完,而国家却已被唱完了。”封建统治者掌握了文化,就是要巩固他们自己贪婪的权力,至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却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之内。

    鲁迅又指出,外国帝国主义者的尊重文化,不过是一种利用的手段,好来造成更多驯服的奴才。中国的文化确实是用来侍奉主子的,外国人愈是赞美这种文化,中国将来的苦痛会愈深,所以应该弃这唱了多年的“老调子”。“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人的痛苦换来的。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所以“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总要历险,只有这两条路。”这样的结论清晰而有力量,有强烈的感染力。

    成大事者认为,在谈话的时候一定要将意思表达清楚,要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来表达完全自己的意思。

第86章 开口请人帮忙有学问() 
成大事者认为,开口请人帮忙有学问,其中最大的学问在于要舍得花费。

    越国的著名救亡功臣范蠡,在勾践击败吴国之后,深知功高震主的后患,便功成身退,据传他带着西施隐姓埋名当了商人。他发了大财,化名为陶朱公。

    有一次,他得知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关进了监牢。他决定让三儿子带着特多的黄金去楚国救二儿子。但大儿子哭着说:我身为老大,如不让我去救。我无脸见人。不得已,陶朱公只得让大儿子去。并告诉他,只要把黄金交给楚国的庄生,什么也不要说,就赶快离开楚国回来。大儿子按父亲的话,把全部黄金送给了庄生。庄生说,你赶快离开楚国,回家去等你弟弟回去。但大儿子不放心,在楚国另—贵人处住下来等候消息。

    庄生上朝对楚王说,昨天看星相,大王应大赦天下,于楚有福。楚王听信,决定第二天中午宣布释放包括陶朱公二儿子在内的犯人。大儿子所住的那个贵人知道了这个消息,赶紧向大儿子表功,说是他向楚王说情,明天你弟弟就会放出来。大儿子一看,在这位贵人处没花钱就救了二弟,心痛给庄生的钱。便假装向庄生告别,来到庄生府上。庄生立刻知道了大儿子的用意,便叫大儿子把金子拿回去。大儿子果然这样做了。

    庄生连夜进宫告诉楚王,说外界谣传,大官商陶朱公的儿子在楚杀了人,贿赂了大王您左右的人,所以大王才准备特赦。天王一听,怒气冲天,下令杀了陶朱公的二儿子。然后再宣布大赦天下。大儿子看到所有犯人都赦免了,自己却等到的是二弟的尸体。

    陶朱公明白,大儿子从小在勾贱卧薪尝胆时受苦,舍不得钱财。所以,派他去舍财救人,救回来的一定是尸体。舍不得钱,鬼不但不推磨,鬼还会吃人。

    对于那些开口请自己帮忙,很舍得花费的人,也需要留一个心眼。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击虞国,虢国就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国,虞国也会出兵相助。

    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