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博弈论的诡计全集 >

第52部分

博弈论的诡计全集-第52部分

小说: 博弈论的诡计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太厉害,太辉煌,并不一定是好事,在阴暗的角落,总是有那么一小撮人在盯着,想方设法要整你。他们跟你没有什么仇,仅仅是因为嫉妒,他们也不会明刀明枪地跟你动手,而是常常在背后捅刀子。

    檀道济非常勇猛,而且谋略超群,是北魏最忌惮的南朝猛将。刘裕生前就很看重他,临死的时候嘱托檀道济好好为儿子刘义隆效力。宋文帝刘义隆继承了皇位,檀道济辅佐刘义隆外平叛乱,内定国策,成就了刘宋王朝的一代伟业。

    檀道济立功无数,威名日重,左右心腹都是百战之将,他的几个儿子个个有才,引起了朝廷的猜忌。当时,文帝久病不愈,执掌朝政的彭城王刘义康及将军刘湛担心文帝晏驾后难以钳制檀道济,便向文帝屡进谗言,劝其尽早除掉檀道济,以绝后患。

    公元436年,檀道济奉诏回京。临行前,其妻向氏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现在无事相召,恐怕夫君此行要有大祸了。”檀道济却说:“我率师抵御外寇,镇守边境,不负国家,国家又怎么会负我呢?”

    檀道济坦然入京。恰逢文帝病情有所好转,文帝卧榻召见檀道济,让他返回边境,用心处理边境防务。檀道济刚要启程,文帝的病情就加剧。这时,刘湛劝刘义康不可放虎归山,便假托王命,以收买人心、图谋不轨之名将檀道济杀害。同时,还将他的11个儿子及一些属下大将都一并处决了。

    一个人太出众了,往往会遭人嫉妒。人才需要土壤,也需要保护。在博弈场上,人们渴盼人才,却往往又不珍惜人才。对于人才,能为我所用,则保之全之;若是不能为我所用或对我产生威胁,则往往会被毫不留情地除去。

    三国时期,曹操为抑制匈奴势力,把匈奴分为五个部分,任命刘豹为左部的统帅。刘豹有个儿子叫刘渊,年纪虽幼但俊秀出众,很有志向。刘渊长大后,文武双全,身高臂长,善于射箭,体力超过常人。

    后来刘渊被送往西晋做人质。晋朝有一位叫王济的官员很器重刘渊,多次向晋武帝举荐。

    晋武帝召见了刘渊,大为倾心。王济对晋武帝说:“刘渊是一位文武英才,陛下把东南的事情交给他,平定吴国都不够他施展才能的。”

    但是,晋朝的官员孔旬、杨珧说:“刘渊的才能确实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但是却不能重用他。他非我族类,必然与我等不是一条心。”

    晋武帝心中犹疑,只好就此作罢。

    后来,凉州陷落,晋武帝问大臣李意用谁为将去救凉州。李意回答说:“陛下如果能给刘渊一个将军的名号,让他率领匈奴人向西进发,那么叛族头领树机能的头颅不用多久就能拿下了。”

    这时,官员孔旬又说:“刘渊要是拿树机能的头示众,那么凉州的祸患就会更深了。”

    晋武帝思考再三,还是没有任用刘渊。于是,刘渊又一次失去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刘渊很无奈,同时又有了危机感,他深知自己之所以不被举用,实际上是权力博弈的结果。有一次,刘渊对好友王弥说:“王济和李意与我同乡很了解我,他们时常向晋武帝举荐我,这让我忧虑。”在刘渊看来,这两个人的推荐不仅帮不了自己,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祸患。

    后来,齐王司马攸了解到刘渊的感慨,便把刘渊说的话告诉了晋武帝,并对晋武帝说:“陛下如不除掉刘渊,恐怕并州就不会安宁了。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么就杀掉他。”

    王浑听说要杀刘渊,坚决反对,说:“我大晋朝当前正在以信义来安抚异族,为什么为了无形的怀疑,就杀了人侍皇帝的儿子呢?这难道是大国的宽宏气度呢?”

    晋武帝认为王浑说得对,便放了刘渊。

    刘豹去世后,晋武帝放刘渊回家,刘渊继位做了匈奴左部帅。不久,刘渊称王,后来,他的儿子刘聪即位,灭了西晋,侄子刘曜即位,迁都长安。由此拉开了少数民族轮流入主中原的“五胡乱华”时期,造成了中原地区长达一百多年的动乱。

    博弈智慧

    上下五千年历史告诉我们,行事要讲究中庸,要懂得明哲保身才可以出人头地,不能处处锋芒毕露。即使是无意中显示自身的才华,也有可能招致世人的非议,因此为人处世要懂得韬光养晦。

第123章 置身事外,以求自保() 
置身事外不过是一种博弈手段,其目标是为了在冲突的最初阶段更好地保护自己,并且在将要挺身入局的时候能够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左右为难的事情,比如你的两个朋友互相为某一件小事争吵,你也说不清到底谁对谁错,说任何一方的不是势必就会得罪另一方,这时你该怎么办呢?很多人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往往落得个吃力不讨好的结果。其实,只要你学习了博弈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也并非难事。

    在枪手博弈中,如果让枪手丙首先开枪,他最好的策略就是朝天开一枪,甲乙双方谁也不得罪,将自己置身事外。当我们遇到双方起争端需要自己出面调停或评理时,枪手丙的这种置身事外的智慧正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虽然没有学过博弈论,但他们却都深具博弈的智慧,懂得运用置身事外的策略,调停双方的争端,最后还为自己赢得了威望。春秋战国时期的魏文侯就是这样一个懂得置身事外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韩、赵两国发生战争。韩国派使者到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从命。”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仍然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两国使者没有完成任务,快快而归。当他们回国后,才知道魏文侯已分别派使者前来调停,劝说双方平息战火。韩、赵两国国君感激魏文侯化干戈为玉帛的情谊,都来向魏文侯致谢。魏国于是开始成为魏、赵、韩三国之首,各诸侯国都不能和它争雄。

    韩、赵两国力量相仿,都不可能单独打败对方,因此都想借助魏国的力量;在这种情形下,魏国的行动直接关系到韩赵之战的胜负。魏文侯没有去介入两国之争,而以第三者公平的立场加以调停,使战争变成了和平,从而使魏国取得了三国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在韩、赵两国相争时,魏国这个第三者保持一种谁也不帮的态度,并派使者前往调停,使得韩、赵两国都深为感激,从而为魏国赢得了主导地位。由此可见,在他人进入枪弹横飞的交战之时,自己越是不介入双方的争端,就越是能保证自己的优势地位和有利结果。

    但是,在现实中,自己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双方谁也得罪不起,却又被争执的双方逼着自己下结论时,又该如何办呢?我们可以来看一下清稗类钞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就可以从中得到更好的启示。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与湖北巡抚谭继洵关系不太融洽,遇事多有龃龉。谭继洵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父亲。

    有一天,张之洞和谭继洵等人在长江边上的黄鹤楼举行公宴,当地大小官员都在座。座客里有人谈到了江面宽窄问题,谭继洵说是五里三分,曾经在某本书中亲眼见过。张之洞沉思了一会儿,故意说是七里三分,自己也曾经在另外一本书中见过这种记载。

    督抚二人相持不下,在场僚属难置一词。于是双方借着酒劲儿戗戗起来,谁也不肯丢自己的面子。于是两位大人就派了一名随从,快马前往当地的江夏县衙召县令来断定裁决。当时江夏的知县是陈树屏,听来人说明情况后急忙整理衣冠飞骑前往黄鹤楼。他到了以后刚刚进门,还没来得及开口,张、谭二人几乎同声问道:“你管理江夏县事,长江在你的管辖境内,你知道江面是七里三分,还是五里三分吗?”

    陈树屏知道他们这是借题发挥,对两个人这样搅闹十分不满,但是又怕扫了众人的兴;再说,这两方面是谁都得罪不起的。他灵机一动,从容不迫地拱拱手,言语平和地说:“江面水涨就宽到七里三分,而水落时便是五里三分。张大人是指涨水而言,而谭大人是指水落而言。两位大人都没有说错,这有何可怀疑的呢?”张、谭二人本来就是信口胡说,听了陈树屏这个有趣的圆场,抚掌大笑,一场僵局就此化解。

    也许会有很多人认为,这种置身事外,谁也不得罪的做法是一种墙头草的行径,十分令人瞧不起。大丈夫敢作敢为,必须敢于挺身入局表明自己的立常其实这是对置身事外策略的一种误解。置身事外不过是一种博弈手段,其目标是为了在冲突的最初阶段更好地保护自己,并且在将来挺身入局的时候能够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

    在枪手博弈中,枪手丙如果不具备置身事外的智慧,随意讨好甲乙中的任何一方,必然会惹恼另一方,这样做的结果无异于引火烧身,只会加速自己的灭亡。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职场上,作为一个下属,置身事外的智慧是必不可少的。

    小赵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接到了一家著名的日本电气公司的聘书,这让小赵感到无比荣耀。

    但职场上的人际关系十分微妙复杂,稍有不慎,就会陷于被动,这是小赵始料未及的。在小赵的公司里,部门的普通职员都是本地人,直接上司是香港人,部门经理又是日本人。香港上司在加拿大长大、求学,满脑子西式的管理理念;而日本经理是总部直接派来的,日式管理风格已经根深蒂固。两人在日常事务的处理上常常意见相左,这可苦了下面办事的职员,不知道该听谁的好,讨好了这个,就得罪了那个。可一个是顶头上司,一个是部门经理,得罪了谁日子都不好过呀!

    不过好在小赵天资聪颖、八面玲珑,在两个上司面前居然能左右逢源。一年后,部门里的同事,有的被调走,有的自动请辞,只有小赵得到了提拔,工资标准已经和香港员工一个级别了。

    像上面的例子中,香港上司与日本经理的行事作风根本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作为下属,当接到上级不一致的命令时,为了不得罪任何一方,就不能执行任何一方的命令,当然也不能自作主张或是什么也不干。比如要委婉地以理性而非抱怨的口气告知直属上司:部门经理交代了与其不同的命令,自己难以解决;将问题抛出来,交给上司和经理两人去协调解决,避免自己牵涉其中才是明智的选择。当然如果上级对你足够信任,在征询你的意见时,如果你有好的建议此刻不妨大胆地说出来,而不是三缄其口。这样才不至于被上司误认为一个无能的缩头乌龟。

    其实,不但作为下属要有置身事外的智慧,作为一个高层的管理者很多时候也需要这种置身事外的智慧。如果你手下的两个部门主任为了工作发生了争执,你已经明显感到其中一个是对的,而另一个错的,现在他们就在你的面前,要求你判定谁对谁错,你该怎么办?其实一个精明的头儿在这时候他不会直接说任何一个下属的不是。因为他们是为了工作发生的争执,而影响他们作出判断的因素有很多,不管对错,他们都是非常出色的人才。当面说一个手下的不是,不但会极大地挫伤他的积极性,让他在竞争对手面前抬不起头,甚至很可能因此使你失去一个得力助手,而得到表扬的那个下属会更加趾高气扬,也不利于你的管理。

    博弈智慧

    一个人倘若学会了置身事外,他的处世水平就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档次。但是置身事外需要在还未涉入某件事时就做出高明的抉择,倘若等到涉入该件事之后要想再脱身,那就非常难了。

第124章 擒贼先擒王() 
在解决问题时只需要抓住关键,解决主要矛盾,其他的细节便可以迎刃而解。因为只有抓住关键,才能深入地掌握全局。在两军对战中,如果把敌人的主帅擒获或者击毙,其余的兵马不战自败。这便是兵法中所说的“擒贼擒王”之策。

    擒贼擒王,出自唐代诗人杜甫前出塞其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擒贼擒王,就是捕杀敌军首领或者摧毁敌人的首脑机关,使敌方陷于混乱之中,最后彻底击溃之。在现代社会,擒贼擒王同样是一条充满智慧的策略。

    李先生做了5年的秘书之后,去一个部门当主任,那部门总共有8个人,只设了主任,而没有副职。没到任之前,他想:有这么多年做秘书的经验,管7个人还不是小菜一碟?可是到任后才发现,这个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