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的诡计全集-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头猪可以选择的策略有两个:自己去踩踏板或等待另一头猪去踩踏板。如果某一头猪做出自己去踩踏板的选择,不仅要付出劳动,消耗掉2份饲料,而且由于踏板远离饲料,它将比另一头猪后到食槽,从而减少吃到饲料的数量。我们假定:若大猪先到(即小猪踩踏板),大猪将吃到9份的饲料,小猪只能吃到1份的饲料,最后双方得益为[9,…1];若小猪先到(即大猪踩踏板),大猪和小猪将分别吃到6份和4份的饲料,最后双方得益为[4,4]若两头猪同时踩踏板,同时跑向食槽,大猪吃到7份的饲料,小猪吃到3份的饲料,即双方得益为[5,1];若两头猪都选择等待,那就都吃不到饲料,即双方得益均为0。
那么这个博弈的均衡解是什么呢?这个博弈的均衡解是大猪选择踩踏板,小猪选择等待,这时,大猪和小猪的净收益水平均为4个单位。这是一个“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的均衡。
在找出上述智猪博弈的均衡解时,我们实际上是按照“重复剔除严格劣策略”的逻辑思路进行的。这一思路可以归纳如下:首先找出某参与人的严格劣策略,将它剔除,重新构造一个不包括已剔除策略的新博弈;然后,继续剔除这个新的博弈中某一参与人的严格劣策略;重复进行这一过程,直到剩下唯一的策略组合为止。剩下这个唯一的策略组合,就是这个博弈的均衡解,称为“重复剔除的占有策略均衡”。
小猪踩踏板只能得到1份甚至损失1份,不踩踏板反而能得到4份。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小猪采劝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都是最好的选择。
由于小猪有“等待”这个优势策略,大猪只剩下了两个选择:等待就吃不到;踩踏板得到4份。所以“等待”就变成了大猪的劣势策略,当大猪知道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只好为自己的4份饲料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也就是说,无论大猪选择什么策略,选择踩踏板对小猪都是一个严格劣策略,我们首先加以剔除。在剔除小猪踩踏板这一选择后的新博弈中,小猪只有等待一个选择,而大猪则有两个可供选择的策略。在大猪这两个可供选择的策略中,选择等待是一个严格劣策略,我们再剔除新博弈中大猪的严格劣策略等待。剩下的新博弈中只有小猪等待、大猪踩踏板这一个可供选择的策略,这就是智猪博弈的最后均衡解,达到重复剔除的优势策略均衡。
智猪博弈与囚徒困境的不同之处在于:囚徒困境中的犯罪嫌疑人都有自己的严格优势策略;而智猪博弈中,只有小猪有严格优势策略,而大猪没有。
在一场博弈中,如果每个参与人都有严格优势策略,那么严格优势策略均衡是合乎逻辑的。但是在绝大多数博弈中,这种严格优势策略均衡并不存在,而只存在重复剔除的优势策略均衡。所以,智猪博弈听起来似乎有些滑稽,但是它却是一个根据优势策略的逻辑找出均衡的博弈模型。
博弈智慧
智猪博弈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占有更多资源者,比如本章开头的故事中的晋国,必须承担更多的义务。这样的现象在当代国际和国内政治生活中都十分普遍。
第45章 给“大猪”一些奖励()
我们知道,“搭便车”的现象在现实中大量存在,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也不乏其例。很多企业的一般员工甚至中层管理者工资、福利也不算低,但依然缺乏工作能动性,不能创造优异的绩效。
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创造价值。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公司都是如此。
智猪博弈告诉我们一个企业制度和流程的重要性,以及不好的规则对公司带来的影响。这就要求规则的设计者应清楚、慎重地考虑规则制定的前瞻性、适应性和高效性。
智猪博弈存在的基础,就是双方都无法摆脱共存局面,而且必须有一方要付出代价换取双方的利益。而一旦有一方的力量足够打破这种平衡,共存的局面便不复存在,期望将重新被设定,智猪博弈的局面也随之被破解。
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智猪博弈”的核心指标一般来说有两个:食物数量、按钮与食槽之间的距离。
那么,如果改变这两个关键条件,“搭便车”的现象会不会杜绝呢?
首先来看看减量方案。食物只有原来的一半分量,也就是5个单位的食物。这种情况下,小猪大猪都不去按按钮。小猪去按按钮,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按按钮,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按按钮,就意味着为对方做嫁衣裳,所以谁也不会有按按钮的动力。如果目的是想让两只猪去按按钮,这个制度的设计显然是非常失败的。
其次再来看看增量方案。食物是原来的两倍分量,也就是20个单位的食物。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抢着去按按钮。谁想吃,谁就会去按按钮。因为对方不可能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应有尽有的天堂,当然它们的竞争意识也不会得到提高。对于制度设计者来说,这个制度的成本提高了一倍。在不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就可以得到所需食物的情况下,两只猪自然都不会有多少动机去增加按按钮的数量。这个制度的设计明显激励作用不足。
最后再来看看移位方案。考虑到问题的关键是移位,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因移位而产生的几种改变方案。
(1)移位并减少食物投放量。食物只有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食槽与按钮之间的距离缩短。这种情况下,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按按钮。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2)移位并增加食物投放量。正常情况移位用不着增量,大猪小猪都会去踩踏板。如果适当增量,成员会快速成长,小猪会长大,大猪会出栏,效益就会增长。不过需要把握成本增加的度,适当的增量更符合组织与个人的需求。
(3)移位但不改变食物投放量。由于食槽与按钮之间的距离缩短,去按按钮的劳动量减少,大猪小猪都会争着去按按钮。如果把按按钮的次数增加,吃到的食物会更多,对食物的不懈追求,将驱动合作机制的形成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
智猪博弈的规则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言,就是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案,对员工积极性调动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并不是足够多的激励就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比如企业实行职工全员持股的方案,结果是人人有股但没有起到相应的激励作用。同样,企业在构建战略性激励体系过程中,也需要从目标出发,设计相应的合理方案。
首先,根据不同激励方式的特点,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准确定位激励方案的目标和应起到的作用;其次,根据激励方案的目标和应起到的作用,选择相关激励方式,并明确激励的对象范围和激励力度。扩而大之,从整个社会来讲,自身需求大的群体,比如现在媒体经常提及的弱势群体,他们往往才是社会生产力推动的主力。
博弈智慧
要迅速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就需要有一个自身具有很大消费需求的群体,并且需要给他们一定程度的奖励。第三种改变方案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方案中降低了取食的成本,在现实中,也可以等同于增加了对取食者的奖励。
第46章 学会谦让()
在智猪博弈的模型中,要摆脱大家都无法生存的困境,就要让双方的期望值不同,然后由一方作出现象上的让步——实际上,让步的这一方,只是在现象上看起来是谦让了,但他不是无原则无目的地让步,绝不像孔融让梨那样是出自道德心,而是出于自己理性的盘算和对期望值的估计,然后才采取看似让步的举动的。这样一来,别人看来你是让步了,因为现象上是如此的,而你自己又在不违背自己的计划和意愿的基础上,打破了困境,实现了自己的期望,看似愚蠢,实际却是智慧之举。
春秋时代,晋国“退避三舍”而大胜楚国,正是智猪博弈模型的复杂变化。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军队,建立于三个军,浩浩荡荡地去救宋国。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样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兵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埃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紧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也不迟。”
诈败作为一种常用的策略,一直为国人所称道,但如何使用这一策略,在什么形势下使用这一策略,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固定的套路。如果放在智猪博弈的视角下,通过诈败,让对方陷入自己所期望的情况下,为己所制,是最好的状态。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辞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上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军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残兵败将回去,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