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女人是一种态度 >

第4部分

女人是一种态度-第4部分

小说: 女人是一种态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吐字发声来说,学好普通话只是基础,最终需要的是普通话的字正腔圆。因此,每天早晨七点以前赶到台里练声,是我最初五年一直坚持的必修课。
  市委大楼的顶层是一个空旷而废弃不用的大礼堂,市广播电台就在礼堂的楼下。每天早晨,我从家里步行二十分钟赶到台里,把办公室打扫完了之后,就到大礼堂练声。对于我,那是一天美妙的开始。
  说真的,我从来不认为练声枯燥乏味,相反感到其乐无穷。那是一种十分专心的状态,你要感受练声器官的细微变化,要把握整套发声系统的需要,你的悟性在同那些发声器官微妙地博弈着:今天你会沮丧,明天就会欣喜若狂。
  礼堂空旷而安静,它使我送出去的声音产生巨大的回声,那种回声让我陶醉。我要不时地提醒自己,要辨别回声的假象,要找到自己真实的声音。那也是一种博弈,本能的感官欣赏和理智之间的博弈。
  发声是美好的,气息和位置在意念上高度统一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当我有能力掌握气息和位置的时候,我会大开大合地唱上一曲,作为我一天练声的结束。我喜欢结束时的感觉,那种感觉仿佛就是七窍通透,它带给我愉悦和安宁。
  在陶醉于声音的同时,我会不厌其烦地重复某一个口腔动作,比如打开后槽牙。我习惯性说话牙关紧,牙关紧了,吐字就发瘪,声音也出不来,为此,我必须把后槽牙打开。因为训练过度,我会在生活中同人说话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来那么一下,或者槽牙关节像脱臼了一样挂在那儿,整个嘴不由自主地张开。一切〃怪相〃都让对方错愕,我的母亲更是忍无可忍。我的母亲很看重女儿相,她不知道我着了什么魔,无端生出那等怪样子,她说,你怎么像一个神经病,你那是为什么呀?
  练声的时候没有老师指点,一切都在自我摸索中进行。我现在的一个小同事,刚从北京广院毕业两年,她说她不能想象没有老师指点怎么能练。小同事说,在有老师指点的情况下,她到大三的时候才找到感觉,之前根本不知道该怎样体会。毫无例外,我也经常苦恼,我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我唯一的条件是能根据中央电台播音员的声音去辨别和体会对错。我曾经错误地把声音位置往前提,过于提笑肌,而使整个声音又白又瘪,我至少为此走了两年弯路。到第四年,我的同事肖晓琳从广院毕业后回到长沙,在她的热情帮助下,我更正了一些错误观念,之后,又朝前进了一大步。
  就这样,体会着,歌唱着,不知不觉走过了五年。
  听广院的老师说过,我的吐字发声功夫即使在广院也算好学生。我曾经让我的声音很听话,在广播电台录制广播剧的时候,我演过小男孩,也演过老太太;我播新闻的时候,人说我的声音像中央台的葛兰,我播专题的时候又像中央台的虹云。确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这些前辈是我心中顶礼膜拜的偶像,我曾经无数次地把她们的作品录下来,一字一句地听,一字一句地体会。我在广播电台的八年就是以她们为榜样和目标,一天天地走过来的。我当时有一个意念,尽管我是市级台的,但我绝不能小气,我一定要正,要有大台风范。我至今还保留了在广播电台播评论时的录音,声音之通透,句子之规整,让我现在都难以置信。
  青年信箱
  现在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发展口号,我大约记得上海提的是〃大气、精致、包容〃等,杭州提到了和谐一类的概念,总之,口号都想包含各个城市的地理和历史特点以及理想的发展目标。长沙的口号是〃敢为天下先〃。
  第8节:湖南人才情万丈
 
  湖南人才情万丈,也豪情万丈,有领风气之先的传统。也许是这种传统使然,当初长沙电台刚开播没多久,就创办了一个广播主持人节目《青年信箱》。当时在全国范围内,主持人节目还属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我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只有广东电台李一萍的一个主持人节目,后来有了在全国影响较大的中央台徐曼主持的《空中之友》。如果按时间算,长沙台的《青年信箱》在李一萍之后,而在徐曼之先。《青年信箱》出台就红,红到什么程度呢?每周星期四晚上七点半,在那个少有电视的时代,到处都可以听到由〃孙敏燕〃主持的《青年信箱》的声音,那个孙敏燕就是我。
  长沙台的编辑里有多个文学青年,那时文学很吃香,诗歌和小说统帅了全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的编辑已有人在全国的创作评比中拿了奖,作品还拍成了电影,可见他们实力不俗。在我的眼里,那时他们在办公室好像除了伏案,身体没有别的姿势,他们成天都在写,写自己的小说或诗,或者写公家的各种文稿。他们精力旺盛,才气纵横,他们彼此较劲,又彼此欣赏,他们是注定不甘平庸的。有一天,他们当中的两个人提出创办一个主持人节目,或许因为他们是青年,他们就本能地想到了为青年服务。改革开放之初,久被禁锢的青年的思想极其活跃。那时的《中国青年》杂志曾经发表了一篇署名潘晓的文章:《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随即在全国青年中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人生出路的大讨论。讨论之严肃,影响之强烈,波及面之广泛,都是以后的各式讨论所不及的,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道独特景观。青年们渴望知识,渴望出路,渴望自然而然的爱情;他们热血、躁动、困惑和不安,他们需要有人替他们分担和分享眼前的一切。
  这是一个谈心节目。编辑们希望主持人是一个有知识、有阅历、有同情心、善解人意的中年女性。电台刚成立,一切都年轻,我们没有中年女性。编辑们想到了我。我还是一个刚满十九岁的年轻姑娘,没有恋爱,除了下乡七个月,没有任何其他社会阅历。怎么办?〃那就在声音上想办法吧〃。
  什么样的声音才是一个有教养、善解人意、可信赖的中年女性的声音?
  我看过作家张洁的一篇小说《含羞草》。小说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中年男性知识分子每天上下班都坐公共汽车,日子久了,他发现每天在同一个时候,他总会在车上遇到一个很特别的女人。女人不年轻,皮肤白,骨纤细,脸庞清秀,眉宇之间总有一丝淡淡的忧伤。男人发现女人不管站在车厢的何处,都似不站在人群中,她的思绪仿佛永远在别处。表情内敛又圣洁自爱的女人在男人的眼里充满了神秘。男人未婚,他没有在世上碰到他想要的女人,而眼前的这位仿佛就是。男人日日欣赏着女人,他想象着女人的一切,女人会优雅地喝茶,会亲切而含蓄地微笑,会从容地在世间各处行走。那女人会用什么样的声音说话呢?这个想法攫住了男人。
  男人想,千万不要是那种尖利的世俗的女人的声音,那种声音会让男人神经分裂;她最好是那种宽厚而柔和的、甚至略带点喑哑的声音,那种声音听起来沉静,有种难以名状的神秘,尤其是夜晚,那声音会穿过厚厚的夜幕而进入人的内心,夜晚的疲惫的心是欢迎那样的声音到访的。一个突然的急刹车,男人的脚踩在了女人的脚上,男人慌忙连说一串对不起。这时,只见女人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似的,对男人轻声说了句〃没关系〃,又把脸移向了别处。天哪!这不正是我喜欢的声音吗?!宽厚的、柔和的、略带点喑哑的声音!男人欣喜若狂,女人在他的心里会这样的完美,他感恩般地畅想着,眼里竟涌出了泪水。
  剩下的故事我不必再叙,大家各自去想象吧。
  这个小说给我印象深的内容之一是男人对女人声音的想象,它似乎给我提供了一个依据:有教养的声音都是沉稳而从容的,能丰厚更好,丰厚的声音饱含阅历感,会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而没有想象余地的女人则是单薄的。
  就声音条件而言,我的高音明亮,中低声区结实宽厚,似乎条件不错。但是怎么用声音我却不能一步到位,换句话说,在如何使用中低声区的问题上,我曾经吃足了苦头。因为没有老师指点,为了让声音丰厚,我曾片面地理解为压着喉头说话,造成声带严重疲劳,以至于在一段时间之内完全失声——除了气声,完全没有一点声音。我记得当时我们专业人员少,我失声之后,所有节目都压在另一两个人身上。领导有些急,埋怨我们:怎么搞的,怎么把声音都搞没了——虽然领导知道我们是想换一种声音说话。大约用了半年时间,在同错误的不断斗争中,〃孙敏燕〃的声音渐渐形成。有听众形容那种声音是:哲人听了想思考,诗人听了想赋诗——不知道他是如何听出来的。总之,在当时的收音机里能听到那样丰厚的女中音确实难得。为什么会取名〃孙敏燕〃呢?原因很简单,大家希望主持人的名字非常女性化,好记。我的播音名叫露凝,露水凝结之意,不大众化,拗嘴。关键问题是,大家并不希望这个新节目的主持人就是过去的谁,大家希望从声音到说话方式都是全新的,别具一格的。开始想叫孙燕燕,怕有港台味之嫌,就改成敏燕了。
  〃长沙人民广播电台,这里是《青年信箱》节目,主持人孙敏燕〃……我的同事韩建彪用方明似的声音说出了这个句子。〃青年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敏燕。我收到了这样一封来信……〃此后的六年,在每个星期四的晚上,人们都可以在收音机里听到一个阅历丰富的女性,用她深厚而充满磁性的声音和青年们谈心。
  第9节:找到属于她的幸福

  青年们信任孙敏燕,很多人把从不对任何人说起的内心秘密在信中向敏燕诉说。有一位三十一岁的姓贺的女性,她和恋人真心相爱,在相处的五年中,尽管他们连手指头都不曾碰过,但是他们知道他们彼此之间心心相印。然而,恋人意外地死亡了,贺女士伤心欲绝而病到,在床上躺了两个月。贺女士来信向我倾诉:虽然五年了,她却始终难以忘怀那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她无法开始新的生活。这封信给我的印象极深,因为来信的人大都比较年轻,很少三十岁以上的,对于这份信任,我该如何回复呢?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女士是一个杂志社的编辑,她和她的年轻同事们都是我这个节目的忠实听众。他们曾坐在一起讨论过孙敏燕到底是个什么人,多大了,长相如何,其中还有人特别为孙敏燕画了一幅素描。凭借对声音的想象,他们笔下的孙敏燕人到中年,美丽、端庄、温柔、含蓄、气质高雅。他们太想认识孙敏燕了,他们为此组织了一个小型聚会,他们在电话里跟我说,如果我去参加,他们会打着小旗欢迎我。犹豫再三,我终究没去,我太年轻,我害怕他们见到我失望,我怕辜负他们对我已有的信任。就这样,在很长的时间里,孙敏燕只在收音机里如约而至,人们尽情地猜测,却丝毫见不到她的踪影。
  孙敏燕成了恋爱专家,听众来信中有关爱情问题的占了大部分。我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不断地给周围的年轻人出主意。我记得台里有个女记者,跟她的男朋友吵架了,她问我怎么办。我就告诉她好好利用这个周末,给男朋友打个电话,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直接约他到岳麓山去。周一她见到我的时候满脸春风,说我的办法太灵了,他们之间雨过天晴了。
  还有一个女工,晚上下夜班的时候被流氓强暴,她从此守着这个秘密痛不欲生。她不恋爱,回避所有男人的好意,她觉得她的生活已经彻底没了希望。破例地,我和她见了面,我知道她需要别人听她倾诉。在我们的播音间,趁着午间休息我们谈了好久。那是一个文弱的女士,不幸的遭遇使她格外敏感,其实对她的遭遇别人已无能为力,我只能鼓励她走出来,相信人的善良,只要她不拒绝,她会找到属于她的幸福。我知道那天我说的话无足轻重,重要的是我没有像她担心的那样轻视她,我的真诚友好和理解给了她希望。
  有一年的五四青年节,团市委在体育馆组织大型活动,同时邀请几家媒体的青年节目主持人同大家见面。那天体育馆里人声鼎沸,座无虚席。和现在相反的情况是,那时的节目主持人曝光率极低,除了在节目里,人们根本没有任何可能在其他的媒体或公开场合见到他们,他们实在太神秘了。所以虽然那天是纪念五四,但青年人的注意力似乎都在几个节目主持人身上。首先出场的是省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他们都比我年长,我听到大家在为他们热情鼓掌。最后轮到孙敏燕。我站在出场口,听到会议组织者说出孙敏燕三个字时,我亲眼目睹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