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ⅱ--曲黎敏开讲养生经典 >

第1部分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ⅱ--曲黎敏开讲养生经典-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医使生命长生——“方技者,皆生生之具”

“医者意也”的体现
养性情
养睡眠
养居处
养房事
五脏与中医意象思维
什么是五行:五行是一种运动方式
什么是五行:五行与五气
什么是五行:五气生克
什么是五行:五行与五个方位
什么是五行:五行与人事
人体五脏之象:五脏与五腑
人体五脏之象:五脏与五体
人体五脏之象:五脏与五窍
人体五脏之象:五脏与五华
人体五脏之象:五脏与五色
人体五脏之象:五脏与五声
人体五脏之象:五脏与五神
人体五脏之象:五脏与五志
人体五脏之象:五脏与五变
人体五脏之象:五脏与五味
人体五脏之象:五脏与五臭
《灵兰秘典论》解析
心为君主之官
心的功能:心主血脉
心的功能:“心主血脉”的病
心的功能:“心主神明”的病
肺为相傅之官:肺为帝王师
肺为相傅之官:肺主一身之气
肺为相傅之官:常见肺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肝为将军之官:肝主谋虑
肝为将军之官:常见肝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脾为谏议之官:脾能检查出心肺的问题
脾为谏议之官:脾主统血
肾为作强之官:肾是心的护佑
肾为作强之官:肾精能创造生命——肾主“造化形容”
肾为作强之官:肾主藏精
肾为作强之官:常见肾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五脏之外——膻中:代君受过的心包
五脏之外——膻中:心包主疏通气机
不可轻视的六腑
胆为中正之官
患胆结石、胆囊病的原因
常见胆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胃为仓廪之官:胃有田的特性
胃为仓廪之官:胃主血
常见胃经病及其中医对治:胃主血
小肠为受盛之官:小肠主吸收、变化
小肠为受盛之官:常见小肠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大肠为传道之官:主津所生病者
三焦为决渎之官:三焦“主枢纽”
膀胱为州都之官:膀胱主气化
扁鹊使虢太子起死回生 扁鹊的问诊
扁鹊使虢太子起死回生:三步治疗法
中医看病之“望”:扁鹊望齐侯之色
中医看病之“望”:张仲景预言王粲
中医“望”之要义
中医看病之“闻”
黛玉临终之声
中医看病之“问”:中医问诊要义——“工”
中医看病之“切”:“切”是对生命的体验与把握
大医精诚
经络受邪及其中医对治
脏腑受邪及其中医对治
扁鹊的医术与境界:扁鹊的“六不治”
中医“十不治”
寿限与养生:人活不到自然寿限的原因
人的运动姿势发生改变
人的循环功能发生改变
嵇康的“养生五难”
人的生命周期与生命状态
人生的道德修养与养生:孔子语“君子三戒”
中国传统文化养生的方法


从人体的智慧感受生命的智慧 

  西方“人类潜能运动”的研究者指出:现阶段的人类心灵状态并不是终极状态,日常意识层次只不过是一种有局限的层次。因此,人类需要改变意识状态,发掘人类潜能。于是他们对人进行种种实验,用化学药品、电子仪器或者东方人的禅宗、气功、瑜伽术、冥想术等,去改变人的意识形态,希望能把人脑中未被充分利用的潜能及其他从未被开发过的心灵资源发掘出来。但如果大家认为这一切只与我们的意识形态相关,而拒绝对我们的肉体进行重新认识,则是进入了一个新的误区。我们只有在几个重要的观念上先有重大的转变,才能在生命现象、生命意义的认知方面有新的突破。 

  现代“克隆”技术作为20世纪末最有影响力的技术变革之一,已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于生命概念的震撼:动物或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可以独立生殖成一个动物或一个人的全体,也就是说,每一个细胞都具有动物或人的全部智慧和才能。千百年前释迦牟尼佛说的“亿万我身”已不再是天方夜谭,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身也不再是神话,而是我们的生命可以真实经历的某个简单的事实。 

  人体,开放的系统 

  人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它、感触它、参透它千百年来的进化。它不应仅仅是一种功能,而应是造化的精品,是充满意义和力量的、高贵而富于诗意的生命器官。 

  这一点上,中国古代医学的“藏器说”(“藏”通“脏”)就远比西方的“器官说”更符合造化的意志和人性。中医学固有的特性,使它既不能用已有的西方科学史著作来证明自己,也不能凭借已有的中医学文献来拔高自己。它于生命科学的意义就一直如埋没的珍珠,直到20世纪西方稳态学说的出现,才使得中西医的对话有了一个新的起点。因为中医和西医都是对生命、生命体的自组织以及该组织的非线性性质的简述,是在讲一个活跃的生命体在这个世界中的所需、所能,是在讲它的生与死的界限——稳态的保持就是健康,破裂即死亡。二者都是关于生命的学说。 

  在这个富于人性的学说中,人体这个系统是开放的,它和外界进行着自由的交换,在活动的磨损和裂解中不断地解体,同时又不断地重建、修复。例如,心不再仅仅是一个泵。中医讲“心为君、为火”,它的尊严和热情也是支持这个生命体活下去的必要性。它还是爱和勇气的象征。当强大的破坏性的因素出现时,心可以通过自身激发出的一种活力去抵消或修复这种障碍。如果“心”放弃或厌倦这王者之威,那么生命内部自我调整装置就会松懈、瓦解。 

  生命是有智慧的 

  关于疾病,我们也还有许多需要改变的观念。一般认为,疾病意味着一种失调,意味着痛苦,意味着细胞不能再生或修复,人们可以利用显微镜及其他更精密的仪器来观察那些细菌对我们人体的损害和破坏,但它们无法探究我们内心的恐惧与欲望,而这些,正是疾病产生的不可见因素。 

  在原始年代,当细菌还不是人类机体最主要的敌人时,欲望与恐惧就已经存在并威胁或推动我们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了。至今,它们依然强大,甚至致命。比如,愤怒或恐惧会使我们呼吸加深,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血液分布从胃肠移向心脏、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消化道的各种活动过程中止,肝释放出糖,脾收缩并放出浓缩在脾内的血细胞,并从肾上腺髓质分泌出肾上腺素…… 

  这是一场全方位的生与死的搏斗,瞬间释放的能量和机体的精巧安排,既显示了我们生命体的完善性,也显示了它的智慧性。如果我们能有效地预见并发挥因为各种情绪和欲望所引发的能量,我们对身体机能的支配作用也许会得到大大的加强。 

  人体有天然的治愈力 

  治疗学在20世纪之初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当伟大的弗洛伊德在他那间摆满了艺术品的办公室里为人诊病时,我们发现疾病可以用意象来治愈。由此,精神分析成了20世纪的一场空前的运动,成了一个奇迹。 

  在远古,医者先驱们曾提到“天然的治愈力”,即伤后的修复和病后的康复在相当程度上不用依赖医生的治疗而得以进行。中医里也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样的话,说的是与其让庸医诊治,不如等待身体自愈,反而更符合医理。“天然的治愈力”的现代解释则是,人体内部有独特的自我修复的机制,人体器官如心脏、横膈等拥有的潜在能量十分丰富,远远地超过了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躯体在很大程度上能保护自己并且有自愈的能力。 

  于是,一种新的治疗学产生了。病人自己同医生一起介入到治疗活动中,医生熟知躯体的自我调节及自我修复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并给病人以指导和勇气上的鼓励;而作为病人,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体内部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当我们想到那些时刻准备着为机体利益而工作的力量就在我们机体自身当中时,我们就可以丢掉为管理肉体工务而操心的枷锁,并从奴隶状态下解放出来,去充分享受生命的美好与珍奇。健康更不再是一种追求,而是我们生存的实在。 

  我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刚一出版,即登上了全国各大书城的畅销书排行榜,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厚爱,让我备感惶恐。这本《黄帝内经·养生智慧Ⅱ》,在前一本书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对人体脏器常识、人体智慧的解读,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真正学习到中医与养生的智慧,同时也让大家明白: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自有让人反反复复阅读和思考的价值,而学习中医,也不是读几本书那么简单,必须是在体悟生命、认识自我、认识自然的实践中完成对人体智慧、乃至生命智慧的认知。 

  曲黎敏 

  2008年6月“皆生生之具”,这个和现代医学的很多定义是不一样的。所谓“生生之具”,就是使生命长生的工具。中国的医学到底是指什么?其实,指的就是使生命能够长生的工具。传统文化中,经常会出现一个词,叫“长生久视”,就是说不管人活到多大岁数,都要眼不花、耳不聋,这是一个关于生命质量的问题。得老年痴呆症的人也可以活很久,可是他的生命质量不高,没有一个很好的生活状态。中国的传统医学实际上强调的是要让生命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怎么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这是中医学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就是我们经常会讲到的养生问题。 

  中国古代的“养”字,写得非常有意思,它是指一个人赶着四只羊,在放牧。 

  “养”有爱护和放牧的意思。所以养生首先要爱护自己这条生命,然后还要牧养它。所谓的“牧养”就是让生命自由自在地生长,保持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养生不是单纯地不生病,而是使生命质量获得提高。中医永远是把质放在量的前面的,一个人即使活到一百六十岁,但如果他得了老年痴呆症,那也是没有意义的。 

  中医是对生命的细致体会与关切——“医者意也” 

  中医的第二个定义就是“医者意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些中医问题是很难讲清楚的,很多医家都说,最上等的医生,都是在谈这个“意也”。“意也”来源于“医之为言意也”,这句话最早出现在《郭玉传》里。 

  《后汉书》里曾经记载过一位大医家郭玉,在他治病救人的过程当中,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说,一些富贵的人来找郭玉看病的话,郭玉一定要让这些有钱人或者官僚穿上穷苦百姓的破衣服,住到破房子里,才能给他们治好病。当时的皇帝就问郭玉为什么要这样,郭玉说这就是“医之为言意也”:那些人的地位、气势摆在那儿,他觉得那些人对他不信任,处在这种状态之下,他自己很恐惧,意念和想法就会受到干扰,就不能集中精神为病人看病。还有一个故事,是说有一天皇帝想试验郭玉的脉法,就让“嬖臣美手腕者与女子杂处帷中”,找了一个手腕漂亮得像女人的手一样的男子和一个女子躲在帷帐之后,这两个人各伸出一只手来,让郭玉把脉。郭玉把完脉以后,就觉得非常奇怪,他说这个脉象很怪,好像不是一个人的脉,而是两个人的。因为脉有阴阳,脉分男女,郭玉从脉法上一下就判断出这两只手不是一个人的手。皇帝从此特别佩服他。 

  “医者意也”的来源 

  郭玉说:“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腠理”是什么?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腠理”指的是人们的肌肤腠理,其实就是指生命。“巧”就是指医生的针灸治疗。郭玉说生命是至微至妙的一个东西,如果医生要去医治人的生命,需要“随气用巧”,即医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气去把握一切。医生在给别人扎针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如果在扎针时,出现一点点问题,就会“毫芒即乖”,就是说出一点差错就会酿成很大的错误。 

  医生对“医者意也”理解的层面不同,他们医术的高低就会不一样。实际上,“医者意也”涉及悟性、感觉和神明的问题,这属于医学中很高的一个层面。 

  在《黄帝内经》当中有一句话,叫做“下守形,上守神”。西方社会强调的是“形”这个层面,即肉体层面,给人体的定义是——人是机器。所以现在很多人就像对待机器一样对待身体,总是想着怎么样去修理它。但是中医不同,中医强调的是气和神的层面,所以《黄帝内经》又说“下守关,上守机”,真正高明的医生,都是守着神明,是用意念、用神来看病的。“机”在古文里,左边是个“木”字,右边的上面是两个类似角丝的东西,下面是一个“戍”字,“戍”字实际上是一个武器,而上面的角丝代表了一个最原始的意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