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有亭子,显然并非引水的沟渠,当然不是家庭园林景色。因此,可以判断,洪家虽有一个后花园,但大观园却是根据西溪这个更广阔的场景描写的。西溪古有八景,是踏雪、观竹、赏梅、咏芭蕉、海棠、桃花、柳絮的好地方,历史上文人雅士确实经常在这里聚集活动。洪昇的故居“洪府”就在今天西溪的深潭口,距秋雪庵很近,大约两三公里水程。今天的秋雪庵,古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了,但是在照片上还可以看到当年的景象。
朋友们可以作深一步分析,《红楼梦》作者为什么把大观园诗社的活动场所,都安排在“芦雪庵”和“藕香榭”?因为书中明确交代这里是探春和惜春居住的地方。探春和惜春是谁?是宝玉的妹妹!换句话说,就是作者洪的亲妹妹。洪昇诗中记载,他确实有两个亲妹妹,都是“霜管花生艳,云笺玉不如”的聪明美丽的少女。“蕉园诗社”在这里活动,就是在洪府及其周边美丽的西溪八景中活动。杭州西溪历来是文人雅士热中吟颂的美丽地方,当然也是洪昇与姐妹们青少年时代的天堂!你听过腾格尔唱的“天堂”么?对于《红楼梦》作者来说,“芦雪庵〃和“藕香榭”就是终生无法忘怀的天堂!
还有一个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就是洪昇是否有可能与这些表姐妹发生恋爱关系。洪昇出生于1645年,比林以宁大十岁,洪昇结婚时,“林妹妹”尚未成人,二人之间决无可能爱得死去活来。林以宁结婚时,洪昇还曾作《后同生曲》祝贺,也未见吃醋的味道。洪昇与妻子黄蕙同庚,结婚时友人曾作《同生曲》祝贺,林以宁与丈夫钱肇修同日出生,钱长林三岁,因此洪昇为之作《后同生曲》。钱凤纶和钱静婉是钱肇修的姐姐或妹妹,她们的年龄应该与林以宁仿佛或略大,也似乎不可能与洪昇发生恋爱关系。
我们千万不要忘记,《红楼梦》中的宝玉,是家中的“二爷”,而洪昇却是家中的“大爷〃。洪家的“二爷”是谁呢?就是洪昇的二弟洪昌!洪自己说“同父三兄弟”(注意,是“同父”,并非同母,老三中令是妾生),老二洪昌字殷仲,仲就是行二。洪昌的年龄,与林、钱、冯等表姐妹仿佛,年轻人之间,尤其是文学青年之间,在明末清初那段相对思想开放、言情文学泛滥的时期,发生恋爱关系,就是完全可能的了。不过此类韵事史籍向来不加记载,考据是很难的。
这个洪殷仲与洪昇确实是一对难兄难弟!在康熙十二年前后,兄弟二人因为“家难”,一起遭遇了“天伦之变”!大概是由于庶母等人的挑拨,兄弟二人“大杖愁鸡肋”,在有性命之忧的时刻,双双逃离了家庭!洪昇夫妇从此一直过着颠沛流离、贫困潦倒的生活,但毕竟熬过来了。可怜的二弟,竟在漂泊中年轻轻地悲惨客死异乡了。康熙三十一年,洪昇回到家乡后,曾将二弟的骸骨迁葬故乡,作诗悲叹道:“哭弟悲无已,重经两妹亡,为兄年老大,叠稠遇悲伤”!
洪家发生“家难”前,洪昌和这些表姐妹大约都是十六七、十七八、十八九岁,尚未结婚,与《红楼梦》中描写的“一干冤孽”年纪相同。大家可以分析一下,《红楼梦》中“重建桃花社”在第七十回,已是“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的时期,紧接着迎春误嫁、探春远嫁、湘云订亲、抄检大观园、凹晶馆联诗悲寂寞,诸女风流云散了。这与洪家“家难”发生的时间一致,“后七子”结社时,洪家已是濒临败亡了;洪兄弟逃离家庭后,姐妹们出嫁的出嫁,远行的远行,“蕉园诗社”也就寿终正寝了。根据书中王夫人在抄检大观园时,说姐妹们年纪一年比一年大了,担心干出丧德败行的丑事,责令宝玉“来年搬出园子省心”的描写推测,很可能《红楼梦》在“抄检”后就要写二爷宝玉逃离家庭,可惜前八十回到此无下篇了。洪昌逃离家庭的原因,是否因为干了“丧德败行”的丑事,因此授人口实,被父妾挑唆,不得而知。不过,在父母健在的情况下,一家三兄弟,两个嫡生的全部被赶出了家庭,如果不是有极为严重的原因,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更何况他们的母亲还是当朝“大学士”的女儿,妻子又是当朝“大学士”的孙女!他们的外祖父都无法庇护,可见问题之严重!
洪昇创作《红楼梦》的目的,确实是为二弟和一干命运悲惨的亲姐妹、表姐妹作传,也确实是“追踪摄迹”地“实录其事”。笔者曾经推断《红楼梦》的爱情故事是洪昇根据自己与黄蕙的爱情生活描写的,认为不仅钗黛合一,很可能钗黛湘三人合一。现在看这个推断不完全正确。《红楼梦》书中的钗黛湘各有生活原型,她们也不是与洪昇之间发生的爱情关系,而是与二爷洪昇昌之间的风流韵事。不过,《红楼梦》毕竟是小说,作者洪昇在这些风流韵事的描写中,参照自己当年与妻子的缠绵感受去描写,也是情理中事。
洪昌与这些表姐妹们之间的爱情似乎都没有什么好结果,洪昌的妻子是孙氏,与丈夫一起在漂泊中死去了。林以宁在洪家发生“家难”后嫁给了钱肇修,丈夫是京官,夫妻之间聚少离多,终日以泪洗面。洪昇的两个亲妹妹也都在“家难”后因婚姻不幸年轻夭亡了。“宝姐姐”钱凤纶和“琴妹妹”钱静婉生卒年不详。钱静婉嫁人不详,钱凤纶嫁给了黄宏修,这个人大概是洪昇的表弟兼妻弟,命运也不怎么样,一生科场不利,抑郁以终。《红楼梦》中说创作的目的是“怀金悼玉”,“悼”是对死者的追念,追念的“二玉”应该就是死去的洪昇昌和林以宁。“怀”则是对生者的思念,所“怀”之“金”应该是钱氏姐妹,(金即钱,薛姓喻雪,雪花银也是钱的别称),她们似乎没有早死,但康熙三十一年后,她们也都在艰难失意中沉沦,早已湮没无闻了,归入“薄命司”,当不为过。“蕉园诗社”姐妹们的下场确实如《红楼梦》所说,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当然,洪昇创作《红楼梦》,决不仅仅是给兄弟姐妹们作传,更大程度上是抒发自己胸中的愤懑:“断送功名到白头” 和“充军抄家”的国恨,因“天伦之变”的“家难”而导致“子孙流散”、家破人亡的家恨。洪昇的一生,用曹寅的话说,“称心岁月荒唐过,垂老著书恐惧成”,《红楼梦》表述的就是这段历史事实,作者洪昇就是为了表达“怀金悼玉”的痛楚心情而创作《红楼梦》的。由于洪昇是意外死亡,《红楼梦》很可能是个未完稿,如此判断“断臂维纳斯”的产生原因,似乎也言之成理。
西方小说家在创作一部自认为得意的作品后,都往往在出版时题词献给某某人,所献之人往往是作者最亲近、最尊敬的人。洪昇创作《红楼梦》时,开篇写的一段话,就好象是说“献给最怀念、最亲爱、最喜欢、最惋惜、最悲痛的二弟和所有薄命的妹妹们”,这与西方作家的习惯是相同的。看来,《红楼梦》在这一点上也是够摩登的!
第三节 四大家族与“万艳同悲”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诗社,成员都是以贾宝玉为轴心的姐妹,有的是宝玉的亲姐妹,如迎、探、惜三春;有的是宝玉的中表姐妹或姨表姐妹,如钗、黛、湘、琴;或者是与“四大家族”沾亲的姐妹们,如邢夫人的侄女岫烟,李纨的妹妹纹、绮等。总之,她们之间互相都联络有亲,是一个由血缘联系起来的文学团体。
由“前五子”、“后七子”构成的“蕉园诗社”,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与《红楼梦》中的描写,几乎完全相同,当非偶合。其中,钱静婉、钱凤纶姐妹,是顾玉蕊的女儿;林以宁既是钱氏姐妹的表妹,又是其弟钱肇修的妻子。顾长任与钱、林姐妹间既是表亲,又是林以宁的嫂子;柴静仪是洪昇妻子黄蕙的弟媳,钱氏姐妹的表嫂;冯又令是黄家的媳妇,洪昇的妻弟媳;李淑是洪昇朋友吴人的表妹。只有徐灿是圈外人,但也是顾玉蕊的密友。
钱氏姐妹的父亲钱开宗,是洪昇的表丈,林以宁的母亲,是洪昇的姑姑,通过钱、黄两家,洪昇同顾长任、柴静仪、冯又令之间也是表亲。由以上关系不难看出,这些人同《红楼梦》初作者洪昇的亲密关系。除顾玉蕊年长外,这些人同洪昇夫妻的年龄又相仿,同居一城,从小经常在一起游玩,吟诗作画,猜谜行令,是完全可能的。
据考证,这些姐妹,还有可能像《红楼梦》中描写的那样,在洪昇家中寄居过。清初三大案中的江南“科场案”,钱开宗是副主考,被朝廷砍了脑袋抄了家,孤儿寡母,寄居在表亲洪家是可以想象的。黄蕙的祖父和父亲当时都在北京居官,她在婚前也经常住在姑姑、也就是后来的婆母,即洪昇的母亲家。洪、黄、钱、顾四家,在当时的杭州,确实是互相之间联络有亲的四个大家族,与《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相仿。
《红楼梦》中的姐妹们,迎春婚后被挫辱而死,探春远嫁,惜春出家,黛玉泪尽夭亡,宝钗与湘云的命运在前八十回中没有描写,但一个是“金簪雪里埋”,一个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也好不到哪里。总之,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蕉园诗社”成员中,钱氏姐妹的父亲,在她们幼年时,因为“江南科场案”,就被砍了脑袋抄了家,四兄弟姐妹和寡妇母亲,又曾被逮捕发配,后虽然返回了家乡,但故宅已颓,旧巢倾覆,孤苦无依。林以宁和柴静仪,都是幼年时父亲不幸病死,柴静仪生卒年不详,林以宁却只活了三十七岁,就带着一颗诗人的心,静静地到了另一个世界(另一说活了七十二岁,但夫妻聚少离多,终日以泪洗面)。
洪昇的妻子黄蕙,幼年丧母,刚刚结婚,又死了父亲。婚后本以为嫁了“才貌仙郎”可以“博得个地久天长”,但因为洪家发生了“家难”,又被迫与丈夫一起逃离了家庭,后半生过着极端颠沛流离、贫困潦倒的生活,用眼泪为丈夫还了一生情债。洪的两个亲妹妹,都是“霜管花生艳,云笺玉不如”的聪明美丽女子,但都由于家庭破败、婚姻不幸等原因,双双年轻早死了。
洪昇因为“天伦之变”,在康熙十年逃离了家庭,洪家“子孙流散”,“蕉员诗社”失去了主要据点,姐妹们也陆续出阁,或随父母、夫婿远行,诗社终于不宣而散了。康熙三十年,相隔二十年后,洪回到了家乡,在西湖的孤山修建了简陋的“稗畦草堂”居住。这时候,少年时一起游玩的姐妹们不仅早已风流云散,而且大多都已不在人世。看到这种“万艳同悲”的结局,抚今追昔,洪昇心中的滋味可想而知。
康熙三十八年,洪昇把同自己一起逃离家庭的二弟洪昇昌的骸骨迁葬故乡,吟诗道:“哭弟悲无已,重经两妹亡,为兄年老大,叠稠遇悲伤”。这种心境下,洪昇根据西溪故宅和家园风景,设计了“大观园”,根据姐妹们的事迹和命运,设计了“太虚幻境”,并把她们都打入“薄命司”,同时把自己居住的“稗畦草堂”命名为“悼红轩”,开始创作《红楼梦》,为当年的“闺阁昭传”,“不使其湮没无闻”。《红楼梦》还有比这更充分的创作理由么?
《红楼梦》中黛玉诗有“冷月葬花魂”一词,并非作者的独创,而是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叶绍袁悼念早逝女儿叶小纨、叶小鸾、叶纨纨的诗句。《红楼梦》作者套用一家出了四个女诗人的叶绍袁诗句,表达《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同“西陵十二钗”一样,都是“薄命司”中的怨鬼,是顺理成章的。有证据表明,叶氏姐妹与她们的母亲沈宜修,虽非“蕉园诗社”成员,但与顾玉蕊、徐灿、柴静仪有过酬唱往来,洪昇和姐妹们,应当熟悉她们母女的诗作。
凡是熟读《红楼梦》的读者都能知道,《红楼梦》中有一处十分奇怪的情节描写。初建大观园时,宝玉见到怡红院中栽有一株芭蕉、一株海棠,便为其题匾额为俗而又俗的“红香绿玉”四字。元妃省亲时,去掉了“香玉”二字,改题为“怡红快绿”,应该说比宝玉的题额高明多了。但元妃走后,宝玉似乎并不服气,钻进黛玉的屋子,讲了一通莫名其妙的“小耗子偷香芋(香玉)”的故事,发泄心中的不满。
对这段故事,历来红学家们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无人能解释宝玉何以做出如此奇怪的举动。当你明白了《红楼梦》的故事原型是洪昇的姐妹们的故事后,就会恍然大悟了。洪昇对“香玉”两个字,实在是太在乎了!“玉”字代表的是洪昇代表作中的“玉妃”,即《长生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