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 >

第4部分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第4部分

小说: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配穴】

    ①配不容、大陵,主治呕血;配中脘,主治寒中伤,胃饱食不化。(《针灸资生经》)

    ②配中脘,治9种之心痛。(《玉龙赋》)

    5。 巨阙

    【别名】 无。

    【属经】 任脉。

    【类穴】 本穴是心之募穴。

    【位置】 《甲乙经》:在鸠尾下1寸。

    【取法】 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局部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脏;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作用】 和中降逆,宽胸化痰,宁心安神。

    【主治】 心胸疼痛,心烦,惊悸,尸厥,癫狂,痫证,胸满,气短,咳逆上气,腹胀,呕吐、呃逆,反胃,吞酸,肠鸣,泻痢,黄疸,噎膈。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寸;推拿法:揉、摩、按法均可,5分钟;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①配筑宾,主治癫狂,妄言怒骂。(《千金方》)

    ②配关冲、支沟、公孙、阴陵泉,主治霍乱。(《千金方》)

    ③配膻中,治膈痛蓄饮。(《百症赋》)

    6。 鸠尾

    【别名】 尾翳,骨干。

    【属经】 任脉。

    【类穴】 本穴是任脉络穴,膏之原穴。

    【位置】 《甲乙经》:在胸前蔽骨下5分。

    【取法】 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局部解剖】 在腹白线上,腹直肌起始部,深部为肝脏;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6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作用】 和中降逆,清心化痰,宽胸宁心。

    【主治】 心胸痛,心烦,心悸,癫狂,痫证,胸满,咳喘,呕吐,呃逆,反胃,胃痛。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0。5~1。0寸;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配大椎,主治痫证。(《千金方》)

    7。 腹哀

    【别名】 肠哀,肠曲。

    【属经】 足太阴脾经。

    【类穴】 本穴是足太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日月下1。5寸。

    【取法】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局部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8 肋间动、静脉;布有第8肋间神经。

    【作用】 调理脾胃。

    【主治】 绕脐腹痛,胁肋胀痛,饮食不化,大便脓血,痢疾,便秘。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火罐法:留罐10~15分钟。

    【配穴】 配太白,主治食不化。(《针灸资生经》)

    8。 食窦

    【别名】 命关。

    【属经】 足太阴脾经。

    【类穴】 无

    【位置】 《甲乙经》:在天溪下1。6寸陷者中。

    【取法】 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局部解剖】 在第5 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内、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5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作用】 宽胸利膈,理气和中,健脾助运。

    【主治】 胸胁满痛,咳吐逆气,嗳气反胃,肠鸣,腹胀水肿。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斜刺1~1。5寸;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配膈俞三阳络透郄门、阳陵泉主治胸胁满痛。(《腧穴学》)

    9。 章门

    【别名】 长平,肋髎,胁髎,季肋,脾募,后章门,肘尖。

    【属经】 足厥阴肝经。

    【类穴】 本穴是脾之募穴,八会穴之一,脏会章门,足厥阴足少阳之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大横外,直季肋端。

    【取法】 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局部解剖】 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10肋间动脉末支;布有第10、11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下缘。

    【作用】 疏肝健脾,化积消滞。

    【主治】 腹部胀痛,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疳积,腰背痛不能转侧。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斜刺1~1。5寸;火罐法:留罐10~15分钟;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①配石门、三阴交,主治奔豚上气。(《针灸资生经》)

    ②配太白、照海,主治大便秘结。(《针灸大成》)

    ③配然谷,主治石水。(《针灸甲乙经》)

    10。 期门

    【别名】 无。

    【属经】 足厥阴肝经。

    【类穴】 本穴是肝之募穴,足厥阴、足太阴、阴维脉之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第二肋端,不容旁各1。5寸,上直两乳。

    【取法】 *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局部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腱膜中,有肋间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6、7肋间神经。

    【作用】 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主治】 胸胁胀满疼痛,腹胀,呃逆,吞酸,呕吐,泄泻,饥不欲食,小便不利,遗尿,胸中热,伤寒热入血室,乳痈,疟疾,咳喘,奔豚。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斜刺1~1。5寸;电针法:10~15分钟;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①配长强、天突、侠白、中冲,主治心痛气短。(《千金方》)

    ②配气海、曲池,主治伤寒发狂。(《针灸大成》)

    11。 石关

    【别名】 石阙。

    【属经】 足少阴肾经。

    【类穴】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阴都下1寸。

    【取法】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局部解剖】 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9肋间神经。内部左右各当胃体及其幽门部。

    【作用】 和胃通肠,调理冲任。

    【主治】 呕吐,呃逆,脘腹疼痛,食滞便秘,产后腹痛,不孕。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拔罐法:留罐或闪罐10~15分钟。

    【配穴】 配膈俞、中脘、足三里,主治食后呕吐,心下坚满。(《腧穴学》)

    12。 阴都

    【别名】 食宫,石宫,通关,食吕。

    【属经】 足少阴肾经。

    【类穴】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通谷下1寸。

    【取法】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局部解剖】 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8肋间神经。

    【作用】 和胃通肠,调理冲任。

    【主治】 胃脘痛,腹胀,腹痛,便秘,胸胁痛,不孕。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拔罐法:留罐或闪罐10~15分钟。

    【配穴】

    ①配少海、商阳、三间、中渚,主治疟身热。(《针灸资生经》)

    ②配巨阙,主治心下烦满。(《针灸资生经》)

    ③配太渊、肺俞,主治肺胀膨膨,*胁下热满痛。(《针灸大成》)

    13。 腹通谷

    【别名】 通谷。

    【属经】 足少阴肾经。

    【类穴】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幽门下1寸陷者中。

    【取法】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局部解剖】 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8肋间神经。

    【作用】 健脾和胃,理气宽胸。

    【主治】 腹痛,腹胀,胃脘疼痛,饮食不化,呕吐,泄泻,心痛,心悸,胸闷,胸胁胀痛,暴喑。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 寸;推拿法:点、按10~15分钟;照射法:激光针照射3~5分钟。

    【配穴】 配不容、中脘、足三里、膈俞,主治胃痛、呕吐。(《腧穴学》)

    14。 幽门

    【别名】 上门。

    【属经】 足少阴肾经。

    【类穴】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交会穴。

    【位置】 《甲乙经》:在巨阙两旁各5分陷者中。

    【取法】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局部解剖】 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

    【作用】 健脾和胃,疏肝止痛。

    【主治】 腹胀,腹痛,胃脘疼痛,饮食不化,呕吐,泄泻,痢疾。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 寸;推拿法:点、摩10~15分钟;照射法:激光针照射3~5分钟。

    【配穴】 配玉堂,主治烦心,呕吐。(《百症赋》)

    15。 不容

    【别名】 无。

    【属经】 足阳明胃经。

    【类穴】 无。

    【位置】 《甲乙经》:在幽门旁各1。5寸,去任脉2寸,直肋端相去2寸处。

    【取法】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7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7肋间神经分支处。

    【作用】 理气调中,和胃止呕。

    【主治】 胃痛,呕吐,食欲缺乏,腹胀噫酸,胸背胁痛。

    【外治方法】 毫针法:直刺1~1。5寸;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磁疗法:用小磁片贴敷。

    【配穴】

    ①配期门,治心切痛,喜噫酸。(《针灸资生经》)

    ②配中脘、公孙,治胃痛,腹胀。(规划教材《腧穴学》)

    16。 承满

    【别名】 无。

    【属经】 足阳明胃经。

    【类穴】 无。

    【位置】 《甲乙经》:在不容下1寸。

    【取法】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7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布;当第7肋间神经分支处。

    【作用】 理气和胃,除胀降逆。

    【主治】 胃痛,呕吐,食少,腹胀,肠鸣,泄泻,上气喘逆,吐血,胁下坚痛。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照射法:激光针照射3~5分钟;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①配乳根,主治膈气。(《针灸资生经》)

    ②配足三里、脾俞、三阴交,主治食欲缺乏。(规划教材《腧穴学》)

    17。 梁门

    【别名】 无。

    【属经】 足阳明胃经。

    【类穴】 无。

    【位置】 《甲乙经》:在承满下1寸。

    【取法】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7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8肋间神经分支处(右侧深部当肝下缘,胃幽门部)。

    【作用】 健脾和胃,降逆止痛,消积化滞。

    【主治】 胃痛,呕吐,食少,腹胀肠鸣,便溏,胁下胀满。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推拿法:点或按5~10分钟;照射法:激光针照射3~5分钟;刮痧法:刮3~5分钟。

    【配穴】

    ①配公孙、足三里、内关,主治胃痛,腹胀,呕吐。(规划教材《腧穴学》)

    ②配胃俞、脾俞、肾俞、上巨虚,主治便溏。(规划教材《腧穴学》)

    18。 关门

    【别名】 关明。

    【属经】 足阳明胃经。

    【类穴】 无。

    【位置】 《甲乙经》:在梁门下,太乙上。

    【取法】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局部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7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8肋间神经分支处(右侧深部当肝下缘,胃幽门部)。

    【作用】 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消胀化滞,利水止泻。

    【主治】 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食欲缺乏,身肿,遗溺。

    【外治方法】 针刺法:毫针直刺1~1。5寸;艾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拔罐法:留罐或闪罐10~15分钟;照射法:激光针照射3~5分钟。

    【配穴】

    ①配神门、委中,主治遗尿。(《针灸甲乙经》)

    ②配中脘、足三里、下巨虚、关元,治腹胀,腹痛,消化不良。(规划教材《腧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