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 >

第36部分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第36部分

小说: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skbshge

二、前列腺增生() 
良性前列腺增生,又称前列腺肥大,其特征表现为基质及上皮细胞增生,临床以进行性尿频、排尿困难为特点。

    (一)病因病机

    前列腺增生属于中医“癃闭”、“积”的范畴。发病原因为年老体虚,因虚致实,先虚后实。虚,在肺、脾、肾,尤以肾虚为主;实,为增生之前列腺(积)。肾气化失常,开阖不利,湿热下注,下焦水道决渎失职,肺失肃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失转输,不能升清降浊,均可致体内水液的输布排泄失常,开阖无度,发为癃闭。此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经循行入毛际,绕阴器,若肝气郁滞,郁久壅结,亦可发为此病。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是引起老年男性下尿路梗阻的常见病因之一。确切病因比较公认的是年龄的增长和有正常功能睾丸的存在。近年来,通过组织病理学研究已证实,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特点是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的增生及老化。研究发现引起细胞增生可能与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殖失控、细胞凋亡减少有关。而雄激素、雌激素、上皮与间质的相互作用,生长因子、神经递质在其中起到了或多或少的作用,它们单独或相互配合、相互影响,最终导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二)西医辨病

    前列腺增生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一是膀胱刺激症状;二是因增生前列腺阻塞尿路产生的梗阻性症状;三是并发症。

    1。 膀胱刺激症状

    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及急迫性尿失禁。尿频是前列腺增生的早期信号,尤其夜尿次数增多更有临床意义。一般来说,夜尿次数的多少往往与前列腺增生的程度平行。原来不起夜的老年人出现夜间1~2次的排尿,常常反映早期梗阻的来临,而从每夜2次发展至每夜4~5次,甚至更多,说明了病变的发展和加重。

    2。 排尿梗阻症状

    主要是由于前列腺增生阻塞尿路,致使排尿无力,尿线变细和尿滴沥。由于增生前列腺的阻塞,患者排尿要使用更大的力量克服阻力,以至排尿费力;增生前列腺将尿道压瘪致尿线变细;随着病情的发展,还可能出现排尿中断,排尿后滴沥不尽等症状。

    3。 并发症

    有尿潴留、充溢性尿失禁、感染、膀胱结石、血尿、肾功能损害及血压增高引起的症状。

    4。 查体

    直肠指诊:前列腺增大,质地较硬,表面光滑,中央沟消失。

    5。B超检查

    可显示增生的前列腺。膀胱镜、排泄性尿路造影等,对诊断本病有帮助。

    (三)中医辨证

    1。 湿热下注

    排尿困难,小便频数,滴沥不通,短赤灼热,血尿,前列腺肿大,伴小腹胀满,大便干结,渴不欲饮,口苦而黏,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2。 中气不足

    小腹坠胀,欲小便而不得出,量少而不畅,前列腺肿大,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食少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3。 肾阳虚衰

    排尿困难,射程短,尿线分叉,尿频,尿后滴沥不尽,尿失禁,小便清白或有白浊,前列腺肿大,面色白光白,肢冷畏寒,神疲气怯,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4。 肾阴亏虚

    欲尿而不得,或淋漓不畅,甚则闭塞不通,前列腺肿大,头昏耳鸣,五心烦热,咽干心烦,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5。 肝郁气滞

    情志抑郁,或烦急善怒,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爽,前列腺增大,胁腹胀满或作痛,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微黄,脉弦或弦数。

    6。 痰热阻肺

    小便不畅或点滴不爽,或量少短赤,前列腺肿大,咽干,口渴欲饮,呼吸短促或咳嗽,喘息,舌苔薄黄,脉滑数。

    7。 瘀阻水道

    小便点滴而下,尿如细线,甚而阻塞不通,小腹胀满,按之内痛,舌质紫,苔白厚腻,脉涩。

    (四)治疗

    1。 毫针治疗

    【取穴】 腹穴:石门、中极、大巨、大赫。配穴:湿热下注,配阴陵泉、行间、曲泉;中气不足,配足三里、三阴交、隐白;肾阳虚衰,配关元、命门、肾俞;肾阴亏虚,配肝俞、肾俞、复溜、太溪;肝郁气滞,配合谷、太冲;痰热阻肺,配鱼际、曲池、合谷;瘀阻水道,配横骨、归来、蠡沟、血海、膈俞。

    【方法】 虚补实泻。常规操作,腹部穴位可沿皮透刺向曲骨,也可斜刺,不可过深,以免伤及膀胱,针感有放射至会阴为佳,余穴常规针刺,每日1次或隔日1次。

    2。 灸法治疗

    【取穴】 腹穴:中极、石门、关元、神阙、气冲、四满。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膀胱俞、肾俞、次髎、脾俞、腰阳关。

    【方法】 隔姜灸3~5壮,艾条温和灸2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虚证。

    3。 电针治疗

    【取穴】 腹穴:维道、气冲、横骨、中极。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膀胱俞、肾俞、太冲。

    【方法】 双侧维道电针,针尖向曲骨沿皮刺2~3寸,通脉冲电15~30分钟。

    4。 磁疗法治疗

    【取穴】 腹穴:关元、维道、气冲、横骨、中极。配穴:湿热下注,配阴陵泉、行间、曲泉;中气不足,配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肾阳虚衰,配关元、命门、肾俞;肾阴亏虚,配肝俞、肾俞、复溜、太溪;肝郁气滞,配合谷、太冲;痰热阻肺,配鱼际、曲池、合谷;瘀阻水道,配横骨、归来、蠡沟、血海、膈俞。

    【方法】 选取腹穴、配穴各1~2穴,用中等或小剂量磁片,用胶布固定于所选穴位上,放置3~5日更换。

    5。 埋线法治疗

    【取穴】 腹穴:大赫、中极、曲骨、关元、归来、维道。配穴:三阴交、膀胱俞、肾俞、足三里、秩边、阴陵泉、太冲。

    【方法】 选取腹穴、配穴各2~3穴,用0号羊肠线,大赫、中极、关元、归来、维道,腹部穴位可斜刺透向曲骨埋线,不可过深,秩边穴刺向会阴埋线,每15日1次。

    6。 照射法治疗

    【取穴】 腹穴:关元、石门、中极、水道、利尿穴、大巨。

    配穴:肾俞、三焦俞、膀胱俞、秩边、次髎、会阴、三阴交、曲泉。

    【方法】 选腹穴、配穴各1~2穴,激光针照射留针5分钟;TDP照射前列腺区20~30分钟;微波照射15分钟,隔日1次。

    7。 注射法治疗

    【取穴】 腹穴:大赫、中极、横骨、气穴、气海。配穴:三阴交、膀胱俞、肾俞、脾俞、秩边。

    【方法】 选腹穴、配穴各1~2穴,用鱼腥草、当归注射液各2毫升,混匀,每穴注射0。5毫升,隔日1次。

    (五)按语

    腹穴外治法对本病改善症状有良好效果。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应解除精神紧张,做腹肌收缩、松弛的交替锻炼。

    skbshge

五、疝 气() 
疝气,是腹内脏器如小肠、大网膜等由正常位置经腹壁上孔道或薄弱点突出而形成的包块,男性常以睾丸、阴囊等部位肿大、疼痛,或牵引少腹疼痛为主要表现。

    (一)病因病机

    疝气在中医学称“肿囊”、“小肠气”、“偏坠”等,发病多因于寒凝、湿热,以及气虚下陷,病位在任脉和足厥阴肝经。任脉为病,内结七疝;足厥阴经脉过阴器,抵少腹,其病则疝,少腹肿。寒湿之邪凝滞二脉,蕴结化热,或肝脾二经湿热下注等,均可导致睾丸肿大、阴囊肿痛;劳累过度,气虚肌弱,带脉弛缓,失于摄纳;年老体弱,小儿形体未充等,也可导致小肠脱入阴囊。

    疝气多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小儿过度啼哭引起腹压上升,老年人多由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引起。典型的腹外疝由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等组成:疝囊是壁层腹膜的憩室样突出部,由疝囊颈和疝囊体组成。疝囊颈是疝囊比较狭窄的部分,是疝环所在的部位,是疝突向体表的门户,又称疝门,亦即腹壁薄弱区或缺损所在;疝内容物是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以小肠为最多见,大网膜次之;此外,如盲肠、阑尾、乙状结肠、横结肠、膀胱等均可作为疝内容物进入疝囊,但较少见。疝外被盖是指疝囊以外的各层组织。

    (二)西医辨病

    疝气的症状最主要表现在腹股沟区,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肿块可能只见于腹股沟区,有些则会到达阴囊或*。若为儿童,当病儿安静或睡眠时,则忽隐忽现。脱出的器官以小肠居多,摸起来感觉柔软,退回去时常会伴有咕噜咕噜的杂音,其他如大肠、阑尾、大网膜等亦可能脱出。除了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之外,有些患儿会有便秘、食欲缺乏、吐奶等现象,也有些可能会变得易哭、不安等。阴囊疝气太大则会引起行动不便。

    一般症状:站立时突出,仰卧后消失,按压即可回入腹腔。但嵌顿疝、绞窄疝则有疼痛感,且很难推回腹腔。B超检查可确诊。

    (三)中医辨证

    1。 寒疝

    少腹、睾丸及阴囊牵掣绞痛或肿胀疼痛,阴囊寒冷,*不举,畏寒喜暖,手足不温,久可继发不育,常因久立、劳累、咳嗽、愤怒等诱发或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紧或弦。

    2。 湿热疝

    睾丸或阴囊肿大、疼痛、灼热、拒按,伴恶寒发热,肢体困重,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3。 狐疝

    少腹与阴囊部牵连坠胀疼痛,痛引睾丸,阴囊时大时小,立时睾丸下坠、阴囊肿大,卧则睾丸入腹、阴囊肿胀自消,重症以手上托方能回复,伴纳差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

    (四)治疗

    1。 毫针治疗

    【取穴】 腹穴:维道、气海、府舍、腹结。配穴:寒疝,配曲泉、太冲、大敦;湿热疝,配中极、行间、阴陵泉;狐疝,配百会、足三里、下巨虚、脾俞、肾俞。

    【方法】 针刺前检查腹股沟管内有无肿物,如确定腹股沟管内有肿物,应先用轻柔按压手法,或配合针刺百会、下巨虚、维道等穴,使肠组织回纳腹腔;待确认肠组织回纳腹腔后,让患者取肿物不易复出的仰卧位,再进行针刺。常规操作,每日1~2次,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病势缓和者隔日1次;痛剧者可加电针。

    2。 灸法治疗

    【取穴】 腹穴:三角灸、五枢。配穴:寒疝,加关元、中封、神阙、气海;狐疝,加足三里、提托、三阴交、百会。

    【方法】 每次选腹穴、配穴各1~2穴,选用艾炷灸或隔姜灸3~5壮,或艾条灸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此法适于寒凝气滞及虚证者。

    3。 贴敷法治疗

    【取穴】 腹穴:关元、气海、府舍、腹结、中极。配穴:寒疝,加曲泉、归来、气冲;狐疝,加提托、足三里、下巨虚、脾俞、肾俞。

    【方法】 每次选腹穴、配穴各1~2穴。用药:①大茴香9粒,大红枣7枚,白胡椒10克,焙黄,共研细末,黄酒或生姜汁调成糊,取适量敷于穴位,外用麝香止痛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②吴茱萸50克,小茴香50克,母丁香50克,共研细末,取药末15克,面粉3克,加水适量,调匀成干糊,摊于面积适当的纱布上,贴于穴位,胶布固定,每2日一换,中间间隔1日再贴,5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于寒凝气滞及虚证者。

    4。 电针治疗

    【取穴】 腹穴:气海、维道、腹结、气冲、带脉。配穴:寒疝,加曲泉、太冲、大敦;湿热疝,加中极、行间、阴陵泉;狐疝,加百会、足三里、下巨虚、脾俞、肾俞。

    【方法】 选腹穴、配穴各1~2穴,针刺操作同毫针治疗,用连续波、快频率,留针20~30分钟,隔日1次。治疗前,应先前检查腹股沟管内有无肿物,如确定腹股沟管内有肿物,应先用轻柔按压手法,或配合针刺百会、下巨虚、维道等穴,使肠组织回纳腹腔;待确认肠组织回纳腹腔后,让患者仰卧位,再进行针刺。治疗过程中,应随时注意局部,如遇疝气复出可疑,则应停止电针,或起针,以避免损伤肠组织。

    5。 推拿治疗

    【取穴】 腹穴:归来、带脉、关元、维道、腹结、气冲。配穴:肾虚,配肾俞、命门;肝郁,配肝俞、期门、太冲;痰湿,配阴陵泉、丰隆;血瘀,配膈俞、血海、三阴交。

    【方法】 先用一指禅推法、振法、揉法每穴各2分钟;再用腹部掌摩法顺时针摩少腹部,约3分钟,腹部推摩法3遍,双龙托底法3分钟,每日1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