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 >

第22部分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第22部分

小说: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 推药

    得气后,将针芯回抽一下,如无回血,便可将药液注入,使针感渐渐增强、扩散。推药速度与刺激量有关,根据病人体质及病情而定:①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②慢性病、体弱者宜用弱刺激,将药液缓慢推入。③一般疾病则用中等刺激,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所用药液量多时,可由深至浅,边退边推药,或将注射针向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5。 出针、按压

    将所需药量推完后,即可出针。快速出针,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以防出血。本法局部刺激反应较强,故一般隔日1次。急症患者可每日1次,甚或2次;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

    skbshge

二、注意事项() 
1。 施治前应对患者说明本疗法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会出现酸胀感,甚或发热,暂时局部症状加重等现象,但数小时可逐渐消失,一般不超过1天。

    2。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3。 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毒副作用、变态反应、药物的有效期、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凡能引起变态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先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不良反应较严重的药物,使用时应谨慎。刺激作用较强的药物,亦应慎重使用。某些中草药制剂也可能有反应,应用时也应注意。

    4。 内有重要脏器的部位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刺伤内脏。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注意避开神经干,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

    5。 孕妇不宜使用本法。年老体弱者、小儿、初次治疗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

    skbshge

一、操作方法() 
1。 刮痧器具和介质

    (1)刮痧器具:刮痧使用的器具很多,常用的为刮痧板,一般用水牛角或木鱼石制作而成,要求板面洁净,棱角光滑。

    (2)刮痧介质:多选用具有润滑或兼有药理作用的红花油、液状石蜡、香油或刮痧专用的活血剂等。

    2。 刮痧的种类

    (1)直刮法:指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后,用刮痧器具直接在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进行刮拭,至皮下呈现痧痕为止。具体操作为:根据施术部位,病人可取坐位或俯伏位、仰卧位,术者用热毛巾擦洗欲刮部位的皮肤,均匀地涂上刮痧介质后,术者持刮痧器具,在施术部位进行反复刮拭,以出现紫红色痧痕为止。

    (2)间接刮法:先在病人将要刮拭的部位放一层薄布,然后再用刮痧器在布上刮拭至局部皮肤发红,称为间接刮法。此法可保护皮肤,适用于儿童、年老体弱及某些皮肤病患者。

    3。 刮痧的基本手法

    操作时手持刮痧板,蘸上润滑剂,然后在患者体表的一定部位按一定方向进行刮拭,至皮下呈现痧痕为止。刮痧时要求用力要均匀,一般采用腕力,同时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及反应调整刮动的力量。刮痧疗法的操作手法有平刮、竖刮、斜刮、角刮。

    (1)平刮:用刮板的平边,着力于施术部位,按一定方向,横向左右进行较大面积的水平刮拭。

    (2)竖刮:用刮板的平边,着力于施术部位,方向为竖直上下,进行大面积的纵向刮拭。

    (3)斜刮:用刮板的平边,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斜向刮拭。适用于人体某些部位不能进行平、竖刮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操作手法。

    (4)角刮:用刮板的棱角和边角,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较小面积或沟、窝、凹陷地方的刮拭,如神阙、鼻沟、耳屏、听宫、听会、肘窝、关节等处。

    刮痧的补泻手法:一般而言,对相应皮部的经络线、穴位进行刮拭时,轻刮为补,重刮为泻。

    skbshge

二、注意事项() 
1。 慎用和禁忌

    (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过敏性紫癜、白血病等,忌用本法治疗或慎用本法治疗。

    (2)凡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等,如果无其他治疗抢救条件,可用本法进行暂时的急救措施,以争取时间和治疗机会。

    (3)新发生的骨折患部不宜刮痧,须待骨折愈合后方可在患部刮疗。外科手术瘢痕处亦应在2个月以后方可局部刮痧。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瘢痕局部处慎刮。

    (4)传染性皮肤病,如疖肿、痈疮、瘢痕、溃烂、传染性皮肤病及皮肤不明原因的包块等,不宜直接在病灶部位刮拭。

    (5)孕妇、妇女经期,禁刮下腹部,年老体弱者、空腹、女性面部忌用大面积重刮。

    (6)对刮痧恐惧或过敏者,忌用本法。

    2。 操作注意事项

    (1)刮痧前要选择一个好的治疗场所,空气流通清新,尽量少暴露皮肤,注意保暖和避风,夏季不可在有过堂风的地方刮痧。

    (2)刮痧工具要严格消毒,施术者的双手也应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刮拭前须仔细检查刮痧工具,以免刮伤皮肤。

    (3)刮拭手法要用力均匀,以求耐受为度,达到出痧为止。婴幼儿及老年人,刮拭手法用力宜轻。不可一味追求出痧而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

    (4)刮痧治疗使汗孔开泄,邪气外排,要消耗体内部分的津液,故刮痧后饮温水1杯,休息片刻。刮痧治疗后,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须待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约3小时左右。

    skbshge

一、胃炎() 
胃炎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不适、食欲减退或饱胀嗳气、反酸等为主要特征,少数病人有食欲减退、恶心等。

    (一)病因病机

    胃炎多属于中医“胃脘痛”、“胃痞”、“呕吐”等病证范畴。发病大多由于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逸失度、先天禀赋不足引起。如感受风寒暑湿秽浊之邪,侵犯胃腑,阻遏中焦,以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从而发生胃脘疼痛、恶心呕吐;若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以致食滞胃中,胃气失和,或损伤脾胃,升降失调,气机壅滞,久治不愈;若嗜食辛辣干硬食物,过饮烈酒,以致湿热内生,蕴于中焦;或过食生冷,寒积胃脘,阻遏中阳;或服用燥烈刺激药物,伤及胃腑,脾胃受损等;忧思郁怒,气机郁结,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或伤脾,致肝胃不和或肝脾失调,影响脾胃升降功能而发病;过劳伤气,脾胃虚弱,过逸则气滞,甚则血瘀,影响脾胃受纳、转输、运化功能而发病。以上原因均可致胃腑纳运失常,胃失和降,则浊气上逆,出现胃痛胀满、嗳气呕吐之症。急性胃炎发病多急,属实证,慢性胃炎病程日久,或急性胃炎未愈迁延而发,有虚有实,或本虚为主,或标实为主。

    胃炎根据发病缓急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两大类。急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症状表现有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严重者可有呕血、黑粪,甚至失水,以及中毒及休克等。发病原因很多,有化学或物理的刺激,也有细菌或其毒素引起。如烈酒、浓茶、咖啡、香料及药物(如水杨酸盐制剂、吲哚美辛、保泰松、糖皮质激素等)、强酸强碱等化学性刺激;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及X线照射等物理刺激,均会损伤胃黏膜,引起炎症性改变。其中进食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是导致急性胃炎最常见的一个病因。日常生活中一般在暴饮暴食或食用了污染食物、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后数小时至24小时发病。临床上按病因及病理变化的不同,分为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其中临床上以急性单纯性胃炎最为常见,而由于抗生素广泛应用,急性化脓性胃炎已罕见。

    慢性胃炎常根据胃镜出现的胃黏膜形态和病理资料分类,有浅表性、肥厚性、萎缩性和糜烂性4种。发病原因目前多认为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急性胃炎治疗不彻底,饮食不节,习惯性服用对胃有刺激的烈酒、浓茶、咖啡、过烫(冷)的饮食,过度吸烟,十二指肠液的反流,免疫因素,感染因素等。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故中老年人多见。

    (二)西医辨病

    1。 急性胃炎

    (1)有暴饮暴食或食用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起病急,恶心、呕吐频繁,剧烈腹痛,频繁腹泻,多为水样便,可含有未消化食物,少量黏液,甚至血液等。

    (3)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程度不同的中毒症状。

    (4)呕吐、腹泻严重者,可有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等。

    (5)体征不明显,上腹及脐周有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多亢进。

    2。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胃隐痛、胃烧灼痛、反酸等。表现为反复发作,腹痛无规律性,疼痛经常出现于进食过程中或餐后,部位多位于上腹部、脐周。临床上通常按其组织学变化和解剖部位加以分类为:

    (1)浅表性胃炎:炎症仅侵及胃黏膜的表层上皮,包括糜烂、出血,须辨明是弥漫性或局限性。可有慢性不规则的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尤以饮食不当时明显,部分患者可有反酸,上消化道出血。

    (2)萎缩性胃炎:炎症已累及黏膜深处的腺体并引起萎缩,如伴有局部增生,称萎缩性胃炎伴过度形成。不同类型、不同部位其症状亦不相同。胃体胃炎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有时可出现明显厌食、体重减轻,舌炎、舌*萎缩,可伴有贫血。萎缩性胃炎影响胃窦时胃肠道症状较明显,特别有胆汁反流时,常表现为持续性上中腹部疼痛,于进食后停止,可伴有含胆汁的呕吐物和胸骨后疼痛及烧灼感,有时可有反复小量上消化道出血,甚至出现呕血,此系胃黏膜屏障遭受破坏而发生急性胃黏膜糜烂所致。

    (3)肥厚性胃炎:胃黏膜皱襞显著肥厚如脑回状为特征,好发于胃底和胃体,局灶性或弥漫性,镜下见胃小凹高度增生、下延,甚可达黏膜肌层。常伴原因不明的低蛋白血症。

    (三)中医辨证

    1。 食滞胃脘

    胃脘胀满,疼痛拒按,或呕吐酸腐及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食后加重,嗳气反酸,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厚腻,脉滑实。

    2。 暑湿犯胃

    胃脘痞满,胀闷不舒,按之腹软而痛,纳差食减,口干而腻,头身沉重,肢软乏力,小便黄热,大便滞而不爽,或兼见发热恶寒,舌质红,苔白黄而腻,脉濡细或濡数。

    3。 寒凝气滞

    胃痛卒发,痛无休止,得温则减,遇寒加重,多有受凉或饮食生冷病史,或伴见呕吐清水,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

    4。 肝郁气滞

    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及两胁,情志不畅时更甚,或呕吐吞酸,嗳气频作,饮食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气滞日久可出现瘀血阻络,则会有胃脘刺痛或刀割样痛,痛处固定、拒按,或见呕血、黑便,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5。 脾胃虚寒

    胃脘隐痛或胀满,遇冷加重,食少便溏,食后上腹胃脘部闷胀加重,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脉沉细或无力。

    6。 胃阴亏虚

    胃脘部隐痛或灼热不适,饥不欲食,口干舌燥,喜冷饮,五心烦热,夜寐不安,大便干燥,舌质红少苔,或有裂纹,或花剥苔,脉弦细或细数。

    (四)治疗

    1。 针刺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梁门、上脘、下脘。配穴:食滞胃脘,配足三里;暑湿犯胃,配水分、阴陵泉、三阴交;寒凝气滞,配内关、梁丘;肝郁气滞,配太冲;血瘀,配血海;脾胃虚寒,配气海、脾俞、胃俞、三阴交;胃阴亏虚,配内庭、太溪。

    【方法】 中脘、梁门、上脘、下脘等腹穴直刺0。5~1寸,不宜过深;水分、气海可直刺或斜刺,直刺0。5~1寸,斜刺可至1。5寸,虚补实泻;脾俞、胃俞宜向脊柱斜刺0。5~1寸,阴陵泉、梁丘、三阴交、血海、太冲、内庭、太溪直刺0。3~1。2寸。急性胃炎或慢性胃炎急性发作者,每日1~2次,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病势缓和者,隔日1次;痛剧者,可加电针。

    2。 灸法治疗

    【取穴】 腹穴:中脘、不容、下脘、承满。配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