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 >

第20部分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第20部分

小说: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耻骨联合、脊柱方向按压,当按压到一定深度时,应按而留之,并维持此时的压力及其所达的深度,静待患者腰部、腹部、会*及双下肢出现酸、麻、凉、胀的得气感觉后,医者的右手即可随着患者的吸气徐徐上提。本法具有健运脾胃,益肾纳气,降逆止呕之功效,主治胃脘痛、食少纳呆、脘腹满胀、泄泻、便秘、呕吐、呃逆、臌胀、痛经、月经不调等。

    2。 腹部掌团摩法

    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位于患者左侧,用右手掌心附着于腹部所选用的部位上,沿顺时针方向做连续旋转团摩。可在所选用的部位上做不离其所的摩动,亦可依病变部位的范围而逐步扩大,直至整个腹部。本法具有健运脾阳,疏肝理气,消积除胀,调中和胃之功效,主治胃脘痛、腹中痛、腹胀、纳呆、胸胁疼痛、恶心呕吐、便秘等。

    3。 腹部推摩法

    腹部推摩法是一指禅偏锋推法和三指摩法结合而形成的复式手法。操作时以一指禅偏锋推中脘…天枢…气海穴,另三指用摩法随同操作。或用三指摩法摩上述部位,一指禅推法随同操作。腹部应用此法,具有补益脾胃,和中理气之功效,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缺乏,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小腹部应用,具有活血调经,通利小便之功效,多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血滞经闭、小便不利等。

    4。 推脾运胃法

    以左手推之于脾交于右手运之于胃,推而运之,循行脾胃,称为推脾运胃法。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医者沉肩、垂肘、悬腕,以左手掌根、大鱼际侧及余四指指腹,自鸠尾、巨阙、幽门、期门,推而运之为推脾。交接至右手余四指指腹及小鱼际循胃脘呈钩形运而抹之为运胃,即左手推脾而右手运胃。此法主要用于上腹部,主治消化不良、胃炎、宿食不消、脘腹胀满、胃肠痉挛等。

    5。 双龙托底法

    双手拇指伸指,分别置于患者左右带脉穴对点,余指托于腹部两侧,两拇指如双龙,余四指如托海底,称为双龙托底法。操作时患者仰卧位,医者先用双手于患者腹部广泛推揉运按,再用拇指伸直分别置于患者左右带脉,点而压之,合而按之,余指于腹部两侧使腹部有颤动感。本法具有通达表里,开结通腑,疏滞散瘀,通滞行气,散结软坚的功效,主治后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胃痛、胁痛、胸胁胀满、腹痛、疝气、腰痛、经闭等证。

    6。 腹部推托法

    以单手掌置于患者脐下,自下而上向左肋弓方向缓慢推托称腹部推托法。操作时患者仰卧,术者坐于患者右侧,以右手全掌附着于脐下,但以手掌尺侧面着力为主,四指相并,拇指分开,然后自下而上向左肋弓方向缓慢推托,反复20~30次。

    7。 提抖腹壁法

    以双手扭转、提抖患者腹壁的方法,称为提抖腹壁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位于患者的右侧,先用两手将患者右侧腹壁提起扭转成“S”形,并逐渐向左侧腹壁移动,当移动至左侧时,术者两手将患者腹壁提起,做上下方快速抖动5~10秒钟,重复操作3~5遍。本法能松解粘连,疏通气机,调节脏腑功能,主治肠粘连、腹胀、便秘、尿潴留、慢性结肠炎等。

    skbshge

一、贴敷药物() 
1。 药物的选择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丸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研末用作腧穴贴敷。但外治通过透皮吸收而奏效,且外治剂型的加工制作多较复杂,不如内服汤剂灵活随便,故与内服选用药物有所区别。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首先要选气味俱厚之品,易透入皮肤起到由外达内之效,二则对局部刺激性强,三是其所含芳香性物质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亦即起到皮肤渗透促进剂的作用。

    (1)使用通经走窜、开窍活络之品:以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祛邪外出。常用的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乳香、没药、肉桂、细辛、白芷、姜、葱、蒜等药。

    (2)多选气味醇厚,甚或力猛有毒之品:如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生草乌、巴豆、斑蝥、蓖麻子、大戟等。

    (3)选择适当溶剂调和敷贴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常用溶剂有水、白酒或黄酒、醋、姜汁、蜂蜜、蛋清、凡士林等。如醋调敷贴药,能起到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酒调贴敷药,则有行气、通络、消肿、止痛作用,虽用药缓,可激其性;油调敷贴药,又可润肤生肌。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溶剂。

    组方宜多效联合和辨证加药相结合。外敷药物常选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而不局限于一经一证的治疗,往往是一膏统治多病,故药物选择宜广,表里温凉补泻之药皆备。但临床患者病证各异,故可灵活加药,增强疗效,亦可专病专证专药,更切病机,疗效更佳。

    2。 药物的剂型制作

    穴位贴敷疗法,在临床上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能的不同,有多种使用方法,贴敷剂型种类多样,常见的有:

    (1)散剂:将一种或多种药物按比例组合,研成细末。可以填放脐部进行治疗,或直接撒布在普通膏药中间贴敷。

    (2)糊剂:将药物研成细末,酌情使用水、醋、酒、鸡蛋清或姜汁等黏合剂,调成糊,贴敷腧穴,外盖纱布,胶布固定。

    (3)膏剂:将所选药物熬制成膏,或者制成外贴膏药或软膏。可分硬膏、软膏两种:①硬膏。一般按中医传统膏药的制法熬制而成。使用前应将膏药用火或开水加温烊化,撕开后直接贴敷穴位,一般无需包扎。②软膏。是将药末入醋或酒熬制而成,或用蜂蜜、葱汁、姜汁、凡士林等作为黏合剂调制成半固体。现在已有用橡胶和配合剂如氧化锌等作为基质,加入药物有效成分制成的贴敷膏。软膏可直接涂敷穴位后再用纱布包扎,胶布固定,或事先摊在纱布垫上贴敷穴位,再加包扎;现代制成的橡胶质贴敷膏,如肤疾宁、鸡眼膏等,只需将膏药撕下直接贴敷穴位使用,十分方便。

    (4)饼剂:将药物研成细末,加适量的水调拌均匀,制成大小不等的药饼,敷贴病变局部或腧穴。或将新鲜的植物的根茎、茎叶等捣碎,制成药饼,烘热后敷贴腧穴,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饼剂有干、湿两种类型,干药饼经烘制而成,湿药饼一般多现制现用。有的饼剂使用前需蒸热或蒸熟后趁热贴敷,但应注意不要烫伤皮肤;有的饼剂需用酒或水浸润片刻再行贴敷;亦可于药饼上置艾炷行温和灸。

    skbshge

二、操作方法() 
1。 选穴

    贴敷法的选穴处方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选取贴敷的腧穴,腹部神阙穴为最常用的贴敷腧穴,还可选择病变局部的腧穴或经验穴贴敷药物。

    2。 体位

    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当体位,腹穴宜用仰卧位,使药物能贴敷稳妥。

    3。 清洁局部

    贴敷药物之前,定准穴位,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乙醇棉球擦净,然后敷药。也有使用助渗剂者,在敷药前先在穴位上涂以助渗剂或将助渗剂与药物调和后再贴敷。若为换药,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液状石蜡轻轻擦去粘在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后再敷药。

    4。 贴敷药物,局部固定

    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固定好,以免移动或脱落,既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目前有专供贴敷穴位的特制敷料,使用、固定都非常方便。

    5。 贴敷时间

    一般情况下,刺激性小的药物,每隔1~3日换药1次。不需溶剂调和的药物,还可适当延长到5~7 日换药1次。刺激性大的药物,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疱程度确定贴敷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对于毒性大,刺激性强,对皮肤损害较大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和贴敷时间,此类药物贴敷面积以2。5厘米×2。5 厘米为宜,时间应视具体情况掌握在1~6小时为宜,以防皮肤损害及药物中毒发生。

    每日治疗次数随病情而异,急性病可每日数次,甚或不间断贴敷。慢性病则可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亦有数日1次者。贴敷穴疗的疗程长短,主要由病情及治疗效果而定。病情轻、病程短、病位浅、治疗效果显著者,疗程宜短,一般5~10次。反之,病情较重,病程长的慢性疾病,疗程宜长,可达1~3个月,疗程间隔5~7日。

    skbshge

三、注意事项() 
1。 凡用溶剂调敷药物,需随调配随贴敷,以防蒸发变干。

    2。 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3。 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无纺布制品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4。 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疱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5。 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特别是一些有毒药物和峻利水药,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

    6。 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瘙痒、潮红及小水疱等皮肤过敏症状,应即停用。有些药物如麝香等孕妇禁用,以免引起流产。

    7。 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skbshge

一、操作程序() 
1。 调零位

    电针治疗仪在使用前,必须先将输出强度旋钮调至零位(无输出)。

    2。 连接电极

    毫针刺入穴位,获得针感,施行手法后,在留针时将电针器上每对输出的2个电极分别连接在2根毫针上。低频脉冲(频率<1 000赫兹)有极性差别,一般负极电流刺激作用较大,正极电流刺激作用较小,故通常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也有不分正负极,将两根导线任意接在两支针柄上。一般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的同侧。

    3。 选择波形、频率

    电针仪输出的组合波形主要有连续波(密波、疏波)、疏密波和断续波3种。电流的波形、频率不同,其作用和适应范围亦有差异,临床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病情适当选择。

    4。 通电,调输出

    打开电源开关,缓慢调节输出电流强度,由小到大,逐渐增强,至所需的刺激量。刺激强度要因人而异,一般以中等强度、患者能耐受为宜,过强或过弱的刺激都会影响疗效。通电数分钟后,患者会逐渐产生适应性,即感到刺激渐渐变弱,此时可适当加大输出电流量,增加刺激强度,或用间歇通电法,即暂时断电1~2分钟后再行通电。

    5。 通电时间

    一般为15~20分钟。如系疼痛,可适当延长。

    6。 关机

    缓慢旋回零位,关闭电源,拆去导线电极,退出毫针。

    skbshge

二、注意事项() 
1。 电针感应强,刺激量大,通电后会产生肌肉收缩,要事先告诉病人,使之有思想准备,以配合治疗。

    2。 调节输出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以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耐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

    3。 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安装心脏起搏器者,禁用电针。

    4。 孕妇慎用电针。

    skbshge

一、激光照射法() 
激光照射法是利用低功率激光束直接照射腧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激光针灸”、“光针”等。临床常用He…Ne激光器的原光束或导光纤维进行穴位照射。

    1。 操作程序

    (1)使用前,必须检查地线是否接好,有无漏电等问题,然后方可使用。否则,易发生触电或致机器烧毁。

    (2)确定好患者要照射的部位。

    (3)接通电源,He…Ne激光器应发射出红色的光束,若此时激光管不亮或出现闪烁现象时,表明启动电压过低,应立即断电,并将电流调节旋钮顺时针方向转1~2档,停1分钟后,再打开电源开关。切勿多次开闭电源开关,以免引起故障。经调整电流,使激光管发光稳定。

    (4)然后将激光束的光斑对准需要照射的穴位直接垂直照射,光源至皮肤的距离为8~10厘米,根据照射部位、功率大小、照射方式如聚焦、散焦、原光束、导光纤维照射等确定远近距离。

    (5)每次每穴照射5~10分钟,共计照射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