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 >

第1部分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第1部分

小说: 内病外治腹穴疗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介:内病外治腹穴疗法杨兆民,董勤,穆艳云,王志刚
 ://164387

前言() 
亘古以来,中医临证治病,无论内病、里证、外病、表证,总以辨证论治、整体调节为核心理念。在治疗方法上,内病既用内治,亦可外治;外病既用外治,亦可内治。这种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和圆机活法的方*,反映了中医临床治疗的一大特色。内病外治在对临床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急重病的应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内病外治法古已有之,早在《黄帝内经》就已有散在记载,如运用“导引”、“按蹻”、“药熨”、“微针”、“灸焫”、“马膏”、“桑钩”、“豕膏”等器物与方法治疗一些内科病症。之后的《针灸甲乙经》、《肘后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本草纲目》、《理瀹骈文》等医籍,记述颇多。迨至近代,则有更多名医专家擅长用内病外治之法,经验独到,治效显著,世代相传,长盛不衰。由于广泛应用内病外治的自然疗法,大大减少了长期服药内治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所以内病外治法深受广大医者和患者的喜施乐用。

    腹穴,是指中医传统的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分布在腹部的数十个腧穴。腹位居人体之中,是机体极其重要的部分,腹腔内汇聚着人生先天之本的肾和肝,后天之本的脾和胃,以及“脐下肾间动气”的生气之源,“水谷之海”的胃,“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之海”、“血海”的冲脉,“主胞胎”之任脉;“生命根蒂”之脐和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丹田之气等都集中于腹,共同承担着人体消化、吸收、排泄、生殖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因而腹部的腧穴在全身腧穴中占有重要的作用。腹穴即是腹内脏器在体表的生理投影点,又是腹内脏器在体表的病理反应点,也是腹内脏器病痛在体表的主要治疗点。清代医家吴师机曾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经过长期临床观察,我们认为腹穴疗法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值得普及推广。

    本书分为六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腹的外形、范围、分区、骨度分寸,腹部的腹壁、腹腔脏器组织的解剖结构,腹部的经络分布、脏腑属络,腹部的“气街”、“四海”“根结”的内容,腹与全身的整体关系等基础知识。第二章重点介绍了腹穴的“穴类”是“巨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脏腑器官气血结聚灌输的重要腧穴,腹穴的“类穴”相对集中,其功效直接作用于腹腔众多脏腑器官生理功能,详细列出对所有腹穴的穴名、别名、属经、类穴、位置、取穴、功效、主治、外治方法、配穴等,便于处方选用。第三章介绍了腹穴的特性、功效、处方、配伍,腹穴的中医、西医的临床诊断内容,腹穴疗法的适应范围和禁忌证等基本知识。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当前常用的毫针法、灸法、拔罐法、推拿法、贴敷法、照射法、埋线法、磁疗法、刮痧法等11种腹穴外治方法,便于临床对症选用。第五章分别介绍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妇科、男科、其他科的30个病症的临床特征、病因病机、西医辨病、中医辨证、治疗、按语等内容。第六章特别介绍脐穴神阙的基本概念、腧穴特性、脐穴疗法的治病原理、外治方法,还专门推荐现代临床脐疗良方以飨读者。

    笔者经验有限,诊余写作,疏漏谬误在所难免,诚请读者指正。

    作者

一、腹的外形() 
从体型角度看腹部的形状,腹部的外形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肥胖形

    腹部膨隆,平卧时也可见上腹部高出身体水平面。

    2。 瘦长形

    体形较瘦长,腹部外形亦相应呈现为瘦长状。

    3。 桶腹形

    腹部外形均匀圆滑,平卧时可见上腹部稍高出身体水平面。

    4。 扁腹形

    腹部扁平,平卧时腹部平平,或凹陷如舟。

    skbshge

二、腹的范围与分区() 
中医学认为,腹部属阴,肝、脾、肾三阴脏都在腹内,腹的分区是上腹属太阴,脐腹属少阴,左右少腹属厥阴,脐下小腹属冲任奇经。临床上多依据腹部的分区属性与部位,结合病因、症状进行诊治。

    1。 腹部的范围

    上起于膈,下至骨盆之耻骨,前面及侧面为腹壁,后面为脊柱及腰肌。

    2。 腹部的分区

    临床上将腹部分为如下几个区域。

    (1)上腹:从肚脐以上至膈以下的区域。

    (2)脐腹:是以肚脐为中心,向上、下各2寸,左、右各旁开4寸以内的区域。

    (3)侧腹:是腋窝前线与后线之间的腹部。

    (4)少腹:是下腹部的两侧,左、右各旁开4寸以外至髂嵴高点的区域。

    (5)小腹:是肚脐与耻骨毛际之间的区域。

    3。 腹部的标志线和分区

    在腹部前面,通常用2条横线和2条纵线将腹部分为9区。上横线是通过两侧第十肋的最低点所做的连线;下横线是通过两侧髂结节所做的连线。这2条横线将腹部分为腹上、中、下3部。2条纵线是通过两侧腹股沟韧带中点所做的两条垂直线,与上述横线相交,将腹上部分为中间的腹上区和两侧的左、右季肋区;腹中部分为中间的脐区和两侧的左、右腰区(外侧区);腹下部分为中间的腹下区(耻区)和两侧的左、右腹股沟区(髂区)(图1)。

    图1 腹部九分区法

    此外,临床亦常通过脐部做相互垂直的横线和垂直线,将腹部分为左上腹、右上腹、左下腹和右下腹4个区(图2)。

    图2 腹部四分区法

    skbshge

三、腹的骨度分寸() 
在针灸古籍里记载了人身体各部位关节之间骨的长度即为骨度,以此来作为测量身体长短的依据。临床上依据骨度来量取穴位,称为骨度分寸定位法,具体是指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的位置。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可按一定的骨度分寸为其自身测量。目前采用

    的骨度分寸是以《灵枢·骨度》所规定的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结合历代医家创用的折量分寸而确定的。在腹部的骨度分寸主要有以下几个(图3、图4)。

    图3 腹部骨度分寸

    图4 侧腹骨度分寸

    (1)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为8寸,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2)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为5寸,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3)季肋(第11肋端)至髀枢(股骨大转子)为9寸,用于确定侧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4)脐中至乳直下的垂线间的水平距离为4寸,用于确定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skbshge

一、腹 壁() 
腹前壁的厚薄因人而异,它的层次由浅及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和肌层、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及壁腹膜。腹前壁各层间还有神经、血管、淋巴管等走行。

    1。 腹部筋膜

    (1)浅筋膜:在腹壁上部为1层,在脐平面以下分浅、深2层。浅层含有脂肪,深层含有的弹性纤维为膜性层。

    (2)深筋膜:覆盖在腹壁各肌的浅面和深面。

    (3)腹内筋膜:是贴附在腹壁肌层最内面的一层深筋膜。按其所依附的肌肉名称而命名。如膈下筋膜、髂腰筋膜、盆筋膜和腹横筋膜等。其中腹横筋膜范围较大,贴附在腹横肌、腹直肌鞘及腹直肌(半环线以下)的内面。

    2。 腹部肌肉

    腹肌围绕腹腔四周,参与构成腹壁,可分为前外侧群肌和后群肌。前外侧肌群有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腹直肌等;腹后群肌有腰大肌、腹方肌等。

    3。 腹壁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1)腹壁的淋巴管:可分为浅、深2组。浅组淋巴管在脐平面以上注入腋淋巴结群,以下的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深组淋巴管向上注入胸骨旁淋巴结,向下注入髂外淋巴结。腹后壁的深淋巴管注入腰淋巴结。

    (2)腰淋巴结:数目较多,位于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周围,收纳腹后壁、腹腔成对脏器(肾、肾上腺、卵巢、睾丸和附睾的淋巴管,以及髂总淋巴结的淋巴输出管),其输出管形成左、右腰干,注入乳糜池。

    4。 腹腔脏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1)腹腔成对脏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腹腔成对脏器的淋巴管均注入腰淋巴结。

    (2)腹腔不成对脏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肝、胆囊、胰、肠以下的消化管和脾被膜的淋巴管分别注入沿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

    ①沿腹腔干及其分支排列的淋巴结。有胃左、右淋巴结。沿胃左、右动脉排列,收纳胃小弯等处胃前、后壁的淋巴管;胃网膜左、右淋巴结,沿胃网膜左、右动脉排列,收纳胃大弯处胃前、后壁的淋巴管;幽门淋巴结,位于幽门的上、下方,收纳胃网膜右淋巴结的淋巴输出管,以及胃小弯、幽门、十二指肠上部和胰头等处的淋巴管;肝淋巴结,位于肝门处,沿肝固有动脉排列,收纳肝和胆囊的淋巴管;胰淋巴结,沿脾动脉排列,收纳胰体、胰尾的淋巴管;脾淋巴结,沿脾动脉分支排列,收纳胃网膜左淋巴结的淋巴输出管和脾被膜的淋巴管。

    上述淋巴结的淋巴输出管均汇入腹腔淋巴结。该淋巴结位于腹腔干起始处,其淋巴输出管参与合成肠干。

    ②肠系膜上淋巴结。沿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排列,包括肠系膜淋巴结(沿空、回肠动脉排列)、回结肠淋巴结、右结肠淋巴结和中结肠淋巴结,分别沿同名动脉排列,收纳各相应动脉分布区域的淋巴管,它们的淋巴输出管汇入肠系膜上淋巴结,后者的淋巴输出管参与合成肠干。

    ③肠系膜下淋巴结。沿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排列,包括左结肠淋巴结、乙状结肠淋巴结和直肠上淋巴结,分别沿同名动脉排列,收纳各动脉供应区域的淋巴管,其淋巴输出管汇入肠系膜下淋巴结,后者的淋巴输出管参与合成肠干。

    肠干多为一条,由腹腔淋巴结和肠系膜上、下淋巴结的淋巴输出管汇合而成,最后肠干与左、右腰干一起注入乳糜池。

    盆壁和盆腔脏器的淋巴管分别注入3群淋巴结,即髂外淋巴结、髂内淋巴结、骶淋巴结,此3个淋巴结的淋巴输出管注入髂总淋巴结。其沿髂总血管排列,通过接受髂外、髂内和骶淋巴结的输出管,收纳下肢、盆壁及盆内脏器的淋巴,然后注入左、右腰淋巴结。

    5。 腹前壁的神经、血管

    (1)神经:腹前壁肌由第7~11肋间神经、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的肌支支配。

    (2)动脉:在腹前壁的深动脉中,营养腹直肌的有腹壁上动脉和腹壁下动脉。腹壁外侧部的扁肌由第7~11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和4对腰动脉供应,它们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走行,并与腹壁上、下动脉吻合。此外,还有旋髂深动脉,它与腹壁下动脉约在同一水平发自髂外动脉,沿腹股沟韧带向外斜行,分布于髂前上棘的内上方。

    (3)静脉:腹前壁的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

    skbshge

二、腹腔脏器() 
在腹腔内有许多脏器,主要包括消化、泌尿、生殖三大系统,涉及心血管系统及内分泌系统。

    消化系统脏器,有胃、肝、胆、胰、脾、十二指肠、小肠、阑尾、结肠、直肠等;泌尿系统脏器,有肾、输尿管、膀胱等;生殖系统脏器,女性有*、卵巢、输卵管等,男性有精索、前列腺等。腹部的各区域内分布的脏器如下:

    1。 右上腹部(右季肋部)

    有肝右叶、胆囊、结肠右曲、右肾、右肾上腺。

    2。 左上腹部(左季肋部)

    有胃、脾、结肠左曲、胰尾、左肾、左肾上腺。

    3。 上腹部

    有胃、肝左叶、十二指肠、胰头和胰体、横结肠、腹主动脉、大网膜。

    4。 右侧腹部(右腰部)

    有升结肠、空肠、右肾。

    5。 左侧腹部(左腰部)

    有降结肠、空肠或回肠、左肾。

    6。 中腹部(脐部)

    有十二指肠下部、空肠及回肠、下垂的胃或横结肠、输尿管、腹主动脉、肠系膜及其淋巴结、大网膜。

    7。 右下腹部(右髂部)

    有盲肠、阑尾、回肠下端、淋巴结、女性右侧卵巢及输卵管、男性右侧精索。

    8。 左下腹部(左髂部)

    有乙状结肠、女性左侧卵巢及输卵管、男性左侧精索及淋巴结。

    9。 下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