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智能卡诊断与防治-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到了2004年才认识到专著的优点——病全、真实、精炼。
理论的成熟+专著作素材 = 电脑诊病科研才走上了高速路。而描述不一致+不能计算+人记不住 = 导致了老法诊病容易混沌。
2。矩阵 对诊病而言,矩阵是较好的工具。其原因是矩阵上病全、症全、交叉明确,是证据性的症状,摆在那里就是算式。将症状代入就可以计算,从而知道诊断结果。
skbshge
(一)关于九点发现()
1。症状=现象=属性=判点=1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事物的质是内在的,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事物的质是通过事物的属性来表现的。人感到的是事物的属性,并通过属性来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质。所谓属性,就是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属性从某一方面表现事物,而质则给予我们整个事物的观念。比如,黄色、延性、展性和金的其他属性,均是金的属性而不是金的质;而金的质则是由这些属性的总和规定的。
疾病是本质,症状是现象。疾病=疾病名称=症状属性之和。多年认为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病理变化是本质,实际是不对的。
上边引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但是在没有电脑之前,引文中标注下划线的“某一”与“总和”,绝对与数学、与数字、与“1”联系不起来。因此,也就不能用数学、电脑或智能卡计算事物,计算疾病。现在用“1”、用数字将它们联系起来了,就能计算了。
引入了“1”就引入数学。这个“1”特别重要:既表示定性,又表示定量。
“1”表示定性。点名时,点到张三,答:到。到=有=在=1;若未到,则:未到=无=不在=0(二值逻辑)。
症状的有无也是同理。如动物发热,发热=有=1。定性的“1”表示有。
发热=有=1,“1”表示定量。但发热还有程度的差异,发烧=0。7;或发热=7。因为有了定性的“1”,才可以进一步定量,变成0。 7或7。“1”是定性和定量两者的媒介。
每一种疾病(事物)都要顽强地表现它自己,因此它的属性个数(症状数,即判点数),就必然要多于类似疾病(事物)的属性个数。统计判点数的根据就在于此。在统计判点时,1个分值的位置算作1个判点。
统计判点数是定性,求判点的分值和是定量。定性定量结合诊病,才是真正的综合分析,当然更准。
这一点发现非同凡响。它可使临床诊断的初诊由经验升华为数学诊断。同理,有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尚没有量化的理论都可以借鉴,从而就能走向数学化。须知,不能数学化的理论是难以服人的。
2。发现临时信宿 宇宙有三大属性:物质、能量和信息。任何信息都有信源、信道和信宿(三信),而且相通。
症状作为疾病信息,也有信源、信道和信宿,且相通。信源是患者,收集症状手段是信道,人脑是(最终的)信宿。浩如烟海、错综复杂的诊病知识,仅凭“记不多、错位、遗忘”的人脑分析,难免误诊。
用电脑和智卡做诊断时,矩阵上的症状和分值是信道,矩阵的上表头病名是信宿。因为三信相通,故结论正确。不这样做,而将患者的症状,直接交给人脑信宿去分析,因为1人1脑(装的知识不同),必将导致诊断错误。
3。发现用智卡矩阵是表达病组内病—症的最好形式 用矩阵表达病组内的病—症信息,不但病全、症全,而且具有追溯和预测症状的功能;还能实现正向(由症开始)和逆向(由病开始)的双向推理诊病。
4。收集症状必须用“携检表”将智卡左侧的症状单独打印出来叫“携检表”。秦伯益院士说:“将来凭证据,就不会你诊断出来,他诊断不出来。”用“携检表”收集症状,其症状是证据性的症状。
5。症状面前病病平等 不少人主张采用高信息量分值,即1个症状出现在多种疾病上,他们主张给各个疾病打不同的分,而且分值差距越大越好。但是,在老年人185个病502个症状的特大矩阵上,回顾性验证发生24例错误。本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采取“在症状面前病病平等”的原则,即每个症状都作为1个判点,就纠正了24例错误,达到100%正确。
6。发现诊病的数学模型 传统诊断误诊的根本原因是未用数学。我们用公式Y=f(X)的多元函数作为数学模型,解决了误诊问题。用数学处理事物,做到了由笼统的定性分析转变为系统的量化分析。
7。发现把关方法 以往诊断没有定量的把关方法。用数学诊病,必然要设定量的把关方法。16个字用法中“找大”就是定量的把关方法。即,在“统计”的基础上,依据判点多少,做出1~5诊断的病名,判点数最多的病(尤其当第一诊断比第二诊断多2个以上的判点时)就应该是患者所患的疾病。
8。发现回顾验证症状呈常态分布 如果不是故意搞错(如,诊甲病,却故意说乙病的症状),那么,正确的症状在诊断中,充分发挥作用,表现坐标轴上的判点数或分值和的柱子就高——正态分布;而不正确症状却呈离散分布,即,不正确症状,分散到其他几个病上。
9。发现传统诊断法收集症状缺少近半内容 尤其是医患的初次接触,患者凭“主观”、“感觉”诉说症状,认识论上缺少了一半——“客观”、“未觉”的症状;医生凭“直观”、“直觉”收集症状,缺少“间观”、“间觉”才能收集到的症状。法律断案时1个证据不实就可能导致错案。诊病时,缺症近半,后果肯定有很大出入。故初步确诊病名后,我们强调用“逆诊法”收集症状。
skbshge
(二)诊病原理()
如果按系统将疾病的病名和症状等信息制成用分值相连接的矩阵,那么人人通过定性定量地计算都能做出初步诊断。如果给这条原理起个名字,可以叫疾病数学诊断原理。
skbshge
(一)常识部分()
1。何谓疾病 疾病就是病。植物上叫病害。
2。何谓症状? “症”是病的意思,“状”是状态的意思。“症状”就是病的状态。病的状态,实际上大家是知道或了解的,如咳嗽、腹泻、体温升高、疼痛等。
3。何谓诊断? 用(美)A。哈维定义:当“诊断”一词前面没有形容词时,其含义是:通过对疾病表现的分析来识别疾病。
近年,有人撰文,按把握程度将诊断分四等:100%把握叫确诊,75%把握叫初诊,50%把握叫疑诊,25%把握叫待除外诊断。哈维就是模糊叫的“诊断”。本书讲的初诊,也是说辅检之前应该有个诊断,以便为辅检提供根据和方向。我在大学就是这么教的。而且叮嘱学生必须有这个初诊,否则,人家化验室和物理检验室根本就无法给你做辅检。现在为了赚辅检钱,不惜把基本程序搞乱, 70%的辅检,都是不必要做的。
4。何谓经验诊断(老法诊断、传统诊断)有何特点? 自古至今沿用的诊断,叫传统诊断或经验诊断或老法诊断。特点如下。
(1)诊断方便 对于极常见疾病的诊断是便捷的。
(2)收集症状不全 问诊时,患者凭“感觉”、“主观”诉说症状,在认识论上是有漏洞的,缺少了“未觉”、“客观”的症状;医生凭“直观”、“直觉”收集症状,缺少了“间观”、“间觉”的症状,加上疾病与症状联系的扭曲,严重影响诊断的正确性。
(3)凭经验凭记忆诊病 患者愿意找老大夫,因为他们经验丰富。可是,大脑“记不多、错位和遗忘”是无法克服的。所以,对一起病例,即使症状是共识的,几个人诊断,结论也不一致;甚至同一医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诊断结论也不一致。总之,老法诊病,外行不会,内行不一。
5。为什么叫智能诊卡或智卡? 所谓智能诊卡是申报专利时起的名字。实际上,等同于诊卡、智卡、矩阵、表等名字。相当于同物异名,本质无任何区别,只是称呼上不同。
应当说,时至今天,电脑的全部智慧,都是人输进去的。叫智卡,是因为它也有智慧。
第一,诊卡是将某组的全部疾病及其全部症状(个别除外)用分值联系起来排成了矩阵。纵向看是文章,即每种病都有哪些症状,横向看也是文章,即每种症状都有哪些疾病。并用分值(表示症状对诊断意义的大小)将疾病与症状联系起来。这样组织诊病资料,就解决了动物医生亘古至今存在的:想病名难和鉴别难的两难问题。
第二,从头至尾问症状,是对该卡内疾病,实行恰到好处、不多不少的症状检查,这比空泛地要求“全面检查”,要具体而有针对性。
第三,诊卡具有正向推理与逆向推理的功能。医生和患者初次接触的诊断活动,是正向推理(由症状推断病名);有了病名,再问该病名的未打点的症状,就属于逆向推理,一起病例只有经过“正向与逆向”双向推理,才能使诊断更趋近正确。这符合人工智能的双向推理过程。诊卡暗含这种道理,局外人是无法知道的。
第四,诊卡中暗含许多专家系统的“如果……那么……”语句;不用告诉,用者也在用。
第五,诊卡利用了电脑的基本特征,记忆量大且精确,不会错位和遗忘。
第六,用诊卡诊病,恰似顺藤摸瓜。
第七,使用者在自觉不自觉中使用数学模型。
第八,诊卡中含有许多公理,以及现代科学中的许多原理。
6。数学诊断卡与唯物辩证法有什么关系? 诊断卡是唯物的。因为诊断卡是人类诊断疾病知识的真实记录;说它是辩证的,因为它符合辩证法。辩证法有两个核心,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某项症状,它的横向看(普遍联系)是有这种症状的病名;而病名下的所有分值,是该病的全部症状,包含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全部症状(病的“永恒运动”),通过诊卡都可了解到。如果没有长期的临床经验以及直接经验的局限性,仅凭大脑记忆进行思维,要达到智卡诊断的水平是较难的。
7。数学诊断与临床诊断学有何关系? 临床诊断学是医生的必修课。但因内容丰富,存在应用时想不起、记不住的问题。数学诊断学将其中描写的症状量化、系统化和矩阵智能卡化,既可应用计算机,也可应用智卡诊断疾病。克服了人脑记不住、容易遗忘的不足。
8。不用数学不也诊病几千年了吗? 数学无处不在而且是每个事物的灵魂。即使婴儿认识妈妈,也是有“几个”条件符合他的想象,他才认。这“几个”的组合就是数学。符合,他欢迎微笑;不符合,他就哭闹。雪花飘,量子动,“灵魂”是数学。平时说“谢谢”,“别客气”就是数学。总之,办对事是数学;办错事也是数学。对错都是数学。聪明的人主动用数学将事办好。
诊病几千年,诊对和诊错,也都用了数学,只是有自觉和不自觉之分。
不信,问他不过3个问题,他就得承认是在运用数学。比如,肺炎和气管炎的鉴别:①问,咳嗽声音二病有何区别?他会说,肺炎咳嗽声音低,气管炎不低;②问,体温有没有区别?他会说,肺炎体温高,气管炎不高。这两个问答,表面看,没有数学。其实,数学就在其中:咳嗽声音低是1,不低是0;体温高是1,不高是0。他为什么诊断为肺炎而不诊断为气管炎呢?因为他认为肺炎有这两个症状,而气管炎没有这两项症状。他的话用数学表达,就是:肺炎=1+1=2,气管炎=0+0=02>0。这就是他内心的根据。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他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了数学。
9。为什么以前叫《数值诊断》,现在叫《数学诊断》或数诊学?1997年,我们曾将电脑诊病文档整理出版了几本书,称《数值诊断》。因为当时研究者们都这样叫。
后期,学了许多知识,发现叫数值诊断欠妥。因为数值就是数字1,2,3……没有别的含义。
而数学的定义“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现在连小学生、学前班孩子们的课本也都叫数学了。
病症矩阵就是疾病与症状的关系,而且用隶属度分值表示这种关系。显然,应该叫数学诊断。叫一门学科,大致有如下几点理由:
第一,笛卡儿说:“世上一切问题都是数学问题。”别人不信,他首先将力学变成数学,以后才是物理学、化学。
第二,因为该法诊病的“前、中、后”都在用数学。前,研究阶段用数学;中,公式和算式等你代入数据;后,用数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