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 >

第15部分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第15部分

小说: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洞山良价答说:“半肯半不肯!”

    学僧又问:“为什么不全部肯定呢?”

    洞山良价答:“如果全部肯定,就辜负先师了。”

    洞山良价禅师是在剃度恩师云岩圆寂后,在普愿禅师那里,见到水中自己的影子才开悟的。他当时的悟道偈是这样说的:“切忌随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洞山的悟道虽然是在老师圆寂之后,但从没忘记他的剃度恩师。因此在忌辰设斋致祭,感谢他没有说破,才让他有睹影自悟的机会。

    可见,修行若是全都依赖师长,那么将会失去自己觉悟的机会;可若是没有师长的指引,又怎么能踏上正道呢?洞山禅师所谓的“半肯半不肯”就是这个意思了。

    不需要别人说破,而要自己有所觉悟,这才是自己的禅悟。不过我的小徒弟很愚笨,他不明白这个道理,反而还责怪我没有给他讲禅理,真是把我搞得哭笑不得。我讲的东西,那是我自己的,而真正的觉悟,还是要靠自己啊。希望我那圆头大耳的小徒弟能明白这个道理。

    skbshge

第十三章 你就是佛() 
有一天,灵训禅师前来参访归宗禅师,向归宗禅师提出一个问题说:“请问什么是佛?”

    归宗禅师十分为难地望着灵训禅师说:“我不能告诉您。”

    灵训禅师再问道:“为什么您不能告诉我呢?”

    归宗禅师说道:“因为告诉你,你也不会相信。”

    灵训禅师马上说:“不,禅师,您是前辈,是大德,您的话我怎敢不相信?”

    归宗禅师就把嘴巴贴在灵训禅师的耳朵上,小声说道:“你刚才问我的问题是什么?”

    灵训禅师说:“我问您什么是佛呀!”

    归宗禅师立刻在他耳边说道:“你就是佛啊!”

    灵训听后先是一愣,随后省悟地放声大笑说:“我就是佛,哈哈!我就是佛!”

    看,这灵训禅师还是有悟性的,听了别人一句话,就能找到自己的本源自性。

    “道”不必到外界去追求,也无须在心外去寻觅,道就在每一个人的心内。若你问我,法师啊,什么才是“道”呢?

    我可以告诉你,善于调节心情,这是一种道;能把平淡的生活过得幸福,这也是道。当然,像我的小徒弟那样,每天吃了睡、睡了吃,还能很有自信地说自己会有好修为,这更是一种“道”了。

    skbshge

第十四章 心与性() 
有一个学僧到南阳慧忠国师的道场里参禅学道。这一天,他向南阳慧忠国师问道:“禅是心的别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的真如实性,禅宗的祖师们将此心易名为性,请问禅师,心与性之间有什么差别吗?”

    慧忠国师毫不隐藏地回答道:“迷时心是心、性是性,心性是有差别的;悟时心是性、性是心,两者没有差别。”

    学僧又问道:“经上说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为什么你说心与性无差别呢?常与无常难道没有差别吗?”

    南阳慧忠国师说道:“你只依语不依义,我给你打个比方吧:寒时结水成冰、暖时融冰为水,迷时结性成心、悟时融心成性。心性本同,依迷悟而有差别,在本体上心性是不二的。”

    想必各位朋友都知道,佛学名词很多,什么“三解脱”、“四圣谛”、“如来法身”、“本体真如”等等,很多朋友听了后都觉得头痛。这不,前几天就有个网友说:“哎呀,法师!我都不敢看佛学的书了。为啥呢?因为我实在受不了佛学有这么多名词啊。”

    哈哈!其实佛学名词虽然多,但教给我们的道理却很简单,那就是怎么让心更清净,让心更自在,让生活更美好、轻松、快乐、幸福。要知道,我们的生活可以存在许多曲折和误解,但是,我们要有一个快乐的态度,糊涂一点,把所有的烦恼都看淡,然后你会发现,哎呀,烦恼也不过如此嘛!

    skbshge

第十五章 有与无() 
有一天,有位在家学佛参禅的居士,向百丈山的西堂智藏禅师提问说:“请问禅师,有没有天堂和地狱?”

    智藏禅师喝了一口茶,回答道:“有啊!”

    参禅的居士又问:“请问有没有佛菩萨?”

    智藏禅师也回答道:“有啊!”

    参禅的居士又问道:“请问有没有因果报应?”

    智藏禅师继续回答道:“有啊!”

    不管这个居士问什么样的问题,智藏禅师都是回答:“有啊!”

    这位居士听后就怀疑起来,他说:“我当初去问径山禅师,径山禅师跟我回答都说:‘无。’我问有没有因果报应,他说‘无’;我问有没有佛菩萨,他说‘无’;我问有没有天堂地狱,他也说‘无’。为什么我问你,你都说‘有’呢?”

    智藏禅师听了以后说道:“哦,原来如此。现在我问你,你有老婆吗?”

    参禅的居士道:“有。”

    智藏禅师再问:“你有儿女吗?”

    参禅的居士说:“有。”

    智藏禅师又问道:“你看径山禅师他有没有老婆?”

    参禅的居士说:“您说笑话呢,出家人怎么会有老婆啊。”

    智藏禅师再问道:“径山禅师有没有金银财宝?”

    居士回答说:“没有。”

    智藏禅师终于说:“所以径山禅师你问他,他都跟你说‘无’。现在你有老婆、儿女,跟径山禅师不一样啊,所以我就跟你讲‘有’。”

    像这样的问题,有时候说“有”,有时候说“无”,是真的不同吗?实在是没有不同的。

    道只有一个,有和无也只是“道”的两面,道是因人而有所不同的。有时候说有或无,那不过是根据问话者的根器不同而做的权宜开示。有禅心的人又怎么会落于这种言诠表相之中呢?

    skbshge

第十六章 虚空眨眼() 
唐朝的肃宗皇帝十分崇信佛法。有一次他在宫中举行法会,邀请了很多高僧大德到宫廷里诵经作法。在法会结束后,唐肃宗就向慧忠国师请示佛法问题,但是南阳慧忠国师从来都不抬眼看他。

    肃宗皇帝觉得自己被南阳慧忠国师藐视了,就非常生气地说:“我是大唐天子,现在在跟你说话,你居然都不看我一眼。”瞧这架势,颇有受气小媳妇儿与人吵架的架势。

    慧忠国师问唐肃宗道:“请问陛下,可曾看到虚空?”

    唐肃宗答道:“看到了啊。怎么了?”

    南阳慧忠国师进一步再问:“虚空可曾对你眨过眼?”

    肃宗无话可对。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人人都关心人情上的事情。我们的心思也总是停留在谁对我好、谁对我坏、谁对我恭敬、谁对我不敬这些事情上。其实啊,亲,我们的人生真是很短暂,你说你整天不忙自己的事,专门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无限的人情关系中,你不觉得这是对生命的浪费吗?

    还是我的小徒弟最好,他的精力只关注如何吃好、睡好,哈哈,多逍遥!

    skbshge

第十七章 慧可安心() 
说起达摩祖师大家都不陌生,他在梁武帝的时候来到我们中国,是为中国禅宗的初祖。不过,这个达摩祖师大概是因为和梁武帝谈话不投机吧,他独自一人到河南嵩山少室峰去面壁,在那里一面壁就是九年。这期间,有一位青年叫作慧可,来参拜达摩祖师,请教佛法。

    那是一个十分寒冷的冬日午后,大雪飘飘,而慧可就立在达摩祖师的座前,大雪已经深及他的膝盖了。达摩祖师却连眼睛都不睁开看看,慧可仍然耐心地等着。又经过了很久,达摩祖师终于睁开眼睛问道:“你老是站在这里想做什么呢?”

    慧可回答道:“弟子想求祖师开示佛法。”

    达摩祖师听后就回答说:“诸佛求道,为了求法而忘记自己的身躯,你现在内心散漫而倦怠,如何能求取佛法?”

    慧可一听此话,就用佩刀把自己的一条手臂砍断,把断臂呈给达摩祖师说:“弟子以此诚心求祖师开示。”

    达摩祖师知道慧可是可造之材,就说:“你断臂求道究竟是求什么道?”

    慧可禅师就回答说:“弟子心未安,因此求祖师为我安心。”

    达摩祖师大声喝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

    慧可一听愕然,说道:“弟子我找不到心。”

    达摩祖师微笑说:“我已经为你将心安好了。”

    慧可至此豁然大悟。

    烦恼本来是空,为何这么说呢?你正是因为心里记挂着,所以才被烦恼缠身,如果你不理会、不在意、不纠缠、不执着,那么任何外境也不会把你怎么样。所以说,如果你没有起心动念打妄想,那就是正觉、就是佛道,如果你能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这就是佛性。如何安心,何必问别人呢?大家看看和尚我,从来都是自己安心。

    skbshge

第十八章 南泉救鹅() 
唐朝时候的太守李翱,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学者。有一天他去拜访南泉禅师,问:“古时候有个人在玻璃瓶里饲养着一只小鹅,后来,这小鹅渐渐长大起来,最后都没办法从瓶中出来,养鹅的人既想救鹅出来,又不想把瓶子打破,请问禅师,假如是你的话,怎么样才能两全其美?”

    话刚说完,南泉禅师突然叫道:“李翱!”

    李翱一听,很自然地回答:“在。”

    南泉禅师微微地笑道:“出来了!”

    李翱此时对南泉禅师这种超越的道理有所契悟,当即拜南泉为师。

    我们在这个世间,和小鹅一样,其实是被瓶子束缚住自己的心,我们不能出来、不能自由,其实和瓶子无关,倒是和我们的贪心执着关系很大。

    我们想求钱财,钱财就束缚了我们;我们要求得功名富贵,功名富贵就束缚了我们。所以,不要问别人如何让你解脱,而是先问问自己心中为何会挂上那么多东西。

    skbshge

第十九章 成见不空() 
在古时候,有一位读书人,他的所知障很重,对人事很执着,也很傲慢,总是喜欢和人争论,对于其他的读书人总是不服气。有一天,这个读书人特地到南隐禅师处请示他什么是“禅”,想在禅的这个问题上和南隐禅师做一番较量。

    南隐禅师用茶水招待他,不断地把茶注入茶杯,眼看茶杯里面的茶一直往外溢出来,读书人终于忍不住说道:“禅师,茶已倒满,而且还溢出来了。”

    南隐禅师这时候才说道:“先生,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心中满是读书人的看法与想法,满是执着,你如果不事先将自己心中的杯子倒空了,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所以说,那些自满、傲慢、一直怀着成见的人,就算天降甘露,也无法流入他们的心中,别人的智慧也不会给他们带来帮助。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有个小伙子还来问我:“法师呀,我遇到了很多麻烦,您看我该如何做呢?”

    我很坦诚地对他说出我自己的见解,可是这个小伙子还没等我说完就有些不高兴了,他说我讲的这些都是废话,都是他听得平常的道理。可是,再平常的道理也是对我们生活有助益的啊。唉,这些道理我只好装进自己的肚子里了。

    skbshge

第二十章 化缘度众() 
说起“化缘”,大家都不会陌生吧,要建庙时,就需要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要印经了,同样需要钱,所以也要向信徒化缘;就是要做什么好事时,便要化缘。所谓“十方来,十方去”。世间一切,有缘就能成,无缘就要散;用众缘来成就美好的事情,是最理想的办法。

    有一位昭引禅师行走各地,被大家认为是一个云水僧。如果有人跟他谈话、跟他来往,他只做一件事,就是跟你化缘。不过他化缘不一定跟你化钱,比方说有信徒来向他请示:“哎呀禅师,我的脾气很大,如何来改我的脾气呢?”昭引禅师就说:“这都是从瞋心而起;我跟你化个缘,你把瞋心给我吧。”

    再比方说,有一个信徒的儿子非常贪睡、懒惰,父母都不知道如何才能改变他。昭引禅师就到他的家里,把梦中的儿子摇醒,说道:“喂,年轻人,我跟你来化个缘,你把懒惰给我好吗?你把贪睡给我好吗?”

    听到有谁在吵架,他也跑过去,说:“你们不要吵架,把吵架的火气给我好吗?”听到某个人在家酗酒,他也跑去,说:“我来跟你化缘,你把吃酒的习惯给我好吗?”

    昭引禅师毕生以化缘度众,凡是他人的恶习,他都以化缘的方式来改变他、感化他。所以昭引禅师终其一生所到之处,因他的化缘而改变了许多人,正所谓“化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