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最想知道的100个未解之谜-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45 吴哥城湮灭之谜()
充满神秘色彩的吴哥城是如何灰飞烟灭的,人们在黯然神伤之余,更对那湮灭之谜充满了无尽的好奇。
远在1861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墨奥特来到法国领地印度支那半岛,寻找珍奇蝴蝶的标本。在深入高棉内地时,他雇请4名当地土著充当随从,开始进入一大片阴暗深沉的丛林区。他们一行沿着中南半岛的湄公河逆流而上,约走了480公里,一路上奇景异兽使墨奥特开足了眼界,太多少见的植物、昆虫在这未开化的丛林地带,展现生命的光彩,然而随行的土著人似乎很烦躁,甚至有些恐惧,在走了一大段路后,他们竟然停了下来,不愿再向前走。
“主人!我们只能跟随您到这里,再向前……”
“再向前怎样?你们看我专程由外国来到此地,到现在连只蝴蝶都没捉到,如果就这样空手回去,岂不是前功尽弃,所有的辛苦不都白费了吗?再说……”
“可是主人……”仆人们争先恐后抢着说道,“前面那座密林里藏着许多幽灵,不但会令人迷路,还会用可怕的毒气把人杀死呢!”
“幽灵?”墨奥特心中不免一阵好笑,这些迷信的土人居然深信在这个时代里有幽灵存在!但他只能鼓励胆怯的随从:“这个时代怎么会有幽灵?就算真有,我们这么多人,还怕不把幽灵吓跑啦?要是能够把幽灵抓住,不但比捉蝴蝶来得有趣、刺激,你们更可成为其他人心目中的英雄,还怕什么?”
土著并未被说服,反而一个劲儿地恳求默奥特也别冒险:“主人!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就是因为丛林里有魔鬼的咒语,所以几百年没有人住的一座大城堡至今仍然孤立着……”
“你说什么?有一座大城堡?”
“是的,主人,那座城堡有这么大……”
默奥特看着表情严肃的土人比划着,眼睛望着远处的茂密丛林,心中浮起一股好奇之心:丛林中居然隐藏着一座大城堡,如果公之于世,岂不举世震惊!想着想着,他连捉蝴蝶的欲望都消失了。
“这样吧,我加倍给你们钱,你们再陪我往前走一走,探个究竟好吗?”勉为其难的随从,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再向前走,可是灰暗的树阴遮蔽云日,幽暗的丛林四处有绊人的树根,匍匐在地上的毒蛇随时都有攻击人的可能,不知名的昆虫任意叮咬着五个人的皮肤,使人心惊胆战,四名随从先前在金钱的引诱下,还鼓着勇气往前走,可后来一个个手脚都瘫软无力,“主人!请不要再往前走了,我们回去吧!我们再也不敢向前走了,这会触怒恶魔幽灵。即使你给我们再多的钱,我们也不干……”
墨奥特无奈,只得要求随从再走最后一天,如果没有发现古城,就打道回府。在这蛮荒的丛林搜寻了5天,什么也没发现,墨奥特只得率同随从折回,就在此时,忽然5座石塔呈现在他们眼前,尤以中央那座最高、最宏伟,塔尖映在夕阳里,闪闪发光。
墨奥特惊叫着奔向前去,一览这座埋藏在丛林中的古城。这就是闻名的吴哥城,古名禄兀。
吴哥城占地面积东西长1040米,南北长820米,堪称一座雄伟*的城市,几百座设计大胆的宝塔林立,周围更有宽200米的灌溉沟渠,好像一条护城河,守卫着吴哥城。建筑物上刻有许多仙女、大象及其他浮雕,尤以172个人的“首级像”显得壮盛雄伟。在这座古城中有寺庙、宫殿、图书馆、浴场、纪念塔及回廊,表示当年在此兴建首都的民族必定是个文化颇为发达,并有高超建筑技术的民族,因为这里是世界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墨奥特虽然想揭开古城的秘密,但却因患热病过世,以后由法国方面继续探索。原来在公元12世纪,吉蔑人在丛林中兴建吴哥城,并于13世纪达到盛世。
然而1431年,暹罗人(泰国人的古称)以7个月的时间,攻陷吴哥城,搜刮大批战利品而去。第二年他们再度光临吴哥城,却发现这里变成一座空旷的“无人城”,不但没有半个人影,连牲畜也不见踪影,究竟这些人都到哪里去了?
传说纷起,有人认为可能有一场可怕的传染病侵袭吴哥城,大部分居民都相继死亡,侥幸生存者将死者焚毁以避免流行,然后怀着哀伤的心情,远走他乡;又有人认为国内发生过一场大规模内乱,国民互相残杀,所有的人都被杀戮一空,然而却没有一具尸体被发现!还有一说是暹罗大军攻占吴哥城之后,将所有的居民强行带到某地去做奴隶,然而难道老弱病残的人也不例外的要充当奴隶?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046 日本海滩上的神秘图案()
在日本的明海海滩上,人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钱形图案。它酷似中国古代钱币的造型及图案中清晰可认的字体,实令人费解其意,凡目睹此图案的人无不称奇。
这个具有立体感的钱币图案,是掘沙筑成的。在海滩上行走,亲临它时人们根本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图案,而会误认为这不过是一道道沙沟。但当你登上岸边的一座山后向下俯视,就会惊奇地发现这沙沟所展示的竟是一个巨大的“钱形”图案。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这个圆形图案的构图和中国古代的铜钱极其相似。在这个圆圆的沙圈中心有个四方形的孔,在这方孔的四边有“永宽通宝”四个大字。这个钱形图案究竟能有多大呢?人们进行了实地测量。这一测量使人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原来人们所见的这个图案并非是绝对的圆形,而是一周长为354米、东西长122米、南北宽90米的椭圆形,难怪站在它东岸山顶上的人,所看到的图形是那么圆。
那么这个巨大的钱形图案是如何形成的呢?据传说是1633年,即永宽十年时,当地居民为了迎接龙丸藩主前来巡视,一夜之间,掘沙修造起来的,一直保存至今。另一个传说是当年在琴弹山顶有一座神殿,叫“八幡神宫”,公元703年,即大宝三年,一天夜间,八幡大神乘坐一只发光的船,从宇佐神宫飞临此地。从此,便有了这巨型图案。于是,人们就修了这座神宫祭祀八幡大神。
这神秘的图案及神话传说,使人联想到在秘鲁纳斯卡平原的那些巨形图案。那巨型图案也只能从高处才能看见,人们认为那是宇宙人的杰作,地面人是造不出来的,那么这个钱形图案是否也是宇宙人的纪念物呢?传说中从宇佐来的大神,是否就是从宇宙中来的外星人?它所乘坐的发光船,是否就是人们所发现的飞碟?如果是,那么宇宙人为什么会来到地球造出此钱形图案呢?它的寓意是什么?
对这一连串的设想人们很难找到证据来说明。这样人们又把眼光从宇宙收回到地球,到远古的人类祖先那里去寻找答案。他们认为这个巨大的钱形图案纯粹是地球人的杰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推测到:在创造这一奇迹时,指挥者站在海岸边的琴弹山上,通过旗语来指挥海滩上众多的人,这样人们在统一指挥下就完成了这项巨大的工程。只有这样,站在山上的人所看到的图案才是圆形,但实际上却是椭圆形。
对于这一解释人们认为比较合理,但人们还不明白,这个钱形图案究竟是些什么人、出于什么动机、在什么时间创造出来的?它为什么能够在大海的波涛下长存而没有消失?一连串的疑问仍然困扰着人们。
047 巴别塔之谜()
据《圣经》记载,大洪水过去之后,巴比伦人想要建造一座高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上帝知道后,就变乱人们的口音,使人们的语言彼此不再相通。这座塔就被称之为“巴别塔”。《圣经》认为,“巴别”这个词,就是希伯莱文中“变乱”的意思。
公元前460年前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游历了巴比伦城。目睹巴别塔的废墟,他仍然惊叹不已,怀着敬佩之情写道:“它有一座实心的主塔,一弗隆(约220米)见方,一共有8层,外缘有条螺旋形通道绕塔而上,直达塔顶,在半途设有座位,可供歇脚。”
但是,此后不久巴比伦王国即被波斯所灭,波斯国王薛西斯镇压了当地人民的反抗之后,对这处古迹弃置不问,甚至任由当地居民从中拆去砖块,拿去建造房子。随后波斯人又被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领的希腊大军击败。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以征服者的身份来到了巴比伦城。他曾有重建这座巨塔的打算,但据随军的希腊地理学家斯特雷波报告说,仅仅初步清理废墟的地面,就需要一万人工作两个月。面对着如此浩大的工程量,亚历山大大帝不得不被逼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此后一千多年里,中东地区战乱频繁,使许多古代文明遗迹惨遭破坏。以至当近代科学在西方兴起之后,人们想要再来重新审视巴别塔时,这座古代伟大的建筑已只剩下一堆碎砖断墙,令人惨不忍睹。只有那巨大的方形地基,虽已长满了野草,但仍能看出原地的轮廓,使人多少能想像一点它当年横空出世的雄姿。
现代人们已经知道,“巴别”一词,其实来自古巴比伦文,原意为“神之门”。那么,巴比伦人建造这座巨塔显然也不仅是为扬名之用。于是对塔的作用,也有了种种不同的解释。
有人认为巴别塔是古巴比伦人的天文观测台。有人则根据斯特雷波的记载,认为该塔是古巴比伦城之神马杜克的象征式坟墓,更多的人认为,它不是神的坟墓,而是供诸神下凡的落脚之处。还有人认为它与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是古代帝王的陵墓,其中可能隐藏着陵寝和密室,这派人的代表是法国考古学家弗雷斯?内尔。
19世纪中叶,法国政府派弗雷斯?内尔率队前往巴比伦考察,他在写给法国外交部长的一封信中说:“……进入塔内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把它炸成两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塔的中心。日后我如能与统治尼姆拉德泉沙漠地区的阿拉伯人建立友好关系,并说服他们允许我试用这种方法,请问部长大人是否允许我这样做?”当时的法国政府竟然答应了他的要求。可是弗雷斯?内尔不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到达巴比伦一带不久就患了病,未来得及实行上述计划就与世长辞了。
进入20世纪,保护古迹已成为各国人们的常识,伊拉克政府不可能再允许以炸毁的方式来研究作为其国宝的巴别塔。直到如今,人们仍然未能进入巴别塔内部。因此,巴别塔内是否藏有陵寝与密室,以及建造巴别塔的用途,也依然未能有一个准确的回答。
048 两千多年前的巴格达电池()
卡维尼格在报告中是这样描述古电池的:“陶制器皿,类似花瓶,高15厘米,白色中夹杂一点淡黄色,边沿已经破碎,上端为口状,瓶里装满了沥青,沥青中有一个铜管,直径2。6厘米,高9厘米,铜管顶端有一层沥青绝缘体。在铜管中又有一层沥青,并有一根锈迹斑斑的铁棒。铁棒高出沥青绝缘体1厘米,由一层灰色偏黄的物质覆盖着,看上去好像是一层铅。铁棒下端长出铜管的底座3厘米,使铁棒与铜管隔开,看上去好像是一组化学仪器。”
卡维尼格在报告书中总结说,在巴格达出土的陶制器皿、铜管和铁棒,实际是一批距今两千多年的古代电池。它只要加上酸溶液或碱溶液,便可发出电来。
卡维尼格的结论令考古学界与物理学界为之一震,因为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只电池是在1800年由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发明的,这已成不刊之论,可是卡维尼格却轻易地将它推翻了。卡维尼格是不是发疯了?人们这样议论着。
就在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纷纷奔向巴格达,希望亲眼看看这批古电池之际,又一件蹊跷的事发生了:卡维尼格携带着这批古电池悄然出走了。实际他是潜回了柏林,在他的实验室里进行着另一项重要的试验。他将从巴格达古棺墓里出土的陶制器皿、铁棒、沥青绝缘体与铜管组合成10只电池……几个月后,卡维尼格又向公众宣布:古巴格达人很可能是将这批电池串联起来,用以加强电力,而制造这批电池的目的,乃是使用电解法给塑像和饰物镀金。
此论一经面世,舆论又是一阵哗然。这时,人们不再怀疑卡维尼格是不是疯子了,而是指斥他是一个骗子了。倒是英国科学博物馆馆长、物理学家*?温通显得相对冷静、客观些,他发表看法说:“尽管卡维尼格的论断很有道理,却很难使自然科学家们信服。而要令他们最终折服,除非能有证据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即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聪明的巴格达人便已懂得了现代物理学与现代化学。”
对此,卡维尼格坚持说:“从巴格达古墓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