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在纽约-第1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然,有些人可谓处心积虑,暗地里出了不小的力气。
“杰少,国内估计再使把力问题不大了。但说实话,真想要搞起来,关键还是要看在美国的法案能不能通过。否则人只要一句话——连美国本土都不愿意实行,国内那边多半也会心存顾虑,毕竟还是缺一点说服力。”
知道李杰回了美国,远在洛杉矶的蔡承平也特意跑来纽约找李杰商量。
自从李杰和他提过有意在华国国内与他合作人造基因组医疗项目之后,他就非常上心,现在谁都知道人造基因组的计划一旦搞成,那真是流淌的金山银海。就连他背后的家族也心动不已,支持他全力同李杰合作。
这家中长辈前所未有的赞扬和鼓励,自然让蔡承平充满了干劲,国内的舆论宣传他也出了不少的力气。
“怎么?你也对我没信心了?”
李杰丢出根雪茄,似笑非笑望着他。
“那哪能啊,我是肯定对杰少有信心的!那帮孙子,不就是怕我们弄起来,他们没饭吃吗?也不知道在背后下了多少绊子。”蔡承平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不过在李杰锐利目光注视下很快泄了气,苦笑一声。“都是自家兄弟,也不怕你笑话。这回我是拼了老命了,要是没搞成,以后再说话可就没什么底气了。现在阻力这么大,心里没底,也只能全都指望杰少你了。都道我蔡承平一向玩世不恭,没想到关键时刻,也是俗人一个。”
他好像又想起什么,正色道:“杰少,我知道你才是压力最大的那个,也不是磨磨唧唧的人。所以就想求一句实在话,这事儿还能不能成?”
李杰当然知道蔡承平压力也不小,这家伙也是个有决断的人,看准了人造基因组项目之后,可以说孤注一掷,人脉、资源、金钱全投进华国项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他毕竟不像自己那么了解内情,能够仅凭眼光豪赌,这气势倒也非同一般。
李杰惬意抽着雪茄,目光扫过对方笑道:
“你从哪里看出我压力大了?”
蔡承平面色一怔,有些不太理解:
“国会山的投票情况可不太乐观,不过我也有一些特殊关系,多少能够再争取机票,但想要通过还有不小差距,恐怕剩下的还要想其他办法。”
李杰随意地摆了摆手,打断他的话:
“具体的串联不用着急,我从来没有为法案的通过而烦恼。之所以一直拖着,只不过是想让这件事情传扬得更广,让所有人都关注到。你见过弹簧吗?压缩到了极限,爆发的时候才会有最大力量。”
蔡承平有些似懂非懂,但多少看出李杰的充足信心,赶忙接着问道:
“杰少,你就别卖关子了,到底还有什么惊喜没拿出来?”
“有些人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不让他们认清楚现实,还会反反复复。现在,我们只需要耐心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彻底压倒他们的反抗。”
看到李杰毫无犹豫的态度,蔡承平吃下一颗定心丸,乐颠乐颠回去准备。
事实上,回答约翰?杜尔和拉里?佩奇疑问的时候,李杰也是同样的答复:
他在等,等一个时机。
至于到底在等什么,他没有说,但那不容违逆的语气,已经足够让这些人再度按捺住急躁的心情,默默关注。
……
纽约,曼哈顿中心,华尔街。
这段长不超过一英里、宽仅11米的街道,摩天大楼高耸林立,街道就像幽深峡谷,站在其中抬头仰望,只能看见狭长若隙的一线天际。
数不清的大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交易所都在这里设立重要机构,每天成千上万的白领阶级以及为数少得多的金融巨头涌入这里上班,可谓金融界的超级象征。
“祝您度过愉快的一天,先生。”
“谢谢,巴里。”
擦得油光呈亮的棕色皮鞋站在地上,埃尔顿?卡斯踏出自己的豪车,正了正天蓝色的斜纹领带,朝身后恭敬的司机巴里摆了摆手。
不过他并未立即走入公司,而是想了想,转身迈步走向不远处的一个报亭。
愉快的一天……谁他妈愉快的起来!
埃尔顿嘴里嘟囔着,脸色阴沉。
有很长一段时间,华尔街就是全球资本市场的奥利匹斯,矗立云霄、高不可攀。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们就像希腊诸神,超凡入圣、俯瞰众生。然而这都是以前的事了,现在的华尔街已不比当年。“9?11”成为了这片街区的命运转折点,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以及继之而起的次贷风暴与信用危机则使得华尔街光芒尽失。
此后多年,这曾经的金融圣地就一直起起伏伏,再也不复当年盛况。
而电子交易的发展和场外交易已经令“集中性”显得并不那么重要,甚至有一些大鳄如摩根大通、花旗和摩根士丹利都将总部迁移到更靠北的中城。当然,纽交所大厦依然矗立,华尔街就永不会停歇。
只是世道不好,金融家们又有谁能开心得起来。
今年38岁的埃尔顿已经算是混得相当不错了,身为杰富瑞投资银行(jefferies&pany)医疗保健业务的负责人,他年收入好的时候能达到千万美元级别,差的这两年也有七八百万美元,算得上身家不菲。
但这依旧掩盖不了华尔街的残酷本质,竞争激烈、非常辛苦、精神压力巨大,为了拉拢重要客户,他基本24小时都要准备应付战斗,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缓解压力、调节状态,从而在关键时刻保持充沛精力和清醒头脑,以更好的状态参与搏杀。
哈里斯?托勒如同往常一样,懒散坐在报亭之中,看似无所事事,实际上一直都在注意观察着周围的动静。当看到埃尔顿?卡斯走过来的时候,他立即眼前一亮。对于华尔街的阔佬们,他一向非常注意,因为这些人一贯出手阔绰,丝毫不在意价钱。
而这位埃尔顿?卡斯,更是自己的重要老主顾之一,所以他立即笑嘻嘻地打着招呼。
“早安,卡斯先生。”
“早,老样子,给我来一份华尔街日报。”
以埃尔顿?卡斯的身份,需要报纸完全可以让秘书订阅直接送到办公室,根本不需要太过费神。他之所以每天亲自走到报亭来买,当然不是为了增加运动量。
一般这个时候,他只需要隐蔽递过一张卷在1美元钞票里的几张富兰克林(100美元面值钞票),熟练摸出厚度的哈里斯就会立即明白,从下方抽出一张夹带着私货的报纸给他——除了当日的华尔街日报,还有少量的ke*ka*yin。
然而今天,哈里斯却并没有立即接过暗藏玄机的纸币,而是扫视一下周围,见没有人注意到这边,微微把脑袋凑过来一些,压低嗓子神秘兮兮地说道:
“卡斯先生,我这里有一些新到的极品,特别介绍给您,不知道有没有兴趣?”
埃尔顿露出不满神色,以为这个私货贩子又要向自己推销那些乱七八糟的迷幻蘑菇之类的东西,不耐烦地撇了撇嘴:
“怎么回事?哈里斯,我以为你是比较牢靠的家伙,别跟我耍这些小心眼,按我说的办!”然而哈里斯并没有如他所料油滑道歉或者奸笑岔开话题,虽然那是这些私货贩子常用的伎俩,但今天他显然有些不同寻常,只是焦急地再次说道:
“我向你保证,卡斯先生,是市面上从没出现过的超级货色,我这里也不多。因为您是老主顾,所以我才特别推荐。”
埃尔顿跟这个油滑的家伙打交道已经好几年,还是第一次看到他这样郑重其事地介绍,顿时感到有些不太寻常。他不想磨蹭得太久引起别人注意,于是脑中急速转动着,问了一句:
“什么价钱?”
哈里斯嘿嘿一笑,露出那污垢满布的大黄牙,眼中闪烁着狡黠光芒。
“500块,十粒。先生,您应该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500块!
十粒!
最多也就一两克的分量!
埃尔顿眉毛跳动了一下,脸上显露惊讶。当然不是因为囊中羞涩,对于他来说,500块和5块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就像哈里斯说的,他也不是第一天接触这些东西,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么贵的货色,这下真正勾起了他的好奇心,毫不犹豫唰唰重新再加两张钞票,卷入报纸下面,同时递过警告的眼神:
“你的东西最好值这个价钱。”
“您不会后悔的,先生。”
哈里斯再次神秘一笑。
埃尔顿并不担心对方骗自己,因为这些私货贩子并不是打一枪就跑的角色,他们讲究得也是长线。
在华尔街,卖贵一些是很正常的行为,阔佬也并不在乎多付点钱,但私货贩子们都非常懂得把握尺度、长期合作,绝对不会做得太过分。
因此,十分钟之后,埃尔顿回到自己位于三十八层的办公室,口袋里已经多出一个小巧精致的天蓝色药瓶。
第五十章 悬崖边()
回到美国之后近一周时间,李杰还是花费了比较多精力用来处理堆积如山的公司事务。
而对于人造基因组立法草案的失败,他却始终没有做出任何明确指示,只是循例让弗劳尔和蒂姆?拉比继续不计成本加大对国会的拉拢与公关,又让主管公司具体事务的大卫?德里夫和伊齐基尔继续依照原定计划,推动业务铺开的前期准备。
“人造基因组法案濒临破产,布鲁斯紧急返美主持大局。”
“日冕法案遭遇重挫,基因组疗法遥遥无期。”
“维护生命权力组织:日冕公司失败早有预兆,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
“悬崖边缘:摇摇欲坠的日冕公司!”
“日冕公司基因组疗法临床试验申请突破一万人,患者依旧抱有希望……”
“今日美国独家揭秘:人造基因组计划!”
随着法案失败的消息传开,主流大众媒体对这项备受瞩目的新技术非议更甚,开始普遍看衰人造基因组计划,甚至戏谑地将这项法案直接称为日冕法案,显然认为日冕公司已经无力回天,形势急转直下。
对此李杰倒是毫不意外,媒体最喜欢做的就是信口开河的预测及马后炮的评论,而那些可怜的特殊重症患者们,则显得更加茫然失措,不知道该继续采取保守治疗苟延残喘,还是孤注一掷尝试这普遍不被看好的人造基因组疗法。
然而当其中的部分患者迫于无奈下定决心,自愿成为临床试验者的时候,无一例外都骇然发现,日冕公司早已经被无数申请挤破了门槛,虽然没有关闭申请通道,但那超过五位数的申请人数,直接让排期预估超过十年。
不能大规模推广,临床试验的资源毕竟有限。
而患者们则心中百转千回,不知道该如何评价,甚至有人开始怨恨国会对法案的驳回——他们这些所谓的绝症患者,不知道能有几个人有机会捱过数以年计的排期。
即便如此,显然媒体们依旧不认为这足以改变现状,只有寥寥无几的新闻提到了这一点。
媒体热议纷纷,而关心李杰的人们自然被每天各种相关话题占据眼球,纷纷打来电话想要安慰他,却无一例外得到同样的答复:
不必担心,一切都很顺利。
他们都以为这不过是李杰自我安慰、排遣郁气的话语,却完全想不到正主确实半点不担心,甚至有时间跑到洛杉矶看望许久未见的瑞秋?塞勒斯和盖尔。
当然,也不完全是为了特意探望。
由他作为投资人之一的《灰烬》已经在北美上映大半个月,这部投资规模并不大的新片,出乎意料地抓住了几部大片交锋的间歇期,居然一举拿下了近八千万美元的北美票房,甚至幸运地占据了一周票房榜首位。
这个数字,显然也有些出乎米拉麦克斯和李杰本人的意外,他本来可是没准备赚钱的。但现在已经开始盈利了,作为一部口碑不错的文艺片,居然有望突破一亿北美票房,已经算得上新年的一匹大黑马了。
而大众媒体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也颇为中肯,普遍不错。
《洛杉矶时报》罗伯特?劳埃德:一部非常有趣的cult新片,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叙事风格还是画面镜头,都有独道之处。
《名利场》布莱恩?罗瑞:一片成名!冉冉升起的文艺新星瑞秋?塞勒斯,就像一缕春风让寒冬提前褪去,她的美与众不同,令人目眩神迷。
《好莱坞报道者》吉斯?吴力希:他们想让这部新片兼顾另类与清新,效果呢,其实还不错,我给这部影片打8分。不管你们怎样评价《灰烬》的剧情,叙事凌乱、台词晦涩或者结构失衡,但他们确实有自己的一套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