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黄陵文典--黄帝故事卷 >

第11部分

黄陵文典--黄帝故事卷-第11部分

小说: 黄陵文典--黄帝故事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帝听后大吃一惊,忙召懂医道的大臣商议,俞跗、岐伯、雷公等人多方奔跑,研制药物,总结疗法为众民疗疾,不出几天就治好了百姓的病。天下百姓无不感恩戴德,黄帝也谦虚地向岐伯、俞跗求教。岐伯对内经很有研究。他对黄帝说:“看病人应从四项观察:一曰望其诊,观其脸色,身形,便可定其疾病;二曰闻其声,就能辨其病;三曰问其情,用以推察病状;四曰切其脉,细细品察经络情状,以查病因。”黄帝听岐伯说得有条有理,让他继续讲下去。岐伯说:“我略讲几句,供您参考。若疗疾治病,还需天子细细品察。”黄帝让其细讲。

    岐伯继续讲道:“先说望诊,即先看患者气色。人体分五脏六腑。五脏者,合神气魂魄精,合五神之气,心合于神,肝合于魂,肺合于魄,脾合于管,肾合于精,五脏与五精,神气合而藏之也。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胃受五谷成熟,传入小肠,广传出也。胃下别汁,出膀胱之胞,传阴下泻也。胆为中精,有木精三合,藏而不提,此即腑受各行之者也。先说五脏,若有病。各有色所示。肺白,肾黑,心赤,肝青,脾黄。若面色气白,必察肺疾;若脸色黑暗无光,必是肾有疾病。以此推去,望其色,观其形,即能初定疾出自哪一脏。”黄帝听他讲得如此神奇,甚感岐伯医道精湛,必下苦功方能学到手。

    岐伯、俞跗、雷公在内经、外经、脉理、药性方面,各有所长。俞跗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久所病也。以我之见,胃气为本,如何调食,至关重要。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此五味者,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管卫大通,乃化糟粕,依次传下。”

    俞跗又说:“五脏疾病者,有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雷公握有切脉之术。他说:“腕中高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此尺寸,以患者中指之中一节为寸,此为寸身法。关后有一尺泽穴,取其关后,即称其为尺。左手寸关尺,分别为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别为肺、脾、命,命即命门。各脏脉相,都各有其特征,合为此相,则为正常,异于此相,则为病态。心脉浮望而短,脾脉中缓。命门沉,濡而滑。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胃。”雷公还讲了汗、吐、下、和、清、温、消、汁等治法。

    他们都有自己的实践经验,人人都以奉献经验为荣,不保守,又不嫉妒,互敬互爱,和睦团结。大家共同的心愿,是集百家之经,汇众人之智,解百姓之难,集成医经,流传后代。由于黄帝道顺德正,带出了一批医圣贤臣编写了中国最早的一部经典医书《黄帝内经》18卷。

    黄帝带领贤才,著书立说,为民解除病患。天下百姓健康安乐,勤劳耕种,丰衣足食。

    整理:何炳武刘杰

    流传地区:陕西黄陵

第二十六节 黄帝蒸谷为饭() 
黄帝时代天下极为动荡不安。为了争夺生存地盘,以黄帝、炎帝、蚩尤为首领的三大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黄帝创造了蒸谷为饭,从而为黄帝最终战胜炎帝、蚩尤,统一中原地区奠定了基础。

    传说黄帝当时带兵打仗,吃的是稀粥,人们还不会其他烹饪技术,尽管出发前每个人都能喝掉几大碗,有时喝得连腰都弯不下去,但是打不了几个回合就会饥饿疲乏,坚持不住。而且稀粥在战场上补充很不方便,经常搞得士气不振,影响整个作战计划,为此黄帝大伤脑筋,苦苦思索,同时悬赏天下,寻求解决良方。

    一日蚩尤又前来骚扰,黄帝领兵应战,战斗一开始非常顺利,军士们勇敢顽强,直打得进犯之敌死伤大片,节节败退。时间一久,兵士们饥肠辘辘,难以支撑。这时,蚩尤率军又趁机反扑,虽然黄帝的军队万众一心,但因体力不支,拼命抵挡也无济于事,黄帝只好领兵败下阵来,心里非常焦急,但是毫无办法,只好收兵回到桥国。他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中,只见陶釜灶上冒着热气,黄帝一掀石盖,见有半锅似粥非粥的饭,尝了一口软香可口。正在此时二妃女节手提陶罐进屋,看到黄帝在灶前看饭,不由吓得“啊”地一声,将手中的陶罐都掉在地上摔破了,水流了一地。原来女节做饭给釜中添水时才发现陶罐中水不够用,急忙去提,慌乱中忘记抽火,才把饭搞成这样。他知道黄帝最近心情不佳,怕他责怪自己,谁知黄帝却喜欢得不得了,问她这种饭是咋做的,向谁请教的,还说她这次可立了大功呢!把个二妃女节搞得莫名其妙,难道饭做坏了还有功不成?

    于是黄帝进一步启发她,如果能做出比这更干些的饭,他打败蚩尤就不成问题。女节也是聪慧之人,就反复试验创造了先煮后蒸的米饭。她先将米下在釜中煮至五六成再捞上蒸,所以起名叫“捞饭”或叫“干饭”。现在甘肃、陕北一些地方还保持着这种叫法。

    整理:何炳武刘杰

    流传地区:陕西延安

第二十七节 黄帝教民耕种五谷() 
九九重阳,秋高气爽,在陕西桥山的黄帝陵前聚集着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人们,原来这里正在举行“民祭轩辕黄帝逸仙盛会”。只见主持者口中念念有词,指挥众祭奠者磕头、行礼、献果、敬酒,最后众人绕陵一周,给黄帝陵墓撒五谷后仪式正式宣告结束。祭轩辕黄帝为啥要给陵墓撒五谷,这得从黄帝“艺五种,抚万民”说起。

    传说黄帝时代农业生产原始落后,不但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单一,而且一年辛苦到头总是食不饱肚。所以黄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他积极提倡增加种植品种,鼓励改进种植方法,积累经验后又进而推广到更多的氏族部落,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也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黄帝深知要解决人民温饱,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仅靠个人力量是不行的,就诏令全国黎民百姓凡为我桥国增加种植品种者一律提升为大臣。有一位叫太的老人听说此事后,想起以前打猎曾在林中坡地上见过一种叫不上名字的草,结有籽实,不知能否种植。于是他不顾年迈体弱,带着干粮出发了。可是等他千辛万苦来到坡地时,只见一群鸟从头顶飞过,眼前一片片枯黄的草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原来它结的籽已被那些到处觅食的鸟类一扫而光,这位老人只能失望而归。但他并未死心,第二年小草刚开始吐穗他就来到坡地,在这里安营扎寨,他要赶走鸟类,保护草籽。老人有个儿子叫黍,看到父亲整日遭受风吹日晒,非常辛苦,就在坡地中央插了个用野草扎的假人,让它戴上父亲的草帽,穿上父亲的衣服,两只袖子随风舞动,吓走了一群群来此觅食的鸟儿(现在有些农村还用此方法赶鸟)。到深秋时节终于收获了一陶钵种子。第二年,父子二人开垦了一大片土地,把草籽试种上,浇水捉虫,精心劳作,到了秋天,收获了多出几倍的收成,煮熟一吃,非常香甜。黄帝品尝了父子二人献来的食物后,赞不绝口;听了他们试种的经过,大加赞赏。因为老人的儿子善于研究、肯动脑子,于是就用他的名字给这种植物命名叫“黍”,并让黍当了大臣,专管开发种植和扩大生产。后来又相继发现了野生植物稷、麦、稻等,于是人类可食之物品种逐渐增多,加上工具和耕种条件的改进,人类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粮食逐年有了剩余。

    黄帝升天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艺五种、抚万民”的伟大创举,在每年的九月九日(传说黄帝升天的日子)聚集在他的陵前献花、献果、献三牲,并在他的坟上撒五谷,让黄帝在天之灵保佑来年五谷丰登。

    整理:何炳武刘杰

    流传地区:陕西黄陵

第二十八节 黄帝观北斗() 
轩辕黄帝生来聪明,他常常注意观察和研究自然变化和这些变化同人们生活的关系。

    他发现太阳升到头顶的时候,天气就热,庄稼草木生长就快;太阳斜到南边天空的时候,天气就冷。他就命专人观察,把每天的变化刻在竹片上,推算这一个变化多少天为一个周期。

    他还发现到天北边有一个像勺子样的星座在不停地转动,但其他六颗星星始终围绕着一个星星,这一个星星的位置始终不动……

    然后,他把这些知识运用到生产和打仗中来,这样,他就常常得胜。

    有一回,蚩尤又领了人马跟黄帝打仗,蚩尤假败,往蚩尤城方向跑,黄帝领着士卒在后边紧追。追着,追着,蚩尤就在蚩尤城外转起圈圈儿。这时天色已黑,直转得黄帝和他的士卒们都晕头转向,辨不清东西南北了。蚩尤呢?预先在各处都做了记号,地形熟悉,所以在黄帝辨不清方向之后,就到处打黄帝的队伍。仗越打越惨,黄帝人马死伤很多。黄帝想冲出阵去,可冲了好几次,都因为辨不清方向,没有成功。他不由仰天长叹:“唉!蚩尤残暴,反倒取胜,难道天不助我?”忽然一下子瞅到了他经常观察的北斗星,心里顿时豁亮了:我住在西北,蚩尤城在东南,我何不带兵以北斗为方向,冲出去呢?

    于是,立刻命令士卒跟着他在北斗星的指示下,朝着西北方向冲杀。不大一会儿,就把蚩尤的人马甩到了后边,回到了轩辕城中。

    后来,他想,若是晴朗的夜晚,能看到北斗星,要是遇上阴天可该咋办呢?想啊,想啊,想了六六三十六天,最后制造出了阴晴昼夜知南北,云封雾锁不迷向的指南车,为黄蚩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讲述:李仲元

    整理:李洪雨

    流传地区:河北涿鹿

第二十九节 黄帝造屋() 
《新语》云:“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屋室,则与鸟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传说人类最早的祖先原是居住于树上,后来经一场山火才改住洞穴。到黄帝时代洞穴已有所发展,但仍破烂不堪,冬不避寒,秋难遮雨,春不挡风,夏难防蚊,加上为争夺地盘,部落之间战争此起彼伏,经过远古著名的三次战争(炎帝与蚩尤的战争;涿鹿之战;阪泉之争)之后,以黄帝为首的华夏族逐步形成。没有了战争,世界暂时一片安宁,黄帝这位传说中的“神人”便开始了治理天下的壮举。

    黄帝教人们耕种五谷,解决了吃饭问题,又为天下臣民的居住问题而食不甘味,夜难安寝。终于积劳成疾,卧床不起。病中忽觉身轻如燕,腾空而去,不觉来到一处仙境宝地,只见绿草如茵,山花烂漫,清香扑鼻,别具情趣,黄帝正待慢慢游赏,不料乌云翻滚,狂风大作,顷刻间大雨瓢泼,吹得黄帝东倒西歪,浑身上下淋个湿透,正不知所措,忽见风雨中一白须老者翩翩而至,对黄帝点了点头便飘然而去。黄帝知是遇见仙人,便紧随其后,不料老者一闪身进入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殿中,再也寻他不见。正待寻找时黄帝却醒了,发现四个妃子还有随身侍从围了一圈,都紧张地盯着他看。原来刚才黄帝突然昏厥,慌乱中有人想起用凉水猛激的民间方子,给黄帝喷了一脸一身水,黄帝这才醒过来。见他醒了人们才慢慢离去。

    黄帝想起刚才的情景,总觉得有仙人给他指点了什么,但又一时难以理清。

    一日黄帝见一条狗在雨中跑来跑去,雨水顺着狗脊背两边的毛往地下直淌,再想起病中遇见仙人的情景,不觉一拍脑袋豁然开窍,噢!原来如此。立即召来身边大臣,大声宣布:“我有造屋的办法啦。”如此这般一说,大臣们觉得既是仙人指点,不妨先试一试。于是命人整平一块土地,搬来石头按仙境中的殿宇垒起一人多高的墙,再依照狗脊背的样子在顶上撑起大梁,顺两边摆上茅草,一座能遮风避雨、挡蚊防寒的房子便盖成了,这就是我们今天房屋的最早雏形。

    今天在陕北、甘肃一带的黄土高原上,有许多人还居住在窑洞里。据说这也是黄帝根据黄土高原的特点,像洞穴那样凿挖而成,经过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而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甘肃陇东一带的民居就是依地形挖成四方形大坑,然后在四周挖成窑洞。炕一般紧挨门窗,有进门上炕的习俗。陕北则不同,因为气候较为寒冷,所以陕北窑洞的炕在窑掌。为了采光,便采用整个窑面(除门)全是窗的设计,这些窑洞虽然外形不大好看,但居住起来非常实惠,冬暖夏凉。不过我们从窑洞的建筑风格上仍能找出先民“穴居”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