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三国大教皇 >

第298部分

三国大教皇-第298部分

小说: 三国大教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栾奕心中冷笑。孔明啊,孔明。那你可算打错了算盘,历史上刘备是因为身边无人可用,无奈之下才会低三下四求你出山。

    想我栾奕,且不提帐内名动天下的谋士就有数百人,可堪大用的上将过千。此外教会各所高等院校还在源源不断向教会、朝廷基层衙门、教堂供应有学识的士子。人用不过来,何缺你一人?

    你不愿应邀,我还懒得招你!

    思及此处,栾奕便未再继续跟诸葛亮谈论效力之事。当然,他也没因一时的气愤给诸葛亮甩坏脸色。毕竟他身处高位多年,应有的气度还是有的,尤其诸葛亮还是黄承彦的女婿,算起来也是他的晚辈。作为长辈他也不能跟诸葛亮这个小娃娃一般见识。

    短暂的不快,在栾奕爽朗的笑声中一闪而过。栾奕随即主动切换话题,跟黄承彦商讨目前建造大船所面临的困难。

    在这方面,栾奕过去几天做过些总结。就栾奕来看,现在之所以造不出巨船原因就在于当下船体的龙骨结构不够科学,只有设计出更加坚实的龙骨结构,才能制造出更加巨大且奈风浪的船体。

    对此,栾奕给出了设计方案。建议黄承彦接受造船适宜后,塑造出以若干个三角形共同编制成的巨大三角框架。

    看了栾奕手绘的设计图,黄承彦、黄月英和诸葛亮一愣,不解询问栾奕为什么非要选择三角形做龙骨的框架基础而不是常见的长方形。

    栾奕随即给他们进行了详细诠释,并随手从黄承彦的木料堆里取出四根木棍,向他们解释长方形在受到外力影响时,四个边很容易发生位移,变成菱形。而三角形则是不然,三角、三边结构更加稳定,从而更能保证整体结构的完整。

    听了栾奕的解释,黄承彦恍然大悟。决定采纳栾奕的建议,表示未来造船时不但龙骨是三角形,其他吃力较多部位,比如风帆和船头也尽量采用三角结构。即便无法直接使用三角形为主体,也可采用技术手段予以切割,形成多个三角形的组合。

    举个简单的例子,传统的船头都是四边形平实木板。现在完全可以将这片四边形木板一切为二,笼成一个尖再予以缝合。这样既能减少船体航行的阻力,有能借用三角结构,加强船头的稳固程度。

412入闱

    每次跟黄承彦一起探讨技术难题,时间总是过得飞快。

    转眼间,上一刻刚从山头升起的太阳,这一刻就跑到了相反方向大河河坝的边缘。

    栾奕见事情大体谈的差不多了。再做多说也是纸上谈兵,具体细节只能待将来一边时间一边探索。

    这一次,他离开朝廷已经两天,还有很多公务堆在书房等待他料理。他不能继续在这里耽搁,随即向黄承彦请辞,表示自己还有要事需要立刻赶回历城。

    临走之前,带着几分礼貌,同时还掺杂着几分不甘,栾奕再一次向诸葛亮发出邀请的请求。

    结果不出栾奕意料,诸葛亮还是拒绝。

    栾奕低叹一口气,没再多说什么。接过栾福递来的缰绳翻身上马,冲黄承彦一家拱手一拜,绝尘而去。

    望着夕阳下栾奕远去的身影,黄承彦问诸葛亮,“孔明,依你看咱们这齐王如何?”

    诸葛亮道:“之前常听人说齐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学之渊博亘古未有。侄儿曾一度以为此乃世人过誉之言,今日见到齐王当面,闻听三角架构稳固之理,方知那些赞誉并非空穴来风,齐王之才当真天下罕见。”

    他随后补充说:“更为重要的是。齐王才高八斗,少年成名,如今身披功勋、位居高位却不自傲。来到伯父小民之家丝毫没有架子,饮百姓水,食人间烟火,让人大为感动。此外,谈话时齐王邀孩儿入朝时被孩儿婉拒却面不改色,丝毫没有动怒,也可见齐王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得这等至仁至义之人统御,天下幸甚,百姓幸甚!”

    黄承彦点了点头,对诸葛亮的话表示赞同。“既然亮儿如此看好齐王。为何齐王两次力邀,亮儿却屡屡拒绝。”

    诸葛亮一脸向往地遥望历城县方向,答曰:“孩儿并非不想追随齐王。之所以拒绝邀请,乃是觉得如果今天应邀在齐王殿中效力,外人会说侄儿乃是借了叔父的关系,攀高枝走后门谋得了差事,而不是凭借真才实学。正所谓防人之口甚于防川,如此行事即便入朝为官也难以立足。”

    黄承彦细细一想,诸葛亮说的也不无道理。“可是你拒绝了齐王的邀请,又如何入朝效力?”

    诸葛亮得意一笑,“圣母教会不是每隔四年会有一次大考,面向所有教内信徒招收教会神官吗?”

    “你是说?”黄承彦恍然大悟。

    诸葛亮肯定道:“没错!我要去参加考试。为了参考,侄儿自去年年初每周都去教堂,今岁刚刚受洗成为一名信徒。这样一来也就满足了参考条件。一旦中榜便可成为教会的神官,到那个时候不就等于在齐王殿下帐内效命了吗?”

    黄承彦提出质疑,“可是你父亲的遗愿是让你入朝为官,而不是跑到教堂里去当什么神仆。”

    诸葛亮模仿出刚从栾奕那里学来的姿势晃了晃食指,借此表示否定。道:“伯父此言差矣。你难道不觉得,现在的教会就是未来的朝廷吗?”

    黄承彦一愣。是啊!圣母教里那几位高层,无论郭嘉也好、徐庶也罢,乃至毛玠、荀彧、荀攸、程昱、戏志才、贾诩……看起来在朝内并未担任三公九卿这等高职,只是任了些曹缘之类的副职。

    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栾奕正把他们往高位接班人方向培养,等到改朝换代那一天,教会这帮人便可原封不动搬到朝堂上去,成为未来朝廷的核心。

    到那个时候,圣母教会就是朝堂,朝廷就是圣母教会,已经部分彼此了。

    黄承彦随即释然,同意了诸葛亮走科考路线出仕的请求。

    于是乎,在圣元十一年教会开科取士的考场上便出现了诸葛亮的身影。

    说起来,教会的考试录用体系乃是栾奕从满清科考制度中借鉴而来的。考试共分四级,参考者需先参加所在县城的考试,与县内同仁竞争,排名前五者视为秀才,随后于次年至所在郡的均治参加郡考,通过考核便是举人。

    秀才可以再去参加来年举行的州试,考核排名前二十者可得贡生称号,到济南参加四年一度的国考,也就是所谓的殿试。

    与后世科举制度不同的是,教会不单单招收男性神官,同样也招收女性神仆——可谓男女通吃。所以教会科考参考人员不仅有男性,也有女性。两者一视同仁,在同一考场答相同的考题,考后择优录取。

    这在21世纪的人看来,无可厚非,理所应当,毕竟在那个时代,中考、高考,大考小考,男女都是平等的。然而对于公元2世纪的汉人而言,男尊女卑的思想仍然稳固。在考场上若是被女子比下去无疑是件十分丢人的事情。

    然而,事实却是在历次考试中不乏才女面世,她们的成绩很多力压群雄(指雄性),甚至位列榜首。

    在之前的三年时间里,在诸葛亮获得贡生身份过程中便遇到过这样的女子,州试中一女更是位列第二,紧随诸葛亮之后。这让诸葛亮震撼了好一阵子,常暗暗想:原来女子并非都是头发长见识短,其中竟也有人能有这般才学。

    诸葛亮后来把考试遇奇女的事情讲给了黄月英,问月英要不要参考,将来为国效力。黄月英的思想原本在黄承彦灌输下比较传统,觉得女人呆在家里相夫教子才是本分,抛头露面是无德的体现。

    此时,诸葛亮劝黄月英不要把思想局限在狭隘的死胡同里,应该向那些走在时代前列的优秀者学习,应该学会为了国家摒弃世俗观念。在这方面,他把蔡琰搬了出来作为范例,反问黄月英,“你看,连齐王妃都出来做官了。而且是大汉第一个女官。你难道能说蔡大家无德吗?”

    长久以来蔡琰一直是黄月英的偶像,听了诸葛亮这番话,她顿时茅塞顿开。“是啊!王妃都能入仕。我也能行。”月英好胜之心随即搭赠。想她从父亲身边读书十数载,也算学有所成,若是参考定然不会输给男儿郎。

    唯一的难度就是,黄月英没有参加过之前的县式、郡式、州式。不是贡生,就没有参加国考的资格。

    无奈之下,她便去求黄承彦去找栾奕求情,以便能开个后门。

    黄承彦起初不愿,却耐不住黄月英死缠烂打,最终只得豁出老脸给栾奕写了封信。

    本来有一搭无一搭敷衍女儿的事,却不曾想栾奕第二天就派人送来了黄月英的贡生身份证明,以及今年的国考准考证。

    于是乎,黄月英就这样成了今年国考大名单中的补入人员。

    ……

    国考前,来自全国各地拥有教籍的士子赶到济南,其中寒门士子占据多数。来自贫寒之家的他们,不像士族豪门子弟那般自幼享受高人一等的教育资源,也不可能像士族豪门子弟那样受荐举制度庇荫,从以下生就注定了将来为官的命运。

    他们需要打拼,需要通过努力来改变祖祖辈辈延续下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生。

    而教会科考制度的出现无疑是他们另谋出路的最佳选择。于是,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他们努力着,奋发着,就等着这一鸣惊人、金榜题名的时刻。

    他们穿着带有明显地域区别的衣服,说着南南北北的方言在济南云集,将这个古老的土地烘托的异常热闹。

    过去的济南国——现在的齐国济南郡,郡内的商贾们在此之前已经经历了两次国考了。精明如他们早就发现国考中所蕴含的潜在利润。于是,纷纷以国考为噱头,大展经营之道。

    这厢有家客栈将店内包房改为“鱼跃龙门”、“前程似锦”、“金榜题名”……全是吉祥话。

    那边有家鞋铺干脆换了招牌——“高升栈!”

    听听,穿了这家的鞋子能不高升么?

    一时间济南郡历城县内人头涌动,叫卖之声此起彼伏。

    国考的地点距栾府也就是现在的齐王府不远。位于濯缨泉泉池畔。这濯缨泉原本是栾奕府中的一部分,乃是后宅中饮马洗涤兵器的所在。

    栾奕后来听说,自家府邸后门外的百姓日常取水困难,水源离家很远。便决定将家里的濯缨泉圈到院外,优先解决百姓吃水。

    对此,济南的百姓很受感动。事情传扬出去之后,世人无不赞叹齐王爱民如子。更有文人雅士借此称赞齐王让泉之事,曰:“齐王爱民如手足,不忍百姓吃水苦。旧时王府院中池,流落民间百姓家。”

    于是乎,为了感念齐王恩德,濯缨泉在民间又有了新的名称——王府池子。

    圣母教国考的闱场便在王府池子西畔一座巨大的院落里。院落门分三进,每扇门前都有三十六位教会卫士及三十六位女仆分别对男女考生进行层层搜身,以避免考生随身夹带作弊之物。

    诸葛亮和黄月英赶到闱场时,门前已然排起了长长的队。

    黄月英探头瞧了瞧,足有上百人之多,随即长叹一口气,“什么时候才能进去啊!”

    诸葛亮幽幽道:“想必快了!”

413女子有行

    诸葛亮口中所谓的快了其实足有半个时辰之多。他和黄月英,在太阳地里站了半个时辰,好不容易随着人潮挨到闱场门前。

    正当他们准备迎接卫士搜身的时候,侧后方忽然冒出一人,插到了他们的前面。

    现在诸葛亮只有十七岁,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见到这番情景随即“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怒问:“你这人怎地这般不守规矩,肆意插队呢?”

    插队那人则斜视诸葛亮一眼,一脸蔑视神情,“少爷我插在你前面是你的荣幸。你能把我怎地?”

    一番挑衅的言语,再次拔高诸葛亮心中的怒火。他指着眼前之人,对门前卫士高喊:“几位兄长,你们看看这人,插队还有理了。快管管他。”

    门前卫队长起初不知缘由,扯着嗓子高喝:“哪个敢插队?速速回到……”话说到一半儿,待看清那名插队者模样,竟把后半句又硬生生咽回到肚子里,憋了个面红耳赤。不敢再做多言,乖乖退回大门口,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继续安心执岗。

    插队之人见到这番光景得色尽显,无比嚣张的看着诸葛亮,冷笑道:“怎样?少爷我都说了,插你的队是你的荣幸。再做聒噪休怪本少爷不客气。”

    “你……”诸葛亮气的两眼直喷火,“这世上还有没有王法了。军爷,军爷,此人半路插队,你为什么不管他?”连喊数声,那卫队长只是挎着刀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