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教皇-第2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为了激励军械制造所,乃至所有教区工匠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为了表彰蒲元在大汉炼钢和锻造技术革新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栾奕遂将宿铁炼铁法更名为蒲氏冶钢法永传后世,并加封蒲元关内侯,世袭罔替。赐圣母教一等英雄勋章,赏黄金千粮。
蒲元以工匠之身,加官进爵,得英雄之名,堪称历史第一人。所得的荣誉可谓前无古人后鲜有来者。感激涕零不再话下。
当然,这是后话,此间暂且一笔带过。
时间重新回到圣元六年。在军械冶炼所呆了三天,踏上归途时已是春末夏初。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教区的大地上到处都在吐露着勃勃的生机,苍翠的落叶植被们,在经过了一个冬季的蛰伏,一个春季的生长过后,到了这个时期,全面伸展开来,将春的美好,夏的繁荣通过视觉、嗅觉、听觉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入眼,漫山遍野的绿;入鼻,满是鲜花泥土的芬芳;入耳,鸟儿的歌唱此起彼伏,淹没了整个山岗。田间地头还有农人们幸福地在歌唱。
栾奕就这样一路走走停停,在300亲兵护卫下一遍欣赏着一面赶路。路上,自家亲兵所持,象征圣母教主的圣女娲大旗多次被路边农户发现。一时间,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人们沸腾了,飞也似的冲回村子携老带幼而来。“噗通,噗通”跪了一大片,在胸前画着十字高呼:“圣母保佑,教主安康。”
坐在高头大马上的栾奕面带和善的微笑向大路两旁的百姓抬起右手行教礼,高声回应:“兄弟姐们,愿主母保佑你们。”
听了这话,路边的百姓不由一怔。在他们的印象之中,教主他老人家可是兖州刺史,像这样的封疆大吏对于他们而言可是高不可攀的存在。莫说说上一句话,就是见上一面也是不易。
可是今天,教主亲口跟他们说话了?还让圣母保佑他们……简直就是闻所未闻。
他们顿感荣耀万分,暗叹世人皆说教主亲民,果然不假。想来,教主之所以能做出那么多恩泽百姓的实事,肯定与亲近民众有关。
强烈的感慨和兴奋之情催动下,很多百姓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跪在田边哽咽着念叨感谢圣教和教主的话语。
随栾奕一起南下兖州的程昱看到这一幕,心里感慨万千。“怪不得曹公会败在子奇手上了,有此民心,就算曹公不中子奇的诱敌之计,一旦双方打持久战、消耗战,随着战时的延长,最终曹公还是只有落败一个结果。”
他暗暗庆幸,曹操请降决策之正确,同时也回忆起前天晚上栾奕跟他说过的话。
他记得,栾奕说:“大汉的百姓是极可爱的。他们不像很多番邦、蛮人一样,有着永无止境的**和毫无礼数可言的思想。在过去的数千年里,他们被一代代国主统御着、奴役着。这一统治模式直到周代、春秋战国达到巅峰,在儒家三纲五常思想灌输下,在数百年洗脑和战火的血洗之后,他们被制服,脑海里被灌满了奴性思想。自此,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与权利彻底绝缘,他们也从来没有想过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夺回来。他们如同猎人制服的猛兽只要主人能赏他一口饭吃,不至于让它饿死,它就会乖乖守护在主人的身边。为主人驱赶心怀不轨的邻居,为主人捕捉脂肥柔嫩的猎物。大汉的百姓便是这样,一点点小小的恩惠便会让他们感恩戴德,一顿温饱的饭食便会收买他们的忠诚。只需要把握准他们这些心理,便会赢得他们的尊敬和信赖,以及矢志不渝的投诚。”
最初,程昱还不能完全理解栾奕这段充斥着奇怪词汇和语序诡异的言论。只是囫囵吞枣似的牢记在了脑子里。
如今,看到教区百姓见到栾奕如此,他逐渐明白栾奕那席话中的深意。
长久以来,大汉底层的百姓从来没有富裕过,且不提桓灵二位昏庸皇帝在位时生灵涂炭的惨况,即便强盛如文、武大帝之时,光武大帝中兴之刻,百姓的生活也只能用勉强说得过去来形容。之所以如此,并非大汉物产不丰富,相反的在文帝晚年时期,大汉朝富得流油,乃是百姓贫困潦倒,朝廷岁入满仓。
而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朝廷提倡居安思危,便把钱粮堆积在粮仓里,以备灾年赈灾所用,即便虫蛀鼠咬也不肯用来惠及百姓;另一方面,朝廷害怕地方百姓一旦有钱有粮会生出不轨之心,用以组建军马反抗朝廷。
有此两点,大汉百姓的日子一直过得不温不火,遇到明君、太平盛世可以勉强度日,遇到桓灵这样的昏君,生不如死,饿殍遍野。百姓活不下去,逼不得已,揭竿而起,泰山起义、黄巾起义……借发自于此。这也就是栾奕所说,主人被给猎犬食物,猎犬反过头来噬主的比喻。
322牧民之法(第21更)
归结而言,大汉朝之所以延续如此吝啬的牧民制度,乃是受董仲舒儒家思想影响,更加侧重于直接保护统治阶层的利益。为了让统治阶层获得最大利益,甚至不惜从精神和物质双方面压榨基层劳动者。
与历代大汉朝廷不同,栾奕走的则是另外一条路子。一项对儒家思想不慎感冒的他,在施政过程中,仅把儒家思想摆在了辅助位置,转而追求管家的“仓禀足则知荣辱”,换做白话解释说就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只有兜里有钱,能吃饱饭,才会考虑忠诚、礼仪、道德涵养等深层次的问题。他直言不讳的说:贫困潦倒,饥不择食的人,与野兽牲畜无异。所以,丰富百姓收入,乃是摆在施政者案前的首要问题。百姓一旦富足,非但不会对朝廷心生歪念,反而会感念朝廷的恩德,尽心尽力为国效力。
与管家足人衣食相伴的,栾奕还将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设定为自己的施政核心理念之一。将解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定位终生理想,借助圣母教推行“天下之人皆相爱”的价值观。
并借死后永生入天堂束缚人们,要求信徒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互爱互利的“兼相爱、交相利”;用教条艳玲信徒不得互争互害——“别相恶、交相贼”。
十几年来,随着教会在教区耕耘、布道,教区俨然呈现出一派“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天下之人皆相爱”的景象。
就这方面而言,栾奕已经超越了管子和墨子,因为这二位先贤在数百年前提出的只是一个构想,管子还好,可在齐国境内施展抱负,墨子干脆默默无闻,只是把思想传给了弟子,并未将其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去。而他的弟子,虽说也是人才辈出,但苦于思想有悖于当政者的利益,久久不得重用。
可以说,栾奕是百年来,唯一一个大范围用管家、墨家思想治国之人。同时,他还将法家依法治国,儒家礼乐制度,道家道法自然融入进来。在不经意间,以圣母教为媒介取管、墨、法、儒诸子百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了一套更加人性、有效且深入人心的管理体系。
既提高了朝廷的施政效率,又为他赢得了民心,还让百姓过上了更加富足的生活……可谓一箭多雕。
回到济南的时候,栾奕刚进家门又被郭嘉拽去了教堂。
从郭嘉的口中,他得到了一好一坏两则消息。
好消息是,荆州南阳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庞德公携家眷、好友及南阳书院众弟子前来相投。
贤达来投并非小事。一方面,代表栾奕过去多年来所做出的努力得到了教区以外士人的认可;另一方面,圣母教虽在青兖周边地区颇受欢迎,但是在荆州、西凉、益州这些远离济南国的地方,有大量文人士子仍对其抱有不小的非议,认为它的思想理念和部分言论乃是离经叛道。如今,司马徽、庞德公这样名士来投,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舆论上对圣母教表示支持和肯定。这就等于是给了那些对圣母教抱有偏见之人一记响拳。
栾奕大喜过望,当即令人召集教内文武为诸位贤达接风洗尘。可是眼见酒席即将准备妥当,又觉得像司马徽、庞德公这样的世外高人怕是不喜人头涌动,虚伪的应酬,大宴群臣反倒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
于是,他两手一挥,招呼仆下取消大宴,转而仅叫上郭嘉、毛玠、徐庶、荀彧、荀攸、程昱几位司马徽和庞德公的旧友,加上他自己共计七人,于历城县大明湖南岸的曲水亭中摆几桌小宴,以旧友相逢的姿态宴请远道而来司马徽、庞德公、庞统还有黄承彦等人。
栾奕所设置的轻松而又雅致的环境,让司马徽和庞德公大为受用,直夸栾奕如今虽然身居尚未,但行为举止跟多年前一样,一点也没有变,还是那么亲和、善解人意。
栾奕谦虚几句,他将目光移植立于庞德身后的庞统身上。此时的庞统已满十八岁了。模样虽然比孩童时期长开了不少,耐看了一些,但是总归还是与俊朗二字毫不沾边。
一对铜铃般的牛眼,下边挂着一个蒜头鼻。按理说这样的眼、鼻如果配上一副浑厚的嘴唇,外加中号的嘴,看起来还能顺眼许多,最起码透着英雄的勇武之气。
可庞统偏偏不是,蒜头鼻下面跟了个樱桃小嘴,跟嘴边那圈络腮胡子一点都不搭调。让人看在眼里说不出的别扭。
虽说庞统长的是丑了点,但是他的能力栾奕可是心知肚明的。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先生更是将他封为与卧龙先生齐名的凤雏先生,荣登东汉末年三国历史上顶尖谋士之列。
当然,事实证明卧龙凤雏的称号是罗先生为了丰富故事内容杜撰出来的,但是庞统仅过目一遍便牢记曹操所撰兵法《孟德新书》一事却是载于史册的真事。具体故事情节《三国演义》中也有记载,气得曹操把辛辛苦苦撰写的兵书付诸一炬。以至于如此优秀的兵家著作彻底失传。
借此事,足可见庞统具备过目不忘的本领,其博闻强记之能让人惊叹不已。
历史上的庞统在刘备帐下效命多年,并未完全得到重用,其才能一直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以至于长期生存在诸葛亮的阴影之下。郁郁不得志的他,立功心切,好不容易入蜀时得到个一展能力的机会,却在三十多岁时死在了落凤坡下。
可以说,历史上庞统的一生,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在与他长相丑陋,不符合当世的选贤对相貌的标准。另一方面,其人心高气傲,对选择投靠主公标准极高,一般诸侯都看不上眼,即便看上眼也要拿一把,摆出高姿态先给君主来个下马威。
而这些举动显然都大大破坏了高位者对他的第一印象,由此报国无门也就成了自然。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庞统一直对栾奕大为崇拜,而栾奕呢!又深知庞统才华横溢。
二者王八对绿豆,本就十分对眼,多年来书信交往不断,交情颇深。这就免去了那些世俗的虚荣的考验,庞统不用表现什么,栾奕自然会对其委以重任,反过来,庞统也会对眼前这位良师益友效死命。
向庞统拱手致意,稍作攀谈过后,栾奕将目光集中在了立于司马徽身后的一名老者身上。
与鹤发童颜,拥有仙人之姿的司马徽不同,立在他身后的那名老者身材微胖,身上没有一丝绫罗绸缎,头上以布绳抒发,身穿一身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淡棕色麻布服,足蹬一对草鞋……
总体而言,这身装扮与教区贫苦人家的穿着几近无二,全身加起来还不够一坛酒钱,十分磕碜。
只不过老人家穿得虽然不怎么样,但是情深面貌却是不俗。尤其一双眼睛,神采奕奕,目光之中透着让人感到温暖的亲和之光。
多年来阅人无数的栾奕,仅通过这双光芒四射的眼睛,便可断定眼前的老者身份不俗。而司马徽、庞德公将老人家引入主席的举动,更加证明了老者定然是荆州地面出类拔萃的智者。
想到这儿,栾奕彬彬有礼的起身询问起老者的名号,“敢问先生尊姓大名?”
“先生不敢当。在下黄融字承彦。”
“黄融黄承彦。竟然是他?”栾奕暗暗欣喜。说起这黄承彦,虽说在当朝士人之中鲜有人提及,乃是一个名声不显、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是熟知历史的他,却清楚知道此人非是凡人。他还有个女儿更是非同一般。据说,那姑娘模样奇臭无比,却嫁给了诸葛亮为妻,并于孔明厮守终生不离不弃。
想到这儿,栾奕不由好奇,这位黄姑娘到底丑成了什么样,竟被世人冠以奇臭无比之名。
将思绪从纷乱中回归正途,栾奕又想到了史书中对于黄承彦的评价。据传,黄承彦乃是墨家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