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教皇-第2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底层的信徒,《圣光报》还受到绝大部分乡绅富贾的欢迎。东平陵成明水村的汪绥财主便是其中之一。
得益于朝野清明,教会扶持得力,过去的一年里汪财主家里收成不错,又做了几笔买卖赚了不少钱财。所以,新年伊始汪财主一方面出于心血来潮,另一方面也算是感谢圣母一年来对自己的庇佑,还有就是为了自己将来商贸便利。便自掏腰包出了为数不多的一笔款项在村里修了一条直通平陵县城的土道。
按理说事情很小,小到微不足道。令汪绥意想不到的是此事被明水教堂的神父听了去,竟决定将汪绥自费为村子修路的事当成了典型,上报到了圣母教的济南总堂,一同送去的还有洋洋洒洒一篇被称之为“非虚构性文学”的新闻报道。
没过两天,这篇歌颂汪绥慈善行为的文章便登到了第三期《圣光报》第二版上。
看到自己的名字竟然刻成铅字,印刷在洁白的神才纸上。汪绥激动的老泪纵横,鼻息里连墨水闻着都是香的。
对于他而言,没有什么比自家名讳跃然纸上更让人兴奋难当了。虽说《圣光报》发行量不大,也不似书籍那样流传千古,可毕竟也是教会官方的报纸啊。据教堂里的神父讲,每一期《圣光报》教主栾奕都会从头到尾阅览一遍,这岂不是意味着教主也知道了自己的名字?
而且神父还说,教会会将每一期《圣光报》收录入档。只要教会存在一天,刊登着他先进事迹和大名的第三期《圣光报》就会存放在教堂里安全的地方。等到百年之后,甚至千年之后,汪财主后代的后代的后代,到那时教堂里去,随时可以把这第三期报纸借来,在第二版上看到祖先的事迹,感受家族的荣光。
一听这话,汪绥的兴奋之情难以言喻。人过留声雁过留名,还有什么比自己的丰功伟绩千古流芳更让人激动呢?
在兴奋的同时,登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人多多少少都是有仇富心理的。所以过去,很多贫苦人家看他老汪家日子过得好,心里就不平衡,看他的眼神不由自主透着几分敌意,那些雇来的长工私底下也没少说他的坏话。
自从自从他的名字见报之后,村里的百姓看他的眼神明显不一样了。敌意瞬间不见了,而是转为了发自内心的温和。在路上见到他非但不躲了,还主动迎上前来打招呼,“嘿,汪大善人吃了吗?”
人或多或少都是有虚荣心的。一听左邻右舍称呼自己“大善人”,汪绥顿觉倍儿有面子,那滋味别提多痛快了。
为了继续维系善人的称号,同时也为了自己的大名能再一次登载在报纸之上,汪财主拼了命的做慈善、办好事。
无独有偶,除汪绥财主以外,其他荣登报刊的地方乡绅富贾如汪绥一般也在自家地头上一个接着一个的完成着自己的善举。没有上过报的乡绅富贾则想方设法向着登报的目标,做着最大努力。
一时间,“日行一善”俨然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教区各地富人共同追求的目标。
富人行善,最为受益还是普通百姓。教区各地百姓的生活状况又得到了一轮提高。
明眼人都看得出,富人们之所以这么热衷于行善积德,乃是受了《圣光报》的影响。于是乎人们将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功劳全都记在了《圣光报》的头上,大赞《圣光报》妙不可言。
有人赞,自然也就有人贬。
以蔡邕为代表的守旧派士人对报纸上出现的白话文体和标点符号很是反感。蔡邕身为栾奕的岳父和师傅,虽然心中不快,态度还是比较温和的。他委婉的将广大士子对《圣光报》的不满转述给了栾奕,告诉他白话文和标点实在有失体统,奉劝栾奕莫要离经叛道,应该让《圣光报》的内容回归到传统中来。
面对蔡邕提出的质疑,栾奕解释说:“《圣光报》办报的初衷,乃是为了让最普通的百姓也能了解到朝廷的最新举措和主张。为了让更多人读得通、听得懂,这才把语言简化起来。归结而言,它不过是迎合基层民众的产物。”他随后拍着胸脯向蔡邕保证,“《圣光报》所应用的白话书面语仅应用于普通百姓信息交流之中,未来无论是朝廷政令也好,教育、选才也罢,与朝政息息相关的所有书面政令仍会保持传统。”
蔡邕抵制白话文的初衷,主要就在于惧怕白话文这种有失体统的通俗类文体影响到当下的学术风起,引得青年学子都去学习更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摒弃老祖宗世代传诵下来的文言文。
得到栾奕的保证,加之《圣光报》直接或间接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蔡邕才把心放回了肚子里,默许了《圣光报》用白话文发布文章的行为。
只是他却不知,来自未来的栾奕在感叹华夏先贤创出博大精深的文言文字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文言文在日常行政过程中带来的诸多麻烦。
繁杂的文字模式大大增强了文案工作的难度,使得权力运行只能掌控在庞当人口基数中的少数富有学识的人手中。大大掣肘了基层百姓参与权力运营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行政效率和基层百姓参政的积极性。
这与栾奕提倡高效生产、高效行政的初衷完全相悖。
此外,时下的政令传到地方因其没有标点符号经常出现断句错误问题。使得同一个政令从中央一级级传到地方,能出现多种截然不同,甚至意思相反的版本。
政令由此传输不顺,地方官员做了不少无用功,影响了行政效率不说,还多次引发恶果。害得栾奕还得专门派人去地方指导、监察、纠正,替地方官员擦屁股。
正因为这些原因,栾奕才在这个时候通过《圣光报》把白话文这种新的文体潜移默化的根植于世人心里。
等到大众逐渐适应了白话文,习惯阅读白话文和标点符号,在将其运用到教会的日常工作中去,继而再推广到朝廷政务各个领域。
说白了,栾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在朝廷政务中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当然,在文学创作方面,他还是十分赞同文学语言文言话的。
圣元六年三月中旬,经过两个多月忙碌,栾奕终于将圣母教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布置了下去,剩下的就是各地官吏、神官予以执行和维持。
百忙之中好不容易抽出一丝时间,栾奕马不停蹄直奔兖州军械冶炼所,视察军械生产情况。
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由军械冶炼所炼制出的神刀堪称教会军中的神兵利器。只可惜神刀虽利,产量却低的可怜。
一柄神刀需要三名富有经验的铁匠日夜不息,千锤百炼五日之久才能打磨成型。
所以,三年里只有特战队员和部分陷阵团卫士少量人马得以配备神刀,其余十数万教会卫士仍在使用传统兵刃。
栾奕对此很不满意,此次前来其实主要就是视察神刀的生产作坊,在得知神刀生产仍然牵扯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产量却仍未有显著提高后,心急如焚的他狠狠训斥了军械冶炼所大匠蒲元一通。直骂得蒲元抬不起头来。
发觉自己语气太过强硬之后,栾奕话锋一转,对冶炼所其他方面的工作给与了肯定,特别是锁子甲改良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因此,他决定给冶炼所内所有负责制造铠甲的工匠每人发百两的赏银,主要负责人赏银三百两。
对于得力的技术工人,栾奕一项不吝啬赏赐。借此机会,也算是打一棒子再给蒲元个甜枣吃。
在随后的午餐会上,栾奕仍在惦记神刀的产量问题。可是来自21世纪的他,在那个时代所学习的方向主要针对经济管理领域,金属冶炼、制造技术方面的知识无限接近于零。对于车床、熔炉的也是知之甚少。所以在技术层面上,他并不比蒲元多懂多少,无法提供直接的理论支持。只能借助比蒲元多出两个世纪的社会认知,对他加以指导。
321以工具制造工具(第20更)
栾奕教导蒲元,眼睛不要盯住铁锤不放,要懂得解放思想,要把眼界放的高一些,远一些,要学会用工具制作工具,再让工具发挥最大效能,使得生产变得更高效,让产物质、量同步提高。在这过程中,所需的工具可能十分复杂,很难锻造。但是一旦塑造成型,便是一劳永逸。
就像炼制铠甲鳞片的模具,哪一个不是千辛万苦锻造出来的,可是有了模子工匠们就不必再像过去那样,每块鳞片都需要千辛万苦的捶打,速度慢暂且不提,即便工匠技艺再高超,不同工匠炼制出来的鳞片难免出现大小不同的问题。
一旦大小不一致,就给穿针引线缝制甲胄的工人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很多时候因拼装不起来,不得不反炉重炼,造成资源浪费,还白费力气。
模具的出现,则完全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相同规格的模子制作出来的甲胄无论是长短还是厚薄都是一模一样的,极大的提高了铠甲的生产效率。
“以工具锻造工具?”听了栾奕这番话,蒲元立刻想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师傅郑浑领衔研制的水力大纺车。如果把大纺车比作一个大型工具的话,那么制造纺车的刨子、锤子便是上级工具。用刨、锤生产出来的大纺车,大大的提高了布匹的生产效率……由此推之,生产工具的升级再造也可以大幅提高产物的生产效率。
蒲元顿有所悟。在过去的想当长一段时间里,工匠潜意识中始终认为生产工具是为生产产物的。就像镰刀是为了收获庄稼,斧头是为了砍伐木材,锅是为了煮饭,刨子是为了打磨家具,纺车是为了织布……
从来都是工具对产物,从来没有人关注过中间环节。
说起来,科技这东西,只要技术内容跨度别太大,在极限认知范围内解决技术难题其实不过就是捅破一张窗户纸的事。
如今,栾奕已经把窗户的方向指给了蒲元,剩下的就是蒲元照着栾奕引导的方向摸黑前行,找到那扇窗,捅破那层纸了。
觉察到蒲元有所领悟,栾奕欣然一笑,给蒲元下达了三年之呢实现神刀量产的目标,要求他在五年之内将神刀列装到教会的每支军团中去,成为教会卫士的常备兵刃,将旧的铁刀替换下来。
在随后的日子里,蒲元果然没有辜负栾奕的厚望。仅用三年时间,便在时下风行的炒铁技术之上,推陈出新,以生铁作为渗碳剂从而加速向熟铁渗碳的速度,缩短了冶炼时间。
蒲元将这一炼铁方法称之为宿铁法,可是但凡后世对钢铁有所了解的人都不难发现,这种制作工艺炼制出来,在铁中掺入足量碳元素的金属已经不能称之为铁了,而是实实在在的钢。
宿铁法的出现极对挡下冶炼效率的提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单单意味着未来教会大军将装配上更加坚不可摧的兵刃,同时还意味着钢铁设备可以大批量面色,出于青铜器后期,铁器前期的华夏文明,在金属冶炼领域一下跨越了数个阶段,其技术水平至少比挡下其他民族高出500多年的历史,直接进入到了钢铁时代。
得到如此大的收获,栾奕焉能不喜。更让他欣喜若狂的是,继宿铁法之后,蒲元秉持栾奕所教导的以工具制造工具的理念,竟设计出了一种被称之为脚踏式螺旋磨床的设备,用脚踏的方法使铁盘旋转,加上沙子和水来锻造机械工具,可以制造之前一直未能制造成行的螺丝等物,同时还能让齿轮器具批量化生产。
栾奕永远忘不了看到脚踏式螺旋磨床设计图那一刻自己激动的心情。他虽然对机械制造没有多少了解,但仅听他的功用便能联想到,面前以木质结构为主题的家伙不是别的,就是一台最原始的具备螺母和齿轮加工能力的人力车床。
如果说宿钢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话,那么作为万机之母,工具的母机——车床的出现无疑等于是把当下的大汉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借助车床的力量,许多过去难以锻造和无法锻造的精密器件可以得到批量生产,并投用到更高级的产品研发制造中去。
诚然,现在的脚踏式螺旋磨床无论是结构还是功能都显得有些简陋。但是栾奕坚信,只要迈出第一步,在制造出第一架车床之后,技术层次的难关已然越过,剩下的升级再造无疑要简单许多。他相信蒲元的能力,相信他能对车床再加改进,同时,他也信任军械冶炼所的工人们,信任他们会集思广益,将一代代更加优越的车床制造出来。
于是,为了激励军械制造所,乃至所有教区工匠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为了表彰蒲元在大汉炼钢和锻造技术革新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栾奕遂将宿铁炼铁法更名为蒲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