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和人生膨胀的十倍速法则:蛇吞象-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证明,人们接受个人电脑的速度比专家的预计快得多。1977年4月他们成功开发了AppleⅡ;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台具有彩色图形显示功能、键盘、电源和造型的个人电脑产品,也是第一台在市场上进行销售的个人电脑。
第70节:第六招永不放弃(8)
“苹果二号”在1977年夏天刚刚上市,公司的产值便迅速突破了100万美元;一年后,全美苹果计算机的代理商已达300余家,成为当时美国发展最快的计算机公司。面对“苹果”神话般的增长,连IBM公司都意识到自己的反应太迟了,不得不花费了更大的代价,才夺回失去的一部分普通消费者市场。
1980年底,苹果公司上市,上市当天,公司就产生了4个亿万富翁和40多个百万富翁。乔布斯为此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他的故事叫“不尽财源滚滚来”,人们争相传诵这个经典的美国传奇。
少年得志的乔布斯没有料到自己会在而立之年走背运——苹果公司最主要的AppleⅡ在持续畅销8年后开始呈现下滑趋势,而诞生了18个月的新产品销售不容乐观。乔布斯设计新产品的初衷是想取代IBM在个人电脑市场的领先位置,因此采取了封闭式的设计结构,所有的外接设备都由苹果自主开发,配套软件跟不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新产品的滞销。
这个故步自封的错误是乔布斯败走麦城的开端,而将其推向深渊的却是他的盟友、苹果公司时任CEO约翰?斯卡利。
1983年,乔布斯相中了百事可乐总裁斯卡利过人的管理天才。软磨硬泡了4个月,才打动了斯卡利。乔布斯做梦也没想到,两年后,正是三顾茅庐请来的盟友直接促成了他的离开。
在许多重大决策上,乔布斯总是独断专行,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所有人,由于他的几次决策失误及由此导致的人事纷争,令斯卡利觉得难以忍受。斯卡利借乔布斯一系列的失误,迫使董事会作出选择:只要乔布斯留在苹果公司,他就去另谋高就。结果,乔布斯被踢掉了。乔布斯顿时觉得众叛亲离,一怒之下,卖掉了手中所有的苹果公司股票,并发誓要做一番比创建苹果更大的事业。
离开“苹果”后的乔布斯买下了一间专门采用数字技术制作动画的公司,也就是后来著名的Pixar公司,虽然也是经历了种种困难,但近年它创作了《玩具总动员》、《怪兽公司》和《海底总动员》等动画影片而声名鹊起,票房收入连连高涨。传奇人物乔布斯由此戴上了商业艺术家的桂冠,从硅谷混入了好莱坞,为踏上回归之路造足声势。乔布斯离开后,苹果公司连换了几任总裁,但始终不见起色。最后,苹果公司还是想到了乔布斯,1996年,苹果大家庭诚意邀请在外漂泊了十来年的乔布斯归来。
乔布斯上班第一天,就立即着手整顿公司,而且,仍然是用他那一贯专制的作风。在所有的决策中,最有力度的武器还是iMac网络电脑。在乔布斯雷厉风行的领导下,开发iMac仅用了10个月时间,这是现代科技社会前所未有的速度。iMac的出现震撼了整个IT界。首先,它的“姿色”就让所有的电脑迷眼前一亮:它的外壳是半透明的塑料,有蓝、绿、橙、红、紫五种颜色;机身是弧线造型,显得胖嘟嘟的,十分可爱。外型是乔布斯让iMac人性化的第一步,为了让外型更加别致,设计人员特地请教了糖果公司的包装专家。
iMac尚未正式推出之前便接到15万部订单,沉寂了多年的“苹果”重放异彩。其后多种新颜色及加强功能的iMac陆续推出,使原本对“苹果”彻底失望的用户们又回来了,“苹果”再次成为IT界的焦点。
后来,董事会宣布乔布斯出任苹果临时CEO。1998年第一季度苹果开始赢利,股价一路上扬。2000年1月,乔布斯获得了董事会开出的价值超过2亿美元的股票期权,并被正式任命为CEO。这场最漫长的流放,终以乔布斯最壮烈的归来结束。
标准普尔分析师表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乔布斯重返苹果使公司获得了新生。如果没有乔布斯,那么今天的苹果将不可想象。”在全球IT市场陷入低谷后,苹果公司股票是为数不多的几家能够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的科技股。2003年,公司股价增长了50%,2004年到2005年,公司的股价同样增长了50%多。显而易见,苹果公司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别人物乔布斯。
第71节:第六招永不放弃(9)
身为苹果的创始人,没有及时完成个人转型的乔布斯最终在权力之争中败北,十年后,他的再度浮出则证明了现代公司体制中,领导者所必备的要素:不竭的创造力、善于抓住时机塑造权威形象、日益成熟的个性、与团队成员的协调相处,以及在逆境中不屈的意志。
同时也证明了乔布斯用魅力和能力征服了华尔街,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第四十九式 承受苦难
[李嘉诚]世界华人首富,杰出的世纪企业家,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他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22岁的时候,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之后凭借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在几十年的艰苦创业过程中,他白手起家,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香港首富和全球超级富豪。在1987年,国际权威财经杂志《幸福》曾估计李嘉诚拥有25亿美元的家产,名列世界第26位。李嘉诚荣登了“世界华人首富”的宝座。
凡是成大器者,除了聪明,更重要的还是勤奋。中国有句古话:“勤能补拙”,这说明不论一个人天分有多高,勤奋才是成功的保证。李嘉诚是香港首富,关于他的成功之道,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勤奋。正如他所说:“勤奋促使我有了今天的成就。”
李嘉诚出生于潮州的书香世家,从小聪颖好学。风云突变,日军侵占潮州,父亲教育救国的理想泯灭,也打碎了李嘉诚求学治学的志向。1940年冬,少年李嘉诚跟随父母,冒着生命危险,历尽艰辛,逃到香港。
后来李父病逝,年仅14岁的李嘉诚中学没有念完,不得不辍学在家。李嘉诚认识到,没有知识成就不了伟大事业,他先给过早辍学的自己订下一个近期目标: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那时的李嘉诚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每天工作都在15小时以上,这说明,毅力是任何一个成大器者必备的素质。
当时香港处于日本占领时期,百业萧条,求职谈何容易?李嘉诚求职四处碰壁,好不容易找到茶楼跑堂的工作。茶楼是个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他们与先父所说的古代圣贤相去甚远,但一个个都是这么实在,富有鲜明的个性。
李嘉诚尤其喜欢听茶客谈古论今,散布小道消息。他从中了解到了社会和世界的许多事情。这些事,在家庭,在课堂,闻所未闻;不少说法,与先父和老师灌输的一套,大逆相忤。李嘉诚发现,世界原来是这么错综复杂,异彩纷呈。李嘉诚的思想不再单纯得如一张白纸,又因为先父的训言刻骨铭心,他在纷纭变幻的世界没有迷失自我。一年后,李嘉诚辞去茶楼的工作,去了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
李嘉诚先在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李嘉诚到这里之后,学到的第一个功夫就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公司和最后一个离开公司。
3年过去了,当年那个14岁的少年已经长成精瘦但结实、英气十足的小伙子了。17岁的李嘉诚在一家五金制造厂以及塑胶带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开始了香港人称之为“行街仔”的推销生涯。
推销是一门十分复杂而且不容易学会的工作。李嘉诚认为,在从事推销工作的时候,必须充满自信,而且要熟悉所推销的产品,尽最大努力,设法让客户感到你的产品是廉价而且优秀的。很快,李嘉诚成了全公司的佼佼者。但李嘉诚从来不喜欢高谈阔论,他认为从事推销工作,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勤劳,二是创新。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便充分发挥了这个“窍门”。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8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16个小时,天天如此。
李嘉诚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心投入。从不认为它是赚钱■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是自己的事业。”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6位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7倍。18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提升为部门经理。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嘉诚的快速提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岗位上了。
第72节:第六招永不放弃(10)
走南闯北的推销生涯,不仅初步形成了李嘉诚的商业头脑,丰富了他的商业知识,而且也使李嘉诚结识了很多好朋友,教会了他各种各样的社会知识。同时,在推销过程中,也使他学会了宽厚待人、诚实处世的做人哲学,为他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李嘉诚经过几年生活磨砺之后,逐渐成熟了起来。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便毕竟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失败的最终承担者也只有董事长本人。企业的成败都与李嘉诚的关系不大,这使十分渴望向社会证明自身价值的李嘉诚下定决心要自立门户。因此无论老板怎样赏识,再三挽留,他都决意要离开,他要用自己平日点滴的积蓄从零开始,自己来创业。
1950年夏天,说干就干的李嘉诚以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向亲友筹措的5万港币在筲箕湾租了一间厂房,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专门生产塑胶玩具和简单日用品,由此起步,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创业之路。
在创业最初的一段时期,李嘉诚凭着自己的商业头脑,以待人以诚,执事以信的商业准则发了几笔小财。但不久之后,一段惨淡经营期来临了,使他几乎遭受灭顶之灾。
失败其实并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失败之后是否仍有信心,能否继续保持或者拥有清醒的头脑。像任何身处逆境的人一样,李嘉诚经过一连串痛定思痛的磨难后,开始冷静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分析市场走向。
在种类繁多的塑胶产品中,李嘉诚所生产的塑胶玩具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了,似乎已经没有足够的生存能力。那么意味着他必须重新选择一种能救活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他塑胶厂的转轨。
一天深夜,李嘉诚自修完当天的功课后,仍像平日一样随手翻阅着一些杂志。当他阅读最新英文版《塑胶》杂志时,发现在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地方,刊登了一则有关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的塑胶花即将倾销欧美市场的消息。
1957年,李嘉诚带着企业复活的希望踏上了学习塑胶花制造技术的征途。精明的李嘉诚深知生意人对于刚面世的新产品是十分重视的,而且在技术上会有很大的保留,不会轻易地让人学去,故不断以购货商、推销员等身份,甚至不惜打短工,千方百计地搜集点滴有关塑胶花制作的技术资料。
不仅如此,李嘉诚又购置了大量在款式、色泽上各具特色的塑胶花品种带回香港,不惜重金聘请香港乃至海外的塑胶专业人才,对这些购回的塑胶花品种进行研究。他一边进行市场调查,一边了解国际市场的发展动态,希望能找出最受欢迎的塑胶花品种进行大规模生产。
1957年,咬紧牙关走出绝境的李嘉诚开始了他的一系列别具新意的转轨行动:生产既便宜又逼真的塑胶花。这在当时的香港还是一个冷门。经过李嘉诚的努力以及各方面的促销和广告活动,塑胶花开始引人注目起来,为香港市民所普遍接受。长江塑胶厂的名字也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重新开辟出一条道路的李嘉诚,在渡过危机之后,便渐渐地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1957年底,李嘉诚为了适应大规模的生产需要,将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开始了他事业上的腾飞。
后来由于他的勤奋努力,使公司日渐壮大。庞大的塑胶花市场,为李嘉诚带来了数以千万港币的利润,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塑胶花和李嘉诚本人也愈来愈受到塑胶界的注目。“长江”因此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制造基地,而李嘉诚则被誉为“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