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李嘉诚家族传 >

第2部分

李嘉诚家族传-第2部分

小说: 李嘉诚家族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的艰苦努力,最终才赢得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功。不过,李鹏万尽管进京作官,并且平步青云,可他并没有满足于已得的官位,再经过几年的努力,品貌兼优的李鹏万竟然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不久,即参加了同治二年(1863)在紫禁城文华殿举行的大考。这时咸丰新殁,慈禧开始染指朝政,更加喜欢鼓励朝臣奋进向上。这为期12年才有一次的官廷内官的考试,虽是大清禁宫多年的惯例,但李鹏万赶上这次大考,愈有让他一展才气的诱惑,因为慈禧已经亲颁圣谕,凡考中者均可连升三级。李鹏万知道如若满足一般的京官生活,完全可以躺在旧有功劳簿上睡觉了,但他早就暗暗立志要以他出类拔萃的生花妙笔撰写奇文,一定要在那些小视自己的孤傲京官中名冠群雄。李鹏万果然笔著奇文,震惊紫禁城,他再一次成功了!李鹏万以其寓意深刻的文章,出人意料地摘取了文华殿上的桂冠,成为让所有京官羡慕的文官八贡之一。
  李鹏万虽然夺得由慈禧老佛爷御笔加封的嘉奖,可是,他毕竟不同与那些不学无术,每日钻营官场的六部九卿。学识的渊深和与生俱来的善良天性,都让这位李明山的后裔自感难以适应大清恶浊的最高官场。尤其是尔虞我诈且又处处充满险恶的朝廷高层,对于素以国家社稷与万方黎民这重的李鹏万来说是如履薄冰,他感到京官难做,有些高处不胜寒之感。
  清同治四年(1865)夏天,李鹏万奉朝命巡视河南。他发现一路上荒野哀鸿,枯草干枝,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旱情正在席卷着中州大地。出身于粤东的李鹏万做梦也没有想到,古来素有中州粮仓美称的河南地面竟然一片荒芜。而这面前的河南大地恰恰就是李鹏万的祖籍。当他看到被祖辈描述为中原粮仓的故土,如今竟然因旱灾而哀鸿四野的时候,李鹏万不能不为之落泪,甚至想拍案而起了。
  李鹏万在中州巡视期间,一路上所见灾民如蝗,饥谨到极致的乡民大多以枯树朽枝和野花残草为粮。他再看当地的朝官则人人酒池肉林,花天酒地,两相对比,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所有一切,尤让李鹏万激愤难忍。特别是当他回到故里许昌的时候,所见景况更让他为之震怒。一面是乡间百姓的民不聊生,一面是当地朝官对他的百般奉迎。面对当地官员的阿谀,李鹏万曾经当面拍案指斥,并当场罢免了几个在他职权范围内可以废黜的官员。然而,李鹏万毕竟无权解决河南境内大批朝官的贪脏枉法。于是他回到北京以后,亲笔向慈禧递上了一道条陈,要求重罚严惩,甚至弹劾河南一批重要贪官,以保证民间百姓不被天灾涂炭。
  但是慈禧在接获李鹏万所上的条陈以后,批阅中对其所用之词过于激烈暗生反感。尤其是河南几位朝官多年与朝廷保持的良好关系,是不容李鹏万指责的。他不了解真情,原来慈禧太后每年的寿辰之日,这些河南官吏大多是不惜财力的进贡,在慈禧眼里他奏折上的贪官都是老佛爷的爱臣。这些颇得慈禧爱护的高官,岂能像李鹏万条陈中所说的这样虎狼成性,鱼肉民间?如果这种充满激词怒语的条陈系普通朝官所上,慈禧太后也许会因此而怒责下去,或者因此遭到贬官的严惩。可是,李鹏万毕竟是两年前在紫禁城文华殿内以妙文获得慈禧欣赏的文官菁英,所以慈禧只将此奏折退回了军机处,并没有给李鹏万治任何罪名。不过,李鹏万却因这一条陈毁了自身的前程,从此再不受慈禧的重视,坐上了宫中的冷板凳。此后几年中他虽然还在京畿为官,但很少得到慈禧的召见。直到同治皇帝驾崩,光绪皇帝登基,李鹏万始终郁郁终日,不得重用。李鹏万直到这时才感到官场政坛的险恶,一旦他说了真话,非但不能解决腐败朝政中的弊端,反而还要因此招灾惹祸。光绪初年,李鹏万还希望慈禧再重用自己,却发现自家官邸内外到处都有可疑的监视者。他再看慈禧亲政以来杀人如麻,许多在咸丰时代有功朝政的高官,只因违逆了慈禧的圣意,一个个轻则遭到贬官,重则被绑赴菜市口长街枭首示众。李鹏万深知自己继续在京为官,非但不能对大清朝政和黎民百姓有所贡献,搞得不好,甚至还要厄运加身。于是李鹏万在光绪五年秋天,以生病为名,向慈禧递上一道恳请回归乡梓养老的条陈。慈禧虽然从内心对李鹏万有些忌恨,但毕竟爱其道德文章,接到李的请辞后还曾遣人前往东四的李宅进行挽留,但是对晚清官场早已深恶痛绝的李鹏万,这时退意已决,哪还敢贪恋京华的酒池肉林。于是他于光绪六年(1880)冬天,挂冠而回阔别多年的故里潮州。
  就是从这时起,李氏家族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海阳县,迁往当时的通衢大镇潮州定居。这时的李氏家族更加烟火繁盛,凭借祖上余荫和李鹏万作过京城大吏的影响,李家兄弟在潮州地面仍是功德无量的名门望族。在李鹏万的膝下,前后生有两子,一为长子李起英,次为二子李晓帆。李鹏万在两子之中,尤其喜爱次子李晓帆。
  4、祖父李晓帆:潮州知识界的进步人士
  李鹏万尽管对大清王朝的腐败极为厌恶灰心,可是,他仍然难改从小形成的功名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认为如若让子嗣更有造就,惟一的成才之路只有像他一样继续攻读史书,然后参加历年的乡试,最后考取功名。李晓帆当年就是李鹏万视若可以继承其衣钵的后裔。
  李鹏万曾经一度寄予厚望于他的长子李起英。李起英从小受到父亲的耳提面命,非常刻苦。李鹏万前往京华为官期间,就把李起英带在身边,希望他也能接受京城的文化氛围,将来为进入官场作准备。然而后来李鹏万发现一入京门深如海,大清朝官在进入晚清时期几乎人人都贪污,个个都贿赂。李鹏万自此方知后悔,原来朝官集聚之地,俨然是一只偌大的可怕染缸。如果再让爱子继续生活在天子的脚下,岂不是要误其一生?当初李鹏万情愿放弃收入颇丰的京官不做,毅然决然地返回粤东老家,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好在李起英在北京生活的几年,没有沾染朝廷官员们的任何陋习,始终刻苦攻读,自强不息。他回到广东潮州以后,仍以治学为己任。到了弱冠之年,李起英首次参加乡试大考,便中了一个贡生。本来依李起英的才学人品,继续这样奋斗下去,最终的结局肯定不逊于其父李鹏万,然而由于他身受父亲看破红尘官场的影响,自从中了贡生以后从此就再不肯发奋苦读。尤其是他生了一场重病而造成学业的中辍后,更是影响和限制了李起英后来的仕途精进。这也成了李氏家族的一大憾事。
  李鹏万的次子李晓帆,少年聪颖,极喜书画。在父亲李鹏万的书斋内藏有大量古今线装书,其中甚至有一些世间少见的孤本和善本。所有这一切都为李晓帆的启蒙提供了优厚的条件,特别是父亲进北京作官期间,这偌大的书斋几乎变成了李晓帆自由游弋的知识海洋。尤其是父亲每页上都加了点评的唐宋诗词、老子和孔子等先哲们留下的精品,都让李晓帆无师自通并过目成诵。李晓帆随父在北京期间,每每追随其前往琉璃厂观看古玩店里珍藏的辽金、北魏、东晋和唐、宋、元等历代的书画珍品,这些前辈们留下的文化精品,对少年李晓帆的才智启蒙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影响。
  当然,对李晓帆的超群才智,是李鹏万从北京归乡后才发现的。那时的李鹏万已经对儿子们以晚清乡试考取功名的旧俗,从心底产生了强烈的抵触。不过他仍然希望少年英俊的李晓帆能够成为粤省的后起之秀。因为在当时的历史年代里,李鹏万毕竟无法逃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
  就这样,李晓帆不负生病在家的老父所望,终于在大清光绪33年,也就是晚清将要结束的前一年,考取了一个秀才的名号。那一年他才17岁!在潮州古城里已属破天荒的奇闻了。如果清朝科举制度不因慈禧一年后的突然驾崩而中断,那么很难说李晓帆后来不会像他父亲那样成为紫禁城英华殿中金榜有名的菁英。
  这个名叫李晓帆的年轻人,就是李嘉诚的祖父!
  李鹏万去世以后,李晓帆在潮州附近的澄海县开办了一家民办学校。这时早已是民国年间了,李晓帆是粤东地区最早废除八股,提倡白话文的贤明之士之一。他主持的“澄海书院”不但在文章格调上别开生面,而且在李晓帆教育下的学生们,大多爱国思想浓厚。李晓帆是民国年间粤东知识界反对袁世凯称帝和抨击张勋复辟的中坚分子。民国五年(1915)1月下旬,当袁世凯接受日本公使递交的所谓的二十一条以后,举国上下对袁世凯政权的卖国行径同仇敌忾。这时,李晓帆在澄海县积极组织书馆的学生们上街示威,他亲自高举“反对二十一条祸国殃民”的条幅,带领他的学生们从澄海直到潮州,参加在这里举行的潮州学生大集会。这也是李氏家族有史以来第一个走上街头的知识分子。
  民国八年(1919)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以后,全国性的学生运动开始由北及南地迅速展开。远在粤东的李晓帆(此时他已将自办的学馆迁移到潮州古城)也是积极声援支持的代表人物。具有反帝爱国思想的李晓帆,对于北京学生发起的这场旨在对旧制度催枯拉朽的革命运动积极响应,感同身受。虽然潮州地区边远,对学生的发动难度较大。可是因有李晓帆等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呼唤,潮州各书馆和学校的中学生们,很快就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洪流之中。到了当年6月,在李晓帆等进步人士的组织领导之下,潮州古城的学生们三千多名,高举反对二十一条等旗帜,不断地涌上了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在李晓帆等人的影响下,潮州商界人士也纷纷加入学生示威的行列,甚至有人提出商人罢市的要求。须知潮州地方是以商人为主的城市,如果商人也参与学生运动,势必造成更大的轰动。学生运动很快就受到潮州军阀的武装镇压。李晓帆等进步人士也因此受到官府的通缉。经受这一打击,本来体质不佳的李晓帆,从此变得瘦弱多病起来。
  不过,李晓帆作为潮州知识界的先进分子,并没有因为“五四运动”受挫而失去对新文化运动的苦苦追求。此后两年,李晓帆始终是潮州地方文化的先驱者。他拥护进步的文化运动,反对腐败落后的八股文章。“五四运动”在潮州受挫后,李晓帆虽然隐居在澄海,可他对新生活和新文化的追求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翌年春天风声过后,李晓帆又回到了潮州,并参加了当地华侨夜校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在这里李晓帆仍以其旺盛的精力和激进的思想,给参加夜校的商人和商家子弟们授课。他触类旁通的学识与较为进步的思想,颇得华侨学校师生们的一致赞许。
  晚年的李晓帆因身体关系,不再继续参与外界的活动。老人以读书和治学为其最大的乐趣,李晓帆身边仍然不断围绕一些求知欲很强的青年学子。尽管如此,李晓帆仍然积极支持反帝进步运动,虽不能再像从前那样率领青年学生们上街游行,可他在面线巷的家中仍然关心时事,亲自给参加示威的学生们书写标语和条幅,以尽他的绵薄之力。
  50岁以后的李晓帆身体多病,再也不能到户外活动。困守在面线巷那座飘着桂花香气的小院里,一直至民国十年(1921)因病去世。

  第二章 从商与执教:同族不同命(1)

  5、家族第一位经商博士
  曾祖父李鹏万作古后,李氏家族曾经出现一度短暂沉寂。
  毕竟是一颗光耀东粤的文官之星陨落了,李鹏万在世时虽然在大清政坛没有显赫官职,但他毕竟是名噪一方的文官八贡。他的余威仍然影响着他的子子孙孙。长子李起英虽然也没有取得显赫功名,可是,他的两个儿子却给萧条的李家带来了新的希望。李起英的长子李云章,在民国年间即进入正式官办的学校读书。他进的是潮州当时惟一的一所公办小学,后来再到广州读中学,也是公办的学校。这在李家
¤╭⌒╮ ╭⌒╮欢迎光临       
 ╱◥██◣ ╭╭ ⌒         
︱田︱田田| ╰……  
     ╬╬╬╬╬╬╬╬╬╬╬╬╬╬╬版 权 归 原 作 者
                   中无疑是开天辟地的改变,特别让李起英无法接受的是,爱子李云章所学的再也不是晚清时代的八股文,而是当时在中国南方刚刚流行的日语。
  “云章,你为什么要学外国人的语言呢?”当时已经病得不轻的李起英挣扎着从榻上起来,指着满室四壁祖父留下来的线装书,对他说,“要知道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