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马利传-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原因是:第一,如果要渡河,他决心做到不仅确有把握渡过去,而 且还要大大向前推进。第二,除了他那时时萦回于脑际的从北面直捣柏林的
想法外,他还有一些政治因素需要考虑。英国的目标是确立其在德国北部的 存在,解放荷兰、丹麦和斯堪的纳维亚,在俄国人向西渗透之前占领波罗的
海沿岸的重要港口。所以,他不仅要确保成功地渡过莱茵河,而且还要保证 部队跟得上,站得住,这样才能把英国讨价还价的筹码(即其部队)放到棋
盘的正确位置上。
为了确保强渡莱茵河万无一失,蒙哥马利把欺骗的技巧运用到无与伦 比的境地。
他做到了在伪装的掩护下,将大量人员、装备运到暴露的沿河一线而 不被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在阿拉曼所用过的办法的重演:让敌人知道
进攻点,但看不见进攻者。下述统计数字表明蒙哥马利当时所必须解决的问 题:11。8 万吨各种各样的供应物资必须秘密屯集;发起进攻前的第一周中,
662 辆坦克、4000 辆装甲运输车和 3.2 万辆其他车辆必须大部分在夜间进 入阵地;皇家海军的 36
艘登陆艇也要通过欧洲大陆的公路运来。美国集团 军屯集了不少于 13。8 万吨弹药。除此之外,为了防止在阿纳姆发生过的皇
家空军和美国陆军航空队在直接支援方面的错误,需要就 3 月 24 日上午从 英格兰飞来的英国第 6 空降师和从巴黎地区飞来的美国第 17 空降师的空降
作出复杂的安排。3 月 23 日夜间,当 3500 门大炮向莱茵河对岸轰击以掩护 蒙哥马利精心筹划的突击时,上述一切都已顺利完成,其他许多辅助工作也
进行得十分协调。当然,如果没有空中优势这一决定性因素,这种协调肯定 会遭到破坏。只有引起敌人的注意,才更容易欺骗敌人。
在横渡莱茵河前,蒙哥马利对部队的后勤状况作了一番检查,情况良 好。汽油、武器弹药和粮袜供应均极充足。部队健康状况极佳,发病率平均 每周每千人不到
6。75 人。整个冬季战役中,患战壕足病的总共才 201 起。3 月 23 日,蒙哥马利发布致集团军群全体官兵的信。当天晚上,蒙哥马利以 美第 9
集团军为右翼、英国第 2 集团军为左翼,在莱茵贝格到雷斯这一宽大 正面上强渡莱茵河。加拿大集团军则在雷斯以北的左翼执行重要任务。
3 月 23— 24 日的强渡莱茵河,是英军最后一次将堆积如山的武器装备 和成千上万的士兵投入一个以英军占优势的有限战场作战,是蒙哥马利作为
一个统帅的光辉杰作,也是那些在他指挥下忠诚战斗的部队的壮举。不知是 出于偶然的机遇,还是出于有意的安排,3 月 23 日夜间渡过莱茵河的两处
主要突击行动都是由第 51 苏格兰高地师和第 15 苏格兰师进行的。
3 月 24 日清晨,首相丘吉尔来到蒙哥马利的作战指挥所,观看这最后 一场“大表演”。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圆满的收场,从 1940 年起他就为之
奋斗的一切现在在他的眼前实现了。丘吉尔对他的将军们总是毫不留情的, 常同他们作对,但蒙哥马利幸存下来了,而且现在能在这里请他登上一条船,
将他送到一个他一直梦想着将其毁灭的国度。
3 月 26 日,丘吉尔返回伦敦时,在蒙哥马利的纪念册上留言道:
“莱茵河及其一切要塞的防线已为第 21 集团军群越过。这些防线是屏障 德国重重大门的枢纽。它们再次证明,若无据险奋战的手段和精神,一切天
险和人为的防御设施,都是可以攻破的。
这支不久前还是主宰欧洲的军队,遭到了打击,在追兵面前溃退了, 对于来自远方、战斗出色的士兵说来,在引以为荣和忠于职守的统帅领导之
下,目标就在眼前。乘胜前进,夺取最后胜利。
温斯顿·S·丘吉尔” 蒙哥马利这位军事天才,使强渡莱茵河取得了圆满的结果。大量的人
力、物力带来了决定性胜利,而且损失极小。物资并没有浪费,兵力得到了 合理使用。到 3 月 27 日,他的几个集团军已越过了莱茵河,建立起宽 35 英
里,纵深 20 英里的桥头堡。
英国第 2 集团军伤亡 3968 人,美军伤亡 2813 人。但是,已建立的立 足点异常稳固,俘敌 1.6 万多人。就像在诺曼底一样,蒙哥马利取得了当
时条件下所必须取得的胜利,没有出什么差错,现在英军已顺利地越过了莱 茵河,美国人也以压倒优势的力量过了河。在东面,俄国人正在迫近柏林的
大门,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蒙哥马利根据盟军计划作出的反应是,尽快尽远地向东挺进,第一步, 到达易北河,第二步,向柏林推进。因为艾森豪威尔在 1944 年 9 月 15 日写
给他的信中就指出:“柏林显然是我们的首要目标??因此,我认为,应集 中全力迅速向柏林发动强攻,这是毫无疑问的。”为此,蒙哥马利于 3 月 27
日给他的集团军司令们发出如下指示:左面第 2 集团军以宽大正面向前运 动,其北翼直指汉堡;美国第 9 集团军在右面向前推进,目标是马格德堡,
然后准备与美国第 12 集团军群配合,摧毁鲁尔。与此同时,加拿大集,团
军将扫荡荷兰的残存被占领区,并沿海岸线向易北河冲击。各部队行动不得 迟缓,装甲部队和机动部队要全速前进。这是一个简单明了、切实可行的方 案。
3 月 27 日 6 时 10 分,他打电报给艾森豪威尔说:“今天我向各集团军 司令发出了东进作战的命令,现即将开始行动。”电报在陈述了作战计划细
节之后,最后写道:“我的指挥所将移往威塞尔一明斯特一温登布吕克一黑 尔福德一汉诺威,然后沿着公路到达柏林,我希望如此。”当丘吉尔收到这
封电报的副本时,对于最后几个词的含义当然感到十分振奋。对于丘吉尔来 说,头等重要的事是盟军首先攻入德国首都。然而,一个意外的障碍出现了
——艾森豪威尔改变了西线战事最后阶段的整个作战方针。在这新的作战方 针中,柏林已不再是一个目标。
艾森豪威尔改变西线作战方针的原因有三:第一,艾森豪威尔基本上 是在一个政治真空中行使职权,对英美苏“大同盟”正在迅速走向崩溃这件
事一无所知,只注意通过军事手段得到军事上的胜利。第二,当时西方盟军 还在距德国首都 200 英里以外的地方,而朱可夫已出现在奥得河上,离柏林 不到
40 英里(但后来俄国人向柏林的推进停了下来),从军事的角度看,俄 国人比英、美军所处的地位优越,只要愿意,他们随时可以夺取柏林,此外,
由于东、西方盟国的战线逐渐向一点会聚,很可能发生意外冲突,导致不幸 事件。第三,艾森豪威尔的判断被所谓“民族堡垒”的神话引入了歧途。从
许多渠道收集来的证据似乎表明,当时德国人打算在贝希特斯加登周围的山 地要塞中进行最后的拼死抵抗。在收到蒙哥马利 3 月 27 日电报的同一天,
艾森豪威尔收到马歇尔的一封信。这封信要求他注意“防止(敌人)形成任 何有组织的抵抗区,南方的崇山峻岭地区有可能成为这样的地区之一”。由
于这些原因,艾森豪威尔改变了既定作战方针,并于 3 月 28 日的下午和晚 上,发出了三封至关重要的电报。
第一封电报是发给斯大林的,其目的是要了解俄国人的计划,以便协 调盟军与俄国人的行动,防止出现任何混乱。在电报中,艾森豪威尔毫无戒
备地向斯大林泄露了自己下一步的打算:包围鲁尔,然后在爱尔福特—莱比 锡—德累斯顿地区与俄国人会师,如果可能的话,再往南一点在雷根斯堡一
林茨附近会师。第二封电报发给马歇尔,报告自己的行动与决心。第三封电 报发给蒙哥马利,但没有给伦敦去电报。
艾森豪威尔在给蒙哥马利的电报中写道:“我原则上同意你在鲁尔以东 与布莱德雷会师的计划。??一旦你部和布莱德雷部在卡塞尔一帕德博恩地 区会师,第 9
集团军将回归布莱德雷指挥。”在后来的一封电报中,艾森豪 威尔还说:“你会注意到,在我的意图中我没有提到柏林。对于我来说,那
块地方只不过是一个地理概念,我对此从来不感兴趣。我的目标只是消灭敌 人的武装力量,摧毁其抵抗能力。??一旦时机成熟,我们就要大张旗鼓地
尽一切所能毫不拖延地跨过易北河,推进到波罗的海岸边的吕贝克,封锁丹 麦半岛。”这意味着蒙哥马利和英国人已被坚决地、毫不含糊地排除在最后
一场决战之外了。
蒙哥马利被弄得目瞪口呆。因为过去艾森豪威尔在讲到作战意图时经 常提到柏林,蒙哥马利一直对此深信不疑,并且他的部队已经开始行动了。
现在,面对艾森豪威尔这样的指示,他毫无办法,只得回电说:“从 FWD18272 号指示中我注意到,您打算改变目前的指挥结构。如果您感到确有必要,我
求您在我们到达易北河之前不要这样做,因为这样做对目前正在进行的伟大 作战毫无益处。”与此同时,蒙哥马利向伦敦报告说,第 9 集团军将要归还
布莱德雷指挥,布莱德雷将向莱比锡和德累斯顿冲击,参加最后的决战。
这个消息传到白厅只能是火上加油。随后伦敦、华盛顿和兰斯(盟军 最高统帅部所在地)之间便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但艾森豪威尔的新方针并没 有发生变化。3 月
31 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认可了这件事,说:“德国的 战斗正处于这样一种时刻,战场司令官最能断定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障最
快摧毁德军及其抵抗能力。”毫无疑问,这场蒙哥马利不是主角的争论使他 与盟军最高统帅部和最高统帅的关系更加恶化了。
然而,艾森豪威尔的行动产生了一个预想不到的、非常严重的后果。 斯大林一收到艾森豪威尔的电报,马上认为这是一个谎言。他推断,这只不过是美国人和英国人用来隐瞒他们决心独自夺取柏林这一图谋的一个圈套。 他立即把朱可夫和科涅夫召回莫斯科开会,并在会上命令他们连夜拿出尽早占领柏林的计划。
根据 1945 年 2 月 11 日雅尔塔会议批准的“日食”计划,战败的德国 应分成三部分,分别由英国、美国和俄国占领。像整个德国一样,柏林也将被瓜分为几个区,每个区由一个同盟国占领。但是柏林城本身将在俄国人控 制和支配的区域之内。鉴于这种情况和后来俄国人不得不从柏林的一些区中撤出,英、美军队不得不从他们的一些占领区中撤出这一事实,丘吉尔和蒙 哥马利坚持要向柏林挺进的看法就不一定是正确的了。实际上,在对西北欧战役进行总估价的《西线的胜利》一书中,英国官方历史学家是毫无保留地 站在艾森豪威尔一边,而不是站在蒙哥马利一边。
渡过莱茵河后,蒙哥马利指挥部队迅速猛烈地向东挺进,但向易北河 挺进却并不那么容易。前进路上,河流纵横交错,当英军向前推进 200 英里之后到达易北河畔时,已在身后建造了 200 座桥梁,在易北河上暂停后,蒙 哥马利便日夜兼程前往波罗的海沿岸,以及时赶到那里,防止俄国人抢先进入丹麦从而控制波罗的海的人口。
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各师在狭窄的挺进线上,作大纵深的挺进作战。 装甲先头突击部队绕过敌军抵抗地区,一直往前开去,把攻击该地区敌军的任务交给后面赶来的部队在翼侧或后方予以完成。沿途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 战斗,但各师的官兵却尝到了德国的少年和军士、军官训练营手中的“装甲拳头”(一种相当于火箭筒的兵器)的滋味。这些德国人被纠合在一起,沿 着盟军的进军路线设置障碍点。在这些最后的日子里,登普西在他的第 2 集团军前线部署了大约 1000 辆坦克,其中至少有 125 辆被德国人击毁或重创, 而大约 500
多辆受损严重,不能再用。许多优秀军人战死。但英军终于在 5 月 2 日比俄国人早 6 个小时抵达波罗的海的维斯马和卢卑克,封锁了丹麦半岛,阻止了俄国人的渗透。
英军从波罗的海的维斯马到易北河的德米茨筑起一条东向的防线,从 卢卑克西向巴特奥尔德斯洛然后南向易北河筑起一条西向的防线。德国军队
和老百姓为了逃避俄国人,都拥向英军占领区,结果这两条防线之内拥挤不 堪,一片混乱。仅 5 月 2 日和 3 日这两天,第二集团军俘获的战俘就将近 50万人。
4 月 27 日,蒙哥马利接到陆军部的情况通报,说希姆莱曾通过瑞典红 十字会提出投降。这份通报没有引起蒙哥马利的重视,因为他的当务之急是全速前进,抵达波罗的海,建立一条东向的防线,阻止俄国人渗入。后来, 时局急转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