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分类诠释)-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箴言:最佳的行动方案重要的是不要陷入极端。这些道理,其实都包含在了老子的教训里:“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漫谈】社会中的事物链就象是自然中的生物链,各种事物都相互依存、互有影响。社会事物的进化也同生物进化一样,会不断有新的优化事物出现,以更适应其不断变化的社会。但这种优化的新事物,并不是才子或某伟大人物主观一厢意愿的主义,不是靠一纸似乎是美妙绝伦的设计蓝图加上高涨的热情和顽强的意志就可实现的东西,它只能是在社会现实中自然而然地应运而生,并在与社会方方面面不断磨合中逐渐改进和完善的产物。
这种优化事物,并没有常人观念意识中所谓的好与坏、先进与落后之分,它的成长历程,就如同基因的被选择,不是因为它在孤立状态下的〃好〃,而是由于其与基因库中的其他基因合作得好。好的基因应能够和它必须与之长期共同生活于一系列个体内的其他基因和谐共存,相互补充。这就如同磨嚼植物牙齿的基因在草食物种的基因库中是好基因,但在肉食物种的基因库中就是不好的基因一样。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注释】盈:盈满,过甚。蔽:同弊;弊端,弊病。
矫枉者,欲其直,矫之过则归于枉。而正确的作法应该是追求事物的和谐、平衡、适中,是既不要不及,又不要过。人们的习惯倾向往往是作得太过,而客观规律则是盈满则覆。有人说,每种德行都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而每个极端都是一种罪恶。故〃易传〃和《老子》都说太过是大恶。列宁也说:〃真理走过一步,即是谬误。〃《吕氏春秋.不苟论》云:〃冬与夏不能两刑,草与稼不能两成,新谷熟而陈谷亏,凡有角者无上齿,果实繁者木必庳,用智褊者无遂功,天之数也。故天子不处全,不处极,不处盈。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先王知物不可两大,故择务当而处之。〃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这些话的意思都是说,只有不把事情做过份,才不会有新的弊端形成。
【漫谈】有人说:或可问:假定有一物,到了极端,走向反面,〃极端〃一词是什么意思?任何事物的发展,是不是有一个绝对的界限,超过了它就是到了极端?在《老子》中没有问这样的问题,因而也没有作出回答。但是如果真要问这样的问题,我想老子会回答说,划不出可以适合一切事物、一切情况这样的绝对界限。就人类活动而论,一个人前进的极限是相对于他的主观感觉和客观环境而存在的。这就是事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老子把它们叫做〃常〃。而〃知常曰明。〃又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意译
古时善于修道者,见解精微,奥妙通达,学识高深得令人难以认知。
正因为学识高深得难以认知,所以只能勉强地把他的一些外在形象来加以描述:
小心审慎啊,如履薄冰;
警觉戒惕啊,象怕妨碍了四邻;
恭敬严肃啊,似做宾客;
涣然适应啊,似冰将要消融;
浑厚淳朴啊,似尚未雕琢的素材;
坦然旷达啊,虚怀若谷;
混同凡俗啊,若似污浊。
谁能使浑浊混乱者安静下来,慢慢澄清?
谁能使苟安死寂者萌动起来,慢慢复生?
保持此道者不欲把事情做过份,也只有不把事情做过份,才不会有新的弊端形成。
原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注释】上善:合乎道的意识、行为,意谓最高的德行。几于道:近似于道。
有最高德行的人具有近似于水的特征。能滋润万物者,莫过于水,水善于利益于他物,而且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不与客观自然相争。有最高德行的人,能微妙玄通,也常善于利益于人物而不与之相争;众人好高而恶下,水独处之,上善之人也常谦下;有这些德行,所以近似于道。
【漫谈】《孔子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而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注释】居善地,意谓能自然而然,随遇而安;心善渊,意谓能心常湛静,虚怀若谷;与善仁,意谓能云行雨施,惠而不费;言善信,意谓能实事求是,至诚守信;政善治,意谓能应天顺民,无为为之;事善能,意谓能谨始虑终,统筹兼顾;动善时,意谓能审时度势,随时制宜。
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释】尤:过失。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至今还存在着认为老子思想是反对仁义智慧、反对革命,主张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甘守懦弱、逆来顺受,是保守倒退的观点。历史教材是这么说的,哲学教材也经常这么讲。因此,在强调〃有为〃的社会里,很少有人去研读、读懂《道德经》。其实老子讲的〃道〃,只是客观存在的宇宙物理的基本法则,其法则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循〃道〃而行,并非如某些人所讲,是〃有为不如无为,有用不如无用,活着不如死了〃,而只是不争。不争,是指不与事物的自性必然相争,也即是不与事物的当然之〃道〃相争。不争就是要依从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而不强行,不违反物性。道之当然而不可违,从道必吉,逆道必凶,如影如响。
意译
最高的德行若似水的品性。
水善于便利万物而又好让不争,处在众人所厌恶的低卑处,所以近似于道。
有最高德行的人:
居,能自然而然,随遇而安;
心,能恬淡宽厚,虚怀若谷;
施,能云行雨施,惠而不费;
言,能实事求是,至诚守信;
政,能循道顺民,无为而治;
事,能统筹兼顾,谨始虑终;
动,能审时度势,随时制宜。
正因为他不与客观当然之道相争,所以没有过失。
原二十二章 曲则全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曲则全,枉则直,
【注释】曲:偏曲,这里指若似偏曲或局部偏曲。全:周全。枉:屈枉,这里指若似屈枉或局部屈枉。
圣人行动必循其理,理之所在,或直或曲,其要点在于通而已。通,则物不迕;不迕,故能全。直而非理,则非直;循理虽枉,而可谓是天下之至直。故圣人裁理事物,犹如工匠之斲削凿枘,宰庖之切割分别,曲得其宜而不折伤。
【漫谈】《吕氏春秋》说:〃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以言化矣。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曲则全〃的大道,是人生的最高艺术。如何做到〃曲则全〃的真正条件,那只有一个〃诚〃字才可以。然而绝对不能把〃曲则全〃当做手段,要把它当做道德,要真正诚心诚意地去做。如果知道〃曲则全〃的名言,却把它当成手段去做,那就〃不诚无物〃,完全不对了。
洼则盈,敝则新,
【注释】洼:低洼处。盈:充盈。敝:破旧。
事物内部固存的,矛盾对立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自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是辩证法的核心。至长返短,至短返长,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所以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邓小平说:〃一切都是辩证的,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
少则得,多则惑
【注释】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曲思于细者必亡其大,锐精于繁者必略其要。目察秋豪之末,则耳不闻雷霆之音;耳调玉石之声,目则不见太山之高。何则?小有所志而大有所忘。
《易.系辞》云:〃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少则得,多则惑,途虽殊,其归则同,虑虽百,其致不二。苟识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不虑而尽矣。〃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注释】抱一:一,谓〃道〃。抱一,意谓遵循〃道〃。式:法式,范式。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举一纲而万目张,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则其众理而万事应,此人君面南之术。《管子.心术篇》云:〃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孔子曰:〃予一以贯之。〃抱一,也即是《中庸》之用中,《大学》之诚意,此都是指用普遍的自然规律和法则去理解和处理一切事物。
【漫谈】王安石在《致一论》中说:“万物莫不有至理焉,能精其理则圣人也。精其理之道,在乎致其一而已。致其一,则天下之物可以不思而得也。”又说:“天下之理皆致乎一,则莫能以惑其心也。”王安石认为,万物各有其理,众人为万理之分殊所迷惑,而圣人则能从万理之中提炼出一个根本的东西,即“一”。这个“一”,就是“道”。韩非子也说过:“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也就是说,如果掌握了“道”理,则不必再从万物具体之理上去穷究,便可“抱一而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注释】不自见:不固执自己主观的成见。不自是:不自以为是。彰:昭彰。伐:夸。自矜:也就是傲慢,骄傲。
目有所不见,智有所不通,力有所不及,事有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人不可固执自己主观的成见,执著于自己的主观成见,便如同佛家所说的〃所知障〃,反为自障了!因为自己有主观成见,也就不能正视和无法吸收客观的东西。所以,君子是聪明以智,守之以愚;博学审问,反听慎思;虚己应物,顺其当然;功盖天下,谦逊以让。故而能明、能彰、能有功、能德长。
【漫谈】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能知道自己的短处,认识到自己的渺小,认识到自己认为的知,可能是不知,认识到自己认为的是,可能是不是。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俄罗斯伟大的科学家巴甫洛夫说:〃无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知道了一切。〃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与之争。
【注释】不争:意谓不与事物的客观当然之道相争。
大道无心而随物化,圣人则天而行,故而能忘怀随顺,虚己应物。圣人治国,不主观臆断,不动辙发号施令,而是以百姓心为心,自觉服从人民群众的意愿。虚怀若谷者,谁能与之争?舜嘱禹道:〃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释】诚:真实无欺,守信无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诚待人。
诚是做人处世的根本,也是成全事物的保障。曲能友诚。己诚之曲,彼亦诚至,则全于诚!常言道:〃至诚如神〃。《中庸》云:〃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其生物不测。〃不贰即是诚。天地以至诚不移之德生物,人能法天至诚,则行主忠信,天且助顺,人且助信,故诚者,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成己而又成物,故全而归之。若夫罔者,专务自欺以欺人,所谓〃自作孽,不可活〃,非有上罚,必有天殃。
意译
曲己从道则全,枉意从理则直;低洼则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执一纲则能得其目,迷于繁琐则惑其根本。
因此,圣人遵循道作为治理天下的范式。
不固执己见,方能全面明察;
不自以为是,方能是非昭彰;
不自我夸耀,方能显现功绩;
不自高自大,方能有所长进。
正因为他不与当然之道抗争,所以天下无人能和他争。
前人所谓曲己从道则全的话,岂是空话吗?
为人处事能出于至诚,圆满周全的结果将可得而归之。
原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