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331-针灸问对 >

第4部分

331-针灸问对-第4部分

小说: 331-针灸问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万全者矣。) 
或曰。经云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 
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又云。五脏有六 
腑。六腑有十二原者。何谓也。 
曰。井譬如谷。井。泉源之所出也。经穴之气所生。则自井始。而溜荥注俞。过经入合。 
(合 
乙。阴木也。乙与庚合。故阳井属庚金。庚。阳金也。阴木柔。阳金刚。刚柔相配。夫妇之道 
。则有父子之相生。是以肝木大敦阴井。木生阴荥行间火。火生阴俞太冲土。土生阴经中封 
金。金生阴合曲泉水。心之少冲井木。少府荥火。神门俞土。灵道经金。少海合水。脾之隐 
白井木。大都荥火。太白俞土。商丘经金。阴陵泉合水。 肺之少商井木。鱼际荥火。太渊 
俞土。经渠经金。尺泽合水。 肾之涌泉井木。然谷荥火。太溪俞土。复溜经金。阴谷合水 
。心包之中冲井木。劳宫荥火。大陵俞土。间使经金。曲泽合水。此阴经之穴。以次而相 
生也。 胆之窍阴阳井。金生阳荥侠溪水。水生阳俞临泣木。木生阳经阳辅火。火生阳合阳 
陵泉土。 小肠少泽井金。前谷荥水。后溪俞木。阳谷经土。小海合火。 胃之厉兑井金。 
内庭荥水。陷谷俞木。解溪经火。三里合土。 大肠之商阳井金。二间荥水。三间俞木。阳 
溪经火。曲池合土。 膀胱之至阴井金。通谷荥水。束骨俞木。昆仑经火。委中合土。 三 
焦之关冲井金。液门荥水。中渚俞木。支沟经火。天井合土。此阳经之穴。以次而相生也。 
六腑又有原者。经曰。以三焦行于诸阳。故又置一俞。而名曰原。五脏则以俞为原。 肺俞 
太渊。心俞大陵。肝俞太冲。脾俞太白。肾俞太溪是也。 膀胱俞束骨。过于京骨为原。胆俞 
临泣。过于丘墟为原。胃俞陷谷。过于冲阳为原。三焦俞中渚。过于阳池为原。小肠俞后溪 
过于腕骨为原。大肠俞三间。过于合谷为原。盖五脏阴经。止以俞为原。六腑阳经。既有俞 
。仍别有原也。脏之俞。腑之原。皆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病也。 
名之曰原。以脐下肾间动气。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三焦则为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上中 
下之三气。经历于脏腑也。故曰。下焦禀真元之气。即原气也。 
经曰。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言井荥俞经合。手不过肘。足 
不过膝。)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 
节气味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明知 
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或曰。五脏募皆在阴。俞皆在阳。何谓也。 
难经曰。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募在阴。俞在阳。募与俞。五脏孔穴之总名也。在腹 
为阴 
中府。心募巨阙。脾募章门。肝募期门。肾募京门。俞在背者。肺俞在背第三椎下。心俞在第 
五椎下。肝俞在第九椎下。脾俞在十一椎下。肾俞在十四椎下。皆侠脊两旁各一寸五分。阴 
病行阳。阳病行阴者。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所以阴病有时而行阳。 
阳病有时而行阴也。针法曰。从阳引阴。从阴引阳。 
或曰。六腑各有俞。(背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饮食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针 
治奈何。 
经曰。五脏有俞。(井荥俞经合之俞)六腑有合。(六腑合穴)各有所发。各随其过。(经 
脉所经过处)则病瘳矣。 
或曰。灵枢难经以大陵为心之原。而又别以兑骨为少阴之原。诸家针灸书。并以大陵为 
手厥阴心主之俞。以神门在掌后兑骨之端者。为心经所注之俞。似此不同者。何也。 
灵枢七十一篇曰。少阴无俞。心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 
后兑 
冲。溜于劳宫。注于大陵。行于行间。入于曲泽。手少阴也。(按中冲以下。并手心主经俞 
。灵枢直指为手少阴。而手少阴经俞。不别载也。)素问缪刺篇曰。刺手心主少阴兑骨之端 
。各一 。又气穴篇曰。藏俞五十穴。(王注)五脏俞惟有心包络井俞之穴。而亦无心经井俞 
穴。又七十九难曰。假令心病。写手心主俞。补手心主井。详此前后各经文义。则知手少阴 
与手心主同治也。 
或曰。井荥俞经合。主何病也。 
曰。六十八难注云。心下满。肝木病也。足厥阴之支。从肝贯膈。上注肺。故井主心下 
满也。荥主身热。心火病也。俞主体重节痛。脾土病也。经主喘咳寒热。肺金病也。合主逆 
气而泄。肾水病也。此举五脏之病。各一端为例。余病可以类推而互举也。不言六腑者。举 
藏足以该之。 
或曰。诸经之井。皆在手指足趾梢。肌肉浅薄之处。不足使为补写也。刺之奈何。 
经曰。设当刺井者。只写其荥。以井为木。荥为火。火者。木之子也。此专为写井者言 
也。 
则病危。可不谨哉。 
或曰。经以井荥俞经。各系于四时。何谓也。 
经曰。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 
肺。冬刺合者。邪在肾也。 
或曰。南唐何若愚谓三焦是阳气之父。心包络是阴气之母。二经尊重。不系五行所摄。主 
受纳 
。注于三焦。遇阴干合处。注于包络。此二经亦各注井荥俞经合五穴也。阳干注腑。阴干注 
脏。如甲日甲戌时。胆气初出为井。然甲与己合。己巳时。脾出血为井。又如乙日乙酉时。肝 
出 
后脉内。阴日。血先脉外。气后脉内。交贯而行。甲戌时。至甲申为阳干合处。己巳时。至 
己卯为阴干合处。余经日辰皆根据此推。阳日阳时。则阳经穴开。病在阳经。宜俟阳经穴开针 
之 
肠前谷。(荥火)戌寅时。注于胃陷谷。(俞土)并过本原丘墟。庚辰时。经于大肠阳溪。(经 
金)壬午时。入于膀胱委中。(合水)此五腑井荥俞经合穴开时也。至甲申时。气纳三焦之关 
冲(井)液门(荥)中渚(俞)阳池(原)支沟(经)天井(合)穴亦开焉。 肝属足厥阴乙木。故乙日 
乙酉时。肝引血出大敦。(井木)丁亥时。流于心之少府。(荥火)己丑时。注于脾之太白。( 
俞土)辛卯时。经于肺之经渠(经金)癸巳时。入于肾之阴谷。(合水)此五脏井荥俞经合穴开时 
也。 
太阳阳火。故丙日丙申时。小肠引气出少泽。(井火)戊戌时。流于胃内庭。(荥土)庚子时。 
注于大肠三间。(俞金)过本原腕骨。壬寅时。经膀胱昆仑。(经水)甲辰时。入胆腕骨。(合 
木)丙午时。气纳三焦。 心属手少阴阴火。故丁日丁未时。心引血行少冲。(井火)乙酉时。 
流于脾大都。(荥土)辛亥时。注于肺太渊。(俞金)癸丑时。经于肾复溜。(经水)乙卯时。入 
于肝曲泉。(合木)丁巳时。血纳包络。 胃属足阳明阳土。故戊日戊午时。胃引气出厉兑。 
(井土)庚辰时。流于大肠二间。(荥金)壬戌时。注于膀胱束骨。(俞水)并过本原冲阳。甲子 
时。经于胆阳辅。(经水)丙寅时。入于小肠少海。(合火)戊辰时。气纳三焦。 脾属足太阴 
阴土。故己日己巳时。脾引血行隐白。(井土)辛未时。流于肺鱼际。(荥金)癸酉时。注于肾 
太溪。(俞水)乙亥时。经于肝中封。(经木)丁丑时。入于心少海。(合火)己卯时。血纳包络 
。大肠属手阳明阳金。故庚日庚辰时。大肠引血出商阳。(井金)壬午时。流于膀胱通谷。 
(荥水)甲申时。注于胆临泣。(俞木)丙戌时。经于小肠阳谷。(经火)戊子时。入于胃三里。 
(合土)庚寅时。气纳三焦。 肺属手太阴阴金。故辛日辛卯时。肺引血行少商。(井金)癸巳 
时。流于肾然谷。(荥水)乙未时。注于肝太冲。(俞木)丁酉时。经于心灵道。(经火)己亥时 
。入于脾阴陵泉。(合土)辛丑时。血纳包络。 膀胱属足太阳阳水。故壬日壬寅时。膀胱引 
气出至阴。(井水)甲辰时。流于胆侠溪。(荥木)丙午时。注于小肠后溪。(俞火)并过本原京骨 
。 
少阴阴水。故癸日癸亥时。肾引血出涌泉。(井水)乙丑时。流于肝行间。(荥木)丁卯时。注 
于心神门。(俞火)己巳时。经于脾商丘。(经土)辛未时。入于肺尺泽。(合金)癸亥时。血纳 
包络。 三焦属手少阳。壬子时。三焦出关冲。(井金)甲寅时。流于液门。(荥水)丙辰时。 
注于中渚。(俞木)并过本原阳池。戊午时。经于支沟。(经火)庚申时。入于天井。(合土) 
心主包络属手厥阴。癸丑时。包络出中冲。(井木)乙卯时。流于劳宫。(荥火)丁巳时。注于 
太溪。(俞土)己未时。经于间使。(经金)辛酉时。入于曲泽。(合水)何公此法刊布。古今名 
曰子午流注。盖谓左转从子。能外行诸阳。右转从午。能内行诸阴。于经亦有据乎。 
曰。此皆臆说。素难不载。不惟悖其经旨。而所说亦自相矛盾者多矣。彼谓阳日阳时阳 
经 
。而谓丙小肠前谷荥穴开。其与阳日阳时之说。合乎否乎。经曰。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 
而入 
则乱气不生。四时之气所在。如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之类。 
故曰。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亦因四时之气所在而刺之也。又曰。 
谨候其时。病可与期。盖言谨候其气之所在之时而刺之。是谓逢时。如病在三阳。必候其气 
在于阳分而刺之。病在三阴。必候其气在于阴分而刺之。故古人刺法。惟以气之所在之处。 
穴俞为开。气之不在之处。穴俞为阖并无所谓阳日阳时阳穴开。阴日阴时阴穴开之说。又尝 
考之经曰。补写以时。与气开阖相合者。气当时刻谓之开。已过未至谓之阖。盖邪来朝应之 
时。如波陇起。察其在何穴分。即于此时而刺之。谓之开。若根据何公某穴某时某穴开。宜刺 
某穴。或遇邪至所定时穴刺之固宜。或邪已过未至。亦根据其所定时穴刺之。宁不反增其病耶 
。经曰。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在。反之则生乱气。此之谓也。经曰。阴井木。阳井金。阴 
荥火。阳荥水。阴经土。阳经木。阴俞金。阳俞火。阴合水。阳合土。今何公尽变其法。皆 
以十干配之十经。取干旺日时而注井荥俞经合。故甲日甲时取属甲胆。而甲胆阳井之金。亦 
根据日干而变为木。小肠前谷荥水。亦根据日干而变为火。然三焦包络。又根据难经而无所变。颠 
倒错乱如此。与经合乎否乎。周身十二经。各有井荥俞经合。其所主病。亦各不同。假如病 
在肝。宜针肝之荥穴行间。乃曰乙日肝之荥穴不属行间。而属心之荥穴少府。舍肝之荥而 
针心之荥。是谓乱经。病可去乎。不可去乎。又谓阳日气先血后。阴日气后血先。此亦不通 
之论。就以彼之所言。证之彼云。甲与己合。己日己巳时。脾引血出。甲戌时。胆引气行 
。固合阴日血先气后说矣。然甲日己巳时居前。而脾亦可引血先出。甲戌时居后。而胆亦可 
引气后行。如此。则阳日血亦可先。气亦可后矣。何其言之不审耶。机按。经曰荣者水谷之 
精气。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以次相传。至足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入于脉。与息数 
呼吸应。此经脉行度终始也。荣气一周于身。外至身体四肢。内至五脏六腑。无不周遍。故 
其五十周无阴阳昼夜之殊。与卫气之行不同。卫者。水谷之悍气。出于上焦。行于脉外。温 
分肉。充皮肤。司开阖。不与脉同行。不与息数同应。昼但周阳于身体四肢之外。不能入五 
脏六腑之内。夜但周阴于五脏六腑之内。不能出身体四肢之外。故必五十周。至平旦方与荣 
大会于肺手太阴也。荣卫之行。各有常度如此。而谓阳日气先血后。阴日气后血先。不自知 
其乱经旨也大矣。岂可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哉。(难经言。荣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上 
下。由息而动。巢元方谓气行则血行。气住则血住。似皆未达荣卫异行之旨也。) 
或曰。指微赋言。养子时刻注穴者。谓逐时干旺气。注脏腑井荥之法也。每一时辰相生 
养子 
出窍阴穴为井。(木气)流至小肠为荥。(火气)过前谷穴。注至胃为俞。(土气)过陷谷穴并过 
本原丘墟穴。行至大肠为经。(金气)过阳溪穴。入于膀胱为合。(水气)入委中穴而终。是甲 
戌时。木火土金水相生。五度一时辰。流注五穴毕也。与七韵中所说。亦相通否。 
曰。荣卫昼夜各五十度周于身。皆有常度。无太过。无不及。此平人也。为邪所中。则 
或速 
时。胆出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