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热门畅销书]经济思维 >

第9部分

[热门畅销书]经济思维-第9部分

小说: [热门畅销书]经济思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时候,人们可能会利用说谎、欺骗等手段来促成对自己有利而对他人有害的交易,这种说谎、欺骗也被我们视为违背当事人自由意志的行为,因为它屏蔽了一方当事人的理性。也正因为交易中会存在多种多样的机会主义行为,所以社会才需要有治理交易的机制或制度安排。对此我们在“掠夺、协调和制度”一节再来讨论。

人们的意愿交换比率

在自由决定的情形,人们会通过何种比率达成交易?你希望拿多少个苹果换我多少个梨子?交换价格是如何确定的?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三种不同问法。其答案存在于边际效用及其递减规律之中。

思考上述问题非常简单。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告诉我们,人们对自己拥有越多的物品评价越低(边际效用低),而对自己拥有很少的物品评价甚高(边际效用高)。因此,当甲拥有苹果较多而梨子较少时,他认为一个梨子的效用要值好几个苹果的效用;反之,当拥有苹果较少而梨子较多时,他就会认为好几个梨子的效用才能值一个苹果的效用。换言之,假设甲在任何情形所认为的苹果兑换梨子的比率是1∶X,那么这个X将随着甲拥有苹果数量的多寡而不同:拥有苹果多,则X小;拥有苹果少,则X大。

第三章 多个人的世界(2)
若这个经济中还存在另外一个人乙,上述对甲的描述也同样适用于乙。即,假设乙在任何情形所认为的苹果兑换梨子的比率是1∶Y,则Y将随着乙拥有苹果数量的多寡而不同:拥有苹果多,则Y小;拥有苹果少,则Y大。

甲和乙之间的交换在什么时候更容易产生?不妨这样考虑:

甲对乙说:“我愿意拿1个苹果换你X个梨子。”

乙回答说:“对我来说,我认为1个苹果值Y个梨子。也就说,你给我一个苹果,我愿意给你Y个梨子。”【这里,我们暗含了假设:甲和乙都讲了实话。现实中,若听说别人愿意拿1个苹果换我2个梨子,我肯定不会告诉他其实我愿意用3个梨子换他那个苹果。就是说,人们在交易中,存在试图通过说谎和欺骗以榨取利益的情况。但是,问题还没有这么简单,跟我交换的人不是傻瓜,他知道我会说谎,所以他一开始也可能说谎,比如他可能不会一开始就如实宣称愿意用1个苹果换2个梨子,而是谎称1个苹果应换回3个梨子。当然,我也不是傻子,我会怀疑他一开始的报价……这些问题,涉及非对称信息博弈问题。我们在本书会简单讨论信息不对称交易问题的一些解决办法,但不会太深入。读者若希望更深入了解,可参阅我的另一本博弈论通俗读物《无知的博弈:有限信息下的生存智慧》(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大家应该发现了,甲对1个苹果索要的是X个梨子,乙愿意为1个苹果放弃Y个梨子。只要X

由此我们可以说,当甲苹果越多、梨子越少,而乙苹果越少、梨子越多的时候,两人就越容易发生交易。这里甲、乙是任意的代号,因此这个结论反过来说也成立:当甲梨子越多、苹果越少,而乙梨子越少、苹果越多的时候,两人就越容易发生交易。更一般地,我们还可以说:当两人所拥有的物品数量结构越是有差异的时候,他们就越容易发生交易。

这一结论用于讨论国际贸易也是成立的,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各个国家总是在提供自己更具比较优势的产品。研究表明,即使对于产业内的贸易来说,产品异质性也是促进该类贸易的重要原因。

这里还需要进一步讨论一下;1∶X作为甲的意愿交换比率,是由什么决定的?很显然,放弃1单位苹果,丧失的效用是:1个苹果×苹果对甲的边际效用。得到X单位梨子,得到的效用是:X个梨子×梨子对甲的边际效用。意愿交换意味着,失去的效用与得到的效用应该相等,即:1个苹果×苹果对甲的边际效用=X个梨子×梨子对甲的边际效用。这个式子可以改写成如下式子:

梨子对甲的边际效用

1X= ―――――――――

苹果对甲的边际效用

我们发现,原来是甲对于梨子和苹果的边际效用评价之比确定了甲的意愿交换比率。而且这里一样可以证实:随着苹果减少而梨子增加,式子右边分母将变大、分子将变小,为使等式成立则X必须逐渐变大。与前面的结论一样。

交易价格的形成

价格机制与市场的形成及其作用,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故微观经济学又称为价格理论。现在我们来看看,两个人相互交易,最终会以什么样的价格(即交换比率)成交?交易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第三章 多个人的世界(3)
前面假设的甲和乙的交换对话表明,可行的交易区间是[X;Y]。在甲苹果多、梨子少,而乙苹果少、梨子多的情形,这个区间通常是存在的。但是,随着甲用苹果交换梨子的交易持续进行,甲的苹果越来越少、梨子越来越多,于是他就要求1个苹果换回更多的梨子,X持续增加。同时,交易的进行也使得乙的苹果越来越多而梨子越来越少,于是为了换回1个苹果乙愿放弃的梨子数量越来越少,Y持续减少。在某一个时刻,可能出现X=Y,这时交易区间[X;Y]只有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就是X(=Y)。交易在这一刻停止。因为再继续下去,就会出现X》Y的情况,而满足X》Y的区间[X;Y]是不存在的。

X=Y时的X(或Y),就是甲和乙交易的(苹果兑梨子的)价格。

现在回顾一下:

甲的意愿兑换比率:

梨子对甲的边际效用

1X=―――――――――

苹果对甲的边际效用

乙的意愿兑换比率:

梨子对乙的边际效用

1Y=―――――――――

苹果对乙的边际效用

交易对双方来说停止于X=Y时,也就是有如下条件:

梨子对甲的边际效用苹 1 1 梨子对乙的边际效用

――――――――――=― =―=―――――――――

果对甲的边际效用 X Y 苹果对乙的边际效用

满足上述条件的X(或Y),就是交易价格。若扩展到很多人,上述条件也是成立的,很多人的时候X(或Y)实际上就是市场价格了。

价格的主观性及其共同价值尺度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在交易达到均衡的时候,每个人对不同物品的相对评价都是一样的。

很显然,交换的价格产生于人们对物品的主观评价。

在*主义经济学中,认为交换价格是价值的体现,价值又取决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因此基本上可以认为交换价格是客观决定的。但是在主流经济学体系中,我们看到,价格与生产和成本无关,它是完全主观的,产生于人们对于物品的评价。即便是劳动力本身,作为可交易的特殊物品,单位小时的劳动力得到的交易价格(工资)其实也取决于人们对劳动力的主观评价,并且均衡的时候必然是同质量的劳动力所获得评价是一致的,即同质量劳动力换回的其他产品(真实工资)是一样的。

均衡中的价格一旦成为所有人对物品评价的共同价值尺度,则它的存在就使得人们对物品的相对评价取得了完全的统一。也因为价格本身统一了所有人对物品的相对评价,我们才能在计量各种宏观经济量(比如GDP)时运用(具有主观特性的)价格作为价值的尺度。

接下来我将用两个自然段的文字多谈点个人意见。这些意见并未见于各种经济学教科书,纯属我个人的想法;而且我也不知道是否讲清楚了我心中所想。所以读者可以根据兴趣决定是否阅读,并且对内容的合理性自行鉴别。

价格的主观性,也意味着某些物品即使并无价值,但只要能够凝聚人们的主观信念,便也能价值连城。譬如《怪诞经济学》中曾举到“黑珍珠”的例子:人们最初认为黑珍珠毫无价值,结果有商人故意将黑珍珠与红宝石等放在一起来抬高其身价,因此改变了人们对黑珍珠的主观评价,使其成为了珍贵的奢侈品。金融资产的泡沫,也可由此得到解释:当大家追捧某项金融资产,其价格便被疯狂抬高;所谓泡沫,只不过其价格未能持续,人们关于价格的信念可能发生崩溃。这涉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钻石、珠宝等可以作为奢侈品而具有稳定的高价格,但某些股票却不能成为持续高价的“奢侈品”,而且你也不能用一块普通的石头宣布它价值连城?一个原因在于物品的稀缺性和可替代性。钻石、珠宝数量少,难以被其他物品替代,因此可作为持续高价的奢侈品;股票、普通的石头的稀缺程度要小很多,可替代性要大很多――想想吧,公司随着规模扩大可以增发股票,普通的石头到处都是,怎么可能成为奢侈品呢?或者,读者还可想想,一个画家再有实力,其作品在生前都价格不高,而一旦死后其作品价格却可以飙得很高,何故?因为画家生前无法承诺他不再画画(即不能排除供给更多的画作),那么他作品的稀缺性就会受到质疑。死了的画家不可能再画画了,其作品数量只减不增,一旦汇聚人们的信念,就很可能成为奢侈品。在这里我想起近年来房地产行业似乎也有试图像炒作“黑珍珠”那样来炒作楼盘的做法,比如某沿海城市的天价豪宅(为了避免麻烦就不说名字了,也请勿对号入座),但这种炒作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这样的楼盘可以被异地复制而持续供给出来,因此它很难成为新的“黑珍珠”;事实也表明其市场表现并不好。

第三章 多个人的世界(4)
当然,更深层的原因,我觉得也许应该向进化中的生存压力中去寻找。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是客观的,那么我觉得生存压力中的适存性(fitness)就是最客观的。物品的价格作为人们的主观评价结果,若基于这个主观评价做出的决策越有利于增进决策者的适存性,则这个主观评价越合理;反之,就越不合理。从长期来看,生存竞争的压力会迫使人们对物品价格的主观评价向最有利于决策者适存性的价格体系(合理的价格体系)收敛,结果那些不利于适存性的主观价格信念就会崩溃,这就是所谓的泡沫破灭了。

货币的出现

在货币产生以前,物物直接交换的经济中,交易双方的产品交换意愿必须是互补的,交易才能进行。譬如一个原始人希望用兽肉换小麦,则他得碰上另一个希望用小麦换兽肉的人,这时才能形成交易。这样的情形中,交易的搜寻成本非常高昂。而且兽肉不能保存得太久,如果没有及时碰到交易对象,那么个人就会面临损失。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其实可以兑换一些易于保存的物品,至少可以避免物品难以保存时的损失。于是有兽肉的人,尽管他没找到愿意以小麦交换的人,但他可能碰到了另外一个愿意以其他可保存物品换取兽肉的人,于是他也同意交换,这样可以凭长期可保存物品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去寻找交换小麦的人。

在这里,间接交换开始出现。即,以一种物品换取另一种物品的交易,可以通过第三种物品作为媒介来进行。这种充当交易媒介的物品,其实就具有了货币的职能。在媒介物品的选择上,易于保存和携带是最重要的考虑。于是,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那些易于保存和携带的物品开始固定地充当交易媒介,我们所谓的“货币”产生了!

货币不一定是金银。在历史上,曾充当货币的物品多种多样。古代非洲人们的财富以牛的头数来度量,牛也作为交易媒介,所以牛就是货币。在南亚,贝壳曾充当货币;在东欧,皮革曾充当货币。但后来,在许多“货币”的竞争中,金、银胜出了。因为金银在全球数量很少,体积很小,又不会腐化。所以金银是最符合便于携带和保存这两大特性的;数量少也意味着其货币数量的稳定。从而,金银天然具有成为货币的优势。正如*说: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就是货币。

是谁最早把金银视为货币并加以铸造我们并不知道。但有考证表明最早的金银铸币出现在大约公元前700年小亚细亚的吕底亚王国,这个地区在距今1万年前发明了农业。那个时候,人们把金银切割成大小不同的薄片,刻上印标,标记了每一块的重量。在交易中,人们只要看看标记就知道金片的价值,因而极大地方便了交易。很快,这种技术就从小亚细亚传到了波斯、希腊和整个地中海地区。

货币价格的主观性

当金银成为货币之后,读者也许会认为物品的价格成为了一个客观的价值。在主流经济学的体系中可能并非如此。因为金银的价值无法用其自身来衡量,它的价值只能体现在与其他物品的交换中:用一定数量的金银,能换回多少其他的物品。考虑两个人的交易(买家用金银换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