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热门畅销书]经济思维 >

第7部分

[热门畅销书]经济思维-第7部分

小说: [热门畅销书]经济思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章 一个人的世界(6)
边际效用递减的一个例外: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

任何规律,总是可以找到例外。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一个例外是:货币。货币的边际效用并不是递减的,而是恒常不变的。货币边际效用不变也意味着,人们从来不会因为多拥有更多货币而感到满足甚至痛苦。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嫌钱太多。

货币边际效用为什么不变呢?正如我们将在本书第3章讲到,货币是固定充当交易媒介的物品。这就是说,拥有货币就等价于拥有任何一种物品,这是其他物品所办不到的。因此,你总是可以把货币调整到能够给你带来最高边际效用的物品上。在第3章我们会发现,假如不考虑货币,在直接以物易物的经济中,你的最优消费选择总是要求两种互换物品的单位交换边际效用相等;而你的货币,又总是可以调整为其中任何一种物品;结果,只要你始终处于最优的消费状态,你的货币效用就一定是一个常数。

货币边际效用不变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有一些启示意义。比如“高薪养廉”,如果人们对货币的追求是永远贪婪而没有止境的,“高薪”何以养廉?只要制度不能对贪污形成有效的制约,再高的薪,也无法养廉。建立更有效率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才是有效的解决之道,才能真正地促进官员们廉洁自爱。

如何最大化效用

借助于最优化理论,可以很容易从数学上把最大化效用的模型建立起来。但是,本书恰恰要尽量回避数学。我想尝试在不用任何一个包含希腊字母的方程之前提下,向普通读者讲清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所以我必须通过纯经济学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分析方法的关键是:利用单位货币支出的机会成本,进行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加机会成本分析

先介绍一个新词语: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它被定义为每支出单位货币(比如1元)在某物品上所获得的效用【请读者注意,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与前一小节讲到的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既然个人对物品的评价服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单位货币支出的效用也会服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在一种物品上花钱越多,则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将会是下降的。

当1元钱具有多个支出用途时,那么它支付到特定用途上,其机会成本就是本来可支付到其他用途所获得的效用。换句话说,1元钱若可用于购买芒果或汽水两种物品,则支付到芒果上的机会成本就是单位货币支出(从汽水得到的)边际效用;支付到汽水上的机会成本就是单位货币支出(从芒果得到的)边际效用。

寻求效用最大化的关键在于,确保每单位货币支出的机会成本最小。也就是说,每1元钱都应配置到单位货币支出边际效用更高的用途上。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效用最大的支出将是部分货币支付到芒果上,部分货币支付到汽水上。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芒果和汽水存在着一定的但不完全的替代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芒果很少、汽水很多时,人们对单位货币购买芒果得到的效用之评价就会远超过用于购买汽水所得到的效用之评价,人们就愿意把钱用于购买芒果;反过来,若汽水很少而芒果很多,则人们对单位货币购买汽水得到的效用之评价就会远超过用于购买芒果所得到的效用之评价,人们就愿意把钱用于购买汽水。只有在某个中间的组合上,既有相当数量的芒果,也有相当数量的汽水,这个消费组合上人们对单位货币用于购买芒果和汽水所得到的效用没有差异(这也意味着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机会成本相等),从而人们就不可能再通过调整其消费组合来提高效用,于是个人得到了最大化其效用的最佳消费组合。

第二章 一个人的世界(7)
当然,不排除少数人(说不定这少数人也存在于本书读者之间)讨厌汽水而喜欢芒果。对于这些人,1元钱用于购买芒果的边际效用会永远高于购买汽水的边际效用(想想吧,讨厌一种物品意味着该物品效用为负)。于是,这个人就“极端”地只购买芒果而永远拒绝购买汽水。反过来,也有少数人喜欢汽水而讨厌芒果(比如对芒果过敏的人),他们会极端地消费汽水而拒绝购买芒果。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芒果和汽水存在不完全的替代关系,他们的最优选择是芒果和汽水的某种组合,是经过权衡最后停留在相对中间的一种组合上。

中庸的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除消费外的诸多情形中,也都会看到有一些人的选择非常极端,但大多数人的生活则相对中庸。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效用最大化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解释。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如何平衡?在讲经济理论之前,先讲我的一个朋友的故事。这个朋友在一所三流大学任教。他是名校毕业的博士,文章发表记录也不错,完全可以在国内重点大学找到一个职位。所以,很多人对他的选择感到不可理解。特别是他现在所教的学生,觉得他如此优秀,为什么愿意屈就在这所三流学校。他的解释是:在他的效用体系中,家庭与事业同等重要。他到现在这所不那么好的大学,他的事业无疑会打上折扣,但是学校给他的爱人安排了不错的工作,他们有一个在稳定的环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幸福的家庭。是的,他的家庭很幸福。如果他选择一所平台更好的重点大学,他的事业也许有更高的起点,但是爱人的工作是一个麻烦的问题,家庭难以有一个稳定的环境,说不定还影响夫妻感情;因为他肯为自己的爱人牺牲多少,会被爱人作为一个判断爱的信号。他若只为了自己的事业着想,则爱人就会认为她在他心目中只是第二位的;但他为了她放弃自己事业的更高起点,她会感觉到他的确在为她做出牺牲。

我完全理解这位朋友。而且我认为他的选择对他来说是最优的。事实上,很多人的选择,在旁人看来觉得难以理解,其实一旦了解此人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就很容易理解。从效用最大化理论角度,家庭可以给这位朋友带来效用,事业也可以给这位朋友带来效用,两者是相互替代的,但又不是完全替代的――也就是说,完全没有事业,效用会低得令这个朋友难以忍受;完全没有家庭,效用也会低得令这位朋友难以忍受。结果,最优的选择必然是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为了家庭,适当放弃事业;也为了事业,适当放弃家庭。

极端的人会如何呢?比如,“事业狂”就是一个极端,这种人眼里只有事业,没有家庭。在他的效用体系中,事业的边际效用特别高,而家庭的边际效用特别低,因此他总是把自己的资源(时间、精力、金钱)投放到事业中去。类似地,“家庭狂”是另一个极端,这种人的效用体系中,事业的边际效用特别低,家庭的效用特别高,结果他总是把自己的资源(时间、精力、金钱)投放到家庭中去。

我很欣赏美国加州大学首位华人校长田长霖先生的一句话:做学问要极端,做人要中庸。

一个人的“宏观”经济

上一节的最后部分,算是对田长霖先生“做人要中庸”的一个经济学注解吧。对于“做学问要极端”,通常的理解是做学问要突破成见和既有框架束缚才能有所创新。不过,我对这个极端还有另外一个解释:很多复杂的问题,一旦把假设推向极端便可变得简单而容易分析,这也正是做理论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几乎在所有的学科都有运用。比如,物理学定律常常假设“真空”、“无摩擦”等理想状态,就是一种极端假设;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也走了一个极端。这些极端假设不符合现实,却是我们思考现实问题的起点。因为极端假设提供了一个参照系,逐渐放开那些假设我们便可有所参照地进入真实世界。物理问题分析中可以逐渐加入摩擦力、空气浮力;而经济学问题分析中也可以逐渐加入有限理性或者情感元素。

第二章 一个人的世界(8)
我现在也正要把对经济系统的分析推向极端假设。所谓一个“经济”,按照曼昆(G.Mankiw;1958―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的说法,其实就是一群相互交易的人。但本章我们考察的一人世界,只有孤立的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经济整体,他与世隔绝,只能跟自己交易。这是一个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自给自足经济。我们不妨借用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英国作家)的小说人物鲁滨逊――他漂流到孤岛与世隔绝生活了许多年――把这一个人的经济称为鲁滨逊经济。

现在我们来看鲁滨逊经济中会发生什么故事。由于宏观经济关注于宏观经济变量,比如就业、产出(GDP)、物价(通货膨胀)、工资、汇率、储蓄、投资、增长等,我们也基于效用最大化理论来看看这些宏观变量在一个人的“宏观”经济中如何被决定以及如何对外在的冲击做出反应。由于鲁滨逊经济只有一个人,没有劳动分工,也没有市场交易,货币是不需要的,没有货币也就不会有物价,更谈不上汇率等。因此我们的分析集中于就业、产出、消费―储蓄(投资)、增长等问题上。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即使放到现代工业社会复杂的市场经济中也是成立的。因此“鲁滨逊经济”其实为大家思考宏观经济提供了一个最简单的模型。

就业与产出

日常生活给我们的印象,就业是指一个人有工作的状态。没有工作而又在积极找工作,这个状态就叫失业了。但是,一个社会对劳动就业更准确的度量,实际上是一定时期内这个社会的劳动力在多少时间内拥有工作。在鲁滨逊经济中也是如此,它的就业就是鲁滨逊提供多少时间的劳动。因为鲁滨逊经济中,产出是劳动决定的,一旦劳动时间决定了,则产出也就决定了。

就业与产出的决定

鲁滨逊会决定劳动多少时间呢?首先,他的时间将会分为三部分:一是维持个人身体发展或延续的必要时间(如睡觉等必要的休息时间);二是娱乐自己的时间,也就是享受闲暇,花一些时间从事令自己轻松愉快的活动;三是劳动的时间,对于鲁滨逊,劳动是获得财富的必要手段。一般来说,维持个人身体发展和延续的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大致占一个人总时间的 1/3。所以,鲁滨逊要决定的实际上是花多少时间享受闲暇,花多少时间劳动。

闲暇为什么令人追求?因为它娱乐我们,令我们身体和心灵能够得到放松。劳动为什么令人讨厌?因为它会占用我们的时间,使我们用于闲暇享受的时间更少。①【这里顺便多讲几句关于“闲暇”与“劳动”的划分。闲暇与劳动的区分标准,并非人们所从事活动的内容,而是人们所从事活动的目的。譬如,约几个朋友一起打篮球,我们是在享受闲暇;但是科比打篮球比赛则是在劳动。约几个朋友一起去KTV唱歌,我们是在享受闲暇;但是刘德华的歌唱表演则是劳动。因为我们打篮球、唱歌是在娱乐自己,所以我们需要向为我们提供服务的人付费;科比打篮球、刘德华唱歌是在劳动,在娱乐大众,所以大众要(通过他们的老板)向他们支付工资。显然,从经济学家的视角来看,没有人会“热爱”工作、“热爱”劳动。如果读者朋友身边有人宣称他热爱工作、热爱劳动,那么你就可以建议此人的老板向此人停发工资并收取费用,因为此人来公司是来“享受”工作和劳动的,他应该为其“享受”付费。】所以,单位时间的劳动,其机会成本正是单位时间的边际闲暇效用。但在另一方面,劳动创造财富,我们需要通过劳动才能得到支撑我们消费的财富。因此,单位时间闲暇,其机会成本正是单位时间劳动创造出的边际财富所具有的效用。

第二章 一个人的世界(9)
闲暇享受可增进一个人的效用,财富消费也可促进一个人的效用。对于鲁滨逊来说,闲暇享受和财富消费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又不是彼此可以完全替代的――即,如果没有一点闲暇,那么闲暇的边际效用就会变得很高而财富消费的边际效用就会变得很低;如果没有一点财富消费,那么财富消费的边际效用就会变得很高而闲暇的边际效用就会变得很低。结果,最优的选择,将是在闲暇和财富之间进行权衡取舍。最优的选择实际上位于这样一个时间配置点上:单位时间的边际闲暇效用与单位时间的边际财富效用相等。在这个时间配置点上,鲁滨逊确定了最佳闲暇时间,同时也就确定了最佳劳动时间(因为闲暇时间和劳动时间总和是固定的);而劳动时间投入的确定,也就确定了鲁滨逊经济中的产出。

财富增减等外生冲击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