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热门畅销书]经济思维 >

第4部分

[热门畅销书]经济思维-第4部分

小说: [热门畅销书]经济思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个劳动力在其岗位上的机会成本(他进入其他岗位所获得的收益)很低的缘故。若我们站在国内,横向比较各国的劳动力价格,则中国的劳动力的确相当廉价。

但是,倘若我们站在一个跨国公司决策者的角度,我们还会认为中国劳动力廉价吗?我们是否会因为中国劳动力的绝对价格低廉而把制造业务布局在中国?很显然,单凭绝对价格低廉并不足以支持我们把制造业务布局在中国。因为我们还可以选择放在别的国家。一个恰当的考虑是,我们要看看每一元钱投放到中国和投放到其他国家谁的机会成本更低。单位货币投入的机会成本如何度量?很简单,那就是单位货币在其他用途上的产出,或者说是其他用途上“工人的产出价值/工人的工资”。举个简单的假想例子,假设(哈哈,经济学家习惯的假设行为又来了):雇用一个德国工人的工资是1000元/月,雇用一个中国工人的工资是500元/月;但德国工人的月产出价值是3000元,中国工人的月产出价值是1000元(因为德国工人的人力资本更高)。容易计算,一元钱投放到德国得到的人工回报率3000/1000=3,其机会成本正是投放到中国的人工回报率 1000/500=2;反过来,投放到中国的单位货币产出机会成本,就恰好是德国的人工回报率3。究竟是谁的劳动力更廉价呢?从绝对价格或者记录在公司账簿上的会计成本来看,我们会发现,雇用同等数量的工人,在中国确实成本更低廉;但从(相对价格的)机会成本角度,即同样的货币支出能够产生的收益(或者单位货币产出)来看,则中国的劳动力反而不廉价。

第一章 经济思维(10)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拉齐尔(E.Lazear)写道:“尽管美国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要高,但是由于工人劳动生产率也很高,所以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反而比墨西哥、日本、韩国和中国都要低。尽管中国制造业的年平均工资水平只有468美元,但中国劳动力成本却是最高的,因为那里的劳动生产率也低。”

明白上述这一点,似乎也可以为我国沿海开放地区所面临的低端制造业陷阱提供一个答案。因为只有在低端的制造业,中国产业工人的劳动质量和发达国家产业工人的劳动质量才没有较显著的差别,考虑相对价格之后,布局在中国对跨国公司来说机会成本是最低的;但在高端制造业,中国产业工人的劳动质量与发达国家产业工人的劳动质量存在巨大差别,考虑相对价格之后,布局在中国对跨国公司来说机会成本将相当高昂。这一认识的现实意义在于,我国沿海地区试图推进产业升级,有必要将培育和积累人力资本纳入政策考虑。

生活中的决策

下面再举三例,来说明考虑机会成本(而不是会计成本)的重要性。

第一个例子,假设你购买了一张电影票花去了50元。这部电影给你带来的愉快享受可以用货币度量,为80元。正当你匆匆赶到电影院门口时,却发现电影票弄丢了。你现在应怎么办?是选择回家,还是选择重新购买一张票进去看电影?(假设看电影的时间机会成本为0,因为你不看电影也不知道怎么打发这段时间)。

第二个例子,假设你到某地上大学。大学期间学费现值总计5万元、生活费现值5万元,再考虑读书的辛苦,心理效用损失12万元。预期大学毕业后工资收入的现值为100万元;但若你不上大学,便可在该大学附近找到一份工作,所得工资收入现值为80万元。你是否会上大学呢?

第三个例子,你所在的城市有一场明星足球赛,门票的票面价格为500元。你参加了主办方举行的门票抽奖活动,抽中者有权以票面价格购买门票一张。现在请回答如下两个问题:(a)如果你抽得一张门票,但在比赛前有人愿意出价1000元购买你这张门票,你是否会出售?(b)如果你没抽得门票,则在赛前你愿意花1000元去购买一张门票吗?

第一个例子的答案是:你应该去看电影。因为已丢失的50元电影票是沉没成本,无论你选择看与不看,这50元都损失了,因此它应与是否看电影的决策无关。一旦不考虑失去的50元电影票,再花的50元票价和80元享受价值之间如何选择就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倘若你看了电影,而且你还有一名会计为你管理财务,她会在会计账簿上记下你看电影的直接成本是100(=50+50)元,若以这个成本来看,你花100元钱去看值80元的电影是不值得的。实际上并非如此。

第二个例子的答案是:你应该上大学。也许有读者计算之后认为不该上大学,因为他们会认为大学教育收益100万元扣除学费5万元、再扣除生活费5万元,再扣除心理损失12万元,净所得只有78万元,比不上直接工作所得80万元。这里,我们发现,你的会计会把读大学的生活费5万元也计入你上大学的成本,但实际上即使不上大学这笔费用也要发生的(因而它是与上大学无关的成本)。抛开生活费之后,你会发现上大学的净所得实际上是83万元,超过了直接工作的80万元。

第一章 经济思维(11)
第三个例子,不知你的回答如何,我在一次课堂上问过38名学生,他们中有30名对问题(a)的回答是否定的,有33名对问题(b)的回答是否定的。即,绝大多数人,在抽中门票后并不愿意以 1000 元出售掉,在没抽中门票后也不愿意以1000元去购买。但这两种选择行为在“理性”上是相互矛盾的,因为如果门票不值1000元你就该卖掉它,而若它确实值1000元则没抽得门票时你就应该花1000元去购买它。(这里需要注意,对门票价值的评估与已支付的票面价格500元没有关系。一件物品,不管你为它已经支付多少,若别人出价高于你对该物品的价值估计,你就应该出售它;若别人出价低于你对该物品的价值估计,你就不应出售它。已付出的货币是沉没成本,不应纳入当前决策考虑之中。中国有句俗语:“瓦甑坠地,反顾何为?”说的也是沉没成本不应纳入将来的决策考虑:既然瓦做的大锅已经掉在地上打碎了,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回头去计较它。)这种矛盾的来源在于人们具有某种心理:他们不愿意出售已经拥有的东西,即使市场价格超过他们愿意支付的心理价位也是如此。行为经济学家称此为禀赋效应。正是这种禀赋效应心理,使得人们忽略了非货币化的机会成本,从而带来非理性的选择。这可能与人们所习惯的会计成本从不计算非货币化的机会成本有关,于是非货币化机会成本在人们的决策中常常被忽略了。比如,人们在计算其购买一件产品的成本时,常常仅记录了产品的价格,却没有考虑到其成本还包括花掉的这笔钱的利息损失。为什么企业管理决策中常常要求自有资金的使用也要考虑利息(即自有资金应计利息)?原因在于,你花掉的自己名下的每一笔钱,这些钱本来可以存在银行获得利息,你花掉钱的同时也损失了这些利息。当然,购买产品所花掉的“时间”等被忽略在成本之外,就更是许多人的常事了。

最优决策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有关

在边际上分析

购买一种产品消费,我们应购买多少数量?生产一种产品,我们应生产多少数量?从事一种活动,我们应当花多少时间?此类问题的最优决策如何进行?

一种简单的方法是进行边际分析。假如你拥有一笔资源(最好理解为就是一笔钱),每增加一单位资源(如1元钱)所带来的收益,就是单位资源(单位货币)的边际收益。不妨假想我们是1元钱1元钱这样在投入,若每次我们都遵循这样一个原则――花这1元钱带来的收益超过1元,就花掉它;若花这1元钱带来的收益少于1元,就不要花掉它――那我们的资源配置就是有效的。

一般来说,资源在任何一种用途上的边际收益都是递减的,这被称作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该规律是一个经验命题,没法从理论上证明,只能说:因为我们观察到的现实是如此,所以它就如此。但我觉得收益递减的现实命题非常好。倘若没有收益递减,那就意味资源只需不断地投入一种用途即可。这样的世界未免太单调,而且难以想象。

边际分析方法还可以有另外一个视角,即边际成本视角。给定任何一种资源用途,产生单位产出(比如1元价值)需要付出的成本,称为单位产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服从递增规律,这也是一个经验命题,但非常好。若没有边际成本递增,这个世界会很疯狂,难以理解。

第一章 经济思维(12)
在什么状态下我们可达到资源投入的最优决策?根据上述的投入理念,1元钱带来的边际收益若不少于1元钱,显然应继续投入,直到边际收益等于1元钱时为止。或者产出1元钱的边际成本若不高于1元钱,则应继续投入,直到边际成本等于1元钱时为止。但这样的描述比较特殊,更一般地,我们可以用单位产品来定义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增加一单位产品带来的收益就是单位产品的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带来的成本就是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我们可以一件一件地考察这些产品,不断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下一件产品,其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吗?若答案是肯定的,说明生产下一件产品是有得赚的(该产品的收益超过了其成本);若答案是否定的,说明生产下一件产品是不值得的。最优的产量应确定在何处?那就是刚好在其产品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时候。图1―1是边际分析思路示意图。

资源在多种用途上进行配置的边际分析

前述决策问题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简单的针对某种单一资源用途的决策。在很多时候,决策可能更复杂一些:我们面临的不是在某种单一的用途上投入多少资源,而是要决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多种用途之中。比如,政府的预算需要考虑很多方向上的支出,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教育文化等软实力建设,还包括国家防务以及公民的社会保障等等;企业的成本不仅要用于支付资本利息,也要用于支付劳动者工资、政府税收等等;个人的时间不仅要用于休息,也要用于工作、娱乐、学习等等。

值得那些厌恶算计的读者庆幸的是,这些复杂的决策问题,其解决思路与前面的简单决策问题的解决思路并无本质不同。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法则仍然适用,只不过,这里的边际成本需要考虑机会成本――当1元钱用于甲方向,则它就不能用于乙方向,也就是说1元钱用于甲方向的机会成本就是它用于乙方向所获得的(边际)收益。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法则意味着,最优的资源配置应当满足:1元钱用于甲方向得到的(边际)收益与它用于乙方向所得到的(边际)收益是相等的。然后,这一最优条件可以扩展到所有用途方向上:当最后1元钱用于所有用途所产生的(边际)收益都相等的时候,资源就达到了最优配置。

上述资源在多用途方向上的最优配置思路,可以这样简单来理解:你按照1元钱1元钱不断在各方向上投入,每次都把对应的1元钱投入到所有用途中边际收益最高的那个方向上;持续按此原则投入,直到耗完所有可供支配的资源(金钱),最终你得到的结果将是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一点说明:按照这种原则配置资源,包括随后图示的例子,我们得到的最优配置结果经常有可能看起来似乎并没有满足各方向的边际收益相等之条件――这是由于资源投入的分割单位造成的,比如我们计划金钱投入的时候,常常考虑的是以万元、千元为单位,或者以元为单位,这都是离散的计量单位。资源最优配置的各方向上边际收益相等法则,是以资源投入可无限细分为前提的,即投入的计量使用连续的计量单位。离散计量单位和连续计量单位造成的差异问题本身并不重要,但是让读者明白这个问题不重要本身是比较重要的。)

第一章 经济思维(13)
图1―2说明了多用途资源的最佳配置决策思路。假设你有四元钱,需要在A、B、C三种用途之间进行投入配置。下列柱图是每一元钱的边际收益:

最终结果是:A用途配置2元,B和C用途各配置1元;你获得的总收益是:6+5+4+3=18(元)。读者可以尝试,你不可能找到其他任何一种资金配置方式所得的收益超过18元。因此,按照边际投入的原则得到的决策结果是最优的。

你让我乘车吗?

大概15年前,有一个普通的本科学生,暑假没打算回家,后来临时决定要回家一趟,于是他就到了长途汽车站。20世纪90年代中期,运输市场不如现在规范,许多车辆是私人运营的,虽然也由车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