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5-卫生宝鉴-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是以此药能安心养神。调阴阳。无偏胜。
羌活 甘草(炙) 防风 防己 黄 蔓荆子 川芎 独活
细辛 枳壳 麻黄(去根) 地骨皮 人参 知母 甘菊 薄荷(去枝)
白芷 枸杞子 当归 杜仲(炒) 秦艽 柴胡 半夏(泡) 浓朴(姜制)
前胡 熟地黄(二十六味。各二两) 白茯苓 黄芩(各三两) 生地黄 苍术 石膏
芍药(各四两) 桂枝(一两)
上三十三味。重七十五两。 咀。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遇天阴。加生
姜三片。煎。空心一服。临卧再煎渣服。俱要食远。空心咽下二丹丸。为之重剂。临卧咽下四白丸
。为之轻剂。立其法。是动以安神。静以清肺。○假令一气而微汗。用愈风汤三两、加麻黄一两。
匀作四服。每服加生姜五七片。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则佳。○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风汤三两。
加大黄一两。亦匀作四服。每服生姜五七片。临卧煎服。得利为度。此药常服之。不可失于四时之
辅。○如望春大寒之后。本方中加半夏、人参、柴胡各二两。木通四两。谓迎而夺少阳之气也。○
如望夏谷雨之后。本方中加石膏、黄芩、知母各二
两。谓迎而夺阳明之气也。○如季夏之月。本方中加防己。白术、茯苓各二两。谓胜脾土之湿也。
○如初秋大暑之后。本方中加浓朴一两、藿香一两、桂一两。谓迎而夺太阴之气也。如望冬霜降之
后。本方中加附子、官桂各一两。当归二两。谓胜少阴之气也。○如得春气候减冬所加药。四时加
减类此。虽立此四时加减。更宜临病之际。审病之虚实。土地之所宜。邪气之多少。此药具七情六
欲四气。无使五脏偏胜。及不动于荣卫。如风秘服之则永不结燥。久泻服之能自调适。初觉风气。
能便服此药。及新方中天麻丸各一料。相为表里。治未病之圣药也。○若已病者。更宜常服。无问
男女、老幼、小儿风痫。急慢惊风。皆可服之。神效。如解利四时伤寒。隋四时加减法服之。果如
圣矣。
x【四白丹】x能清肺气。养魄。谓中风者多昏冒。气不清利也。
白术 砂仁 白茯苓 香附
防风 川芎 甘草 人参(各半两)
白芷(一两) 羌活 独活 薄荷(各二钱半)
藿香 白檀香(各一钱半) 知母 细辛(各二钱)
甜竹叶(二两) 麝香(一钱。另研) 龙脑(另研) 牛黄(各半钱。另研)
上二十味为末。蜜丸每两作十丸。临卧嚼一丸。分五七次细嚼之。煎愈风汤咽下。能上清肺气
。下强骨髓。
x【二丹丸】x治健忘、养神、定志、和血。内以安神。外华腠理。
丹参 天门冬 熟地黄(各一两半) 甘草
麦门冬(去心) 白茯苓(各一两) 人参 远志(去心)
朱砂(各半两研末为衣。气宜保命集内有) 菖蒲(一两)
上十味为末。蜜丸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至一百丸。空心食前。煎愈风汤送下。常服
安神定志。此治之法。一药安神。一药清肺。故清中清者。归肺以助天真。清中浊者。坚强骨髓。
浊中之清者。荣养于神。浊中之浊者。荣华腠理。
卷七中风门
中风杂说
属性:风者能动而多变。因热胜则动。宜以静胜燥。是养血也。宜和。是行荣卫壮筋骨也。天麻丸主
之。非大药不能治也。
x【天麻丸】x
附子(一两炮) 天麻(酒浸三宿。晒) 牛膝(酒浸一宿。焙) 萆 (另研为末)
玄参(各六两) 杜仲(七两炒) 当归(十两。全用) 羌活(十两。或十五两)
生地黄(十六两) 独活(五两)
上十味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病大加至百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白汤送下。
平明服药。
日高饥则食。不饥且止食。大忌壅塞失于通利。故服药半月。稍觉壅塞。微以七宣丸疏之。使药再
为用也。牛膝、萆 。强壮筋骨。杜仲使筋骨相着。羌活、防风治风之要药、当归、地黄、能养血
和荣卫。玄参主用。附子佐之行经也。如风痫病不能愈者。吐论浓朴丸。出洁古家珍。其本方后。
另有此病加添药。如中风自汗昏冒。发热不恶风寒。不能安卧。此是风热烦躁。泻青丸主之。如小
便少不可以药利之。既自汗。津液外泄。小便内少。若利之使荣卫枯竭。无以制火。烦热愈甚。俟
热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证属阳明经。大忌利小便。须当识此。
卷七中风门
中风见证
属性:x【泻青丸】x治中风自汗昏冒。发热不恶寒。不能安卧。此是风热烦躁之故也。
当归 川芎 栀子 羌活
大黄 防风 龙胆草(各等分)
上末。蜜丸弹子大。竹叶汤化下一丸。此方去栀子。加独活、防风、甘草、菊花、蝉蜕、川
芎。丸服。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内有中风之疾也。宜先服愈风汤、天麻丸各
一料。此治未病之先也。是以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
中风人多能食。盖甲己化土。脾盛故能多食。由此脾气愈盛。下克肾水。肾水亏则病增剧。宜广服
药。不欲多食。病能自愈。中风病多食者。风木盛也。盛则克脾土。脾受敌则求助于食。经曰。实
则梦与。虚则梦取是也。当泻肝木。治风安脾。脾安则食少。是其效也。中风人初觉。不宜服脑麝
。恐引风气入骨髓。如油入面。不能得出。如痰涎潮盛。不省人事、烦热者。宜用之下痰。神效。
卷七中风门
中风刺法
属性:(出云岐子学医新说)
卷七中风门
中风刺法
属性:足太阳膀胱之脉。出于至阴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金。足少阴肾之脉。涌泉穴、足
心也。起于小指之下。趋足心。(三呼)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其直者循中指出其端。去爪甲如韭
叶陷中为井。中冲穴也。其支者别掌中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阳三焦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足少阳胆之脉。出于窍阴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其支者上
入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中。(十呼。二十呼)
足厥阴肝之脉。起大指之端。入丛毛之际。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大敦也。及三毛中。(十呼。六呼)。
手太阴肺之脉。起大指之端。出于少商。大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出次指内 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之脉。起大指次指之端。入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十呼)中指内交(三呼)
足阳明胃之脉。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入大指内。出其端。(一呼)
足太阴脾之脉。起足大指端。循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隐白也。(十呼)
手少阴心之脉。起手小指内出其端。循指内 。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手太阳小肠之脉。起手小指之端。去瓜甲一分陷中为井。
卷七中风门
中风刺法
属性:手太阴肺之脉。起手大指端。出于少商大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一呼。三呼)
手阳明大肠之脉。起手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之脉。起足大指端。循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隐白也。
手少阴心之脉。起手小指内出其端。循指内 。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手太阳小肠之脉。起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为井。
足太阳膀胱之脉。起足小指外侧。至阴。去爪甲如韭叶为井金。足小指之端也。
足少阴肾之脉。起足小指之下。斜趋足心为井。涌泉穴也。
手厥阴心包之脉。其直者循手中指出其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中冲穴也。其支者从掌中循小指次
指。
出其端。
手少阳三焦之脉。起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足阳明胃之脉。起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少阳胆之脉。起于窍阴。是小指次指之端也。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其支者上入大指歧骨内。出其
端。还
贯爪甲。出三毛中。
足厥阴肝之脉。起足大指之端。入丛毛之际。去爪甲如韭叶为井。大敦也。及三毛中。(六呼
)
卷七中风门
中风针法
属性:(出宝先生气元归类)
卷七中风门
中风针法
属性:手太阴 列缺。偏风半身不遂。 天府。卒中恶鬼疰不得安卧。
手阳明 肩 。 曲池。偏风半身不遂。
足阳明 大巨。偏枯四肢不举。冲阳。偏风。口眼 斜。足缓不收。
手太阳 腕骨。偏枯狂惕。
足太阳 转阳。风痹不仁。四肢不举。
足少阴。照海。大风偏枯。半身不遂。善悲不乐。
足少阳 阳陵泉。半身不遂。 环跳。风眩偏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
手阳明 天鼎。暴喑并喉痹。 合谷喑不能言。
足阳明 颊车。 地仓。不语饮食不收。承浆、漏落。左治右。右治左。
手少阴 阴 。喑不能言。 灵道。暴喑不语。
手少阳 支沟。暴喑不语。三阳络。暴哑不能言。
手太阳 天窗。暴喑不能言。
足少阴 通谷。暴喑不语。
手厥阴 间使。喑不能言。
黄帝灸法。疗中风、眼戴上不能视者。灸第二椎并第五椎上各七壮。一齐下火炷。如半枣核大
。立愈。
x【独圣散】x治诸风膈实。诸痫痰涎津液壅。杂病亦然。
瓜蒂(不拘多少)
上一味。锉如麻豆大。炒令黄为末。量病患新久虚实大小或一钱。或二钱。末用茶一钱。酸齑
汁水一盏。调下。须是病患隔夜不食。晚食服药下吐。再用温齑水投之。○如吐风痫。加半钱全蝎
炒。○如湿肿。加赤小豆末一钱。○如吐虫。加狗油五七点、雄黄末一钱。甚者加芫花末半钱。立
吐其虫出。○凡吐。须天色晴明。阴晦不用。如病卒暴。不拘此法。吐 。辰巳午前为妙。内经曰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
若论四时之气。故仲景大法春宜吐。是天气在上。人气亦在上。一日之气。则寅卯辰时也。故宜早
不宜晚。此药不可常用。大要辨其虚实。实则瓜蒂散。虚则栀子豉汤。腹满加浓朴。不可一概用
之。吐罢。可服降火利气安神定志之剂。此方出气宜保命集。
卷八
中风灸法
属性:风中脉则口眼 斜。中腑则肢体废。中脏则性命危。凡治风莫如续命汤之类。然此可扶持疾病
。要收全功。必须火艾为良。具穴下项。
卷八中风灸法
灸风中脉口眼斜
属性:聪会二穴。在耳微前陷中。张口得之。动脉应手。
颊车二穴。在耳下二韭叶陷者宛宛中。开口得之。
地仓二穴。在侠口吻傍四分。近下有脉微动者是。
凡 向右者。为左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左 陷中二七壮。
凡 向左者。为右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右 陷中二七壮。艾炷大如麦粒。频频灸之。以取尽
风气。口眼正为度。
卷八中风灸法
灸风中腑手足不遂等疾
属性:百会一穴。在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豆许。
发际。是 两耳前两穴。
肩二穴。在肩端两骨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
曲池二穴。在肘外辅屈肘曲骨中。以手拱胸取之。横纹头陷中是。
风市二穴。在膝外两筋间。平立舒下手着腿当中。指头尽陷者宛宛中。
足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 外 两筋间。
绝骨二穴。一名悬钟。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
凡觉手足麻痹或疼痛。良久乃已。此将中腑之候。宜灸此七穴。病在左则灸右。病在右则灸左。如
因循失灸。手足以瘥者。秋觉有此候春灸。春觉有此候者秋灸。以取风气尽。轻安为度。
卷八中风灸法
灸风中脏气塞涎上不语昏危者下火立效
属性:百会一穴如前。
大椎一穴。在顶后第一椎上陷中。
风池二穴。在颞 后发际陷中。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当其中指下陷中者是。
曲池二穴如前。
足三里二穴如前。
间使二穴。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
凡觉心中愦乱。神思不怡。或手足麻痹。此中脏之候也。不问是风与气。可连灸此七穴。但根据次第
自急灸之。可灸各五七壮。日后别灸之。至随年壮止。凡遇春秋二时。可时时灸此七穴。以泄风气
。如素有风人。尤须留意此灸法。可保无虞。此法能灸卒死。医经云。凡人风发。强忍怕痛不肯灸
。忽然卒死。是谓何病。曰风入脏故也。病者不可不知此。予自五月间。口眼 斜。灸百会等三穴
。即止。右手足麻无力。灸百会、发际第七穴。得愈。七月气塞涎上不能语。魂魄飞扬。如坠江湖
中。顷刻欲绝。灸百会、风池等左右颊车二穴。气遂通。吐涎半碗。又下十余行。伏枕半月。遂平
复。自后凡觉神思少异于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