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合以安排工作的方式让别人的老婆来陪酒,哪来的胆量?除了说明他好色,更能说明他是曹操身前的大红人。卫臻是名士之后,当然不会拿老婆作为礼物来为自己升官铺路,他当时当众斥责了夏侯惇这一要求是“非礼之正”。夏侯惇的暴脾气上来了,当即命人把卫臻抓了起来。不久,夏侯惇就放了卫臻,也许他觉得理亏,也许他幼时风烈仗义的一面还未丧失殆尽吧。
从赠送伎乐这件事情上看出曹操已经不仅仅把夏侯惇看成是一个部属,而且还把他看成是一个哥们。对于三国时的曹操来说,敌人到处是,朋友何处觅?幸亏还有夏侯惇!
和曹操是哥们———
219年,曹操在摩陂(今河南省襄城县境内)建行宫,指挥反击关羽的襄樊战役。其间,夏侯惇经常和曹操同乘一辆车巡察,而且还能随便出入曹操的卧房。整个魏国,没有第二个大将和曹操如此亲近。
有一次,曹操就直接说自己和夏侯惇是朋友而不是君臣。当时,曹军诸将都接受的是魏国的官职封号,只有夏侯惇是汉官。这样说来,曹操是魏王,和诸将是君臣关系,和夏侯惇是同僚关系。君臣关系是不平等的,因为臣和君是不能成为朋友的。曹操不让夏侯惇受魏官,很可能是因为不想失去他这个几乎是唯一的朋友。
可是,低调而理智的夏侯惇很明白,曹操已经不是陈留起兵时和自己并肩战斗的战士了,已是实际上的君了,自己必须正视和尊重这一现实。再说,作为曹操的私募军队的骨干,他认为自己更应该拥护曹操的地位。所以,他就给曹操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曹操批示说:“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曹操的意思一言以蔽之:我和你本来是朋友,让你做魏国的臣,让你受委屈。可是,盲夏侯看问题一目了然,他知道人活着必须低调,就坚决请求受封魏国,曹操没办法,就拜他为前将军。也许,夏侯惇德高望重,曹操不好意思主动封他魏国官职,现在他主动提出来,于是半推半就把这个和自己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封成了臣子。
还有一件事,也可以说明夏侯惇与曹操的亲密关系。孙权上书称臣,顺便拍曹操马屁说:“你该做天子了。”应该说,孙权说出了曹操的心里话。可是,一些事情是只可在心里想想而不能说出来的。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号令天下,到头来自己做皇帝,曹操害怕被天下人的口水淹没。所以,他认为孙权是在害他,就说:“孙权这个小家伙,是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烤呢!”孙权拍马屁拍到了驴蹄上。这时,夏侯惇站出来说:“天下人都知道汉朝的运数已尽,就应该有另外一个朝代来代替。从古以来,能为民除害且能让百姓归顺的人,就是百姓的主人。现在你征战三十年,功德显著,就应该顺应民意称帝,还犹豫什么呢?”
看看人家夏侯惇,说话多直接啊。用个贬义词的话,那叫“露骨”。他甚至暗示曹操三十年来一直就想称帝。这可不得了!可是,曹操知道夏侯惇这哥们是为他好,就难得地说了句心里话:如果上天真让我做皇帝,那我就做周文王吧。周文王伐纣,打下了天下,但是自己没称王,他的儿子坐享其成,登上王位,是为周武王。曹操在夏侯惇面前毫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我这么大年纪了,该退休了,就算了,还是让我儿子来做皇帝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对夏侯惇的信任,是“同志的信任”。
问题又来了:“常败”将军夏侯惇何以被曹操如此信任和亲近?
“常败”将军战功伟———
历史上,曹操以知人善任赏罚分明而著称。可是,面对夏侯惇,曹操似乎没体现出应有的风格。这到底是为什么?其实,对待夏侯惇,曹操真正体现了自己的“知人善任,赏罚分明”。
夏侯惇忠诚,可以信;夏侯惇善战,可以任。不以成败论英雄,战争一盘棋,不能计较一子之得失。有时需要舍车保帅,那么这个被舍的车,功劳大焉。很多时候,夏侯惇就是这个车。
我们看看前面所写的夏侯惇的五大糗事:
1.关于做“肉票”。中吕布诈降计,被挟持做人质,从侧面说明了夏侯惇为人坦诚,不谙诡计。夏侯惇一贯是忠于曹操的,但是有一次他却“背叛”了曹操。他和三国时期著名的义士田畴交情甚厚,当时曹操一直想把田畴收归己用,但是田畴誓死不从。后来让夏侯惇去劝田畴,临行前曹操告诉夏侯惇说:你去了以后要动之以情,不要说是我的意思。夏侯惇这哥们却不会欺骗朋友,一见到田畴就说:田先生,我家主公真心请您,您就不能考虑考虑吗?性格决定命运,夏侯惇中诈降计,侧面反映了他敦厚的一面,这也正是曹操重用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关于失濮阳。194年,夏侯惇失濮阳,那是因为曹操东征陶谦,重兵带走,只留给了夏侯惇少量军队,而吕布是举兖州之兵,猛虎难敌群狼啊。何况,夏侯惇是为保护鄄城曹操家眷而主动放弃濮阳的。夏侯惇失了濮阳,却保了鄄城。至于跟随曹操参加夺回濮阳的大战无功而返,那是因为天灾、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现象。这种情况下,除非奥特曼和孙悟空,换了别人,谁也得撤兵。至于被射伤而从此残疾的左眼,更是荣誉的勋章,那是他身先士卒的见证。
3.关于败给高顺。刘备受吕布攻打,求助曹操。曹操派夏侯惇前去,结果败给高顺。曹操救刘备,能山上滚石头———实打实吗?估计曹操没有给夏侯惇多少人马,只是派夏侯惇去当差。夏侯惇和曹操心有灵犀,当时很可能只是象征性地放了几下空箭,然后就说败退了。当然,也许夏侯惇真心想打赢高顺,但是高顺的陷阵营有几个人能确保打得过呢?败给三国知名特种部队高顺陷阵营,不算丢人。
4.关于博望坡中伏。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以为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其实这是哪儿跟哪儿呀!博望坡之战,发生在建安七年,是刘备的杰作,而诸葛亮出山在建安十二年。另外,刘备并非火攻夏侯惇,而是自烧营屯,假装败逃,以引诱曹兵追赶中计。当时,夏侯惇虽然失败,但是有李典救援,刘备很快就撤退了,所以,最终还是曹军胜利。曹兵损失并不大,没有像《三国演义》写的那样“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当时夏侯惇不听李典的劝告,率军追赶刘备,结果中计失利。其实,那时情报工作都不怎么受重视,夏侯惇也没在刘备那里安排人潜伏,情况掌握不了,一看刘备退兵,他就不顾危险而去追赶,这也是求战心切。夏侯惇和曹操从无到有,共同奠基了魏国基业,必须具备海盗性格和探险家气魄才能打开局面。遗憾的是,在风烈之外,夏侯惇缺少谋略。
战争是一盘棋,一步得失是常事。曹操早期的战斗,夏侯惇作用很大,虽有败仗,但是他作为一颗棋子,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种地的功劳可不小———
夏侯惇更大的功劳,不在战场在农田。
张邈叛曹,偌大的兖州,只有鄄城、东阿、范县三座小城还在曹操名下。曹操大军匆忙回到兖州,驻扎在鄄城,人要吃粮,马要喂草,消耗很大。单凭鄄城、东阿、范县三个小地方,又怎能满足供应?祸不单行,这时闹蝗灾,又逢大旱,地里颗粒无收,发生饥荒。这一年,一斛谷子卖到五十万钱还要多。按照汉光武帝时一两银子制钱一千二百算,五十万钱约相当于417两银子,而一斛相当于现代的125斤。也就说,当时三两多银子才能买一斤谷子!当时,中原大地,上演了一幕幕人吃人的惨剧。
失去根据地的曹操,只能打游击。游击战的最大问题向来是军粮问题。当时,因为缺少粮食,曹操被迫解散了一些新招募的士兵和官吏。粮食,已经成了关系曹操势力集团存亡的第一问题。
天要绝曹操。但是夏侯惇在,曹操就绝不了。夏侯惇截断太寿水,人工制造堰塞湖,然后再围湖造田。工地上,彩旗飘飘,将士们干得热火朝天。问:大家怎么如此热情高涨,大家指着不远处一个背着土的人,说:“将军一马当先,我等岂敢懈怠?”夏侯惇的特征很突出,他只有一只眼睛嘛!所以,每个士兵都很容易看到自己的主将正在汗流浃背地背土。
夏侯惇当时是什么官呢?他那时同时担任陈留、济阴两郡太守,还身居军职建武将军。当时曹操也就只是拥有四五个郡的地盘,可却交给了夏侯惇两个郡。平安时做官,权利大于责任;困难时做官,责任大于权利。在曹操最困难的时候,夏侯惇做的官多,大,责任最重。夏侯惇不负使命,身为将军,“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解决了曹军饥荒年月里的吃饭问题,也就解决了曹操势力集团的生存问题。
也许曹操就是从夏侯惇的屯田工作中得到启发,在官渡之战中,他先断了袁绍的粮道,扼住了他的七寸。那时的将军,谁不愿意挺枪跃马,驰骋疆场,斩将立功?那时种稻子又种不成袁隆平,在农田里累死也不如在战场上挨一刀光荣。夏侯惇却能一门心思窝在农田里,看着别人吃着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种的粮食,该需要一种何等的定力呢!
三国时候,军粮问题一直是决定战争走势的首要问题。关羽降服于禁七军,一下子多了三万张嘴,于禁士兵是北方人,饭量又大,关羽很快遇到了军粮荒,就到孙权地盘上去抢割水稻,结果授人以口实,有了夷陵之败,蜀汉从此开始走下坡路。《三国演义》里写诸葛亮六出祁山,其实历史上是二出祁山,四次伐魏。诸葛亮北伐劳而无功,几乎每次都是因为军粮问题而被逼撤兵,他在最后才意识到屯田的重要性,可惜为时已晚。最后一次北伐,他就是在军粮耗尽的情况下死的。曹操集团最终能够做大做强,与曹操一向重视屯田工作是分不开的。曹操为了更好地屯田,还设置了“屯田都尉”这一官职,进行行政的专人管理。而曹操集团的早期,实力不强,屯田工作更显得重要,而曹操早期的屯田工作,主要是夏侯惇带动起来的。
夸张一点说,曹魏的天下,就是靠夏侯惇那时一筐土一筐土背出来的。
魏晋大功臣———
夏侯惇是曹魏集团第一代领导人的二号人物,是魏国王权大厦的最主要奠基人之一。
《三国志》是公认的研究三国历史的最主要的依据。《三国志》的“魏书”部分,第一篇就是《诸夏侯曹传》,主要是为曹营八虎骑立传,而“诸夏侯曹传”第一人,则是夏侯惇。我们可以从此一窥夏侯惇对魏国的作用和在魏国的地位。
194年,夏侯惇被封为高安乡侯。他是曹魏集团除曹操外第一个封侯的人。207年,朝廷(其实就是曹操)记录夏侯惇前前后后的功劳,封邑增至两千五百户。他是曹操时代封邑最多的人。曹操时代,曹操的连襟夏侯渊的封邑为八百户,曹操的堂弟曹仁的封邑为一千五百户,两人封邑之和,还不如夏侯惇一人。
文帝即王位后,拜夏侯惇为三军最高统帅、百官领袖大将军。纵观曹魏集团,文武百官,地位之尊崇,再无第二人。夏侯惇死后,文帝赐谥忠侯。在“天下定,谋臣死”的帝王思维里,又是在生性好疑的曹氏那里落个“忠”的谥号,唯夏侯惇矣。
地位源于实力,实力源于贡献。曹丕做上了皇帝,喝水不忘挖井人,对夏侯惇这个革命前辈感恩戴德。他拜夏侯惇为大将军,可惜几个月后夏侯惇死了。一般老子死后,只能有一人继承爵位。可是,曹丕却一口气把夏侯惇的七子十二孙都封为关内侯,这在魏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四 书香将军
军营有书香———
作为曹魏集团的第一代领导群里的核心人物,夏侯惇不骄不躁。虽然有好色之癖,但是其个性以风烈为主。他虽是军人,可是时时用诗书来浸染峥嵘岁月。这个14岁时替老师出头杀人的将军,虽然早早地封为高安乡侯,但是依然恭恭敬敬地执弟子礼,亲自把老师接到军中。
夏侯惇将军读书,不是为了学历,不是为了晋级,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一种真正的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对知识的向往。他在2世纪,就践行着终身学习的现代理念。戎马倥偬,鞍马劳顿,刀光剑影,尔虞我诈,生死倏忽间,有人马上醉饮琵琶,有人马下博戏聚赌。夏侯惇将军少不了帐下舞美人,但也有红袖添香之雅。夏侯惇的军帐里,书香充盈。无数个夜晚,寂静的军营里,夏侯将军手捧书卷,他以剑挑起灯花,睁大右眼,神情专注,或吟或诵,构成那个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