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世界100位首富人物发迹史 >

第35部分

世界100位首富人物发迹史-第35部分

小说: 世界100位首富人物发迹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是沃尔玛超市连锁店1月份做出的统计报告显示,该公司2001年销售总额达到2200亿美元,创下公司历史纪录,并且超过了上年排名第一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企业在2002年世界500强排名中拔得头筹已成定局。 

  2月底,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2002年全球富豪榜,沃尔顿家族5人的资产总值共上涨了98亿美元,创下1029亿美元的历史纪录,让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财产平分 家人心齐

  沃尔玛的增长速度快得惊人。1995年以前,世界500强里还找不到零售业公司的名字,而现在,零售业巨人沃尔玛已经登上500强榜首。此前,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服务业公司取代制造业公司,名列500强榜首的先例。这当然与沃尔顿家族齐心协力打造沃尔玛息息相关。 

  沃尔顿一家人都是“卖货郎”出身,老沃尔顿先进的经营理念和3个儿子在公司中期发展上进行的技术投资,奠定了沃尔玛今后成功的基础。老沃尔顿1992年离开人世,根据他的遗嘱,沃尔顿家族的5位继承人平分了家产。 

  老沃尔顿的3个儿子——罗宾逊、约翰和吉姆,不仅继承了父亲的财产,还继承了父亲的管理天赋,分别担任了沃尔玛国际连锁超市的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和总裁,将沃尔玛的事业越做越辉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分了家,但他们还是有劲往一处使,沃尔玛的事业蒸蒸日上。 

  老沃尔顿的妻子——海伦·沃尔顿担任了公司的名誉主席,挂着头衔在家里享清福。惟有沃尔顿的女儿、4个孩子中的老大,因为婚姻不顺,独居在得克萨斯州的私家农场里,不问世事。 

  “夫妻小店”借钱起家 

  1918年,萨姆·沃尔顿(SamWalton)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的一个小镇上。萨姆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这使他养成了节俭的习惯。1936年,萨姆进入密苏里大学攻读经济学学士学位,并担任过大学学生会主席。1940年毕业时恰逢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萨姆毅然报名参军,在美国陆军情报部门服役。 

  二战结束后萨姆回到故乡,向岳父借了2万美元,和妻子海伦在纽波特租到几间房子开了一家小店,专卖5至10美分的商品。由于萨姆待人和善,附近的住户都愿意到他店里来买东西。谁知,房东嫉妒萨姆的小生意红红火火,找借口收回了店面。无奈之下,萨姆来到本顿维尔。1962年,他开了一家连锁性质的零售店,取名沃尔玛(Wal-Mart)。 

  “女裤理论” 广开财源 

  萨姆的“薄利多销”政策是沃尔玛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他的“女裤理论”就是对沃尔玛营销策略的最好阐释:女裤的进价08美元,售价12美元。如果降价到1美元,会少赚一半的钱,但却能卖出3倍的货。此外,萨姆开店还坚守着一个信念,“只要商店能够提供最全的商品、最好的服务,顾客就会蜂拥而至”。因此,他向员工提出了两条要求:“太阳下山”和“十英尺态度”。 

  “太阳下山”是指每个员工都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完成自己当天的任务,而且,如果顾客提出要求,也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满足顾客;“十英尺态度”是指,当顾客走进员工所处10英尺的范围内时,员工就必须主动地询问顾客有什么要求,而且说话时必须注视顾客的眼睛。 

  遵循着萨姆·沃尔顿的信念,沃尔玛的连锁店越开越多,1980年,萨姆的资产达到64亿美元。 

  高科技挖潜降价 

  沃尔玛的经营管理者们从不忽视科技的力量,20世纪70年代末,公司就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又花费4亿美元从休斯公司购买了商用卫星,实现全球联网。通过卫星和电脑互联,公司总部可以随时清点任一家连锁店内库存、销售和上架的情况,并通知货车司机最新的路况信息,调整车辆送货的最佳线路。 

  这样,沃尔玛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公司的运输潜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使得沃尔玛超市所售货物在价格上占有绝对优势,成为消费者的最佳选择。 

  全家都是“抠门儿” 

  尽管萨姆成了亿万富翁,但他节俭的习惯却一点也没变。他没购置过豪宅,一直住在本顿维尔,经常开着自己的旧货车进出小镇。镇上的人都知道,萨姆是个“抠门儿”的老头儿,每次理发都只花5美元——当地理发的最低价。但是,这个“小气鬼”却向美国5所大学捐出了数亿美元,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多项奖学金。 

  老沃尔顿的几个儿子也都继承了父亲的节俭。美国大公司一般都有豪华的办公室,现任沃尔玛总裁吉姆·沃尔顿的办公室却只有20平方米,公司董事会主席罗宾逊·沃尔顿的办公室则只有12平方米,而且他们办公室内的陈设也都十分简单,以至于很多人把沃尔玛形容成“穷人”开店“穷人买”。 

  1996年在中国设店

  “节俭”的沃尔玛在短短40年时间内迅速扩张。截至2001年,该公司在海内外共有4249家连锁店(其中国内3144家,国外1105家),它们有折扣商店、购物广场、萨姆会员店、家居商店4种形式,全部由总公司控股,实行直营连锁。1996年,沃尔玛选择了中国深圳,在那里建起了第一家中国沃尔玛分店。2001年底,沃尔玛正式加入北京超市大战的行列。




传媒业头号大亨:罗伯特·默多克
040 传媒业头号大亨——罗伯特·默多克

  他出生在一个小小的农场,他就读于一所国际知名学府。他是普通的办报人,他却是传媒业最大的成功者。他能很勤奋、执著的工作,更能疯狂的购并扩张。在2004年《福布斯》杂志公布的世界富豪排行榜上显示,默多克排行第43位,净资产达78亿美元。作为世界传播业的头号大老板罗伯特·默多克,他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完全可以跟美国总统和摇滚歌星麦当娜相比了。据统计,他的资产高达120亿美元。

  他总是能利用别人口袋里的钱把事办成

  

  默多克1931年3月11日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以南30英里的一个农场。1949年,他进入英国的牛津大学学习。

  这期间,他的父亲已是一个有成就的报人,主办着包括墨尔本的《先驱报》在内的4家报纸。1952年秋,66岁的父亲死于心脏病,他的责任过早地卸在惟一的儿子默多克的肩上。

  默多克返回澳大利亚后,出乎意料地发现父亲的资产竟面临危机。几家报纸在财政上正陷于困境。他说服母亲,保住了两份报纸没有转让。他又到伦敦《每日新闻报》参加了简短的培训。在从英国返回澳大利亚后,刚满22岁的默多克担任了《星期日邮报》和《新闻报》的出版人,那时是1953年,他所在的阿德莱德的人口已接近50万,成为仅次于悉尼和墨尔本的澳大利亚第三大城市。当默多克开始管理《新闻报》时,他发现父亲生前尽管是个天才的记者,却没有多少企业家的经营才能,报纸几乎没有什么盈利。默多克立刻全身心地投入报纸的日常工作:拟定标题,重新安排版式设计,泡在排版、印刷车间,弄得满手油污。默多克工作起来就像发疯了一样,他不顾董事会其他成员或有关编辑的反对,坚持以自己的经营方针干下去。几年之内,他将《星期日邮报》同最大的竞争对手《广告报》合并,并且使《新闻报》大获成功。

  成功使默多克增强了信心,决心扩大战果。他听说珀斯市的《星期日时报》经营不善,陷入困境,便决定兼并它。珀斯市在澳大利亚西海岸,人口35万,从阿德莱德到珀斯乘飞机需6小时。结果,默多克筹措了40万美元兼并了这家报纸。有人感慨地说:“默多克总是能够利用别人口袋里的钱把事办成。”

  默多克锐意创新,他使《星期日时报》脱胎换骨,从标题制作到版面安排都有变化,向珀斯市居民展示出一副色彩丰富、鲜明大胆的全新面目。很快,该报的发行量迅速增加,报社扭亏为盈。

  年轻的出版商默多克迈出了事业成功的第一步,他已经组成了珀斯和阿德莱德两市的小小的报业集团。这时候,他养精蓄锐,又准备向首都悉尼乱糟糟的报业界宣战了,而且他还想挤入激烈竞争的电视业中一试身手。

  电视经营许可证是由澳大利亚广播局管理的。经过一番激烈的政治较量,默多克得到了阿德莱德的TV一9电视台的经营权。一年之内,这家电视台赢得了相当多的利润。

  挑战三巨头 用成功大报为楷模重塑小报

  默多克挑战的目标是悉尼报业的三巨头——帕克、费尔法克斯和诺顿家族。这三个人主宰着悉尼的报业市场,他们的主要报纸有费尔法克斯控制的《太阳晚报》、《先驱早报》,帕克公司的《每日电讯报》和《星期日电讯报》,诺顿的《镜报》由于经营不善,被卖给了费尔法克斯,但是费尔法克斯仍然没有把它办好。费尔法克斯将这个办不好的《镜报》转手卖给了默多克,成交价为400万美元。

  29岁的默多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拼命工作。他以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伦敦的《每日镜报》为楷模,重新塑造悉尼的这张小报。随着《镜报》地位的巩固,默多克又马不停蹄地向新的目标进发,他想创办一份全国性的报纸。那时,澳大利亚的全国整体性意识还比较差。悉尼人口已达200万,而整个澳大利亚也不过刚达到1000万。著名的悉尼歌剧院还在建设中,大都市的表皮下处处透出小市镇的乡土气。所以,创办一份成功的全国性报纸,在大多数办报人心目中只不过是一场梦。梦都在做,但实现却难如登天。

  默多克自有主见。他认为自己已在地理上做到了这一点。他开始卷入政治,决心利用报纸对国家的政策施加更有力的影响。他断定,一份严肃的全国性报纸一定会获得成功。默多克设想它应该是《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一种混合体。经过不懈努力,《澳大利亚人报》诞生了。

  用耸人听闻的报道为契机 巧夺英国第一报

  1968年秋,资产已达500万美元的默多克来到英国,下决心要实现在牛津上学时的诺言:有朝一日把《每日镜报》攫为己有。正当他摩拳擦掌之时,猎物最后又变成了《世界新闻报》。正是这张报纸,使他奠定了在英国出版界的地位,当时其发行额达600万份。

  《世界新闻报》是英国最大的星期日报,属卡尔家庭所有。当时,卡尔是最大的股东,占股32%,紧随其后的是杰克逊,占25%。当杰克逊打算出售股权时,默多克立刻表示感兴趣。

  默多克买下了杰克逊的全部股份。半年后,默多克又在股东会议上迫使卡尔下台,自己登上了主席宝座。

  默多克为了让《世界新闻报》迎合读者口味,大量地采用耸人听闻的报道,这一点越来越受到一些人的批评。但默多克坚持强调,他只能为公众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东西。他的报纸销量猛增而竞争对手一落千丈的事实证明,他的策略行之有效。《世界新闻报》在默多克的主持下起飞了!

  但是,默多克认为《世界新闻报》只是周报,他想在伦敦再买下一份日报,好天天都有事干。但是默多克朝思暮想的《每日镜报》毫无出售的迹象。这时,有一张正走下坡的报纸叫《太阳报》,其发行额由150万份锐减至85万份,这恰巧就给了默多克一个得手的机会。

  默多克获悉死对头马克斯韦尔已跟卖方谈判了,卖方答应以很低的价钱出手。默多克赶紧筹措资金,并使尽种种手段,终于打败了马克斯韦尔,以150万美元的价钱买下了《太阳报》。定金为12万美元,余款分6年付清。

  《太阳报》在默多克的督导下,仅一年便将发行量由80万份提高到200万份,大大冲击了《每日镜报》的市场。如今,《太阳报》已成为世界上赚钱最多的日报之一,它实际上已成为默多克报业帝国的“金牛”,发行量达410万份,超过《每日镜报》整整100万份。

  这是默多克在出版业的最大成功!正是在英国那漂亮的一击,使他创造了亿万美元的股票价值。

  默多克的目光又移向美国,并拟定了进军美国的战略方针。这时,他又买下了澳大利亚悉尼的一家大报——《电讯报》。

  至1973年,默多克已拥有11家杂志、8家报纸,以及几家电视台、广播电台、纸张公司、印刷公司和航运公司,分别分布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70年代初,美国报业进入一个大动荡时期,生产成本暴涨,罢工不断,迫使许多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