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节选 >

第5部分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节选-第5部分

小说: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节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后在这里设立了领事馆,大批的外国侨民涌向这里,最多时达到20多万人。众多的外国侨民,带来了欧洲各国迥异的建筑风格,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十分珍稀的世纪建筑艺术长廊。  侯幼彬:中国近代建筑普遍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新建筑盖起来往往是由于外国在中国搞租界,或者是在中国搞附属地。这批建筑是近代的东西,相对于中国自己原有的、属于农业文明的建筑,这批建筑是工业文明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发展。    

    

  (011页图说)200多年前,这里还仅仅是个捕鱼作业的场所。中东铁路的兴建,给哈尔滨带来了历史机缘,由此奠定了城市的基本格局。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3哈尔滨中央大街(图)

  (012…013)(图说)哈尔滨中央大街  以欧式建筑闻名的步行街——中央大街沐浴在深秋的细雨中。熠熠发光的青石街,承载了这条“哈尔滨第一街”近百年的历史文化印记。  这条熠熠发光的青石街  是亚洲最长的步行街  这条熠熠发光的青石街,是亚洲最长的步行街。最初的中央大街是条土路,路面时常翻浆,泥泞难行。后来,据说是一位武林僧人将数千根二三米长的圆木桩一头削尖,一根根、一排排地沿路钉进土里,上面再敷以碎石,铺上黄沙,才解决了翻浆的问题。  现在的这条大街,是俄国工程师克姆特拉肖克,在1924年5月设计并监工铺设的。每块黄岗岩石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如俄式的小面包,深达半米的石桩埋于地下。这样,彻底解决了路面翻浆的问题。铺设这条路的造价极其昂贵。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约为1美元,当时1美元可是一般寻常人家1个月的饭钱,约1400米长的中央大街,足足用了近10万块方石,真可谓是金子铺成的路!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3修建中东铁路而诞生(图)

  (014…015)哈尔滨是伴随着俄国人修建中东铁路而诞生的,但为什么人们却将这座深受俄罗斯影响的城市,称为“东方巴黎”呢?  侯幼彬:1900年前后,在世界建筑领域正在流行的最时髦的部分,叫做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最先是从比利时开始的,然后再传到法国,法国再传到俄罗斯。俄罗斯把这个东西当作最时髦的东西,把它应用到哈尔滨的建筑上。所以跟哈尔滨有关、跟中东铁路有关的那些早期的建筑工程,几个较大的建筑物,包括当时铁路局的办公楼、哈尔滨火车站等基本上呈现了这个新艺术运动的风格。这样,哈尔滨就突然冒出一批非常新非常时髦的东西,一种跟国际上紧紧接轨的、最新的格调。于是哈尔滨这个城市一开始就非常新。  此刻,欧洲的城市规模及建筑空间已基本定型,而哈尔滨这座正在大兴土木的东方新城,使西方的建筑师们找到了施展的空间。风行于巴黎的新艺术运动,途经俄罗斯传到了远东新都哈尔滨,它改变了中央大街的天际线。  侯幼彬:在法国新艺术运动中,两个城市最集中,巴黎是排第一位的,南希排第二位。哈尔滨盖了这么多新艺术运动的建筑,现在看来,在世界上可以排到第三位。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有它自己的特点。一个特点就是它规模比较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持续的时间很长,法国也好,其他一些国家也好,一般只活动十几年就停止了,但是在哈尔滨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现在最典型的、最突出的一栋建筑就是中央大街上的哈尔滨摄影室。到了20年代还有新艺术运动建筑,是非常罕见的。因此有可能这栋建筑是整个新艺术运动建筑的终结。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3石街的两旁穹窿突起(图)

  (016…017)20世纪初,一场影响了世界建筑的新艺术运动,在中央大街西12道街的路口,徐徐地拉上了帷幕,中央大街也因此成为新艺术运动的绝响。  中央大街与哈尔滨这座城市同龄。它是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而逐渐形成的。石街的旁边,穹窿突起,拱券高窗,一座座风格迥异的欧式建筑,洋溢着浓郁的欧陆文化和异域风情。从16世纪文艺复兴式,到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从18世纪的折衷主义建筑,到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建筑,我们仿佛走进欧洲建筑的艺术长廊。  最早进入哈尔滨的外商——秋林商行,是俄国巨贾伊·雅·秋林所经营的跨国公司。这位俄国商人首先在哈尔滨南岗东大直街修建商行,经营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1914年,秋林来到中央大街,在街的北端设立分行。1919年11月,秋林又迁移到现在的西六道街转角处。他的这幢建筑造型别具特色,是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的典型代表。主体三层,各层间以腰线分割,自下而上窗口逐渐缩小,显现出稳定感。  周立军(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这幢建筑的特点就是它既有古代建筑的那种线角划分,大的分段方式,但是又注入了新的一些特征,最主要的是这些装饰元素。这些窗套的一些细节和窗的形式,这种圆形的窗,这种建筑在纯粹的古典建筑当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另外一个是女儿墙上面的一些装饰,这种细部的装饰形式,垛,还有上面的曲线变化,也是在古典建筑的基础上变化生成的。这种建筑让人感觉比较活跃,而且比较新颖。  (017图说)街景  1904年日俄战争以后,清政府宣布东三省开放,哈尔滨等城市开埠通商。哈尔滨很快成为列强商战的角斗场,30多个国家的10多万侨民接踵而至,纷纷投资办厂或经商牟利。20多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一些大银行、大公司也于此设立分支机构,哈尔滨的人口从日俄战争前的4万,很快激增到32万余。  石街的两旁穹窿突起  一座座风格迥异的欧式建筑,洋溢着浓郁的欧陆文化和异域风情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3在秋林商行的对面(图)

  (018…019)在秋林商行的对面  是这条街的标志性建筑  在秋林商行的对面,是这条街的标志性建筑。它建于1909年2月,原来是日本商人水上俊比左开办的松浦洋行,后来改为俄国侨民会馆,现在是哈尔滨教育书店。它是中央大街最高的老建筑。整个建筑两面临街,入口选在转角处,便于人流的集散。转角处加以强调,屋顶采用孟莎式阁楼,顶端冠戴文艺复兴式穹窿顶。穹顶造型突出,色彩醒目,强调了入口。为适应内部功能的变化,建筑的窗形,自下而上由大变小,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秩序。墙面窗额都做了精致的线脚和浮雕,凸现出光影变幻的艺术效果。  (018页图说)秋林大道  1924年前,随着哈尔滨的开埠通商,迅猛发展,中央大街两侧已是高楼林立。但可以看出,此时的路面仍是以沙石铺筑而成。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3建筑集景(图)

  (020…021)周立军:早期的松浦洋行,是比较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因为这幢建筑上头有很多雕塑,包括人像的雕塑,还有柱式,这种柱式都是很有动感的,雕塑起伏比较大,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巴洛克式的风格。它的特征,一个是柱式比较突出,用柱式作为构图;另外一个表现在它是断三花,这是巴洛克建筑的一种特征;第三个特征是用了一些浮雕,雕刻了一些装饰,这些装饰都非常突出,非常生动,体现了巴洛克式建筑的一种动感,一种力度。  一、二两层为基座层,开设大玻璃窗,突出了商业气氛。上部悬挑的巨型科林斯壁柱,贯通三、四层。窄小的壁柱柱头饰以自由的螺旋曲线,带有“新艺术”特征。最精致的要属窗下圆弧型花萼状阳台,奇异而优美,如盛放的花蕾。主入口上方的两座大理石雕像,是希腊神话中的两个人物,男的叫亚特拉斯,女的叫加里亚契德,他们是擎天之神。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这两座精美的大理石雕像被严重破坏,后来虽经修复,但艺术价值却大打折扣了。整个建筑外观华丽,造型复杂,轮廓丰富,深红色的阁楼层的孟莎式屋顶和形体多变的半圆穹窿,创造了丰富的天际线,成为中央大街最具吸引力的主景,是哈尔滨体量最大的巴洛克式建筑。  周立军:马迭尔宾馆早期是宾馆,是由法国籍的犹太人开设的。这幢建筑是一幢折衷主义式的建筑,它是带有巴洛克和西印度风格的一种建筑形式。  (020…021图说)建筑集景  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各大建筑流派,欧洲最具魅力的近400年文化发展史,在这条近百年历史的繁华街道上汇聚呈现。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3圣·索菲亚教堂夜景(图)

  (022…023)(图说)圣·索菲亚教堂夜景  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透笼街的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是参与中东铁路建设的沙俄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的随军教堂。1923年,圣·索菲亚教堂进行第二次重建,于1932年11月落成。重建后的圣·索菲亚教堂以肃穆凝重、宏伟壮观、典雅脱俗的拜占庭风格展现在人们面前。教堂通高53。35米,建筑面积721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是亚洲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  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的教堂就多达57座。加上中国的庵观寺庙,总共有128座,使哈尔滨成为诸神共聚之地。  马迭尔宾馆  中央大街不可多得的建筑精品  1906年,俄籍犹太人约瑟·开斯普,在此开设了这座豪华宾馆,起名叫马迭尔。史学界有多种推测,一说,马迭尔一词的发音,与英文“mother”相近,这个犹太老头儿,有可能借此表达对自己祖国的怀念。另一说,马迭尔一词也与英文“modern”相近,可能是现代、时髦的意思。不管怎么说,这座时髦的宾馆,都是中央大街不可多得的建筑精品。整座建筑占据了西七至西八道街之间的一个街区,由于占地面积较大,因而平面布局比较舒展自由。  建筑的立面处理相当精彩,其手法主要通过窗、阳台、女儿墙及穹顶等元素体现出来,反映出较强的“新艺术”特征。尤其是窗户造型非常丰富,既有半圆窗、弧形窗、圆形窗和方角窗等不同形式,又有单窗、双窗和三连窗之分,形成美妙的韵律感。  周立军:比如说在女儿墙檐口上面的这种造型,它用的这种曲线,一些装饰线脚,都是比较典型的新艺术建筑的风格。  多姿多彩的女儿墙造型,是这座建筑又一画龙点睛之笔。女儿墙以砖砌体为主,采用柔软、灵活的各种“新艺术”曲线造型,极具气势与动感。整座建筑仿佛具有了生命力一般,飘然欲飞。  阳台是建筑的提神之笔。与中央大街上的许多建筑一样,出挑的阳台常常作入口的雨篷。而屋顶上托起的绿色异形穹顶,轻盈精美,带有少许德国古典穹项的味道,既强调了建筑的转角体量,又成为中央大街重要的景观要素。  周立军:这个建筑在转角处做了一个穹顶。在哈尔滨,特别是在中央大街上,很多建筑都比较强调转角,转角下面是个入口,从建筑构图上,也形成了一个中心。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3燃放的礼花(图)

  (024…025)图说)燃放的礼花  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为了纪念年哈尔滨市人民战胜两次特大洪水和建成市区永久性河堤而修筑的。  步入建筑内部,它的富丽堂皇令人惊叹。室内的墙壁或饰以优雅的壁画,或以镜子贴面;柱端饰有精美的雕刻;黄铜的楼梯栏杆,充满柔媚的线条;还有熠熠生辉的大吊灯、大理石饰面以及精致的饰线,无不透出豪华典雅的气质。  当年那个犹太老头儿,在建造马迭尔宾馆时,一定没有料到,这座建筑会成为中国近代许多重要事件的历史见证。末代皇帝溥仪的身影,冯玉祥将军的骨灰盒,毛泽东的电报,都曾出现在马迭尔宾馆。当年,世界各国的政要名流莅临哈尔滨,几乎无一例外地下榻于此。这座豪华而神秘的欧式建筑,为约瑟·开斯普带来了滚滚红利,但由此也埋下了祸根。  日本侵占哈尔滨时,老开斯普恐怕财产有失,便加入了法国籍,以寻求保护。1933年8月24日午夜,他最心爱的小儿子西蒙·开斯普,一个刚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的钢琴演奏家,在中央大街被绑架了,受日军宪兵指使的匪徒索要30万元赎金未遂,不久西蒙惨遭杀害。这次绑架一直没有破案,成为哈尔滨历史上一个不解之谜。  历史已经成为这条大街的背影,留下的是与阳光一样灿烂的文化,成为这座城市的记忆。  一条陈列着71栋欧式建筑的中央大街,一条浓缩了西方400年建筑文化的史书。  踽踽独行其间,青石的路面仿佛能敲击出历史的回声。  这条被岁月漂洗的石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