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儿科醒 >

第5部分

儿科醒-第5部分

小说: 儿科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羸甚者化灌下。小儿久吐利垂困。药乳皆不入。委顿待尽者。并与数十丸。往往自死得生。 
少与即无益。尝亲见小儿吐利已极。已气绝弃诸地。知其不救。试谩与服之。复活者数人 
。 
硫黄(十两) 
上取精莹者。研碎入罐子。及八分为度。不可满。外用益母草。同井泥捣。因济罐外。 
约浓 
半寸。置平地。以瓦片覆罐口。四面炭五斤拥定。以熟火一斤。自上燃之。候罐子九分赤口 
缝有碧烟。急退火。以润灰三斗覆至冷。剖罐取药。削去沉底滓浊。准前再 。通五 为足 
。(急用可三 止。)药如熟鸡卵气。取并罐埋润地一夜。又以水煮半日。取药。柳木槌研 
细。滴水候扬之无滓。更研令干。每药一两。用蒸饼一两汤释化。同捣丸之。曝干密贮。 
听用。 
大青膏 治伤风痰热发搐。 
天麻 青黛(各一钱) 白附子(煨) 乌蛇(酒浸取肉焙) 蝎尾(各五分) 
天竺黄 麝香(各一字。案古法用一字者。以药堆满钱上之一字也。用二字者同。亦有 
只用半字者。) 
上为末。生蜜丸豆大。每用半粒。薄荷汤化下。 
人参羌活散 治伤风惊热。 
人参 羌活 川芎 白茯苓 柴胡 前胡 独活 桔梗 枳壳 地骨皮 天麻(等分) 甘草(炙减半) 
上用生姜薄荷水煎。治惊热加蝉蜕。 
钓藤饮 治天钓潮热。 
钓藤 人参 犀角屑(各半两) 全蝎 天麻(各二分) 甘草(半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煎。 
消食丸 治乳食过多。胃气不能消化。 
砂仁 陈皮 神曲(炒) 麦芽(炒) 
三棱 蓬术(各半两) 香附(炒一两) 
上为末。神曲。糊丸。麻子大。量儿大小。每服数分。白汤送下。 
柴芍参苓散 治肝胆经分。患天泡等疮。或热毒瘰 之类。 
柴胡 白芍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陈皮 当归(各五分) 丹皮 山栀(炒) 甘草(各三分) 
上每服二钱。水煎。 
柴归饮 治痘疮初起。发热未退。无论是痘是邪。疑似之间。均宜用此平和养营之剂。 
以为 
先着。有毒者可托。有邪者可散。实者不致助邪。虚者不致损气。凡阳明实热邪盛者。宜升 
麻葛根汤。如无实邪。则悉宜用此。增减主之。 
当归(二三钱) 白芍(或生或炒一钱五分) 柴胡(一钱或一钱半) 荆芥穗(一 
钱) 甘草(炙七分或一钱) 
水一钟半煎服。或加生姜三片。血热者加生地。阴虚者加熟地。气虚脉弱者加人参。虚 
寒者 
加炮姜肉桂。火盛者加黄芩。热渴者加干葛。腹痛者加木香砂仁。呕恶者加炮姜陈皮。若治 
麻疹。或以荆芥易干葛。阴寒盛而邪不能解者。加麻黄桂枝。 
辰砂六一散 解烦热。止渴。利小水。 
粉甘草(一两) 桂府滑石(飞六两) 朱砂(三钱) 
上为极细末。量儿大小。每服一二三钱。开水调下。 
犀角地黄汤 治劳心动火。热入血室。吐血衄血。发狂发黄。及小儿疮痘血热等症。 
生地(四钱) 白芍 丹皮 犀角(镑各一钱五分如欲取汗退热必用尖生磨搀入 
上水一钟半。煎八分服。或入桃仁去皮尖七粒。同煎。以治血症。 
七福饮 治气血俱虚而心脾为甚者。 
人参(随宜) 熟地(随宜) 当归(二三钱) 白术(炒一钱五分) 甘草(炙一钱) 枣仁(二钱) 远志(制 
三五分) 
上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或加生姜三五片。 
养心汤 治心血虚怯。惊痫或惊悸怔忡。盗汗无寐。发热烦躁。 
人参 黄 远志 当归 川芎 枣仁 五味子 肉桂 柏子仁 白茯苓 茯神 半夏曲(各三钱) 甘草(炙四 
钱) 
上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 
六气煎 治痘疮气虚。痒 倒陷。寒战切牙。并治男妇阳气虚寒等症。 
黄 (炙) 肉桂 人参 白术(炒) 当归 甘草(炙) 
上分量随宜。水煎。加减照六物煎法详见痘论六物煎下。 
三柴胡饮 凡素禀阴分不足。或肝经血少而偶感风寒者。或感邪不深。可兼补而散者。 
或病后产后感冒。有不得不从解散。而血气虚弱。不能外达者。宜此主之。 
柴胡(二三钱) 白芍(一钱半) 甘草(炙一钱) 陈皮(一钱) 生姜(三五片) 当归(二钱) 
上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如微寒咳呕者。加半夏一二钱。溏泄者。以当归易熟地。 
参附汤 治真阳不足。上气喘急。呃逆自利。脐腹疼痛。手足厥冷。呕恶不食。自汗盗 
汗。气短头晕等症。 
人参 制附子(须参倍于附或等分不拘五钱或一两酌宜) 
姜水煎服。 
参归汤 治心虚血热。自汗盗汗。(一名团参散一名人参汤) 
人参 当归(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用雄猪心一个。切三片。以一片煎汤调服。 
人参建中汤 治虚劳自汗。 
甘草(炙) 桂枝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白芍(六两) 胶饴(一升即麦芽糖) 人参(二两) 
上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入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汉时分量。 
权量与今时不同。酌宜用之可也。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丹溪人参竹沥之法 丹溪云。痉比痫为虚。宜带补多是气虚有火兼痰。用人参竹沥治之 
。不用兼风药。 
人参 竹沥 
上将人参煎汤。入竹沥和服。 
五福饮 凡五脏气血亏损者。此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 
人参(主心) 熟地(主肾俱随宜用) 当归(主肝二三钱) 白术(主肺炒一钱半 
水二钟。煎七分温服。或加生姜三五片。凡治气血俱虚等证。以此为主。或宜温者加 
姜附。宜散者加升麻柴葛。左右逢源。无不可也。 
大营煎 治真阴精血亏损。及妇人经迟血少。腰膝筋骨疼痛。或气血虚寒。心腹疼痛等 
症。 
当归(二三钱或五钱) 熟地(三五七钱) 枸杞(二钱) 甘草(炙一二钱) 
杜仲(二钱) 牛膝(一钱五分) 肉桂(一二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寒滞在经。气血不能流通。筋骨疼痛之甚者。必加制附 
子一 
二钱方效。如带浊腹痛者。加破故纸一钱炒用。如气虚者。加人参白术。中气虚寒呕恶者。 
加炒焦干姜一二钱。 
大补元煎 治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守。危剧等症。此回天赞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 
人参(补气补阳以此为主少则用一二钱多则用一二两) 熟地(补精补阴以此为主少则用 
二三钱多则用二三两) 
山药(炒二钱) 杜仲(二钱) 当归(二三钱若泄泻者去之) 山萸(一钱如畏酸 
吞酸者去之) 枸杞(二三钱) 甘草(炙一二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元阳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姜之类。随宜用之。如 
气分 
偏虚者。加黄 白术。如胃口多滞者不必加。如血滞者加川芎。去山萸。如滑泄者加五味破 
故纸之属。 
十全大补汤 治气血俱虚。恶寒发热。自汗盗汗。肢体困倦。眩晕惊悸。晡热作渴。遗 
精白浊。二便见血。小便短少。便泄闭结。喘咳下坠等症。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甘草(炙减半) 熟地黄 
当归 白芍药(减半) 川芎(照芍药更减一半) 黄 (炙) 肉桂(钱许) 
上水煎温服。 
双金散 治天钓。目久不下。 
蜈蚣(一个。去头足尾。用真酥涂抹。慢火炙黄。置砧子上。面南立。用竹刀子当脊缝 
中亭。 
利作两半个。左边者入一贴子内。为左字。右边者。亦入一贴子内。为右字。不得交错。错 
即大误矣。慎之慎之。) 
麝香(一钱。细研。先将左边者同于乳钵内。研作细末。却入在左字贴内收起。别用乳 
钵。将右边字者。入麝香同研极细。却入右字贴内收。不得相犯。) 
每有病者。眼睛钓上。止见白睛。兼角弓反张。更不能出声者。用细苇筒子。取左字贴 
内药 
少许。吹在左边鼻里。右亦如之。用药不可多。若眼未全下。更添些少。以意量度。其眼随 
手便下即止。 
逍遥散 治肝脾血虚。及郁怒伤肝。少血目暗。发热胁痛等症。 
当归 白芍 白术(炒) 茯苓 甘草(炙) 柴胡(各等分) 
上加煨姜薄荷少许。水煎。 
加味归脾汤 治脾经血虚发热等症。 
人参 黄 (炙) 白术(炒) 茯苓 枣仁(各二钱) 远志 当归(各一钱)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柴 
胡山栀(各一钱) 
水二钟。加圆眼肉七枚。煎七分温服。 
妙香散 治心气不足。惊痫。或精神恍惚。虚烦少寐。盗汗等症。 
辰砂(三钱) 麝香(一钱) 木香(煨二钱五分) 茯苓 山药 茯神 远志 黄 (炙各一两) 桔梗 甘草 人 
参(各五钱) 
上为极细末。每服一钱。温酒或白汤调服。 
补肺散 治肺虚。恶心喘急。久患咳嗽有痰。 
阿胶(一两五钱炒) 鼠粘子(炒) 马兜铃(各五钱) 杏仁(七粒) 糯米(一两) 甘草(三钱) 
上每服二三钱。水煎。 
紫河车丸 治癫痫。 
紫河车(肥大者一具) 人参 当归(二味酌用为末) 
上将河车生研烂。入二药。加糯米粥少许捣。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日进三服。人 
乳化 
下。凡先天不足。后天亏败者。俱可随宜增用药物。照此制服。无不可也。或将河车用酒顿 
熟亦佳。 
消风丸 治风痫。先宜此药。 
胆星(二钱) 羌活 独活 防风 天麻 人参 荆芥 川芎 细辛(各一钱) 
上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丸。薄荷紫苏汤调化下。 
秘旨安神丸(方见热论) 
导赤散(方见实论) 
四君子汤(方见热论) 
五味异功散(方见热论) 
六君子汤(方见寒论) 
附子理阴煎(方见寒论) 
六味回阳饮(方见寒论) 
胃关煎(方见寒论) 
异功散(即五味异功散方见热论) 
地黄丸(方见热论) 
泻青丸(方见实论) 
益黄散(方见寒论) 
惺惺散(方见表论) 
四柴胡饮(方见实论) 
柴胡清肝散(方见热论) 
补中益气汤(方见虚论) 
八珍汤(方见虚论) 





不可饿论第十

属性:内经云。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又曰。人 
以水 
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又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又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又曰。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 
矣。又曰。营气之道。纳谷为实。又曰。脾者。仓廪之官。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又曰。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又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李士材曰 
。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 
犹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愿饮 
食之于人。不綦重欤。岂知近日医流。毋论大人小儿。凡遇发热。不分表里 
虚实。便一概禁绝其饮食。而惟扬属为尤甚。至有饿不死伤寒之说。愚夫愚妇。习焉不察 
。 
至死不悟。嗟乎。胃气者。元气也。饮食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人非饮食。何以生乎。且 
夫风寒外感。未曾传里之时。其邪在表。里本无病。其人自能食。若表不解。邪传入里。其 
人自不能食。方其在表能食之时。医者妄绝其饮食。是先绝其胃气也。胃气一伤。则诸脏无 
所禀气而皆伤矣。诸脏之气皆伤。则正不胜邪。正不胜邪。则无以捍御外侮。势必邪气乘虚 
内陷。而直入堂奥矣。若曰风寒宜饿。试问仲景先生伤寒论第一条。风伤卫。服桂枝汤后。 
令人 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谷气内充。则邪不能入。且俾胃中阳气鼓动。邪自作汗而 
解者。为何说也。况汗生于阴。非饮食无以生阴长阳。所宜禁者。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 
酪 
臭恶等物耳。此或因从前病家。不耐甘淡。仍食粘滑肉面之物。医者不免有勿多食之戒。愚 
者闻之。错会其说。遂至承认袭谬。贻害至今。杀人无已。在大人或可自知饥甚难支。犹可 
追呼索食。在小儿则口不能言。任人布置。势必轻病变重。辗转呻吟。不至饿死不止。伤 
心 
惨目。莫此为甚。间有愈者。亦必羸弱不堪。致使壮者怯而弱者夭。孙真人云。小儿有病。 
宜单乳不哺。足可证今人清饿之谬历览名家所着之书。亦从未有饿之一字。盖人之既长。 
全资谷气以为生。婴孺之时。必赖乳饮以为命。吾今与医家病家约。凡于 
外感之症。毋论大人小儿。若其能食者。不必禁其食。不能食者。当思所以食之。要之能食 
之病。其病必不死。虽弗药可也。不能食之病。除伤食恶食外。医者务求 
其所以而治之。俾其能食。则其病亦自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