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仓鼠劫 作者:常万生 >

第27部分

仓鼠劫 作者:常万生-第27部分

小说: 仓鼠劫 作者:常万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斯道:〃可建三层,每层五丈,周长二百步,台成后在台上祭祀四时神主。〃   
  秦始皇道:〃善!〃   
  姚奢为讨好皇帝揽来这个差事,但真正要付诸实施却犯起愁来。如此浩大的工程,如此紧张的工期,谈何容易?但事已至此,只好硬着头皮承担下来。回到郡衙以后,即以皇帝之命晓谕郡中,广招夫役,加紧营造。起初是一万人,后来增至三万人,琅琊山顿时成了个大工地,白天黑夜一片繁忙。姚奢因在皇帝面前说了大话,一日不敢耽搁,亲自在山上督造,以严厉的刑罚逼迫役工担土搬石。役工苦不堪言,竟有病累而死者。 
  
  台成之日,姚奢穿戴整齐,乐颠颠地向秦始皇报告了这一喜讯,但是,秦始皇却没有当众奖赏他,却又向他交代了一个新的任务:令参加筑台的三万役工举家迁至台下,终生守着这琅琊台。 
  
  姚奢听罢,心中暗自叫苦:高台方毕,又要迁役工于台下,这件事要比筑台难上加难!琅琊山虽多低地,但土质贫瘠,水源不足,役工们谁愿背井离乡搬到这里?若是不能使役工如期迁来,岂不要担当罪名吗? 
  
  姚奢正盘算着,只听秦始皇又道:〃役工迁居台下,可免徭役十二年。你身为郡守要体谅朕之心意,好自为之!〃       
  〃遵旨!〃姚奢一边答应着,一边巴望着秦始皇,盼着他能够给予封赏。这两个月,姚奢实在是太不容易了!然而,秦始皇却只字未提封赏之事,他的心思早用到登台祭神的事上了。 
  
  秦始皇登台这天,天气格外好,万里无云,微风和煦,秦始皇带着近臣拾级而上,径直到达第三层台顶。居高临下,举目东望,只见远处海阔天空,海天一色,十分壮美。秦始皇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海,虽不闻波涛之声,不见海鸟飞翔,但这无边无际的一片蔚蓝仍使他心旷神怡,有关大海的种种神奇的传说也浮上脑际,他不禁脱口惊呼:〃沧海茫茫,壮哉伟哉!〃 
  
  李斯也是头一次见到海。他也被壮阔的大海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想,海为龙的世界,云是鹤的家乡,这一望无际、深不可测的大海中定有蛟龙潜藏,或许此时正穿波峰,越浪谷,遨游其间。他又想到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想到那飘然来去的神仙,顿觉大海太复杂,太神秘,决非凡人所能识。 
  
  李斯正自遐想着,只听秦始皇道:〃快来看,那远方是何城邑?〃   
  李斯等人循声望去,遥见海天相接处隐隐有座城邑,楼阁林立,屋舍栉比,街道纵横交错,并有人影往来,宛若繁华都市。但这都市却是忽隐忽现,云遮雾障,半明半灭,不多时便不见了踪影,仍是一片茫茫苍苍的海天。 
  
  李斯道:〃想来便是蓬莱、方丈、瀛洲海上三大仙山,山上有仙人居住,平日隐于云水间,难得一见,见者必为贵人。今陛下登台望海,三仙山露出身姿,实为祥瑞之兆,陛下必将福如东海,寿比神仙!〃 
  
  听到这样的恭维,秦始皇不胜欣喜,道:〃适才卿之所言,朕也有耳闻。当初,燕国人宋毋忌、羡门子高等人声称有一种成仙之道和人死后尸骨不化升天的法术,燕国、齐国的怪异之士都争相传诵和学习,从齐威王、宣王到燕昭王都相信此类说教,派人到海上寻求这三座仙山,想不到,今日朕却亲见矣!〃 
  
  李斯道:〃据说这三座神山在黄海之中,距离人间并不遥远,只是神仙担心凡人到来,每每唤风将寻仙的船引开。不过,也曾有人到过那里,看到了三山神仙和不死之药。〃   

  〃不死之药?人可得不死吗?〃   
  〃正是。〃李斯道,〃人若服用了这不死之药可长生不老。〃   
  〃如何得到不死之药?若有谁献上此药,朕可保他富甲天下!〃   
  李斯想了想,说:〃此事决非凡人所能,陛下不妨诏令天下,有能入东海寻此药者速来奏报。大王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使天下人结束了战乱之苦,天下人定对陛下敬若神明,皆盼陛下万寿无疆,既闻陛下有召,岂不踊跃效命?〃 
  
  秦始皇道:〃好主意,朕即日便下令求之。〃   
  秦始皇果然很快地下达了求访术士的诏令,并有一个叫徐市的人前来请求允许他斋戒沐浴,与童男童女若干人乘舟入海求仙,秦始皇答应了他,让他带领征发的一千名童男童女乘船入海,但是,徐市带船出海后,却因风势不顺被迫返航,不过,他们仍然向秦始皇报称,他们虽然没有到达仙山,但已远远望到了。秦始皇很失望,但他并未死心,责令徐市随时待命,准备再度入海。当然,这是后话。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琅琊台上。此时秦始皇正举行仪式,祭祀四时之神。祭礼活动隆重肃穆,秦始皇十分虔诚,往日的皇帝威严荡然无存。在他看来,神仙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皇帝只有得到神的护佑,方得圣祚万年,自己虽贵为皇帝,仍不能不礼敬之。 
  
  祭礼仪式结束后,秦始皇又一如既往地让李斯刻石记之,李斯遵旨,著文曰:   
  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欲,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轻易。举措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这又是一篇堪称范本的篆书,这又是一曲绝妙的颂歌!琅琊台刻石至今已余残碑,但碑文八十七字仍清晰可见。它记录着两千多年前琅琊台上这一幕往事,附着一个成仙的梦想和一个臣子的赤诚。 
       
  第十一章秦始皇陵   
  一   
  琅琊郡的三个月给秦始皇的印象太深刻了。特别是那虚无缥缈、若隐若现的海上仙山,更向他展示了一个美不胜收的神仙世界。他渴盼再次见到这仙山,更幻想着成为长生不老的仙人,永远享受上天给予的富贵和权威。 
  
  秦始皇心驰神往于那个高居于世界之上的神仙世界。他坚信人可以得到神的护佑,也可以进入仙的境地,而一旦成仙即可长生不老,福寿永存。出于这样一种心态,他把巡游之路视为祭神求仙之路,每到一地必祭祀山川神祇,或召方士寻访神仙和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平日疑心很大,从不轻信他人之言,但对方士们编造的神奇的谎言却是毫不怀疑。在他看来,方士是神仙的使者,神仙掌管着人世间的一切,主宰着人的吉凶祸福,不可无端怀疑。 
  
  带着对神仙的虔诚和景仰,秦始皇西行来到泗水郡的彭城。因为他听说周朝的一尊巨鼎沉没在泗水中,他要祈祷水神,并将这尊鼎打捞出来。   
  鼎是象征王朝权威的礼器,相传是夏禹王用九州进献的青铜铸成,共九尊。九鼎由夏王朝传到殷王朝,由殷王朝再传到周王朝,秦昭王灭掉西周后,九鼎运往秦都,但有一鼎掉进泗水。九鼎缺一使秦王朝缺少了作为王朝的完备的资格,所以,秦始皇决定捞出此鼎,使之像传国玺那样永传后世。 
  
  为了打捞宝鼎,秦始皇传集了水夫千余人,一连打捞数日,但一无所获。民间传闻:宝鼎在水底找到了,但用绳子往上拉时绳子被龙咬断了,即所谓〃绝鼎系〃。这是件很不吉利的事,秦始皇感到很恼火,怏怏不快地离开彭城。 
  
  接着,秦始皇往西南渡淮水,前往衡山郡和南郡。再泛舟长江,至湘山,祭祀湘君。时逢大风骤起,几不能渡。秦始皇问博士官湘君为何神,博士官回答:听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死后葬在这里。秦始皇因求鼎不得,又于江中遇大风,心中懊恼,一气之下令刑徒千人将湘山上的所有树木都砍光,然后又放了一把火,火光映红了湘山。秦始皇也没有了游兴,取道南郡,驰入武关,回到咸阳。 
  
  李斯随秦始皇这一路巡游可谓劳苦功高。他为秦始皇立了三通〃功德碑〃,用石刻的诏书宣传了兼灭六国的正义性及基本政策;用石刻的颂歌歌颂了秦始皇的赫赫功业,在巡行所过之处产生了巨大的威慑和镇服作用。李斯的小篆书体也因此得以广泛的流传,成为统一文字的范本。通过这次巡游,秦始皇对李斯有了更多的了解,他认识到,李斯不仅博学多才,写得一手好字,而且善筹划,懂谋略,通晓治国之道,是治理国家的难得的人才。所以,秦始皇回到咸阳不久,便交给他一个新的使命:让他兼任骊山寿陵总管,统筹监督寿陵营造。 
  
  秦始皇从即位起,便着手进行陵墓的修筑,陵址选定在骊山北麓,北临渭河,南接骊山,至今已修筑三十余年,动用了数十万刑徒和工匠,每年都要调动大量物资,补充大量人力。秦始皇自恃功高,前无古人,他决心建造一座亘绝古今的巨大陵墓,他生前要无比显赫,死后也要富贵长存。 
  
  据设计,墓高要达四十余丈,周围六百步,墓深要至二重泉水,里面要修建设置百官座次的殿堂,藏满各种珍宝奇巧器物,使皇帝的魂灵仍享受人间的一切。   
  与地下墓室对应,地上还要修筑大规模的寝殿,分〃正寝〃与〃便殿〃。正寝是帝王死后灵魂日常起居饮食的场所,陈置神座、御床、被枕、衣冠及一切宫廷生活用品。寝殿将编制专人,如同侍奉活人一样侍奉,按规定时间整理衣冠、被枕、备具、洗用水,布置妆具,每天按时分四次进奉御膳,每月把正寝内的衣冠抬出来巡游一次,使这宏伟豪华的地下宫殿与地上的宫殿没有差别…… 
  
  秦始皇对〃死后世界〃的安排可谓煞费苦心。秦始皇太怕死了,他挖空心思想摆脱死亡的魔影,一方面不惜一切地寻找长生不死的仙丹妙药,另一方面为自己的魂灵进行安置,以期死后犹生。 
      
  三十多年来,寿陵总管已更换了几个,这次,秦始皇让李斯担此重任是希望能够加快建陵速度,且保证修建得好上加好。   
  李斯既领重任,受宠若惊。他向秦始皇表示,一定不负圣望,为寿陵建造贡献犬马之劳。   
  李斯兼任新职的消息迅速传遍宫廷,朝臣们争相向他祝贺,祝愿他为大秦王朝再建奇功,有人甚至献媚巴结,以期能够得到关照和提携。然而这天,李斯却在自己家中接待了一个令他难堪的不速之客,此人便是他的老朋友尉缭。 
  
  尉缭是在一个阴晦的日子来见李斯的。落座之后,尉缭开门见山地问:〃近闻李兄荣任新职,可得意否?〃   
  李斯道:〃蒙陛下信任,斯深感负荷之重,恐力所不及,还望廷尉多多帮助。〃   
  尉缭笑道:〃兄乐于此事?〃   
  李斯道:〃为臣之要,在乎谨遵圣命,效力而已,何谈乐与不乐?〃   
  尉缭道:〃恕我直言:陛下自从大定天下,渐渐失去了往日的作风。他视百姓为草芥,动辄滥杀无辜。他亲小人,远君子,致使一些热衷于严刑酷罚的狱吏大受宠幸,而真正的良臣贤士却渐被疏远。上卿姚贾不过是摇唇鼓舌之徒,其弟姚奢更是阿谀献媚之辈,但这样的人却青云直上,仕途得意,照此下去,秦廷岂不要忠奸不辨,是非不清?……〃 
  
  李斯闻听,吓得脸色蜡黄,赶忙阻止道:〃廷尉万万不可这样讲,要被灭族的!〃   
  尉缭哈哈大笑,道:〃李兄看来是胆子越来越小了!是官做大了,地位高了吧?富贵功名不过身外之物,生不俱来,死不俱去,何必为功名利禄所累?难怪说官者,管也,不仅是管别人,管属下,自己也把自己管起来,被名缰利索束缚得不敢越雷池一步。事实即是如此,怎不可讲?〃 
  
  李斯一下子噤了声。他胆怯地看了看窗外,窗外无人走动;又谨慎地瞅了瞅房门,房门也紧掩着,这才稍稍平静下来,小声地对尉缭说,〃廷尉万勿介意,我这是为你好……〃  
 
  尉缭道:〃无妨!无妨!我这廷尉虽然有人看得很重,我却视若鸿毛。当初我本不愿在秦为官,是秦王执意将我留下的。我们是私下交谈,并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