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仓鼠劫 作者:常万生 >

第10部分

仓鼠劫 作者:常万生-第10部分

小说: 仓鼠劫 作者:常万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王政立志当一名名副其实的真正能够统御天下的国君。他尝试着独立处理国政,并期盼着迅速走向成熟。   
  这一切,都被善于窥人心事的郎官李斯发现了。他感到,秦王政不像庄襄王那样平庸,浑身上下透着一种非同寻常的王者之风。而他的雄健、英武、果决更非一般人所具备。李斯断定,秦王政定能干一番大事业,说不定会成为威震诸侯的雄主。这样想着,李斯对吕不韦的敬仰和崇拜渐渐转移到秦王政身上,他决计尽一切努力向秦王政靠近,让秦王政尽早地发现他、重视他。 
  
  李斯谨小慎微且殷勤备至地履行着他的职责。守卫殿门时,他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仪表和姿态,每当秦王政出入,他总要把身子挺得溜直,用敬仰的目光向秦王政行注目礼并目送着秦王政远去,直至在视野中消逝。有一次,一只黄蜂落在他持戟的手上,狠狠地蜇了他一下,此时正赶上秦王政经过,他强忍住疼痛,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用力将手中的戟握住。秦王政偶然一侧脸时发现了他,见他额头上渗出豆粒大的汗珠,赞许似的微微一笑。李斯受宠若惊,顿觉一股热流涌遍全身,手上的疼痛也抛到九霄云外,待秦王政走远,他才低头看了看已经红肿的手背。他不感到疼痛,心中反而充满了幸福。他甚至感激那只黄蜂,因为有了它的这一蜇,才招来秦王政那永难忘怀的微笑。 
  
  李斯侍候秦王政的车骑也十分尽心。这天,秦王政要乘车出宫郊游,李斯和其他郎官、侍卫老早就将车马准备好了。使李斯倍感荣幸的是,应有司的安排,他也作为随行者之一,陪同秦王政郊游。车子到了郊外,秦王政要下车步行,观赏郊外景色,李斯便紧跟在他的身后,寻找机会和他说话。他想了好多话题,却始终无法开口。他的地位太卑微了,怎能主动和堂堂的国君说话? 
  
  李斯正在犯愁,忽听秦王政面对一望无际的旷野有感而发:〃天地悠悠,何其大也!〃   
  李斯马上用《 诗经 》中的一句话应和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秦王政一怔,回过头问:〃你是何人?〃   
  李斯努力地镇定着自己的情绪,说:〃郎官李斯,专门侍奉大王的。〃   
  〃你方才说什么?〃   
  〃小人是说,这天下是大王一个人的,大王的权力是上天所授,天下的百姓都是大王的臣民。〃   
  秦王政素好虚荣,好大喜功,听到李斯的赞美,脸上挂满了笑容。   
  〃你任郎官多久了?〃   
  〃一年。〃   
  〃一年了?寡人怎么没见过你?〃   
  李斯一听这话,有点泄气。原来,秦王一直没注意过自己!那次挨蜂蜇,秦王那微笑的一顾原来是在无意之中的!可是,李斯又是极会见风转舵、见机生情的,他赶忙回答道:  
 
  〃小人整日在大王左右,大王日理万机,胸怀国事,无暇他顾。况且,大王的臣仆成千上万,怎会都记得?〃   
  秦王政觉得这个郎官很精明,便打听他的来历,李斯便将他从师荀卿、在吕相国门下当舍人的经历简而明之地作了禀报。   
  秦王政一听李斯曾从师于荀卿,问道:〃看来,你也是名师之徒了。听说荀卿颇知帝王之术,你既然曾经入其门下,有何见地?〃   
  李斯巴不得秦王政这样发问,成竹在胸地说:〃帝王之术不过是一个〃一〃字。〃   
  〃此话怎讲?〃   
  〃军必有将,国必有君,天下必有天子,皆因要统一军令、统一政令。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当今诸侯分立,战祸连年,民不聊生,是为乱世。久乱必治,久分必合,天下归一,势在必然。秦国有兵革之强,物产之富,理应统一天下,结束分裂。诸侯合而归一,天下方能大治。就像大王所乘的驷马车,如果让四个驭者人操一策,恐怕连王宫的大门也出不去。只有一人驭驷马,才会使驭马统一步调,顺利前行,是所谓〃执一而万物治〃……〃 
  
  秦王政听罢,大喜道:〃我秦国真个是人才济济,连小小的郎官也能出语不凡!〃   
  秦王政这句夸奖的话使李斯觉得像是被针刺了一下:自己的官职确实太小了。人微而言轻,秦王是不大会看得起他这个〃小小的郎官〃的。但他也感到欣慰:今天,他这个〃小小的郎官〃毕竟在秦王面前表现了一番,而且多少在秦王心目中留下了一点印记。这,难道不是他渴盼久已的吗? 
        
  李斯并不气馁,他决心让秦王心中的这个印象进一步深化,让自己的名字和才学得到秦王的赏识。郊游归来后,李斯连夜写了一道奏疏,并于第二天上午亲自交到秦王手上。   

  这道奏疏是关于并吞六国、统一天下的建议,内中写道:   
  〃小人之过是不知时局之微妙,成大功者则善于捕捉时机。昔日秦穆公虽然称霸诸侯,却无法实现东向并吞六国的宏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诸侯尚多,周天子的德望还未完全衰落,所以尽管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这五个霸主一个接一个地兴起,相继推尊东周王室,但从秦孝公以后,周朝衰微,诸侯兼并,关东广大地区只剩下六国。秦国商鞅变法,国势强大,逐渐征服六国,迄今已有六世。现在诸侯都被秦国征服,好像直接隶属于秦国的郡县一样。以秦国国势的强盛,加上大王的贤明,消灭诸侯就像炊妇扫除灶上的尘垢一样轻而易举。建立帝王的业绩,完成天下统一,这是万世难逢的唯一时机!现在如果疏忽怠惰不赶快抓紧行动,诸侯的实力必然渐次得到恢复,到那时,大王纵然贤如黄帝,也将无能为力。〃 
  
  秦王政读罢这道上书,十分震惊。又联想到李斯在郊游时那番惊人之谈,越发感到李斯决非寻常之辈。更重要的是,李斯所谈正是秦王政和大臣们久议不决的问题,其见解也和秦王政的见解相吻合。秦王政如获知音,如得良才,当即下达诏令:任命李斯为长史,参与基本国策的讨论。 
  
  李斯成功了。直到现在,李斯才觉得稍稍挺起了腰身。当然,他决不满足于此,他期待着更高的升迁。   
  三   
  自打赵、韩、魏、卫、楚五国合纵攻秦之后,吕不韦一直对那次合纵的发起国赵国耿耿于怀。他要进行报复,给赵国点颜色看看。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吕不韦派将军蒙骜与张唐率兵五万攻打赵国。三天后,又让秦王弟弟长安君成?同将军桓?率兵继之。李斯得知这一消息,向吕不韦进言道:〃长安君年仅十七岁,阅历甚浅,难为大将,相国如此安排恐有不当吧!〃 
  
  吕不韦不以为然地一笑:〃成?虽然年少,但并非不知兵事,我自有算计,不必多虑!〃   
  吕不韦说这番话时语气十分肯定。李斯暗想:吕不韦素来办事稳妥,用人谨慎,难道他是想让长安君建立功业?但疆场上刀枪如林,险象环生,倘有不测,岂不是事与愿违吗?况且,桓?的领兵作战能力远在老将蒙骜之下,为何不让长安君作蒙骜的副将? 
  
  李斯越想越疑惑,但又不敢深问。因为吕不韦权高势大,且颇有心计,他可以把你举到天上,也可以将你踩到地下,万万得罪不得。这样想着,李斯不再劝阻,听之任之。   
  李斯的适可而止可谓能识时务。这件事确实不便多问,因为这属于吕不韦心底的秘密,而城府很深的吕不韦一向是秘藏心中事,他人很难窥知底细。   
  长安君率兵出发了。看到咸阳百姓站立在街道两旁围观,他十分得意,神气十足,仿佛攻赵的胜利唾手可得,不日即可凯旋回都。   
  吕不韦也步出舍门为成?送行,并反复叮嘱他小心行事,力争万无一失。成?很是感激,表示决不辜负仲父的厚望。   
  然而,吕不韦哪里是希望成?建立功业?他是想让这位不知兵事的少年皇子战死疆场,用赵国人的手将怨敌剪除。这是因为,成?是庄襄王子楚的血脉,而秦王政才是他吕不韦的骨血。吕不韦将秦国的强盛和秦王政的王位看得至关重要,他不能容许成?这一潜在的威胁存在下去,他需要的是一个由吕氏子孙当政的强大的秦国。 
  
  对吕不韦的心计,长安君成?一无所知。他对吕不韦只有信任和感激。但当兵至赵国的屯留,听到主将桓?的一席秘谈之后,他对吕不韦其人的看法却发生了前后迥异的变化。  
 
  这是在到达屯留的那天晚上,桓?在营帐中与成?聚饮。席间,桓?诡秘地向成?讲述了赵太后先与吕不韦交合怀上秦王政之后,嫁给庄襄王的往事,挑唆说:〃今王并非先王骨血,而是吕氏之子。殿下乃先王嫡亲的儿子,怎可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的江山祖业拱手送与他人?吕不韦此次令殿下带兵伐赵,分明是别有用心。他们夫妻父子俱是一家,独将殿下排挤在外,莫如趁着兵权在握,传檄天下,将事实真相公布于众,号召国人共同讨伐吕氏父子,夺回嬴氏天下,继承先王大位!〃 
      
  桓?对宫中秘事不过是道听途说,只因他看不起吕不韦的为人,且为成?不平,才向他说了这么一番话。成?年少气盛,对此深信不疑,勃然大怒道:〃我身为先王嫡子,怎能屈居贾人子之下?我誓死也要夺回嬴氏江山,请将军助我!〃 
  
  桓?道:〃既然殿下主意已定,?自当效力,万死不辞!〃   
  当即,他们草拟了檄文,将吕不韦的罪状张布天下。   
  秦王政见到檄文,怒不可遏,急令王翦率兵前往讨伐。成、?的军队哪里能抵挡住王翦的劲旅?交战不久就一败涂地,桓?逃匿,不知去向,长安君被俘押解到咸阳。太后得知自己的儿子反叛获罪,惊骇万状,亲自拔下头上的簪子代长安君请罪,哀求秦王免其一死,并请吕不韦为成?说情。吕不韦早就想除掉成?,如今成?发布檄文揭露他的隐秘,吕不韦岂能让他活命?但碍着太后的情面,加之又有旧情,便在口头上答应下来。但当他见到秦王政时,却怂恿秦王政赶紧除掉成?,以绝后患。秦王政遂命令王翦将成?斩首,成?闻讯,自缢身死。 
  
  秦王政平息了成?之乱,标志着他已经走向成熟。至于檄文中关于母后与吕不韦私通之事,秦王政虽不敢全信,但心里却是疙疙瘩瘩的,并对〃仲父〃吕不韦开始产生憎恶,往昔那个辅国权相的形象越来越模糊了。 
  
  成?之乱及其平息也给李斯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在李斯的心目中,宽容、大度、纳谏、任贤的吕不韦消失了,取而代之是一个诡计多谋、狭窄残忍的吕不韦,一个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吕不韦。同时他也预感到,随着秦王政的一天天长大和吕不韦与赵太后秘事的暴露,吕不韦与秦王政的矛盾已在所难免,而且极有可能演化为你死我活的争斗,吕不韦辅国权相的宝座迟早要像冰山那样在春日的阳光下消融、崩塌。 
  
  这是一种极大的危险!因为李斯一直供职于吕不韦门下,受到他的器重和举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想到这一层,李斯决心尽快淡漠与吕不韦的关系,避免可能招致的灾祸。同时,为了梦中的那帧美丽的风景,他必须在秦王政心目中建立起牢固的信任。 
  
  李斯知道,走向成熟的秦王正将统一天下放在心上,并矢志完成这一前无古人的事业,若想取悦于秦王,莫过于向他进献统一大计,帮助他进行平灭六国的谋划。于是,他觐见秦王,问道:〃当今六国衰微,秦国独强,大王难道不想兼并诸侯、建成帝业吗?〃 
  
  秦王政不假思索地说:〃李长史难道又有什么高见?〃   
  李斯道:〃并灭六国,时不我待。小臣以为,可暗中派遣谋士,各带金玉宝物去游说诸侯,贿赂收买各诸侯国的权臣显贵,乘势而攻之。〃   
  秦王政想了想,说道:〃谋士游说,金玉收买,似乎可奏效,但各国也不乏忠良之臣,未必可用金玉打动。〃   
  李斯道:〃大王多虑了。趋利避害乃人之天性,谁不喜欢钱财呢?况且,当今天下,各国强弱显而易见,利害祸福一目了然。古往今来虽不乏忠心效主之臣,但见利而动者也大有人在,只要贿以重金,就是铁打的江山也能让他变个样!退一步讲,如果此计不成,可派刺客潜入,暗杀其权臣,摧毁其栋梁!〃 
  
  秦王很赞同李斯的计谋,却故意问道:〃难道金玉宝物能比得上我十万大军吗?〃   
  李斯道:〃兵马之威固然可以摧枯拉朽,但金玉之力也决不可低估。当年夫差攻越,勾践被吴军围困。大夫文种建议用宝器美女买通吴国太宰伯嚭,勾践从其计,伯嚭果然倾向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