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上册)-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人长戚戚”
,小人心里是永远有事情的,慢慢就变成狭心症了——这是笑话,借用生理的病名,来形容心理上的病态,小人永远是蹩住的,不是觉得某人对自己不起,就是觉得这个社会不对,再不然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 我们都犯了这个毛病,有时候:“唉!这个社会没得搞的。”言外之意,我自己是了不起,而这个社会是混蛋。 这也是“长戚戚”的一种心理病。 心里忧愁、烦闷、痛苦。 所以这两句,可以作座右铭,贴在桌旁,随时注意自励,养成坦荡荡的胸襟。跟着就说孔子个人的君子风范: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这是弟子们记载孔子的学问修养,表达在外面的神态。第一是温和的。 对任何人都亲切温和,但也很严肃,在温和中又使人不敢随便。 第二是威而不猛。 说到威,一般人的印象是摆起那种凶狠的架子,这样并不是威。 真正的威是内心道德的修养,坦荡荡的修养到达了,就自然有威。 尽管是煦和如春风,而在别人眼中,仍然是不可随便侵犯的。 不猛是不凶暴。 如舞台上的山大王,在锣鼓声中一下窜出来,一副凶暴的样子,那就是猛。 第三是恭而安。 孔子对任何事,任何人非常恭敬,也很安详;也就是既恭敬而又活泼不呆板。 第三点也等于第一篇《学而》的注解。 学问好的人,内心的修养表达在外面的,就是这样的情形,而以孔子来作为榜样,用白话翻译过来就是有庄严的温和,有自然的威仪而并不凶狠,
407
493论 语 别 裁
永远是那样安详而恭敬的神态。
408
泰 伯 第 八593
泰伯第八
薄帝王而不为
《泰伯》第八这一篇,等于是第二篇《为政》的个人学问修养的引伸注解。 第八篇的题目《泰伯》,也就是这一篇里所记载的,孔子经常标榜的圣人——吴泰伯。泰伯是什么人呢?我们现在说中国文化,如果严格地说应该是周代文化。 是周公把过去的中国文化,集其大成;而孔子是将周公集其大成的中国文化加以整理。所以中国文化,也就是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所传承的文化总称。讲到中国的文化历史,就联想起一本有关中国历史哲学的书,在清代是禁书,但是我们还是把它保存了下来,也许大家没有看过。 贾应宠(字凫西,是明崇祯末年人)写的《木皮散客鼓词》,是用歌谣的体裁,以弹唱的方式来叙述我国历史。 这本书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作品,其中充满了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也包含着高深的历史哲学意味及文学境界。讲中国的历史哲学,以朝代来计算,春秋、战国这两个时代,还是属于周朝的。 周朝统治天下约八百年,汉朝约四百年,唐
409
693论 语 别 裁
代约三百年,元朝八十多年。 明朝约三百多年,清朝统治也两百多年。 说乱世,魏晋南北朝乱了两百多年。 其中历史最长的朝代,源远流长的是周朝有八百年。民间的小说上说,姜太公八十岁遇文王。 要知道周武王比姜太公只不过小几岁,当年跟周武王统一中国的都八、九十岁了。 当时的文化,老成谋国,越老成经验越丰富、越稳重,和今天情形大有出入。 不过这个出入不必去担心,时代在变,历史也在轮转返复,将来会恢复敬老尊贤也不一定。因为年轻人有冲劲,却没有高度智慧与经验,而老年人冲劲又太小。 两人一配合就完整了,不能偏向的。 小说上说姜太公八十遇文王,老先生还摆架子,不肯出来。 结果由文王推车,推了八百步推不动了,姜太公就说保佑他的子孙八百年天下。这是小说写的,但代表了一种思想。 把神话的、小说的外衣剥了以后,真的思想就出来了。 这是小说家和民间文学的一种手法。周朝能统治天下长达八百年,真不简单,历史上写他祖德深厚——所谓祖德,不是迷信,而是说他祖先开始,历代培养历史的根基。 要培养历史的根基,是不容易的。 我们再看秦始皇统一天下,他也是祖宗好几代培养下来的。 不过秦国走的路子,比不上周朝。 周代一开始就走道德的路子;秦国的祖先一开始就以法治为基础。 周以道德为基础,就是德治、礼治。 在教育文化这一方面,秦的法治也培养了好几代,两三百年以后,才有秦始皇这个结果。 周代的祖先,到周文王不是结果,到周武王统一天下才是结果。 泰伯是个什么人呢?是周文王的大伯父,周武王的大伯公。 周文王的祖父为
410
泰 伯 第 八793
大王。 大王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为泰伯,次子名虞仲,第三子名季历。 季历的长子就是周文王,名姬昌。 大王当时看到殷商已经快完了,政治太糟糕了,有意革命。 照中国古代的规矩,大王一定是传位给长子泰伯。 大王就告诉泰伯好好努力,将来可以把殷商腐败的政治推翻。 但是泰伯依照传统的观念,认为殷商的政治尽管败坏,而周终归是殷商的诸侯,不应该去推翻它。对于他父亲大王这个思想,在家族中为孝道,不能不听你亲的话;为天下的公道,则碍难听父亲的话;处于两难之间。 泰伯于思想、见解、学问、道德,没有不好的地方,却难于接受大王的想法。大王看到第三个儿子季历的长子——就是周文王,认为他将来会有办法,将来可以统一中国。 所以大王认为,泰伯既然这样清高——他当然不能说大儿子不对,泰伯是对的,他也欣赏大儿子——只好将位子传给三子季历。古代宗法社会,有长兄在,传位给小儿子是不可以的。 泰伯处在这种左右为难的状况中,知道了父亲的意思以后,于是自己逃掉了,不愿当帝王。所以后来大王传位给季历,季历死了传给周文王。一代一代都是道德的政治。 后来周文王受冤枉坐牢,他并没有起来革命。 到了武王的时候,才和姜太公起来革命,推翻殷商。这样几代下来,数百年间,周朝的德政已深入人心。我们古代就讲立德立功,后来佛教引用,称为功德,是功与德联合起来用。 一个道德行为,使全国的人都受到恩惠——政治上的恩惠、公的恩惠、私的恩惠、加上对社会的功劳,合起来为功德。 周朝就做到了这一步。但是泰伯归隐了,逃到南方,就是后来的江苏。 在古代,
411
893论 语 别 裁
这些地方都是蛮荒之地,没有开发、没有文化。 所以他一逃就逃到这最野蛮的地方。 后来他的子孙落籍了,就是在南方的吴国。 春秋战国时吴国,就是他的后代。 最初是武王统一天下以后,才把泰伯这一支宗族清理出来,封为吴国。 在周武王没有封他以前,泰伯连王侯都不当。以现代的话来说,为了正义,为了信仰,帝王可以不当,人格不能有损,真理的思想不能动摇,因此走掉。 我们有时说“连皇帝都不想当!”
那是吹牛,没有机会而已。 给你当也当不好,除非在电影上、电视上,演戏当当还可以,真给你上去,不把你吓昏了,就被你弄坏了,那不行的。 泰伯是真的有帝王可做而不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孔子思想中最推崇这种人,并不把功名富贵放在第一位;把真理、道德放在第一位。 穷死饿死,那是另外的问题,并不在乎。 所以孔子最尊重的人是泰伯、伯夷、叔齐等人。 这一篇开头就讲泰伯。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这是引用孔子平常讲的话,当作这一篇的第一节。 孔子说,如果讲人生的道德——公德,政治的道德;私德,个人的道德——像泰伯这个人,随便公私两方面的道德、修养都到了最高点。 他三次推让天下,最后还是逃掉。 后世的老百姓,不晓得历史上这件事。 这事后来流传下来,完全靠《左传》详细的记载。 而他自己帝王都不要作,当然更不会要一个虚名,让老百姓去称道他了。 所以孔子特别尊重他。 这也就是中国后来所讲的道家思想(我们前面曾提过,在当时是
412
泰 伯 第 八993
儒道不分的)。
一个人道德修养,真要做到“君子坦荡荡”
,必须修养到什么程度呢?要做到“弃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将相而不为。”
把皇帝的位置丢掉像丢掉破鞋子一样:为了道德,为了自己终身的信仰,人格的建立,皇帝可以不当,出将入相富贵功名可以不要。 孔子所标榜的人格的修养,到了这地步,那自然会真正“坦荡荡”。也是前面提到过的,人有所求则不刚。曾子也说:“求于人者畏于人。”
对人有所要求,就会怕人。如向人借钱,总是畏畏缩缩的。 求是很痛苦的。 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所以要做到“君子坦荡荡”
,养成“弃天下如敝屣”
,然后可以担当天下大任了。 因为担当这个职务的时候,并不以个人当帝王将相为荣耀,硬是视为一个重任到了身上来,不能不尽心力。 但隋炀帝另有一种狂妄的说法,他说:“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迫人来。”
能说这种狂妄的话,自有他的气魄。 这是反派的。 到他自己晓得快要失败了,被困江都的时刻,对着镜子,拍拍自己的后脑:“好头颅,谁能砍之?”后来果然被老百姓杀掉了。 这是反面的,不是道德的思想。 但是我们引用他的话,当“谁知富贵迫人来”的时候,能不被富贵所迷惑的就是泰伯。
贵为天子而友布衣
下面是孔子说明人生修养的境界。
413
04论 语 别 裁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这一节我们要深入研究,意义包括很多。 大而言之,就是政治领导哲学;小而言之,是个人的人生修养道理。 恭就是恭敬。 有的人天生就是态度拘谨,对人对事很恭敬;有的人生来就昂头翘首,蛮不服气的样子。 有的长官对这种人的印象很坏,其实大可不必,这种态度,是他的秉赋,他内心并不一定这样。 所以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不要随便被外在的态度左右,尽量要客观。 孔子所说的恭而无礼,这个礼不是指礼貌,是指礼的精神、思想文化的内涵。 所以不要认为态度上恭敬就是道德,如果有恭敬态度而没有礼的内涵则“劳”。换句话说,外型礼貌固然重要,如果内在没有礼的精神,碰到人一味的礼貌,则很辛苦、很不安详。“慎而无礼则葸”
,有些人做事很谨慎,非常小心。 小心固然好,过分的小心就变成无能、窝囊,什么都不敢动手了。 我们土话说“树叶掉下来怕打破头”
,确有这种人。“勇而无礼则乱”
,有些人有勇气、有冲劲,容易下决心,有事情就干了,这就是勇。如果内在没有好的修养,就容易出乱子,把事情搞坏。“直而无礼则绞”
,有些人个性直率、坦白,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当长官的或当长辈的,有时候遇到这种人,实在难受,常叫你下不了台。 老实说这种阳性人,心地非常好,很坦诚。 但是学问上要经过磨练、修养,否则就绞,绞得太过分了就断,误了事情。 这四点:恭、慎、勇、直,都是人的美德,很好
414
泰 伯 第 八104
的四种个性。 但必须要经过文化教育来中和它,不得中和就成为偏激了,这四点也成了大毛病,并不一定对。 太恭敬了,变成劳。 我们中国人说:“礼多必诈”
,像王莽就很多礼。 太谨慎了变成窝囊。 太勇敢了,容易决断,成为冲动,有时误了事情。 太直了,有时不但不能成事,反而偾事。 项羽的个性就是太勇太直这两个反面的缺点。 清代诗人王昙说他“误读兵书负项梁”
,很有道理。 所以教育文化,非常重要,自己要晓得中和。 懂得了这四点,就是每一个人反省自己个性的标准。孔子接着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我们中国人讲孝道,如果对于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朋友都没有感情,亲情不笃,而要他爱天下,爱国家、爱社会,那是空洞的口号,是不可能的。说他真的有爱心,他连父母、兄弟、姊妹、朋友都没有爱过,怎会爱天下、国家、社会?或者说私事不爱而爱公众,事实上没有这回事。 爱天下国家,就是爱父母兄弟的发挥。 所以说笃于亲者,不怕人自私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儒家讲爱是由近处逐渐向外扩充的,所以先笃于亲,然后民兴于仁。 从亲亲之义出发,整个风气就是仁爱,人人都会相爱。下面“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故旧有两个意义。 过去的解释是老朋友、老前辈。像古人说的“念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