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帝国崛起-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点虽然对于张野有利,因为罢官在家的袁世凯,只能想尽了心思的继续保住北洋新军不被他人抢走,却没有精力继续去扩军。
而这,就给了张野拉开双方差距的机会以及时间。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战败,就意味着要签订辱国条约,清廷现在都还欠着日本人大笔的赔款呢,那些钱足够买上一百多艘军舰,清廷是宁可赔钱,也不愿把钱花在军队身上。
而这一次,若是在签订点什么条约的话,那就有点太说不过去了。一份条约还未还完欠款,就再加上一份,哪怕是华夏最繁盛的年代也承受不起呐。
张野心中无奈,只能暗道:‘看来得加把劲儿了,赶紧推翻清朝,废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尽可能的保住这个国家的底子。’
至于让张野直接出兵去跟日本人对抗,想都别想。张野又不是傻子,况且现在他是叛军,哪有叛军去帮着官府打仗,打完了再让官府反过来收拾自己的呢?要打也是推翻满清之后再去打,那样好坏结果都是自己的,谁也别想说什么。
“分地的事情抓紧去办,招募一些工作组,由工作组负责主要的分地,派出部分士兵协助工作组分地,第一批完成之后部队全部撤回,不在大范围的参与分地。接下来将会是狂风暴雨,我们得做好准备了才行呐。”
张野叹了口气,吩咐道。
现在也只能是这样了,对于清廷来说,已经是内忧外患,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了。若是一个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导致清王朝的坍塌。
此时没有八国联军,没有攻入京城,但情况却也比八国联军好不到哪去,甚至更恶略一些。
山东有大量的德军和张野的复汉军,东北又有大量的日军,广东等地英法两军也是蠢蠢欲动,美国人也在盯着远东地区,保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突然上来咬上一口。
“行,我现在就去安排,明天一早就把这事给落实了,争取后天就让工作组参与进去,一周之内把工作全面移交给工作组。”
杨军威应声道。
事情似乎真的到了紧要关头,杨军威也看到了这一点。袁世凯战败,这事说大不大,但却绝对不小。
其实这只不过是一次普通的战斗,根本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可最终还是出问题了。而这问题所在便出在袁世凯以及他手下军队的身上。
北洋陆军,这是即甲午之后,清廷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才组建起来的新式陆军,按照编练章程,现在也差不多该是训练完了,即便没有,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而这一次当日本人卷土重来的时候,慈禧第一时间便想到了袁世凯,甚至不惜放松对张野的围剿,也要把袁世凯给调到东北。
除了东北是满人的老家以外,还有就是她要检验一下北洋陆军的战斗力,看看是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强大。
结果很让人失望,袁世凯的出马,只换来了日军伤亡人员的增加,并没有改变战斗的结果。战败,仍旧笼罩在满清的头顶。
虽然这支军队比起之前吴大澂所带领的那支军队要强大的多,精神面貌也要好的多,甚至连日本人也不敢大意,必须要小心翼翼的去应对。
可结果就是结果,战败了就是意味着你不行。朝廷是不会看战斗过程的,他们只在乎结果。胜利了,说明我们的改革是有效的,失败了,则说明这支军队不值当花这么多钱。
一夜无话,次日一早,张野急匆匆的再次返回了沂蒙山。
这次回去,除了要检验步枪的试枪进展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敦促德国技工加快生产速度。
原本在京城大营的一套生产设备在一个月前被运了过来。因为全程都是由德国人出面,甚至连一个清朝人都没有,所以清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把设备给运走,却不敢阻拦一下。
而为此,张野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二十万马克的运费以及人工费用。现在机枪以及火炮的生产已经重新开始,但因为人员问题,产量并不高,大多数缓解都是由德国人亲自操作。步枪方面同样是因为人员问题,所以还没有开始生产。
原本是想督促一下德国人,在加快生产的同时,也尽快的培养一些工人的,可张野没想到的是,不但清廷遇到了麻烦,就连他,也遇到了相同的麻烦。
“对不起将军,因为德清两国爆发了一些冲突,有断绝了外交关系,所以使馆命令我们立即返回青岛。我想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应该无法继续服务您了。”
张野刚一进入工厂,德国技工的头子大卫兴致不高的找到张野,抱歉的说道。
而此时张野才发现有些异常,这些德国技工们的工作兴趣都不高,一个个无精打采的,似乎丢了魂似的。
“那是德国与清廷的问题,我不属于清廷的,所以你们可以不用回去的。”
张野也没想到竟然会是这样,德国出兵占领青岛,清廷与其断绝外交关系,德国方面召回在华人员那是肯定的,但这些人员受雇于他,跟清廷可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他们是属于那种可回可不回的人群。
而且召回在华人员,除了出于政治目的以外,最大的目的还是为了保护这些人员的安全,在很多时候,只要你能确保自己是安全的,那么就可以拒绝召回。
当然了,拒绝的话也就意味着,一旦你有什么危险,德国方面肯定是不会为了你去冒险的。但不管怎样,这些技工在沂蒙山是绝对安全的,德国完全没必要召回他们的。
除此之外,张野还有些生气。若是德国要召回这些技工,威廉作为双方的联系人,肯定是早就知道消息的。威廉更是应该早些告诉自己才是,而不是等这些技工找到自己,自己才知道这回事。
“是的,张将军,事实上早在一个月前我们就接到了消息,并且也已经回绝了使馆的召唤,我们向他们表达了我们是处于绝对安全的环境中,所以不必回青岛的。但使馆方面拒绝了我们的请求,命令我们必须要返回青岛,否则……”
后面的话大卫没有说,他相信以张野的聪明,肯定能明白他是什么意思的。
再说了,这些德国技工也没一个想走的,在这里工作的强度不大,至少比在国内要轻松的多。竞争力也不大,至少不用担心自己会没工作。
而且还有巨额的薪水可以拿,这么长时间以来,他们每一个人都攒下了一笔巨款,可是当他们想赚取更多钱的时候,却被德国使馆召回。
“我明白了,不过大卫,如果几个月后德清之间恢复的关系,你们还会回来工作吗?”
张野点了点头,大卫的意思他已经明白了,不过就这么放走这些技工,他有些不甘心。
虽然每月都需要支付巨额的薪水给他们,但这些人至少让张野感受到了存在的价值。部队里现在装备的步兵炮,使用频率虽然不高,但他的性能却早已体现出来了。
炮弹每一次都可以精准无误的落在目标点,误差小的让人觉得可怕,这并不是说操纵火炮的人技术有多高,而是火炮质量的体现。
所以,张野并不想失去这些德国技工。
当然,如果有可能的话,张野还想去挖更多的德国技工,甚至一些设计师,让他们来设计出更先进的武器装备。
“当然,我们合作的这么愉快,为什么不可以继续合作下去呢?再说了,这次我们本来就不想走的。”
大卫点了点头,很痛快的回答了张野的问题。
“那好,在你们离开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的薪水我会照付,只不过需要减半,以及等你们回来之后在一起支付给你们。”
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张野也松了口气。
薪水减半,每人每月也就是五百两银子,虽然依旧是一笔不低的费用,但为了笼络住这些技术人员,这笔钱还是值的花的。
张野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来为他生产制造更多的装备,只有装备质量优秀,才能保证他可以死更少的人,办更多的事。
钱没了可以挣,可以抢,人没了可就彻底的没了。
而对于德国人这一次的突然发难,以及威廉的不作为,张野算是记在心里了,早晚有一天,他要让德国人后悔。让他们后悔不应该在这紧要关头里将自己一军。
第九十一章 建学校()
送走了德国技术人员,这让张野郁闷不已。现在他的实力在国内也算是顶尖的了,而且还不是之一,而是唯一。
可就在这么个时候,却依然有着让他纠结、无奈、郁闷与懊恼的事情。同时也让张野深切的感受到,他必须要发展自己的技术力量,不能老是依靠国外的技工来解决问题。
那样虽然能解决一时,但能解决一世吗?德国技工的确给他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可是现在,他们走了,虽然只是暂时的离去,自己依旧用高薪笼络住了他们。
可是未来呢?他又该怎么办?难不成还要一直依靠外国技工吗?一个没有创造,没有想法的民族,注定是不可能崛起的。
国外的技工还是要用,但培养自己人更是迫在眉睫,容不得半刻的缓慢。
“老王头,你干嘛呢?”
一名老人面色欣喜的走在住宅区,此时搬进沂蒙山的百姓已经安顿了下来,用木板搭建的简易房屋,外面糊上泥巴,冬天的话就烧柴火取暖。
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在这里没有耕地,他们也听说了外面现在已经开始分地了,已经有人想着要回去,但更多的人还是想留在这里。
这年头外面的世道也不平静,那些地方虽然分了地,但是现在的局面并不稳定,他们在这山里又不愁吃喝的,而且上面也说了,将来有一天呐,等他们回去了,会按照现在的政策给他们分配土地的。
而此时沂蒙山内的移民都在干些什么呢?有力气的几乎全都在关口修建防御工事,因为是长期工程,所以这群人是不愁没活干的。
而一些老人,妇女,小孩,则呆在家中接受张野下达的订单,都是一些针线活,女人们干着比较顺心,老人则在一旁帮衬着。
此时他们正在制作的是一款红色底板的肩章,除了肩章的颜色不一样之外,其他的款式都一样。不用想,这边是张野为武装警察设计的新肩章,其实也就是照着后世搬过来的,所有的军衔都是。
“没见我正忙活着吗?我说你孙老头,不在家陪着婆娘孙子干活,乱跑个什么?嫌钱多的花不完不是?”
王老头看着儿时好友,笑骂着回道。
“赶紧把你那活扔给嫂子,咱干大事去。”
孙老头嘿嘿一笑,一边推开王老头家的栅栏,走进院子内之后便将他手上的布给放在了屋檐下,拉着王老头便要往外走。
“干啥大事啊?就你这老小儿的性格,要不是张将军养活着我们,你早就不知道被饿死多少回了,能干成啥事?”
王老头有些反抗的挣扎了一下,挣脱了孙老头的拉扯,继续拿起布往屋内走。
这可是他刚从工作处领回来的布,之前做完的工赚足了五两银子,不过王老头却没有领,而是寄存在了工作处,只拿着一张条子回来了。
此时的百姓虽然都是以钱拿到手里才算是安稳,可在沂蒙山却并不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也还按照以往的习俗一样,把钱都放在家里。
可是后来才发现,放在家里也没处可花。现在又不是后世,有大量的消费品可以买,现在百姓们要钱就是买吃的,买点穿的,其他的一律不买。
而这钱放在工作处还能吃利息,村里的王书生也给他们算了一笔账,说这要是放在工作处二百两银子呐,以后每个月光是吃利息就能活下来。
二百两,对于他们来说虽然有点天方夜谭的感觉,但是不敢算呐,这一算之下,二百两似乎还真不是什么难事。
像他们家,老两口加上三个儿媳妇,小儿子还没有娶妻,大女儿和二女儿已经嫁人,所以不算数,有五个孙子孙女,一共十四口人。
四个儿子到工地上去做工,一月下来能挣十六两银子。而他们老两口带着三个儿媳妇在家做工,五个人一月也能赚个十两银子,这一月便是二十六两银子,十个月便是二百六十两银子。
而像他们这一家,若是吃喝全部都靠买的话,一个月也就四五两银子就够了,但却不能顿顿吃饱。
现在张野虽然不是白养着他们,但也跟白养的差不多。四个儿子吃喝全包,一天三顿饭。其余没在工地做工的每两人每月扣一两银子,虽然十口人还是五两银子的开销。
但这可是按照每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