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 >

第9部分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第9部分

小说: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有一种流行说法。即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 后,洋商竞相在上海登陆,所设洋行均在黄浦江的外滩,故叫抢滩。      洋商来香港抢滩比上海还早,当时的洋行也均在维多利亚港海滩边, 只是后来填海造城,最早抢滩的洋行商馆,均缩到内街了。      与到上海抢滩的洋行一样,最初秀港的洋行只有商行,而无银行。银 行的设置,须以一定的经济规模为依托,不可能到荒岛荒野展开融资、汇 兑业务。通常,银行总要比经济步伐晚半拍。      没有银行,并不等于没有金融活动。从香港开埠的第一天起,就有以 货币为媒介的流通。开埠之初的货币形形色色,大凡有哪国的商人来,就 会有哪国的货币。较常见的,有中国的银锭、银元、铜钱,西班牙银洋, 墨西哥赝洋,东印度公司的卢比银洋,英国银币,等等。      因为没有银行兑换担保,代银(金)券之类的纸币在这里不流通。美 商来香港做生意,只有把美元先兑换成墨西哥鹰洋等银币。就是来自宗主 国的英商,携带而来的英镑也遭致排斥,他们带来的多是卢比银洋、英国 银币。      殖民地是在中国的版图上,所有的银币中,又以中国的银币居多,记 帐单位多以中国的银元为标准,1银元值纹银7钱2分。另外,还有以其他银 币为记帐单位的。港府对这混乱局面保持沉默,原由是这里是自由港。      记帐单位就是各种货币兑换的标准,采用起来非常麻烦,洋商叫苦连 天。      融资唯有靠民间渠道,或借高利贷,或合股凑钱。融资困难重重,弊 端多多,洋商怨声载道。      英商向港督提议,开设一间类似英国中央银行的官办银行,遭港督否 决。直到本世纪的今天,香港仍无官方银行,全都是商业银行。 
… 页面 38…

     鸦片商依利斯在一次英人聚会时,怒斥银行家行动迟缓:“我们在南中 国冲锋陷阵这么多年,把香港牢牢捏在手心,你们才像贵妇一样姗姗来迟!”                                    东方汇理      1845年2月,巴黎的东藩汇理银行率先在香港抢滩登陆,行址设在今日 中环的德己立街。这已是香港开埠的第5个年头。      东藩汇理银行是其总行西印度银行的数十间分行之一。西印度银行于 1842年在孟买成立,1845年总行迁往巴黎,同年在香港设立分行。      这间分行的英文名为The Orientai Bank。取中文名时,请教一位华裔 通译,他便将其译成东藩汇理银行。挂牌数年之后,一位欧洲的中国通指 出,藩字是华人对中国以外所有国家的蔑称,于是按其谐音与原意将东藩 汇理银行改为东方汇理银行,简称东方银行。当时华人叫东藩叫顺了口, 好些年间,华人中的识字先生,仍将其写成东藩。为吸取这一教训,总行 在上海、福州等地开设分行时,就取了十分女性化的中文名:丽如银行。      东方银行挂牌后,大班一一走访香港的洋商,说本行已开办储蓄业务, 你们可以先立帐号存钱,作为信誉担保。      东方大班遭到众多洋商的嘲笑:“你一来就打我们腰包的主意,我们正 想先向你借钱呢。”      尽管如此,东方银行的业务还是风风人火地开展起来,原因不言而喻, 此为香港唯一的银行。英廷鉴于香港没有中央银行的事实,赋予东方银行 代理中央银行的职能。这一年冬,英廷宣布英镑为香港记帐单位,流通中 的各种银币须与英镑建立固定平价关系。这一法令,在执行中阻力重重, 各国商人仍自行其事。      1851年,英廷特许东方银行发行银行券,流通范围很小,商人仍对银 币青睐不渝。      实效如何该当别论,英廷的特许,使东方银行成为香港金融史上第一 家发行钞票的银行。      东方银行在上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八面威风,显赫一时。步其后尘 来港抢滩的银行,在这位金融寡头面前,皆是小矮人。                                   有利得利      有利银行是香港第二家发行货币的银行。      有利银利于1853年在孟买开办,创建人是一批英国、印度商人,1857 年迁入香港后,又拉进几位在中国经商多年的洋商。它最初的中文译名是: 印度伦顿(敦)中国三处汇理银行。这样的译名令人不胜其烦,无所适从。 当时有人简称三处银行、三国银行、印伦中银行,等等,五花八门,笑话 百出。许多人士断言:银号不吉不顺,必夭折短寿。事实上,这间银行非 常高寿,是创建于开埠初期,而得以“活”到现时的港埠三大英资银行之 一。      有利银行实际上是本世纪50年代才改得名,该行发生危机,为讨吉利, 起死回生,改中文名为“有利”。“有利”不利,1958年甫改名,1959年再 陷危机,靠汇丰注资输血幸免倒闭,自此控股权落汇丰手中。到1978年1月, 
… 页面 39…

汇丰正式收购有利。有利的发钞权移交汇丰,痛失“发钞银行”桂冠,仅 保留有利银号。                                     渣打追打      渣打银行的总部在伦敦,1859年赴港抢滩设立分行,其中文译名是印 度新金山中国汇理银行。数十年后的1911年,中文名改为印度新金山中国 渣打银行,简称渣打银行。      渣打银行获准发行货币权是1862年。在众银行家眼里,无疑获得进入 贵族俱乐部的入门券。在顾客看来,货币发行权,等于是半官方商业银行 的标志,银行信誉大增,便于吸引更多的顾客设立帐号。      其时,渣打银行不能与东方银行竞一日之短长,却是后起之辈中的佼 佼者。                                     汇丰渐丰      另一位后起之秀是汇丰银行。      1864年,上海香港的英国大洋行,宝顺、太古、老沙宣等洋行大班聚 集一起合议,决定在远东成立一家银行。该年7      月,汇丰银行招股;股东有英、美、德、法、印度等国的商人,董事 则由发起者及大股东担任。因意见不合,后来其他国的商人都退出汇丰, 汇丰成为纯粹的英资银行。      1865年3月,汇丰银行在香港注册成立,资本250万元。汇丰是总部设 在香港的第一家银行。最初的中文名是香港上海汇理银行,其后改名为香 港上海汇丰银行,简称汇丰。      因是本地银行,港府一直给予很大的扶植及关照。汇丰银行在春季挂 牌,岁末港督就以英廷的名义赐予发行代银券的特权。再加上本地洋商的 鼎力支持,汇丰业务蒸蒸日上,没多久,就与先它成立的渣打银行并驾齐 驱了。                                     造钱亏钱      英廷虽先后授予4间银行发行货币权,但收效甚微。英廷为了结束多种 银币流通的混乱局面,于1866年5月7日起在香港造币发行。      承担造币业务的,是英国皇家造币厂设在香港的分厂,又叫香港造币 厂。厂址在铜锣湾,开办经费40万元,流动资金7万元。总督麦当奴出席开 幕仪式,隆重之极。      造币厂铸造币名为“港元”的银币及辅币,然后由港府及英财政部的 官员核准验收,交授权银行发行,以期用统一的港元银币取代在香港流通 的各种银币。      然而,在港的商人以成色不足等理由,拒绝接受港元银币,迫使造币 厂停工。      造币厂勉强维持到1868年宣告破产,累计亏损34万港元,几乎把老本 亏尽。 
… 页面 40…

     港英当局遭致惨败,仍烙守积极不干预政策,始终未采用极端的严厉 措施统一货币。结果,各种银币仍在市面大行其道。这情形,一直延续到19 世纪90年代,对商品通行带来较大的副作用。      1895年2月,港英当局采取两步走的措施。首先,宣布停止使用除英国 银币、香港银币及墨西哥鹰洋以外的银币;其次,委托印度造币厂,按照 墨西哥鹰洋的成色铸造新的港元银币,交香港的授权银行发行。      因新的港元银币除图案与墨西哥鹰洋有异外,差不多是鹰洋的翻版。 在这种情况下,商人渐渐接受了港元银币,港元经过数十年的磨难,终于 成为统一货币。      这种银制港元现在极少在市面流通,多成为收藏家的收藏物。银制港 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老港元,或旧港元。新港元则是纸币,就是今日所 指的港元。      港英当局发行港元纸币,是因为当时中国废除银本位制,如果香港还 坚持银本位制,白银就会流向中国大陆。      1935年11月9日,港英当局宣布放弃银本位制,改为纸币本位——发行 面额不等的纸币。这就是新港元 (港纸)的来由。                                    银行比肩      香港首次挤提风潮发生在1866年。那时来港抢滩的外资银行大都来自 印度。除东方、有利,还有印度商业银行、阿格拉与曼彻斯特联合银行、 西印度中央汇理银行等。联合银行总行曾在印度大量贷款予棉业商。      1865年印度发生棉业危机,导致联合银行发生挤提,宣告倒闭。挤提 风随海路刮到香港,香港联合银行先告破产。挤提之风又迅速蔓延到其他 银行,香港11家银行,有6家停业或破产。      挤提风潮,又使得相当多的商行受损或破产。      挤提风潮平息,剩下的最大银行有东方、有利、渣打、汇丰等4间。东 方银行是金融业老大,1870年为其全盛期,如日中天。10年代未,却如夕 阳西下,气息奄奄。      当时,鸦片生意仍是香港外贸的龙头,获利快,盈利高,大部分港商 以此为摇钱树。东方银行把贷款重点,放在以鸦片生意为主的洋行上。鸦 片过剩,中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对走私鸦片严厉打击,加之台风等灾难,鸦 片商破产或逃亡,造成果帐烂帐,终于导致东方银行在1884年5月3日倒闭。      东方倒闭,另3大英资银行平分秋色,风水轮流转。到本世纪,汇丰脱 颖而出,把有利、渣打丢下一大截。港英虽授予这3家发行钞票权(渣打、 汇丰、有利分别于1897年、1898年和1911年获港府重新校定授予的钞票发 行权),但权限大小,则要看各家的实力及信誉。      以1935年发行新港元为例。当局同时授权汇丰、渣打、有利发行面额5 元的纸币,而1元纸币及1毫和5仙的辅币则由汇丰一家包揽发行。别小看这 面额低的港币,当时的港币很值钱,面额低的港币流通最广。3家发行港币  (含金属辅币)的比例是:汇丰为94。5%、渣打5%、有利0。5%。      汇丰执业界牛耳,渣打、有利只能望其项背了。                                    纷至沓来 
… 页面 41…

     美国银行到本世纪初才来港抢滩。1902年,美国花旗银行在港设分行, 此乃美资银行在港的第一家。其后,来港立脚且较有影响的美资银行有: 运通银行 (1913年)、支帮银行       (1930年)等。同时,欧洲诸国的银行,也纷纷来港登陆。      1912年,第一家由华商组成的银行广东银行在香港开张营业。这之后 到香港实行纸币制度的1935年,先后有10多家华资银行在港发展。这些华 资银行,有的是在港华商组建的,有的来自中国内地,有的总部设在新加 坡。它们是:1915年,新加坡华侨银行;1916年,康年储蓄银行;1918年, 东亚银行、盐业银行;1919年,中国银行;1921年,国民商业银行;1923 年,新加坡四海银行;1925年,嘉华银行;1929年,广东省银行;1931年, 广东信托商业银行;1934年,交通银行、永安银行等。     从本世纪初起,中环渐成为香港金融中心。几乎所有的银行都集中在 这里,高楼矗立,鳞次栉比。其分号,更是遍布香港全境。      香港的“银行多于米铺”之说,皆由此出。     这是香港的一位隐形大亨,坐拥数十幢楼,身家百亿,名叫杨跃松。 记者是经过明查暗访才“发掘”出来的。 
… 页面 42…

                       第六章遮打爵土 填海置地建公仓      遮打是早期香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兴趣广泛,闲闻趣事多多。 遮打干出的正经事更令人刮目相看。他是香港第一位建公仓之人,创立了 九龙仓;他填海造地,留下置地公司和一条极为风光的遮打道;他创立香 港电灯公司,被人们称为“光明的使者”;他的收藏物,堪称香港之冠,令 人叹为观止。      当人们漫步于中环德辅路银行区,为这些石屎(混凝土)森林而叹为 观止时,是否曾想到,100年前,这里还是汪洋大海呢?      当人们跑遍整个香港,似乎处处有李嘉诚的物业。其中黄埔花园、汇 景花园、海怡半岛、丽港城、嘉湖山庄,气势宏伟,高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