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史-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字仪式。布莱梅将军代表澳大利亚在日本投降书上签了字。第二次世界大战
就这样结束了。一周后,在马六甲摩洛太岛上举行了日军投降仪式,布莱梅
将军接受了日军第二集团军中将司令官德西马(Teshima )的投降书,并签了
字,从而也正式结束了澳大利亚的抗日战争。
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澳大利亚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澳军参加了“不
列颠之战”,北非的战争以及近东和希腊战争。1942 年虽然大部分澳军调回
同日军作战,但仍然有数千名士兵留在西方战场上进行战斗。以澳大利亚空
军言,在对德意战争中战死和被俘达5116 人,而在同日本作战中澳空军死伤
仅为1331 人。在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澳军阵亡与死于俘虏营中者共计17266
人,被俘达2。2 万人。
第四节二次大战期间的政治、
经济措施和对外政策
一、战时国内几项重要措施
在整个大战期间,历届联邦政府,为了支持战争和进行战争,从而使战
争得以胜利,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治和经济措施。
澳大利亚从未经历过如此规模巨大的战争,既便是一战时,战争距离它
十分遥远,而二战就在它的家门口,战争威胁着它的生存。长期以来,澳大
利亚处于和平状态,其政治和经济是和平的政治和经济,为适应战争必须改
造自己的政治和经济,使之由和平转向战争,使国家战争化。
1。实行配给制和控制进口的政策。自1942年冬季以来严格实行如服装、
黄油、茶、糖、肉、烟等重要生活品按人口配给制。澳大利亚所需用的汽油,
绝大部分靠进口,因此汽油实行供应制,规定只供应军队、公共交通汽车和
出租汽车。绝大部分私人汽车在大战期间因不供应汽油而停驶。其次,严格
控制进口商品,酒类和其他饮料也停止进口,饭店和商店没有酒类,甚至连
啤酒也没有。许多人在自己家里制造啤酒,一经发现便被取缔,属非法行为。
煤作为主要能源,也加以严格控制,首先保证供应军队。
2。统一调配劳力。1941年6月,孟席斯政府为解决国内缺乏劳动力问题,
便建立了劳力调配机构,任命华莱士·沃思为人力调配总监。后来,澳美联
合抗日,因此澳洲成为抗日的重要基地,为了实现这一重大战略目标,柯亭
政府在1942年建立了国防工事委员会和民工建筑队,并任命西奥多为委员会
主任。在政府大力支持下,这些机构调配成千上万的劳动力建筑和扩建了飞
机场、战略公路、铁路、港口、码头和军事工程以及其他部门所需要的劳动
力。
3。推行战时税收政策。为了维持抗战的巨大支出,孟席斯政府和柯亭政
府颁布了新的税收法令。二战前各州征收所得税多于联邦,1938—1939年
度,联邦捐税收入共计7400万英镑,其中所得税不到1200万英镑,同年各
州的捐税收入为5000万英镑,其中所得税高达3000万英镑。为此,孟席斯
政府的财政部长法登为使中央政府负担起军事支出的重担,曾两次和各州商
谈所得税征收问题。1941年7月,他向各州建议,在战时和战后一年内,各
州自动停止征收所得税,而统一由中央政府征收,用一笔固定的津贴作为补
偿,除南澳大利亚表示异议外,其他州均表示赞同此议,从而中央政府的财
权得到了进一步扩大,把所得税的主要部分控制在自己手中。
柯亭政府时,财政部长奇夫利为坚决贯彻中央征收所得税政策采取了果
断措施。在1942年连续通过4个所得税法案:所得税补偿法案(1942年第
20号,亦称“州津贴法案”);所得税法案(1942年第21号,亦称“战时
措施法案”); 所得税征收法案(1942年第22号);第23号所得税法案(1942
年)。奇夫利的有关所得税的法令,曾一度引起联邦高等法院的不满。1946
年,联邦财政部长通知各州总理,决定实行全国统一征收所得税制,每年给
各州一定数额的补贴,就是说,战时的所得税法案在战后仍然采用,并形成
一种新的税制。这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增强。
战时税制政策中的另一项内容是征收个人薪金税(Pay RouTax),即征
收所有的雇主、职员和工人薪金的所得税。无论是工党政府,还是联合政府
都在战时推行了这一政策。此外,柯亭政府还重新颁布了过去休斯政府在一
战时制定的征收娱乐税的紧急法令。
4。战时福利政策。战时因大批青壮年服各种军役或准军役,致使家庭收
入锐减,再加上物价上涨,因而造成劳动群众生活困难,如不解决会导致社
会不安定,不利于抗日战争。因此孟席斯政府和柯亭政府在战时都推行了福
利政策。1941年,孟席斯政府通过“儿童补助金法案”(Child Endowment
Act),即每周给每个公民的一个16岁以下的孩子一些补助金。柯亭政府在
1943年提供一笔社会福利金,规定寡妇子女可享受此种补助金,50岁以上而
又没有任何依靠的寡妇亦可享受此种补助金。1944年,扩大了福利金补助范
围,诸如儿童基金、医药补助金、残废恤金、养老金、产妇津贴、失业和疾
病救济金、奖学金,等等。早在1943年,联邦政府成立了大学委员会,决定
发给优秀大学生以奖学金,同时给那些家庭贫寒的大学生生活补贴,以便使
他们完成大学学业。
5。实行双重兵役制。二战爆发后,尤其抗日战争爆发后,澳大利亚投入
的兵力日渐增多,同时战争范围也在扩大,因此兵源问题成了大问题。澳大
利亚一向推行志愿兵役制。战争扩大了,光靠志愿兵役制已不符合形势需要,
而采取强制性征兵制,又为工党和广大民众所不能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柯
亭总理出面说服了工党和工会,采取强制性征兵制与志愿兵役制两种兵役
制,即双重兵役制,凡是到国外服役的军人都是志愿兵;凡是在国内服军役
的士兵,包括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在内服役,都是强制性义务兵。为此,工党
政府在1943年通过了新的国防法案,该法案规定了上述两种兵役制。
这样,澳大利亚有两种士兵:志愿兵和义务兵。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同日
本军队进行搏斗的,这两种兵都有。他们都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战功。应指
出的是在北非、亚洲和欧洲进行战争的一律是志愿兵。双重兵役制是澳大利
亚在二战中创造的一种新的兵役制形式。
6。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二战前,澳大利亚虽有一点军事工业,
但规模小,技术落后,不成体系,而且依赖性很大。过去,澳国军需物资和
军火一向仰赖英国,但二战初期,英国因敦克尔克大溃退丢失大批军需物资,
尤其损失了优良的军事装备,“不列颠之战”又使英国遭受了毁灭性的轰炸,
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从此,英国自顾不暇,澳大利亚只好自己发展军事
工业、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
澳大利亚着手军需工业生产开始于1940年6月法国灭亡后,上文谈到孟
席斯政府任命布洛肯·希尔控股公司总经理埃辛顿·刘易斯为军需总监。刘
易斯是澳大利亚的钢铁工业巨子和著名工业家。在他的领导下,相继在纽卡
斯尔、悉尼、墨尔本以及其他地区建立了许多军火工厂,生产出澳军和美军
所需要的武器、弹药及其他军用物资,诸如步枪、剌刀、机关枪、高射机关
枪、反坦克炮、炮弹、装甲车、鱼雷、飞机、坦克,等等,从而建立起自己
的军火工业体系。澳大利亚成了西南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兵工厂。
澳大利亚军事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澳大利亚其他工业部门的发
展。战前,英国工业品大量充斥澳大利业市场,同时澳大利亚重要工业原料
以及粮食均被英国购去,这就严重阻碍了澳大利亚工业的发展。二战开始后,
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英国工业区,同时许多民用工业转入军需工业,来自英国
的工业品大幅度减少,这就促使澳大利亚本国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制造业产
值从1941年到1944年增加了42%;机器制造业产值在同一时期增长80%以
上。澳大利亚加工工业发展速度是令人惊异的。经济学家认为,这时虽然是
战时,但其经济已“起飞”了。到大战结束时,澳大利亚建立起自己的机器
制造工业、飞机制造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钢铁工业,与
此同时交通运输体系也有了巨大发展。从技术上说,澳大利亚能够制造工作
母机、各种型号的车床、旋床、精密磨床、压力机,还能制造光学、无线电
和电报所需的精密仪器电气产品。工厂工人总数从1939 年的55 万,增加到
1944 年的75 万左右。
澳大利亚之所以能在战争期间使自己的工业“起飞”,除上述因素外,
与澳大利亚是二战时期的反法西斯战争基地密切相关,美国所提供的物资、
设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澳大利
亚提供了价值达3 亿英镑的物资和设备,同时澳大利亚投资于各种物资、军
火和设施的价值要超过这一数字。
正是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上述重要政策和措施,使国家顺利而迅速地由
和平转向战争,适应战争的需要,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工党政府的战时外交政策
1943 年,澳大利亚进行了全国大选,工党大获全胜。在参议院,工党得
22 席,统一党得12 席,乡村党得2 席。自从1914 年大选以来,这是工党第
一次在参议院取得绝大多数席位。在众议院75 个席位中,工党得49 席,统
一党得14 席,乡村党9 席,无党派人士两席。由于所有的部长都再次当选,
因此柯亭内阁人事变动很小,只有卡尔韦尔系新当选的议员,当选后进入内
阁,任情报部长。1942 年12 月,柯亭政府建立战后重建部,由财政部长奇
夫利兼该部部长。1943 年工党内阁决定仍由奇夫利主持两部工作。1945 年2
月内阁决定戴德曼主持的军事工业部撤销,其业务交战后重建部办理,并免
去奇夫利战后重建部部长职务,其职务由戴德曼接替。奇夫利和戴德曼是工
党政府内最有才能的政治家。1945 年6 月,柯亭去世,奇夫利出任总理。所
以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工党一直是执政党。
工党政府不仅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国内经济与政治建设做出了巨大
贡献,而且还对澳大利亚独立外交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两方面的成就是相辅
相成的。
一战期间和一战后,澳大利亚也和其他自治领一样取得了外交发言权,
但是尚未达到独立外交这样的高度。在外交与国防问题上基本上听从英国的
安排,只是要求在涉及到本国利益时征求澳大亚政府意见或给予通报。澳大
利亚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初次有了外交独立权是在1941—1942 年间。那时英国
在东南亚的军事惨败、日军攻势所向披靡,澳大利亚危在旦夕。在这样严重
局面下,工党政府意识到自己非搞独立外交不可了,如果仍然一味依赖英国
人,大难即将临头,因为不仅日本空军轰炸澳国领土,而且日本军舰曾越过
珊瑚海进入澳大利亚海域,甚至日本军舰一度在纽卡斯尔和悉尼水域游弋。
所有这些表明英国无力保卫澳大利亚的安全了。
澳大利亚工党政府为了摆脱民族危机采取了一系列外交独立行动,如上
文提到的坚持从中东调回澳军,和美国结盟。这两项重大决策的提出和实施,
表明澳大利亚在外交上开始独立自主了。自此之后,澳大利亚独立外交的道
路越走越宽广,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培育出第一批外交家,其杰出的代表是赫
伯特·沃尔·伊瓦特。他是澳大利亚独立外交政策的设计者和积极推行者。
伊瓦特在1894 年4 月30 日生于新南威尔士梅特兰,毕业于悉尼大学,获博
士学位。1918 年在新南威尔士从事律师工作,1929 年任王室律师,1925 年
至1930 年作为工党党员积极进行政治活动。1930 年,根据斯卡林工党政府
提名被任命为澳大利亚高等法院最年轻的大法官。1941—1949 年任总检察长
兼外交部长。在任外交部长期间,他活跃于国际舞台上,成功地推行了独立
自主外交方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伊瓦特为使美国一部分力量转移到西南太平洋地区
尽了自己的最大的努力。通过他的努力,澳大利亚成了盟国进行太平洋战争
最大的基地,从而提高了澳大利亚战略地位,用他的话来说使大国能听到澳
大利亚的声音。1942 年,丘吉尔和罗斯福在战略上达成了先打击希特勒的方
针。在这种前提下,他通过努力和活动实现了两个目标。首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