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澳洲史 >

第41部分

澳洲史-第41部分

小说: 澳洲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票的达1160 037人,反对者比赞成者多72480人。投反对票最多的州有昆士
兰、南澳大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即工党和天主教势力最大的那些州,仅新南
威尔士一州,反对票比赞成票多177 739张。同时还在前线将士中举行了公
民投票,结果是:投赞成义务兵役制票的,为72399人,投反对票的,为58894
人。支持者多于反对者。
休斯政府既遭工党反对,又在公民投票中失败,面对这种局面,他只好
辞职下野。澳大利亚总督考虑到自由党支持他,加之国民党在议会中居于多
数党地位,故仍任命休斯组阁。在休斯新内阁中有原工党议员5人,还有原
自由党议员6人,计11人。但到1917年5月又届大选,人们估计,此次大
选,休斯领导的国民党会遭失败,但出乎意料的是,国民党大获全胜,工党
惨败。究其主因,是工党著名领袖皆被开除,所余皆不孚众望,人们不敢贸
然相信工党。
第一次征兵问题举行公民投票失利后,报名参军人数锐减,以1917年为
例,志愿入伍最多的是3月份,仅为4989人,最少的是12月份,只有2247
人。这和当时帝国战时内阁要求每月提供16500人的数字,差距太大。同时,

欧洲和亚洲战场上,澳大利亚军队伤亡人数猛增。当时招兵总监麦金伦虽然
极力尽职,但收效甚微。帝国政府再三敦促澳再增建一个师,且又要求补充
原有澳军之空额。加之,俄军在东线连连惨败,加剧了西线英法联军的困难。
帝国政府要求澳政府每月至少要补充7000人入伍。
到1917年12月,澳送往欧洲战场的士兵约30万人,因每月补充过少,
不能维持5个步兵师的战斗力。澳军总司令伯德伍德将军一再向政府要求至
少每月补充5500人,而实际上,1917年最多补充4989人,最少仅为2247
人。欧亚战场上伤亡严重的消息时时传来。
面对这种情况,休斯政府决定于1917年12月20日就义务兵役制问题举
行第二次公民投票,要求回答的问题是:“你赞成联邦政府增援在海外的澳
大利亚帝国部队这一提案吗?”投票结果再次使休斯内阁失利,投赞成票的
为1015 159人,投反对票的为1181747人,仍是反对票多于赞成票。休斯再
度率阁员提出辞呈,但由于他是参众两院中最大政党的领导人,拥有多数席
位。不久,他又奉命组阁,阁员仍是原班人马。
后来由于世界性的厌战情绪的增长,各交战国兵源都已枯竭,更何况澳
大利亚仍每月补充数以千计的士兵,基本上保持着五个步兵师的番号。进入
1918年后,协约国胜利和同盟国失败的结局已十分明显了,因而征兵制问
题,这一导致澳大利亚政局动荡的因素,不复存在。
四、大战时期的经济政策
澳大利亚的经济基础并不十分稳固,属于脆弱型,因为主要经济部门不
是工业部门,而是畜牧业、农业和矿业,而这些部门的产品又主要依赖世界
市场,它所需要的工业品也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进出口贸易在澳大利亚经济
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世界大战打乱了世界市场旧有的格局,必然对澳
大利亚经济产生极大影响。加之,澳大利亚的进出口贸易要通过以万英里计
的漫长而又危险的道路,其运输船随时有被敌舰袭击的可能,经济形势十分
严峻。然而,澳大利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不仅使经济状况基本稳
定,未发生严重问题,而且使农业、畜牧业和工业还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1。大力发展经济。
在大战期间,无论联邦政府,或各州政府均十分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社会经济在大战的四年中间不仅没有停滞,相反却有了一定的发展。例
如 1913—1914年,澳生产总值为 41210万英镑,到大战结束时,即1918— 
1919年,生产总值上升为52850万英镑,在五年中增长了28%强。以农业产
值论,由1913—1914年的2740万英镑上升到1918—1919年的3500万英镑,
在五年内增长近28%。从小麦产量上看,1914—1915年为2500万蒲式耳,而
1915—1916年竟高达1。7亿蒲式耳,一年之内增产7倍。当时澳大利亚国内
小麦耗用量仅为4000万蒲式耳,极需外销的高达1。3亿蒲式耳。再以畜牧业
而言,1913—1914年产值为5340万英镑,到1917—1918年达10160万英镑,
四年之内竟能增产90%以上。采矿业产值在1914—1918这四年中虽未有多大
发展,大致在2000万英镑上下浮动,但澳大利亚冶金业却在这一时期有了相
当的发展。
大战对澳大利亚制造业起了促进作用。1914年以前,制造业只是有了初
步的基础,英国工业品在澳大利亚市场独占鳌头。大战爆发后,正常的来源
断绝,澳大利亚的民族工业从而迅速发展起来,到1919年,以前国内没有制

造过而这时已制造的工业品达400 种之多。还可从加工业产值大幅度上升看
出来,1913—1914 年为5550 万英镑,到1917—1918 年为6360 万英镑。工
矿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1917—1918 年已达17。4% 。当然,澳大利亚的经
济仍十分落后,仍是一个农牧业为主的国家,工业化程度很低。
大战尤其促进了军事工业和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生产武器、弹药以及
其他军需品,如军衣、军用靴等工业部门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为了发
展军事工业,澳大利亚军需署建立了承包和供应委员会、联邦军事委员会等
机构。政府竭力实现在武器和军用被服生产上能自给自足,为此建立了一些
国营军需工厂,如专门制造步枪等武器的利兹戈大型兵工厂。
钢铁工业在大战期间发展尤为迅速,纽斯卡尔成了澳大利亚的钢铁基
地。著名的布罗肯希尔工业有限公司在这里建立了巨型钢铁工厂,并于1915 
年投入生产。该工厂到战后已能生产优质钢,并且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
生铁产量,1913 年全澳为4。7 万吨,至1919 年已升至33。2 万吨。巨型冶金
公司除布罗肯希尔冶炼公司外,还有锌联合控股公司、全澳锌矿电解公司、
五金制造公司等。战前许多冶金工业部门掌握在德国人手中,休斯政府根据
《戒严法》从德国公司手中收回冶金权利,任命以前曾与冶金业关系密切的
约翰·希金斯为政府冶金业顾问,并指示他“尽可能使所有矿石和金属在联
邦境内冶炼或精炼。”
联邦政府十分重视农牧业的发展,这是它的传统政策,在大战期间亦如
此。大战期间,农牧业的主要是销售和运输两大问题。以小麦而论,1915— 
1916 年待外销外运小麦高达1。3 亿蒲式耳,待运待销数额如此巨大,不设法
解决立即会给澳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羊毛也有此问题。为解决问题,澳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设置全国小麦管理局,各州派专人负责发展小
麦生产事务。为促进小麦在英国销售,在伦敦设立了小麦销售委员会,该委
员会工作由澳驻英高级专员主持,经常与英国政府有关部门协商销售、运输
和储存等问题,为储运小麦,还聘请英国船运业协会有关人员与小麦运输商
组成小麦销售运输顾问委员会。在整个大战期间,通过上述措施,澳大利亚
往英国运送小麦高达4。47 亿蒲式耳。全国小麦管理局还通过联邦银行和其他
银行获得必要的资金,以预先支付给农民使其有生产的资金,同时还组织银
行与小麦生产场主签订贷款合同。联邦政府为了促进小麦生产还颁布了奖励
种植小麦的条例和办法。
畜牧业方面,政府也采取了种种办法。1916 年前,原毛采用拍卖方式出
售,自1916 年11 月英国政府宣布以高于1913—1914 年市价55% 的价格收购
澳大利亚的全部羊毛。澳政府接受此建议,因而设立了中央羊毛管理委员会,
专门处理有关向英国出售羊毛一切事务,委员由牧羊场主、羊毛商人、羊毛
厂家推举的代表组成,主席一职由政府派官员充任。羊毛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是销售羊毛、评定等级、组织运输。
羊毛和小麦的运销是关系到澳大利亚经济命脉,以至关系到澳大利亚国
家命脉的大事,这两大问题的解决是澳大利亚在大战期间政治和经济稳定的
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2。 举借外债、发行公债、开辟税源和增加税收。
战争刚开始时曾争论过依靠什么来筹措军费的问题,有两种意见:一种
是增加税收,既征课较高的直接税,又征课较高的间接税,这主要是工党的
主张。第二种意见是举借外债和发行公债来支付军费。后来政府采纳了举借

外债和发行公债的意见。到1918 年6 月30 日,澳大利亚欠帝国政府的债务
达4900 万英镑,此外还欠帝国给澳军的给养费达4200 万英镑,两项合计达
9100 万英镑。4200 万英镑贷款系提供的现款与黄金,联邦政府利用其中的黄
金作为发行澳大利亚纸币的准备金,因此,澳纸币信用极高,为稳定和抑制
物价起了巨大作用。四年中,物价虽有波动,但不像其他交战国那样大。据
统计,四年内,大部分商品上涨幅度在46% 左右,只有医药品、建筑材料、
煤、钢铁、棉织品上涨幅度超过一倍至两倍。此外,联邦政府还举借了大批
国债,即发行公债券,先后共发行7 次,总额达19408 万英镑。
从国家的观点来说,税收是国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之一,在大战时期
尤其如此。联邦政府为了增加税收开辟了新税源,如增收遗产税、所得税、
战时利得税等,此外还提高了税率,如提高了土地税率、出口税率、娱乐捐
税率等,因而国家税收在四年中成倍地增长。1914 年全澳税收仅为64 万英
镑,1915 年上升为380 万英镑,1918 年又上升至2120 万英镑,1918 年比1914 
年要高32 倍多。
3。 联邦政府利用国家政权力量控制经济。
联邦政府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控制经济,使经济发展符合战时之急
需,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1916 年1 月,联邦政府为使资金确实用于战争和生产便颁布了《投
资法令》,根据这个法令,在四年内投资于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其他经
济部门的资金达9430 万英镑,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管制物价。大战期间,影响政治和经济稳定与发展的是物价波动
幅度的大小,因此,联邦政府在战争期间十分重视物价动向,为了抑制批发
和零售商品价格的暴涨,特地成立了一个以前总理迪金为首的皇家调查委员
会,调查和研究物价问题。1916 年3 月又成立了全澳物价调节局,首先将面
粉及面粉制品规定全国统一价格,后又将一切日用品规定详细价格。为了使
物价真正达到稳定,还严格限制水陆交通运费的提高。同时各州政府又建立
物价评定局,派专员主持工作。由于采取上述措施,在四年大战期间,医药
品上涨率为209% ,建筑材料为144% ,煤铁为119% ,棉织品为131% ,其余商
品上涨率大致在21—47% 间。以地区言,四年间粮食和水果在新南威尔士上
涨率为35。5% ,维多利亚为39。5% ,昆士兰为44% ,南澳大利亚为18。5% ,西
澳大利亚为13。5% ,塔斯马尼亚为33。5% 。这样的上涨幅度就是在和平时期也
不是最高的。澳大利亚的战时物价管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国家控制重要物资。那时澳大利亚的主要物资是羊毛、小麦和矿
产品,而这些物资的销售基本上由国家控制,为此建立了一系列机构,如羊
毛管理委员会、小麦管理局、锌铜产品管理委员会、五金交易所。此外,国
家还对诸如肉制品、皮革等产品予以统制。
第四,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由于国家控制了重要物资羊毛和小麦,而这
两项物资又主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因此政府就可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为
了解决进出口贸易的运输问题,联邦政府努力增强交通运输能力,1917 年2 
月建立航务管理局,统一管理国内外运输业。1916 年7 月,休斯总理亲自向
英国定购15 艘运输船。此外还大力发展本国造船工业。澳大利亚是一个外向
经济型国家,运输问题的解决,有力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战时国家干预经济,澳大利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 对劳工采取高压与仲裁并举的方针。

随着工业的发展,澳大利亚工业无产阶级的力量增强了,工会组织也日
益增多。据统计,到1916 年,工会会员人数达546556 人,1921 年高达703009 
人。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还表现在工党连续在大选中获胜,并多次组织内阁。
在大战期间,由于澳大利亚参加了帝国主义大战,损失最大,生活水平下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