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 作者:费正清 >

第2部分

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 作者:费正清-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摺T谒暇坛闪嗣褡宄沙さ囊妫钡胶罄磁分抟桓龈雒褡宥计蠊#诮⑵鹬趁竦睾偷酃�
当欧洲各民族这样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人却用稠密的人口填充他们美丽的国家。因为古代中国人没有什么海外的去处,没有强大的对手和她进行贸易交往,也不怕遭受外敌的人侵。
中国内向爆炸的办法是用稻米喂养中国本上范围内不断增长的人口。在一定的地块上,靠稻子和灌溉生产出的粮食总比早地上种的谷子和小麦要多些,所要的就是许多靠大米过活的手脚利落的工人而已,不过每个人的生产力水平很低很低。种稻子就意味着中国农民用锄头和水牛把水田犁好,把稻谷撤下,然后用手插秧、收割。这种种稻方法从来都是以劳力为主的。中国南方都是以稻米为主粮,其他作物比起稻子来都是次要的。这种生产方式的结果是政府、地主和农民各自束缚于自己担当的角色,分出阶层,难于改变。耕作只能是小规模的,不容许机械化,经济尺度不容更动。小小的技术改进和改良稻种能够增加产量和供养更多的人口,但是不能改变耕种者同地主和收税者之间的关系。相比之下,在干早的华北和欧洲,农业是比较艰苦些,容易遭受自然灾害,但同时却易于耕作多样化,进行集中管理和大规模经营。不仅如此,在人口较少的欧洲,大面积旱地耕作早就开始用马了,它为后来机械化开辟了道路,所有这些,都为社会结构和实体向更高的水平改变做了准备。
中国人口的密集产生了各种社会影响。农业按各家各户进行,都得由家长说了算。在不实行长子继承制的社会里,所有的儿子们都分享家长制的权利。中国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家庭集体的一部分,一般都不能出走海上,既不能单独去发财,也不至于死于杂疾百病。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分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来。妇女是从属的成员。虽说这些区别只是程度不同,主管全家的家长和不幸的儿媳妇在别的社会也是有的,可是在中国社会,由于在一块土地上聚集着许许多多家庭,就发展起来一些特异的制度。在这些制度中,中国这个国家有其最特异之处。在最古老的有记载的时代,国家的统治者是一个最有权威的家系头头。他和他的亲人、帮手们变成了治国的能手。后来这个统治者就不再是一个凡人,而能同他的祖先和其他看不见的自然力量互通音讯。他借助于杀牲祭祀,代表人民就商于已故的祖先,正如甲骨文的卜辞所显示的那样。中国文字首先出现在甲骨上记录的卜辞,卜辞记载了统治者的祥符吉光和从祖先那里获得的浩命。这样,统治者从一开始就和宗教信仰体系和文字书写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这样形成起来的国家权力就包容和利用了文化。在政府里辅助治理的绪绅们通常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中国内向爆炸的结果,简而言之,是国家、社会和文化三者异常超绝的统一体。孔子以及其他诸子百家试图向统治者进言,建议怎样治国平天下的时候,他们的心里已经在想着,社会团结在一个统治者之下是保持和平最好的办法。西方多头制的类型在中国没有多少机会出现。没有任何教会能独立于国家之外,各个边远省份也不能成为单独的国家。这种形势产生了两个重大的歧异。第一是古代的中华帝国必须建立官僚政府的各种职能。汉代朝廷派遣官吏在一定时期内管理一定的地区,由朝廷发给薪棒,而额定的租税则通过一种通信制度,在中央政府监督之下汇给朝廷。官僚制度允许中央集权,但需要训练有素的士绅充当官吏。在七世纪欧洲处于黑暗时代,中国的中央政府创造了考试制度:想应试做官的人必须刻苦学习,熟读经书,并且证明自己是忠于君国儒家的原则。同时,他们学会了通过制定一种互相担保从而互相监督的“法家”体系来控制居民。
中国内向爆炸的第二个结果是:艺术和文明技艺较早地繁荣昌盛。农业官僚社会从全国人才库中选拔出一群士大夫,他们成为史家、艺术家、鉴定家、哲学家和幕僚官佐。从7 世纪到12 世纪,唐宋两朝蓬勃而起的中国文明,似乎超过欧洲是毫无疑问的。证据不仅是宋代的山水画及朱熹等人的理学,还有那一长系列的“中国第一”的科技发明。正如弗朗西斯? 培根很早就提出的,塑造欧洲近代史的三大技术业绩是印刷术、航海的指南针和火药。这三件东西都是在中国首先出现的。当代的李约瑟博士在他的12 卷《 中国科技史》 中详细论述了中国在科技方面有很多发明创造。结果是中国在文化上达到了比东亚所有其他地区都更优越的地位,它的影响至今仍然可以感到。中国人民有一种深藏不露的文化优越感。当然,正因为这样,他们在现代落后状态中受到的耻辱感觉,也就格外强烈。
总而言之,中国要现代化不得不比多数国家走得更远些,改变得更多些,就是因为它停滞不前为时太长了。结果是有一种强大的惰性扼制力,使中国的革命性变革有痉挛性,有时内部抑止住了,有时还带有破坏性。如果现代化事业能从当代经验中― 譬如在美国― 实行起来,人们就不需要那么费劲,用不着废弃圣母玛丽亚和基督教圣父,用不着否定自己祖先的价值和接受外国模式。
当然,“现代化”从来不能孤立地进行。如果说现代化是人民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适应,那就总是和本国固有的文化价值和倾向相交织地进行。这就意味着:现代科学技术有其国际影响,各国人民都不能不受到同样的刺激,因此现代化总是使一切国家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但在另一方面,每一国的人必定是依据他们自己承袭下来的境况、制度和价值观,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对待现代化。在这个基础上,中国革命已经在一种新的中国文化综合体中导致了中国和外国因素的某种共识。但是千万不要一下就得出结论说,他们变得像我们了。自然也有人会争辩说,在数目字的和某些无法控制的社会弊病压力下,我们还不得不变得像他们呢。诚然,迄今为止现代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来自国外,但到将来我们大家面对面到一起的时候,这个平衡有一天会转移呢。
在比较世界史中,中国更是处于不发达的领域。首先,在政治平面上,中国是现存最古老的寰宇帝国。它过去曾是一个依恃官僚行政和崇奉皇帝、靠军事征服的农业社会。汉代的中国和罗马帝国同一时期,在规模和成就上也可以相互媲美。特别是从1644 年到1912 年的中国满清统治可以和1526 年到1858 年的印度莫卧尔王朝,以及1600年到18 能年日本的德川幕府,还有1613 年到1917 年俄国的罗曼诺夫王朝相比拟。它也可以比之于14 世纪到20 世纪的奥托曼帝国。
第二,就世界经济的平面而论,开创近代历史的欧洲扩张不仅仅是对东印度群岛香料贸易的反应,也是对中国输出贸易中的茶叶、丝绸、陶瓷和其他艺术品和奢侈品的反应。欧洲人之所以比较机动,葡萄牙人与荷兰人之所以开创欧洲和印度以至于和中国、日本之间的贸易,只不过显欧洲人是“无所有”之人。他们寻求的奢侈品和香料都在远东,不过,等欧洲人到来的时候,中国人在南洋的扩展已经进行多时。中国派远征队到印度尼西亚的时候,蒙古人还在征讨中,而在其后30年间,即明朝在1405年到1435年开拓海域时没有紧跟下去。中国这个国家没有在海外搞殖民地化,虽然利用季风航海到东南亚是很容易的。不过中国的航海家和商人倒是在中国和东南亚之间开展了活跃的贸易。l644 年明朝灭亡后,没有回国的中国人在逞罗建立新国家的过程中担当了领导的角色,另外也有人在马来亚和印尼置产落户。在葡萄牙和荷兰帝国征服之下,中国的许多中间人― 当地商人、有租借权的人、银钱振客― 在殖民场所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19 世纪中叶廉价的中国劳动者向美洲移民时,不过是中国人大批漂海外流的开始,中国从来没有助长或利用这一形势。由此可见,中国肯于低声下气进入国际关系和外交世界之前,早已跻身于现代国际贸易关系之中了。不言而喻,比较世界史给我们留出很大的空白让我们绘制这幅大型图画。
许多西方研究中国的人曾把“中国”整个实体或“中国文化”作为对象。对于世界最大的人群,作这样简单化的处理,有几个来源:中国人对于帝国(至少理想的)统一的传统观念以及同源于此的根深蒂固的儒家价值观;耶稣教传教士们、欧洲的大师们和早期汉学家们对这种思想文化统一体的肯定认识;以及现代西方人对于那种文化体系的兴趣,以为中国的东西就是最特异的。从外观上或从初步而相当无知的比拟上看,那种长久向往的中国政治领域的统一(虽然是浮浅的),也可以认为同样存在于社会文化领域中(当作一种典型或者理想)。文明和文化的会合,一开始时,的确要求我们认识一些粗枝大叶的实体,如什么“西方”啦,“现代世界”啦,甚至于“现代化”啦,“帝国主义”啦,更不用说“民族主义”等。我们开始思考和讲话时,只能使用很概括的词语,尤其是在这个伟大的社会学时代,更需要如此。
所有以上这些都是高水平的概括― 是我们在初中一年级应该学习的。如果在有意识的头脑中知识从一般向特殊增长,从宏观向微观推理(我是这样主张的); 那么,我们在思想上对于中国形象的认识要相对地缺少特殊性,就不会感到惊异了,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地方,从北面的西伯利亚南伸到撤哈拉大沙漠,而且住着全人类1 / 4 的人口。我们要把它称为“中国”小宇宙,然后再看看法国、德国、墨西哥以至美国,把这些都当作一个基督教区的各个部分、等量齐观地看作同等的实体。这就足以说明我们头脑简单到何等地步。不过,历史社会学(或者说社会学的历史科学)的发展,正在把简单地将中国看为单一实体的做法加以分解开来。这样就把关于中国的研究提高到较高的复杂的水平,而没有改变关键问题,即一个人在自己的文化知识背景中,怎样思考别人在他的文化知识背景中怎么生活的问题。历史学者总是碰到这个问题。现在更加明显的是,“中国”正是这样地被分成碎块对待了。中国观察家们的这种聪明智慧却迎头碰上一个关于中国国家的中心神话― 就是认为中国的寰宇天生是统一(天下一统)的信念。让我们看看这个非叫人相信不可的概念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自古以来,中国的统治者一般都是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的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皇帝在大自然力量面前代表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历代王室把天子的形象供奉在人世间的顶峰,学会了怎样把权力的缓绳集中在自己手中,保持一个统一的国家,作为保证在人民中间维持和平、安宁与繁荣的方法。中国这个国家虽在人口上不断增长,而这种团结的理想却持续下来。人口的增长不仅在粮食供应和生存方面产生了严重问题,而且在组织上和中央控制上也遇到严重问题,这就加重了今天统一的中国的已经繁重的负担。
为了证明,可以翻看一下世界地图。全欧洲和南北美洲住着10 多亿人。这10 多亿人生活在大约父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而10 多亿中国人则生活在一个国家里。这个惊心动魄的事实,全世界中学生都是熟悉的,但是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人对它的涵义做过分析。这使我们想起来,中国在宗教和国家之间没有分管,甚至对国内和海外也没有分管的情况下,它的要求和愿望常是包罗万象,也许正是因此之故,它在人们生活中渐渐变得越来越浮浅空泛无所谓。中央政权不能不承担和允许大量不同的地方情况的存在,从寒带到热带、从干燥到潮湿、从人烟稠密到人口稀薄的地区,无所不包。
说到最后,欧洲和中国的区别在于人民的愿望。中国历史中表面上的统一,实际只占全部时间的2 / 3 ,而统一的理想则相沿无改。欧洲宗教和文化在基督教信教区域内(除土耳其或阿拉伯人侵时期外)是统一的,而整个欧洲统一的尝试总是被各个地方君主所挫败而未成功。自查理曼大帝以后,无论哪一个搞政治统一的人,不管是波拿巴(拿破仑),还是希特勒,都没有成功,一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