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三国论-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倭ζ莆诔玻洞居谇淼取U培A等攻营不下,闻乌巢失,降曹洪。操兵乘势反攻,绍军大溃。增援邯郸,还是围魏救赵,看来并无定式。司马昭伐蜀,疑钟会而用之,是因其欲征,故当竭力。曹营固,曹操誓要破掉乌巢,但张郃若救乌巢,用力可能与攻曹营不同。
袁绍满以为胜利在望,不想鬼使神差,接连失措,功亏一篑。曹操自叹山重水复,幸遇天赐良机,破釜沉舟,柳暗花明。刘邦善金蝉脱壳,项羽惯放网中鱼,乱世战争极富这般戏剧性的情节。看着稳操胜券,却因骄溢疏忽,前功尽弃;而眼望败局已定,倒能急中生智,起死回生。
曹操在袁营搜出许多自己部曲暗通之书,乃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三国志·武帝纪》及注引《魏氏春秋》)遂仿刘秀故事皆焚之(注一)。《三国志·许褚传》曰:关渡之战,营吏徐他等谋刺曹操,许禇觉,杀之。曹操后来表荀彧功时曰:“昔与袁绍战于官渡,因兵少粮尽,图欲还许。彧不听臣,建宜进讨,臣易愚虑,遂摧大逆。绍虽破败,但谓河北未易图也,故欲南讨刘表。彧复止臣,陈其得失,臣用反旆,遂吞凶族。向使臣退于官渡,为绍所乘,有倾覆之形。后若南征,进无所获,退将失据。彧之二策,以亡为存,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三国志·荀彧传》注引《彧别传》)他还曰:“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焉,幸而破之,枭其二子。”(《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武故事》载公十二月己亥令)曹操亲口之言皆说明其胜利来之不易,来之幸运。袁绍与胜利失之交臂,责不能免,但也实在是命运不济。
袁绍讨伐曹操,对属下的建议并非毫不采纳。曹操东征刘备,田丰欲大举南下,袁绍虽未大举,但也出兵攻了延津。进至阳武,沮授建议缓搏,袁绍驻扎数月后,稍向前推进,因接连获胜,遂开始猛攻。许攸、张郃想暂缓正面之战,可用包抄,袁绍是前面不停,侧后分使。张郃望救乌巢,郭图要端曹营,袁绍将主力向敌,轻兵救援。
官渡之战结束了。袁绍只与百余骑渡河北归。两年后,袁绍因懊丧而病逝。又过两年,曹操攻破邺县。曹操临祀袁绍墓下,再拜而哭。曹操仿刘邦哭项羽,除了念及一点旧情外,更多的还是出于敬畏,因为稍有偏差,被吊唁的就会是自己。胜败乃兵家常事,袁绍把官渡决战的胜败看得太重,他若能看得轻些就好了。看重当然是力争赢,赢了便可定大势;看轻是要料到输,输了还可卷土重来。曹操领冀州牧,据之为基,让还兖州。此后,曹操北伐打败乌桓,迫辽东公孙康畏服,除掉袁氏兄弟,基本平定了北方。
第12章 赤壁三分
建安五年(200),孙策死,以事授其弟孙权,以周瑜、张昭等辅之。曹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孙权字仲谋,形貌奇伟,胆略超群。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英才俊杰。张昭字子布,彭城人,饱学博识。
六年(201),曹操南征刘备,刘备走归刘表。刘表疑之,使屯新野。数年后,徐庶投刘备,并荐诸葛亮。刘备三往得见。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早孤,随叔父诸葛玄往依刘表;诸葛玄卒,乃躬耕于南阳隆中,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有卧龙之名;兄诸葛瑾避乱江东,为孙权所用。
十二年(207),刘备见诸葛亮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数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曹操比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遂请诸葛亮出山。
十三年(208)春,甘宁向孙权献策曰:“今汉祚日微,曹操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二子又劣,非能承业转基者也。将军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三国志·甘宁传》)甘宁辗转益荆多年,才入吴不久。孙权纳其策,遂驱兵江夏,一举灭掉黄祖。
刘表长子刘琦因刘表偏爱少子刘琮失宠,乃求助于诸葛亮,用其内危外安之计,趁黄祖死,求出为江夏太守。
七月,曹操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刘琮立。蒯越、傅巽等劝刘琮降。刘琮曰:“今与诸君据全楚之地,守先君之业,以观天下,何为不可乎?”傅巽曰:“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国家,其势弗当也;以刘备而敌曹公,又弗当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锋,必亡之道也。将军自料何与刘备?”刘琮曰:“吾不若也。”傅巽曰:“诚以刘备不足御曹公乎,则虽保楚地,不足以自存也;诚以刘备足御曹公乎,则备不为将军下也。愿将军勿疑。”(《三国志·刘表传》)刘琮无奈。
闻刘表死,鲁肃说孙权曰:“夫荆楚与国邻接,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三国志·鲁肃传》)孙权即遣鲁肃使荆州。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性好施与,周瑜奇之,荐于孙权。
九月,曹操至新野,刘琮举州降。刘备屯樊城,得知刘琮降,愤然引众去;过襄阳,诸葛亮劝攻刘琮以据荆州。刘备不忍夺之,乃率众南行,另遣关羽走汉水,使会江陵。曹操以江陵有军资,恐刘备据之,乃率精骑急追。
鲁肃到夏口,闻曹操已入荆州;他疾至江陵,悉刘琮已降,刘备南走;于是他径直往迎,与刘备会于当阳长坂。鲁肃问曰:“豫州今欲何至?”刘备曰:“吾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鲁肃曰:“孙将军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于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而云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三国志·刘备传》注引《江表传》)见曹操追至,刘备从鲁肃计,斜趋汉水,会遇关羽、刘琦,俱至夏口。曹操据江陵,上表拜封刘琮、蒯越等,安抚荆州吏民,准备东下。
刘表的失败除与才干有关外,更多的可能还是与年龄、健康及子嗣的能力相干。面对曹操大举南下,刘表若不是年迈病终(刘表六十七岁死,比六十六岁死的曹操尚寿一岁)、子嗣又无能的话,其势力不会轻易屈服。袁绍垮台亦如此。官渡之战只是改变了袁曹两军的力量对比,它还不是决定最后输赢的胜负手。袁绍虽败北,而青山依旧在。若其不早死(袁绍生年不详,但可判断与曹操为同龄人)或子嗣有为,其势力是可以继续下去的。
诸葛亮说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遂遣诸葛亮随鲁肃诣孙权,寻求结盟。时孙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
诸葛亮见孙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横扫诸雄,略平中原,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孙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诸葛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注一)孙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诸葛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合有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孙权大悦(《三国志·诸葛亮传》)。
曹操意气风发;众臣多喜形于色,谓宜顺流东下,孙权必杀刘备而归附。奋武将军程昱则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三国志·程昱传》)程昱提醒曹操不可轻敌。太中大夫贾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荆州,威名远著;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三国志·贾诩传》)贾诩欲曹操仗威施恩,不战屈敌,其意与沮授、田丰同。曹操昏昏然,乃下战书与孙权,将使水步军八十万,渡江攻吴。
孙权接书,示之群臣,问以计策。张昭等众臣皆说宜迎之。孙权起身去,鲁肃追上,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以图大事。今肃迎操,累官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孙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卿计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三国志·鲁肃传》)
时周瑜使鄱阳,鲁肃劝孙权速召之,孙权从之。周瑜急还,见孙权曰:“将军割据江东,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并未平安,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孙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当夜,周瑜复见孙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便各恐慑。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孙权曰:“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为卿后援。”(《三国志·周瑜传》及注引《江表传》)
裴松之认为,张昭辅佐孙氏,是以上藩汉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计,本非其志也。曹操仗顺而起,功以义立,冀以清一诸华,拓平荆楚,大定之机,在于此会。若使昭议获从,则六合为一,岂有兵连祸结,遂为战国之弊哉!虽无功于孙氏,有大劳于天下矣。昭为人谋,岂不忠且正乎!裴松之说对了一半。张昭劝孙权迎曹操,崔琰谏袁绍守境勤王以宁区宇,他们的主张基本是一样的。《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曰: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孙权送子为质。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等犹豫不能决,周瑜反对。瑜欲权南面称孤,若曹氏能率义以正天下,权事之未晚。权遂不送质。可见,曹操若真心行义,有望四海归一,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