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隋风云 >

第31部分

大隋风云-第31部分

小说: 大隋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逝世,一个是武川军的寇洛,一个是荆襄军的贺拔胜,这两个统帅级人物的病故,使得宇文泰完全取得了对武川军的控制,并且和陇西军的李弼、荆襄军的独孤信等人正面抗衡。
    李丹的父亲李弼仔细权衡局势后,断然交出了陇西军。由于李弼对宇文泰成就关陇霸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得到了宇文泰的信任,而独孤信却没有这么幸运。
    独孤信先是从荆襄战场上被调到秦州,其部下如郑伟、刘志、柳虬、杨忠等人全部被折散。几年后他又被调动陇西戍守边镇,秦州却由宇文泰的侄子宇文导坐镇,不让独孤信接近关中半步。独孤信戍守陇西多年,多次奏请回朝,宇文泰坚决不许,即使其闻母病逝,要求回家守丧也未能得到允许。
    大统十四年下旨拜封了八位柱国大将军。宇文泰总揆军政,府军统帅。广陵王元欣是拓跋皇族,但他非常聪明,把卫戍大权拱手让出,做了个甩手王爷。不久宇文泰为了进一步限制皇族,奏请废除王爵,无论皇室宗亲勋贵大臣,最高爵位就是国公。这下元欣连王爷都做不成了,他头一低,牙一咬,回家养老,种花养草去了。还有六位柱国,实际统率军队,一位是李弼,陇西军统帅,一位是独孤信,荆襄军统帅,另外赵贵、于谨、李虎、侯莫陈崇四人都是武川军的老将。宇文泰为了拉拢武川军的将领,对过去有仇怨的李虎恩宠有加,手段实在令人佩服。
    至此为止,宇文泰基本控制了府兵,并逐渐剥夺各部统军大将手里的兵权,而李丹的父亲也开始面临第三个抉择,是否支持宇文家夺取魏祚。
    =
    当年,李弼率军脱离侯莫陈悦,投奔宇文泰,这是他的第一个抉择,他做对了。李弼把陇西军交给宇文泰,这是他的第二个抉择,他也做对了,但第三个抉择对于他而言太难了。
    独孤信的遭遇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独孤信之所以在贺拔胜死后,遭到了宇文泰和武川人的连续打击,关键原因就是他对大魏皇室的忠诚。孝武皇帝和高欢决裂西迁入关时,独孤信抛弃了父母妻儿,单骑追上,孝武皇帝为此泪如雨下,感激涕零。独孤信到了长安不久,出镇荆州,兵败入梁,羁留三年不得还,但他锲而不舍,矢志北返。梁国皇帝萧衍问他为什么要执意返回长安,独孤信说,终此一生,事君不二。由此可见他对大魏皇室的忠诚。
    宇文泰迎大魏孝武皇帝入关,目的是仿效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成就自己的霸业,并非是真心忠于魏室,而独孤信则要在忠于魏室的名义下,与宇文泰相抗衡,其结果可想而知。独孤信历经十几年的打击之后,实力荡然无存,他的部下除了杨忠之外,几乎没有人能真正统率军队,而杨忠之所以能出人头地,得益他的出身。他是关陇高门,当年宇文泰平定关陇,曾受到了关陇高门的大力支持,京兆韦家、弘农杨家、武功苏家、陇西李家、河东裴家、柳家、薛家就是其中的中坚力量。
    李弼思虑再三,最终决定支持宇文家移祚。这关键性的一步让李弼一家赢得了取之不竭的荣华富贵。
    =
    宇文泰病逝,宇文护遗命辅政,他大胆果敢,雷厉风行,仅仅用了几个月时间,便逼迫大魏孝恭皇帝元廓让出了国祚,大周孝闵皇帝宇文觉登上帝位。接着,宇文护在征得魏国公李弼和燕国公于谨的同意后,决定收回府军各统军大将手上最后的兵权。
    楚国公赵贵认为宇文家忘恩负义,兔死狗烹,意图谋杀宇文护,被诛。然后独孤信受到牵连,被免职。此刻孝闵皇帝对宇文护总揆权柄非常不满,和李植、孙恒等人密谋诛杀宇文护,事情不慎败漏,宇文护大怒,杀了李植、孙恒等人,李植的父亲李远及全家遭到牵连,被杀。李远弟弟李穆被免职。此时陇西李家的老大李贤已死,后代因此幸免于难。陇西李家大都被逐出朝堂,直到数年后,申国公李穆因为朝堂局势发生变化,才得以复出。
    宇文护大肆诛杀陇西李家,使魏国公李弼的实力遭到沉重打击,老人家随即病逝。
    更可怕的事出现了,宇文护弑杀了孝闵皇帝,打算立宇文泰长子宇文毓为帝。宇文毓的夫人是独孤信的女儿,宇文护担心独孤信以外戚的身份复出,对他造成伤害,所以以此为要挟,逼迫独孤信自杀。独孤信无奈,饮鸠自尽。
    保定三年,而于谨又是宇文泰亲信,和宇文家关系亲密,宇文护随即真正控制了府军,朝野上下,再无对手。
    老对手去了,宇文宗室和武川旧将随即顺利控制权柄,但新对手马上在这些人中产生了,宇文护为了平衡朝堂势力,大量起用诸如陇西李家、京兆韦家等中间力量。
    于是朝堂上形成了五大派系,一个是以晋公宇文护为首的宇文宗室,一个是以燕国公于谨为首的武川旧将,一个是以弘农杨家、京兆韦家、陇西李家为首的关陇势力,一个是以拓跋皇族为首的代北势力,一个是以贺拔氏、独孤氏为首的荆襄势力。
    辽东李家游离在大周朝堂五大派系之外,如果按姻亲关系,和五大派系都能扯上关系,但因为辽东李家是汉人,所以相比较而言,和关陇势力走得更近一些。
    =
    “现在你明白了吧?”萨满圣母推了推陷入沉思的断箭,笑着说道,“辽东李家在魏国公李弼做出第三个正确选择,支持宇文护帮助宇文氏夺取魏祚后,享受了十几年的荣华富贵,但现在他们面临第四个艰难抉择,是支持宇文护保住宇文氏的江山,还是背叛宇文护推翻宇文氏的国祚?”
    “很明显,如果拓跋皇族夺回了国祚,辽东李家必定遭到血腥报复,烟消云散,所以他们没有选择,他们只能力保宇文护,继续拱卫宇文氏的江山。”萨满圣母把那张俏脸凑近断箭,笑眯眯地问道,“你有什么办法吗?你要知道,我身体里流淌的可是拓跋皇族的血液哦,我非常愿意帮助独孤氏恢复拓跋国祚,所以,我极有可能杀了你。”
    断箭举起手,轻轻抚摸着萨满圣母那张迷人的面孔,低声问道:“这么说,独孤势力再度兴起,和你们突厥人有莫大的关系了?”
    “独孤氏的实力非常强大,当年宇文泰之所以把独孤信赶到陇西、河阳一带,正是因为他无法吞并独孤氏,他只能限制独孤氏实力的发展,所以你的理解根本就是错误的。”萨满圣母笑道,“当然了,独孤氏能坚持不倒,能一直和宇文氏相抗衡,和我阿爸、我母亲的支持是有些关系,这我也承认。我母亲是拓跋皇族,她不可能忘记夺国之恨,只要有机会,她肯定会不遗余力地帮助独孤氏推翻宇文氏的国祚。”
    断箭沉默了一会儿,缓缓说道:“从目前来看,辽东李家还没有做出最后抉择,是吗?”
    “你不要傻了,他们家肯定做出了最后抉择。”萨满圣母抓住了断箭的手,言辞恳切地说道,“辽东李家也是利益受损者,在目前这种形势下,辽东李家极有可能分裂了,李丹也许正在孤军奋战,你要想救他,必须让他尊重辽东李家的选择,背叛宇文护,否则最后必定是死路一条。”
    断箭无奈长叹,“你告诉我,是谁杀了梁山公?”
    “这还要说吗?当然是宇文护了。”萨满圣母说道,“宇文护已经感觉到了威胁,所以他为了警告宇文宗室,威逼他们和自己同心协力,当然要杀鸡儆猴了,这是很必然的事。宇文宪显然陷入了进退两难之境,他不知道怎么办了。背叛宇文护,宇文氏可能全军覆没;力保宇文护,宇文氏同样面临生死困境,所以他急需援手。以宇文氏的身份,要想得到援兵,最好的办法就是向辽东李家求援。”
    “因此,我就成了一封信?”
    “是啊。”萨满圣母说道,“不过,宇文宪肯定知道你的身份,他在李丹赶到敦煌之前,把你流放到边塞,肯定有我们不知道的原因,这背后大有玄虚。你说过,梁山公曾当面恳求齐公出手杀了宇文护,由此可见他们两人关系非同一般。梁山公为什么要这么做?显然是为了他自己的女儿,为了他的外孙,也就是为了宇文氏的利益,所以这件事肯定牵扯到了大周皇帝。”
    断箭连连点头,若有所悟。看样子,我无论如何都要回到长安,见到姿儿姐姐,否则我不可能知道这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
    =
    =
    =
    注释:
    =
    北魏六镇起义:
    北魏初年,为了拱卫首都,防止柔然人的入侵,遂在平城以北设置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和怀荒等六个军事重镇,是为北魏六镇。
    北魏从孝明帝以后,统治集团日益腐化,阶级矛盾迅速激化。而北魏六镇则成了社会矛盾的交织点,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于是便爆发了北魏六镇起义。
    孝明帝正光五年,起义才被镇压。
    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的腐巧统治,导致了北魏的分裂。
    =
    北魏的分裂。河阴之役。
    武泰元年九月,孝庄帝不甘心充当傀儡,设计诛杀了尔朱荣。尔朱荣之侄尔朱兆又带兵入洛,废杀庄帝,另立元恭为帝,是为节闵帝。这时,从河北返回山西的六镇镇兵又在其首领高欢的领导下,多次起义。尔朱兆当政后,为了稳固他在山西的统治,遂答应了高欢欲将20多万镇兵仍带回河北就食的请求。高欢脱离了尔朱兆的控制后,遂在河北扩充实力,并与尔朱兆的矛盾日深。结果,高欢击杀了尔朱兆及其党羽,进入洛阳,废杀节闵帝,另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
    永熙三年,孝武帝为了摆脱高欢控制,率轻骑西入潼关,投靠了关中的宇文泰,北魏分裂。
    =
    尔朱荣。秀容川。
    尔朱荣是契胡人,其先祖尔朱羽健曾率部族助拓跋珪攻后燕有功,拓跋珪遂以秀容川周围三百里地封之。尔朱氏世居秀容川,畜牧为业。到尔朱荣的父亲尔朱新兴时,秀容川牲畜兴旺,马匹以色别分群,漫山遍野,不可胜数。大量的马匹在那个时代无疑是重要战略资源。尔朱荣继承他父亲的位置时,也继承了这笔雄厚的资源。这时,北魏各族人民大起义已经爆发,尔朱荣见四方兵起,遂利用其畜牧资财,招合骁勇,结纳豪杰,图谋大事。
    =
    北魏六镇:
    从皇始至延和年间,外御柔然,内制高车、山胡,拱卫京都。
    =
    魏晋南北朝的造纸术:
    从文献记载看,两晋南北朝官方和民间用纸都已十分普遍,数量也是较大的。
    汉代的造纸原料主要是麻和树皮;其中的麻包括新采下的,以及用旧了的麻类织物、编织物等;树皮主要是楮皮。魏晋南北朝时,一方面继续沿用旧有的原料,此外,还新增加了桑皮,创造了藤皮纸和侧理纸。
    由现有资料看,魏晋南北朝的造纸用原料主要是麻、树皮和藤皮3种。
    把两晋南北朝纸与汉纸作一比较后,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两晋南北朝获得了十分明显的进步:表面平滑,白度增加;结构较为紧密,纸质较细较薄;纤维束较少,帚化程度较高,有明显的帘纹。
    在今见此期古纸中,不少是品质优良,色泽宜人的,如吐鲁番出土的晋抄本《三国志-孙权传》用纸,便是优良的上等加工纸,表面光洁其色甚白,纤维束较少,纤维交织紧密,其质细薄,在显微镜下,纤维帚化程度很高,为高粘度纸浆
    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古纸的结构一般都十分疏松,纤维间充满了无数孔隙和通道,故下笔书写时往往会走墨渲染。为改善纸的书写效果,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最初是用光滑的细石将纸面砑光,以阻塞部分毛细管和纤维间隙,后来又发明了施胶术,以增加对液体渗透的阻抗力。
    表面涂布是古纸表面处理的又一重要措施。操作要点是在纸的表面涂布一些白色的矿物粉。本世纪初,威斯纳在分析新疆出土的南北朝纸时,发现其表面亦涂有一层石膏粉末。这些都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涂布纸。
    从现代技术原理推测,涂布用白色粉料主要是石膏,此外可能还有白垩、滑石粉、石灰等物。做法是先将这些物料碾细,并制成悬浮液,再将之与淀粉共煮,经充分混合后,用排笔涂于纸上,再经干燥和砑光;这样,纸的白度、致密度、平滑度、吸水性都会得到提高,透光度则明显降低下去。如东晋写本《三国志-孙权传》纸,今日所见仍然是颜色洁白,字迹古朴俊秀,墨黑而有光,犹如新作之般。
    此时,纸的染色装潢技术也有了发展。此术约始见于东汉。纸张染色的目的,一是增加美感,二是杀虫防蛀。黄纸当时在民间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