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风云-第1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丹冷笑不语。
宇文达、宇文训、元伟、韦世康、李纶两天前就到了同州,他们带着新官制,和叱罗协、冯迁、高颎、苏威等人做最后的议定。
宇文达是太祖宇文泰之子,宇文训是晋公宇文训长子,两人都是此次官制修订地主要官员。
苏威详细解释了新官制。这份新官制基本上承继拓跋大魏的三省制,适当保留了大周六官制的一些内容。新官制的修改主要集中在中枢和朝廷诸府,九名制也恢复为九品制。地方官制则原封不动,依旧是州郡县三级。
中枢最高官职设三师,位拟上公,非地位尊崇者不得居,因位高不列品。
二大是第一品。
中枢设三省,外朝尚书省,禁中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的官职设置有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和工部六位尚书。
如此一来,总揽权柄地中外府随即被撤消。
这个新官制李丹很熟悉。宇文护曾不止一次和他商讨过,但当时大周朝堂上宇文护独揽权柄,而现在有两位辅弼大臣,这权力分配就有问题了。
和大臣们商讨到半夜后,李丹留下了高颎和苏威,有些事他要问问。
“中外府撤消后。都督中外诸军事还有实权吗?”
“中外府是太祖所建,到宇文护独揽权柄后才代替了中枢,但它一直是众矢之地,原因很简单,自魏晋设都督中外诸军事以来,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它一直都是权臣篡僭的阶梯。”苏威说道,“这是朝堂上下一致决定撤消中外府的重要原因。但中外府撤消,不等于都督中外诸军事就是虚衔、尊号,它依旧有很大地权力。”
“不过,我们决定还是拿掉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力。仅仅把它做为一个尊崇官衔。”
李丹急忙追问。
苏威解释说,都督中外诸军事。就是总领大周中兵,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司马宇文宪实际控制着府军大部,大周的一大半武力都控制在宇文氏和武川人手上,这也是李丹目前无法抗衡宇文宪,被当作替罪羊的重要原因。
当年曹魏时代,曹爽首辅,司马懿居次,同领都督中外诸军事,但实际掌控军队的是司马懿,结果高平陵兵变,司马懿领禁兵控制了京城,城外地曹爽傻眼了,束手就缚。这是个教训,所以当务之急是拿掉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力,把这个众矢之的的威胁解除掉,把兵权集中于皇帝和中枢。谁掌控了皇帝和中枢,谁就掌控了兵权和军队,而现在李丹有皇太后和弘德夫人的支持,正好可以成为实际控制皇帝和中枢的宰辅。
大战结束后,宇文宪如果要联合宇文氏和武川人杀你,皇帝和皇太后、弘
可以保护你,你可以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军队与其对抗宪的实力有多么强悍,他都没有皇帝地权力大。皇帝圣旨一下,再加上皇太后的支持,宇文氏和武川人势必要分裂,宇文宪想杀你,等于找死。
李丹恍然大悟,这才知道苏威、高颎等人迫不及待要实施新官制的原因。
官制换一下,官职换一下,职权换一下,虽然权力还是由同一个人控制,但效果大相径庭。这就是国政的奥妙所在,宇文护之所以要推行新政,原因也正在如此。
“三师三孤,职位尊崇,你可以安排本朝德高望重地勋贵和宗室大臣,由此可获得人心。”高颎说道。
“大司马、大将军,典司武事,一个负责兵事行政大权,一个负责征伐指挥大权。大司马是武职最高官衔,宇文宪做为宰辅之一,势在必得,你给他,再给他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尊号,宇文氏和武川人也就放心了。大将军则由韦孝宽出任,同领都督中外诸军事地尊号。这样大周武事两大统帅,一个是宗室鲜卑人,一个是功勋显赫的汉人,中外诸军心服口服,这有助于提高士气,缓解各军矛盾。”
“三公大臣除了太尉外,都有一定的实际职权,但为了把权柄尽可能集中于台省,还是选择资历较老的勋贵大臣为好,这可以进一步孚获人心。”
李丹摸摸胡须,笑着问道:“那我呢?我干什么?你们把我藏到哪了?我这一下子也掉得太厉害了,从宰辅直接掉到水里,连头都看不到。”
“前线的战况已经说明,你突然以宰辅出现,名不经传却高高在上,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如果继续下去,大齐的军队恐怕很快就要杀到长安,所以你必须低调一点,及时回到自己正确的位置上,这对你以最快速度控制大周权柄,在最短时间内巩固手里的权柄非常重要。”高颎继续说道,“你要知道,这场大战即使赢了。也是惨败之局。如果长安局势再次发生动荡,大周可能会崩溃,那时你就什么都没了。”
李丹微微皱眉。按你这么说。我还不能杀宇文氏,那战后我怎么办?我承担所有的罪责?
苏威似乎看懂了李丹的意思,微微笑道:“人是要杀,但要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胜果,继而确保大周稳定。我们地目地是保住大周,强大大周。不是败亡大周,所以我们要步步筹划,确保万无一失。
李丹敲敲案几,笑道:“请问两位,我的位置在哪?”
“隶尚书。”高颎神情很平静,淡淡地说道,“你以辅弼大臣的身份领尚书台,以隶尚书事一职主掌国事。大周权柄。尽在你一人之手。”
“其它地呢?”
“没有了,这个官职足够大了,不能再要了。”苏威笑道,“去年山东和士开就是隶尚书事。总领国事,权势达到了顶峰。但随即就被高俨杀了,所以你要注意自己的脑袋,不要像和士开一样,被人砍掉了。”
“那你们两个呢?”李丹问道。
“谁为尚书令?”李丹问道,“我如果不在朝中,这个尚书令就至关重要了。”
“楚国公豆卢绩。”
李丹连连点头。豆卢家原为慕容氏,归拓跋大魏后赐姓豆卢氏。豆卢宁和他弟弟豆卢永恩都是前陇西大将侯莫陈悦的部下,侯莫陈悦败亡后,随李弼一起,率军投宇文泰。大周的陇西军就是由侯莫陈家、李弼家、李穆兄弟家和豆卢家组成。
让豆卢宁之子出任尚书令,其用意不用可知,既能调合汉胡两族的关系,又能考虑到陇西人整体利益,绝对是不二人选。这样一来,三师有太保李穆,三孤有少保侯莫陈琼,三公有司徒李晖,尚书台又有李丹和豆卢宁,大周中枢大臣中陇西人占据了绝对实力。
“那你们两个呢?”李丹指指高颎和苏威问道,“两位打算身居何职?”
高颎看看苏威,后者垂下眼睑,脸显犹豫之色,但随即不易察觉地摇了一下头。高颎心领神会,马上问道:“秦公打算让何人出任左右仆射?”
李丹已想到了人选,那就是王轨和宇文神举。这两人是云阳宫兵变的核心人物,无论如何要把他们安排进中枢,即使别人有闲话,也可用本为先帝近臣深受先帝器重为借口予以搪塞。李丹说了理由,举荐王轨和宇文神举,并再一次询问高颎希望得到什么职位。
高颎和苏威不仅才华出众,更有双重身份,高颎本人是山东望族又是独孤氏门生,苏威是关中门阀又是太学、麟趾学、露门学博士,儒林骄子,和那个神秘地天骄也有密切的关系,这两人现在都看中了自己手中权势,正在努力帮助自己经略关陇,将来更有可能和自己齐心协力重建汉祚,所以无论如何要把他们拉住,留在身边变成志同道合者。
“秦公打算一直待在长安吗?”高颎忽然问道。
李丹不知他是什么意思,笑容稍敛,专注而视。
“当年高欢夺权之后,把拓跋大魏的皇帝留在城,自己却在晋阳掌控大军,遥控京都,远离是非之地。”高颎说道,“为此高欢在晋阳置大行台,另设行台尚书令和仆射、尚书等官吏治理山东。”高颎望着李丹,微微笑道,“秦公……目前情况下,为了安全考虑,你是不是应该像当年的高欢一样,远居京师之外,再置大行台?”
李丹一时没能想通其中的关键,皱眉不语。
“当年高欢之所以能取代尔朱氏,击败强大的秀荣川大军,关键在于控制了河北鲜卑人。”苏威捋须说道,“没有自己的军队,秦公想控制大周权柄,根本不现实,而今府军大部控制在宇文氏、武川人和代北人手中,秦公若想像宇文泰、宇文护一样牢牢控制手里的权柄,就要利用现在这个难得地机遇,迅速组建一支由汉人组成的绝对忠诚于你的军队。”
“
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兵将分离,但有个前提,那就是皇仪,皇权要至高无上,但如今皇帝年幼,宰辅当政。更要命地是随着宇文护死去宇文氏的国祚已经岌岌可危。大周即将有一场狂风暴雨。”苏威望着李丹,神色郑重地地问道,“秦公。这场狂风暴雨一旦掀起,大周国祚势必难以保全,府兵制也名存实亡,秦公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把这十五万新建军队收为己有,将成为能否主宰这场风暴地关键。”
“秦公,你想成为这场风暴的主宰者。还是想被这场风暴席卷而去?”高颎轻轻问了一句。
李丹霍然惊悟,拱手拜谢。
在京师之外建大行台,隶尚书事的宰辅领大行台主掌国事,这等同于把皇帝和皇权都搬到了大行台,这和之前以都督中外诸军事地身份领中外府其实如出一辙,但因为官制改了,权柄实际上集中到皇帝手上,这两个机构所代表的权力就完全不一样了。
过去大周实施的六官官制本来就是限制皇权、君臣共享权柄的制度。而屡屡成为权臣篡阶梯的都督中外诸军事和中外府结合,更是成为代替皇帝和中枢的机构,自宇文泰、宇文护叔侄把持中外府以来,中外府实际上就是大周中枢。所以朝堂上下,不管是皇帝还是臣僚。都无法接受。
相反,三省制中地隶尚书事的宰辅和京外大行台相结合,代行皇帝和尚书台职权,虽然同样主掌军政大权,其权柄和威摄力甚至要超过中外府,但其对国祚的威胁性却要小于中外府。此刻皇帝有无上权威,他可以随时撤换隶尚书事的宰辅,也可以随时撤消大行台。在皇帝和大臣们的眼中,李丹和大行台的份量和威胁性都已大大降低。
当然了,如果宰辅是宇文泰、高欢或者宇文护这样的一代豪雄,那则另当别论,但今日的大周宰辅是名不见经传地李丹,他的靠山主要是皇太后和弘德夫人,他这个宰辅和京外大行台的份量可想而知,这将最大程度地让李丹在不损失目前权柄的基础上,迅速滑下风口浪尖,隐藏到安全地地方,悄悄蓄积实力,准备在关键时刻发动致命一击。
至于高颎和苏威,显然看中的是大行台地尚书令和尚书仆射。等到有朝一日李丹崛起了,大行台成为实际上的国之中枢,他们两人的地位则如日中天,极度显赫。
李丹完全明白了新官制的妙处,对高颎和苏威之才更是钦佩不已。
长安。
关中的形势越来越紧张,先有几个地方因为征调徭役和驱赶佛道信徒爆发了几场骚乱,接着传出前线大败的消息,京畿很多富豪开始撤离长安,这引起了百姓的恐慌,更多的人携家带口加入到逃难大军。
李丹到了京师,马上进宫觐见天子、皇太后和弘德夫人,详细述说了东线战局。大军将士人心惶惶,矛盾激烈,攻防无序,指挥不灵,临阵逃跑者、投降者、倒戈者层出不穷,形势之严峻,远远超过了先前预料。
李丹为此向皇帝呈奏几个应对之策。
修改官制,利用朝中很多大臣都在战场上这个难得时机把权柄集中于皇帝,皇帝独揽大权,皇权重振,如此则反过来有利于皇帝对府军的控制,对前线各级统军大将们的控制。
急速从各地调集大军保护京都,为此需要即刻征调陇西、河西和荆襄三地大军。正在扩建的十五万府军和州郡兵也一边组建一边赶到京师集结强训,以便在危急时刻投入战场,考虑到各地,尤其是关中各州都有很多拒不还俗的沙门道士,为了把他们对州郡的威胁降到最低,即刻强募入军,拒不从军者,斩。
太傅窦炽、太师尉迟迥和大司徒李晖都在含仁殿,听到李丹的奏议吓了一跳。强征沙门道士从军,过去只有拓跋大魏的太武帝拓跋焘在灭佛的时候干过,现在李丹也步其后尘,为了击退敌人不顾一切了。
“和突厥、吐谷浑、大陈的谈判都还没有结果,怎能把三地府军调入关中?”尉迟迥怒声责问,“你想把大周的国土拱手送人吗?”
“正有此意。”李丹禀奏道,“此时此刻,国祚第一,如其谈判迟迟没有结果,延误救援时间,导致国祚不保,还不如暂时满足他们的要求。等到我们保住了江山。恢复了元气,再把失去的土地连本带利夺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