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2006 >

第838部分

重生之2006-第838部分

小说: 重生之200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盆冷水,就这么被他随口泼了出来。

    “就现在而言,不适合。”

    “呃。。。。。。。。”

    肖建国与吴明明面面相觑,后者试探的问道:“是不是太快了些?我之前虽然跟计越聊过后有类似的想法,但也觉得太快了。本身饿了么就没成立几年,国内市场都没深耕,急匆匆跑国外去,根基可能会不够稳。”

    陆恒悠悠的说道:“步子太大会扯着蛋是一回儿事,更重要的,还是你们忘了另外一个因素。”

    说到这里,陆恒忽的停下话头,变得严肃起来。

    “问你们一个问题,饿了么能取得现目前的成功,原因在哪里?”

    肖建国信心满满的说道:“我们站在了风口上,这是最合适的时机,有着最好的创业环境,海量的市场需求,再加上室长你早期的理念指导,可以取得当前成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吴明明点头赞同,不禁说道:“时代造就了我们,我们自己的努力算是一小部分因素。综合起来看,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就像建国说的这样。有天然的市场需求,有室长你的超前理念,再加上充裕的资金,国家政策的支持,没道理我们不会成功!”

    两个兄弟的成长,从他们侃侃而谈的话语就可见一斑。

    至少,他们能找出自己成功的因素,没有盲目的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那一环。

    陆恒有些欣慰,但随即就反问道:“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的吗?”

    肖建国迟疑了。

    吴明明小心翼翼的说道:“还有一些小的因素吧,不过算不上那么重要。难道说,我们遗漏了什么吗?”

    陆恒摇了摇手指,复又端起小酒杯,眯着眼说道:

    “你们忘了,饿了么的诞生是在中国这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土壤上。市场需求固然大,但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廉价的人力成本。”

    “而这一点,假使你放到欧美国家,地脉广阔,人口分布散乱,无形中,人力成本以及时间成本,就会成倍增加。”

    听着陆恒仿佛是深思熟虑过后,但却又随口说出的话,肖建国和吴明明都忍不住陷入了沉思。

    最早的饿了么,算不上网络订餐,而是电话订餐平台。

    范围就局限在大学城这一边。

    那时候,他们除开运营成本,以及外卖员的支出后,甚至是可以盈利的。

    但当饿了么逐渐转型走到网络订餐平台这一块的时候,经营范围扩大到崇庆整个直辖市,但盈利却逐渐跟不上支出,仅仅做到平衡。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扩大规模,走向全国,就必须进行融资。

    在这种扩张中,旗下的送餐团队,疯狂的扩大中,现目前甚至已经突破十万大关。

    如果b轮融资顺利,饿了么走向二线、三线小城市,那么送餐团队,将会更加爆涨,达到几十万,乃至上百万。

    扣除掉预想中会和美团、百度外卖要打的补贴烧钱大战,这上百万的送餐团队工资支出,将会是难以想象的压力。

    即便如此,肖建国他们还是很乐观的。

    一旦度过接下来几年,饿了么再度实现盈利,他们很有信心。

    不过就是把餐厅加盟平台的费用调高,竞价收费上涨等等,这些招数使出来。

    反正消费者前期占到的便宜,未来都会一点点的吐出来。

    现目前就是让他们养成一个网络订餐的习惯而已。

    羊,总得养肥了再杀嘛!

    但是,如果将这种模式推广到诸如美国、英国这些国家,以他们的人口数量,平均的收入水平。

    饿了么再搞一个如此庞大的送餐团队,那这压力,可能就会难以想象了。

    “这一切,并没有你们想象中那么容易。经营模式的复制,更加不是那么简单。”陆恒淡淡的说道。

    目光落到两人身上,陆恒叹了口气,又是一盆冷水浇上。

    “文厨所谓独角兽的说法,可信度很高,你们也确实可以自豪。但是你们必须认清自己,认清饿了么。现在的饿了么,真的值十亿美金估值吗?即便真的值,那他在一众独角兽企业中,也不过是非常弱小的那种存在。”

    这一番话之后,肖建国背上甚至出了一身冷汗,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似乎被文厨简单的几句恭维,就瞬间膨胀了。

    吴明明虚心的接受着陆恒的批评,实际上,这一幕,他经历得并不少。

    室长的目光总是比自己看得更远,说出来的话,往往也都会在未来被证实。

    而且,在听完陆恒这些话后,吴明明往往会有更多的启发。

    “路,还很长,我们都还很年轻。与其好高骛远,不如先充实自己,至于饿了么,不要想太多,把国内深耕,市场份额占据到最大才是王道。”

    陆恒感叹着说道,这些话,他并不是胡乱说的。

    他学习到了了太多跨国企业的成功案例,但是在这些成功背后,失败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水土不服,永远是跨国企业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即便是后来国内的腾讯、阿里,想要走出国门,也都是一点一点的稳扎稳打,而且是建立在已经统治国内某个领域的情况下。

    想到这里,陆恒忽然笑了。

    “或许,你们现在可以定这么一个小目标,等这个目标达成后,再去考虑海外的事情。”

    二人好奇的看着陆恒,“什么小目标?”

    “饿了么现在不是冒出了很多竞争对手吗,你们不要一味的打压,对抗。而是去试着合作、入股、然后收购,壮大饿了么的实力。直至有一天,在网络订餐这一行,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甚至收购百度外卖、美团这些背景雄厚的对手,成长为这个领域内最强的巨头!”

    “先达成这个小目标,然后再去考虑走出国门的事情吧!”

    吴明明和肖建国面面相觑,这个小目标,好像不算小。

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利弊分析

    肖建国他们的目标看起来虽小,但实际上却是一件耗时费力的持久战。

    没有个几年的厮杀角逐,国内网络订餐市场这一行,还不会得出结果。

    来势汹汹的百度外卖、资本雄厚的美团,都不是可以小觑的对手,要想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任何一步都不能出差错。

    因此,就目前而言,他们还得把这个目标放在心里,一点点的做。

    相比肖建国他们的目标,沈楠的就舒服多了。

    历时一年,她的目标终于达成!

    何氏集团与恒成集团敲定合作关系,且是多方面的交叉合作,涉及范围之广,利益之大,足以让双方重视再重视。

    合作关系的确定,也保证了刚刚上位何氏总裁之位的沈楠,完完全全坐稳这个位置。

    当天夜里,在庆祝合作达成的晚宴上。

    沈楠意气风发,姿容绝世,享受着来自公司内,一众高层的恭维赞扬。

    她有理由做出这般姿态。

    相比何新在位时的拮据状况,自己仅仅上位几天,就拉来了恒成这个大靠山,并且签下了高达上千万的合作合同。

    只要后续不出差错,并且时间延长,双方关系维持得好。

    那么这份合同所能产生的价值,将会是上亿,乃至把何氏集团推向一个更高的高度。

    当然,看似功成名就的沈楠没有迷失,她还谨记着,接下来自己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情。

    如果这件事做不好,那么与恒成集团的合作,不过就是一纸脆弱的协议而已,对方随时可以终止合作。

    而且最关键的是,那个男人对自己的态度,肯定会发生变化。

    觥筹交错、言笑晏晏之间,沈楠心中步履如冰,眼神始终在酒桌上逡巡着。

    有恒成为自己背书,这些高层短时间内会铁杆一般支持自己。

    不会再发生他们之前对何新那样,口服心不服的状况。

    那么自己要做的,就是趁热打铁,以最快速度,彻底巩固自己的地位。

    。。。。。。。。

    深夜时分,白日还飘飘洒洒的小雪已然落幕。

    但寒意,却是更重几分。

    温暖的壁橱前,烧着旺盛的火焰,陆恒慢慢的翻阅着欧阳芳刚刚才送来的文件。

    恒成与何氏的合作,他虽没有亲自到场,但不代表他不重视。

    尤其是最重要的几件事,他一直放在心上。

    “乔默亲自参与了这场洽谈,倒是表现出了十足的重视啊!”

    陆恒看着文件,点了点头。

    乔默负责的恒远科技这几年表现出了很好的上扬势头,研发新技术,扩大厂房规模,在满足集团内部需求之后,逐渐渗透进其他4s店,在汽车电子配件市场这一块儿,也算闯出了名头。

    这跟集团给予恒远科技的大力支持有关,同样也跟乔默出色的工作能力有关。

    这一次乔默前去何氏,主要就是为了让双方形成合作关系,让何氏的修车行,成为恒远旗下的产品销售渠道之一。

    现在来看,目的已然达成。

    至于利益,则是双方雨露均沾,谁也不会吃亏。

    或许何氏那边会稍稍吃亏一点,毕竟他们以前就有类似的合作商。

    接下来转投恒成的怀抱的话,何氏就得与其他合作商划清关系了。

    陆恒抿了口茶,手指沾了些水滴,随意在毛毯上擦干,又继续浏览文件。

    除开恒远科技之外,恒成集团其他重要产业链条,也有与何氏进行合作的。

    诸如二手车部门、市场部门。

    小水滴公司那边不知怎的,李华冰听到了点风声,专门拍了个宣布部经理过来,也与何氏达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合作。

    让其为滴滴打车接下来的市场宣传出点力。

    当然,好处是不会少的。

    光是初期半年的宣传资金,小水滴公司就给了何氏几百万。

    除开这些外,还有一个合作,尤为重要。

    而这一项,也是赵京亲力亲为,全力谈下来的。

    “恒成旗下4s店扩建过程中,何氏集团提供技术支持以及为其提供人才储备,恒成每年派遣相关技术工种,与何氏进行交流活动。另外,服务站的合作关系,也将加深。”

    陆恒阖上文件,单手撑在下巴上,微眯着眼沉思。

    个中利害关系,被他一一分析。

    早期恒成集团在崇庆这边的扩张,就有何氏集团的服务站提供帮助,范围主要在售后这一块儿。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当初集团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而4s店、尤其是新店的建立,售后部门是极其重要的环节。

    这一点,当初苏伦建立的广源大众就突显出了问题。

    恒成为了避免人手不够用的情况,与何氏有相关的合作。

    只不过随着恒成走向全国,尤其是遍布各大一线城市后,何氏集团能提供的助力就很少了。

    在这个过程中,恒成在售后人才培养这一块儿,也形成了体系。

    不仅内部有培养流程,更是与一些职业院校达成了人才输出合作,对方每年会提供不少人才过来。

    只是有所不足的是,恒成能培养出合格的新人,但经验丰富的售后人才,就不是那么好找的了。

    而且接下来,恒成的扩张目标放在了一些二三线小城市,人才数量缺口,会短时间加大。

    合作服务站,也会是一个问题。

    一年前,陆恒与沈楠聊过这个问题,当时还是对方主动提出来的。

    事到如今,沈楠的打算是从全国二三线城市一点点培植何氏集团的分厂,这就可以与恒成的扩张,形成很完美的互补。

    双方合作的话,可以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双赢作用。

    恒成可以解决扩张过程中,客户的售后需求。

    何氏也能获得不少的用户资源,帮助他们新的分厂站稳脚跟。

    当然,初期看,双方共赢。

    但中期来看,恒成略亏,会丧失一部分售后带来的利润。

    可如果站在陆恒与赵京这个角度,二人所看之处,会是更加长期的未来。

    从长远利益来看,此举能最大限度的把恒成规模做起来,以此完成对整个市场的占有率抢夺。

    并且,恒成可以在其他领域,把中期的损失弥补回来。

    这么一看,利始终是大于弊!

    陆恒眉头皱了皱,他忽然想到一个问题。

    “要让何氏与恒成互补,那何氏的规模以及扩张速度能不能跟上恒成集团就会是一个关键。沈楠的能力我不怀疑,但何氏的资金链,就有些说不准了!”

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风口出现

    2011年1月1日,元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