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新纪元1912 >

第66部分

新纪元1912-第66部分

小说: 新纪元191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在翻译这些生产工艺流程控制以及开数据时,自己却又面临着许多机械上的、化工上等等各个方面的许多名词,甚至许多名词,自己翻词典都要翻个几十分钟,照这么翻译下去,得用多长时间?
    看着眼前那几十页完成的资料,在过去的四天之中,平均每天自己只睡了三四个小时,困极了就不断地喝浓咖啡。用晒图纸制出的数据资料铺满了地板,在本子上写下各种数据和参考指数。
    若是再这么干下去,怕自己的梦想还没实现,自己先累死了
    “不行,这么干下去,肯定不行!”
    心下思索着,李子诚端起桌上的那杯早已凉透的咖啡,啜了一口,看着同样有些疲惫的周明泰。
    “明泰,我准备办所学校!”
    “嗯?李叔?”
    周明泰一愣,有些摸不着头脑。
    “办一所专门学习外语,就是这种专门用于工业翻译的外语学校!”
    准确的来说是德语学校,要把这些活交给擅长的人去做,自己这个当老板的,嗯!还是把把方向盘的好,亲历亲为的事最好少干点。
    心里嘀咕着,李子诚又随口问一句。
    “李叔,还是您看的远,我听爹提过,当初他办启新的时候,德国技师生产那个洋灰,他前后换了十几个翻译,才算找着一个能当那个德国技师翻译的人来!”
    想起自家企业里的一件旧事,周明泰忙轻拍了一个马屁。
    而周明泰话却只让李子诚眼前一亮。
    “明泰,那个人现在还在启新吗?”
    现在自己最需要的就是专业翻译,而且是那种工科专业翻译,能抓住一个是一个,培训是培训的,现在能抓住一个,就能早见效益,有了这样的人,自己就能建立一家机构,什么事都不干,就专职负责翻译技术资料
    “咚、咚”
    被急促的敲门声惊查的穆湘玥,连忙起身掀开布帘朝外走去,公司的房间不足,和很多人一样,他的办公室同样也是卧室,只是睡在办公室内的行军床上。
    “致远,你这是……”
    戴着眼镜,打开门,穆湘玥便看到站在门外的李子诚。
    “我们要建一个工程资料翻译室,藕初,这件事你亲自负责!”
    看着眼被自己揪起来的穆湘玥,李子诚郑重其事说道,这会也顾不上时间了。
    时间,现在自己最没有的就是时间。
    “工程资料翻译室?”
    睡梦中被吵醒的穆湘玥,这会还显得有些迷惑。
    “对,就专职翻译技术资料,这一块需要很多专业翻译,化工、机械、冶金、基础、基建、光学,总之,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过最需要的还是翻译,德文翻译,你看看先请过来百十个,然后再召些专业人才过来协助,嗯,公司也需要这些人,人才!”
    强调着最后两字,李子诚又重复一句。
    “人才就效益,技术就是金钱!”
    揉了揉眼睛,总算是醒透的穆湘玥,瞧见李子诚的乌眼圈,几乎是打从他来到这连云港,几乎就没有好好休息过,要翻译很多技术资料,还要整理“从国外带回来的”技术图纸、资料。
    “这些年,在国外,我收集了很多技术资料、图纸、工艺流程,可这些外文资料,都要翻译成中文,才能为咱们所用,单靠我一个人,肯定不行,所以,咱们要赶紧建一个资料翻译……”
    话声稍顿,李子诚突然意识到资料翻译或许不正确,必须要想一个更合适的名词,而且这些资料还要注意保密。
    “对,就是要建一个科技情报机构,嗯,就叫“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一开始可以先翻译公司提供的技术资料,同时还要负责翻译外国科学技术资料、文献,现在科技情报对科学技术和经济展的重要作用,早已为世界上科学技术达的各国的实践所证明。在科学技术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谁的科技情报灵,谁的科学技术就展得快,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咱们要建立的这个信息研究所,不单要帮助咱们翻译公司掌握的技术,还要把握各国技术展的最新动向,给公司提供最准确科技情报分析。”
    在指出这一点的时候,李子诚稍显有些激动,过去在包钢工作时,包钢同样也有自己的科学情报室,不过那更多只是一个摆设,而自己需要的可不仅仅只是摆设。
    “事实上在世界各国企业的生产展,往往都要顺序经过情报——科研——生产这样三个阶段。这是因为,只有继承与借鉴他人的科技成果,才能迅展自己的科学技术。而且科研必须走在生产的前面,但科技情报工作必须走在科研和生产的前面,还没有被他国所普遍认识,但是对于我们这么一个落后国家来说,我们的技术远落后于各国,所以就更需要科技情报作为支撑,所以,咱们要依靠科技情报信息研究所,采取“技术打捞”和“优选尖端”的措施在短时间之内吸收西方国家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从而缩短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科技水平差距。”
    借着点烟的功夫,李子诚又在脑海里对这个构想进行了一番梳理,尽管自己拥有3、4o年代德国的工业技术,但是德国并不在所有技术方面都领先于世界,未来公司不仅要吸收潜艇内的德国技术,同样也要吸收来美、英、法等国的先进技术为已用。
    “嗯,“技术打捞”就是在技术引进时,对外国制造商报价销售的量多面广的技术数据、设备样品、工艺路线等进行分析、评判,努力打捞适用技术,而“优选尖端”也是在适用技术中寻“新”择“优”,换句话来说,咱们只要最好的,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金钱。”
    听着李子诚的这番讲述,穆湘玥完全被惊呆了,愣愣的从桌上烟盒中抽出一根烟,点着香烟,吸一口,又沉默了一会,眉头时而紧皱着,终于他抬起头看着李子诚,眉宇中却带着着丝许忧意。
    翻译啊!翻译,这事整的,第三帝国的工程技术资料不会平白变成中文,这个吸收、消化是必须的,但是问题,吸收之前,必须要把那些东西变成中文,只有这个才能吸引,然后才能消化。一步步来吧!哎,难啊!主角难,无语也难,呵呵,那位大大有月票的话,支持一下鼓励一下吧!)。

第092章解决之道(第一更)

    “这件事,很难办!”
    难不难,作为公司经理,负责公司具体动作的穆湘玥,恐怕是最有言权的人,公司的展、企业的建立,都需要招聘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但现在公司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恰正是这个问题。
    “如果,咱们能找到那么多的专业人员去翻译资料,现在公司……”
    苦笑着,穆湘玥吸了一口烟,公司现在用的翻译又有几个是专业翻译,幸好晚清那几年,留洋的学生不少,他们一方面做为公司的技术人员,另一方面还是外国技术人员的翻译。
    “根本就没必要依靠从国外聘请技术人员!”
    接着穆湘玥站起身来,走到桌边取出一张纸,用铅笔在纸上写公司的几个构成。
    “致远,咱们公司万名工人,当然大多数盖房、修路、筑港的力工,而能开机器的却只有7386人,而高级技工,不过7oo人,准确的来说是687人,而技师,嗯,78人。”
    接连几个数字被摆出来之后,他又画起了另一个构成。
    “186名技术专家、432名技师……全部都是外国人!这是技术部门,咱们再看一下会计、管理,……”
    随着穆湘玥在那里用铅笔画出公司各个环节的构成,最后,看着那一个个图形,李子诚恍然现一个事实。
    “我是在用外国人管理公司!”
    “因为,咱们离不开他们!”
    穆湘玥先是点头而又摇头。
    “如果,咱们要办的是一个纺织厂,外国技师教会咱们使用机器过之后,也就可以离开了,可在这里却不一样,咱们要办的不仅仅只是一家企业,而是……”
    沉默片刻,穆湘玥拿出一份报告,那是一个月前,刚刚从德国聘请来以恩哈德博士一行为的几十名专家制定的陇海铁路沿线规划大纲。
    “这是恩哈德制定的沿线规划大纲!昨天刚送过来,他们还在进一步的充实。”
    这份大纲是昨天刚送过来的,看一眼那差不多有两指厚的大纲,李子诚倒是觉得自己没选错人,把连云港以及陇海线沿线规划交给德国人去办,就是要借用他们那种一丝不苟的才能,一但他们那种一丝不苟的才能为自己所用,在短期内所能取得的成就,将是任何其它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直到百年之后,几乎所有人只要一提到苏俄的一五计划,就会为其一五计划所取得的成就而赞叹不已,可是有谁知道,一五计划的制定、实施是数百名失业的德国专家帮助制定、实施的。
    “修筑铁路、开沿线矿产、农产品改良、生产、兴建医院和学校、城镇,林林总总达几百项之多,可以这么说,德恩堡帮助咱们制定了现在,全世界最全面、最详尽的规划方案,可具体到每一步的实施,我们都离不开他们的指导!”
    拿起茶瓶倒杯茶,李子诚点点头。
    “这就叫做智力引进,在我们自身力量不足的,想要展就必须依靠外援,现在泰勒办的那个工厂管理班,也是智力引进,虽说,现在咱们的工厂还未投产,可是咱们却引进了最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所有的主管都接受最先理的企业管理培训,等将来工厂投产的时候,就能显现出智力引进的效果,就像是这份规划一样,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重要的,但是他所规划的不是城市或是工业,而是,嗯……一个步骤!”
    提及这份规划大纲,李子诚显得有些得意,最初正是自己提出了这个概念,而那位恩哈德博士在2年前,曾主导过一次德属东非的规划,而这一次自己给他的是一个更大的平台,至少就现在来看,他的这份规划在很大程度上都和自己的构想非常相近。
    “所以,致远,这就突显出一个问题所在!”
    “自身人才不足!”
    接过穆湘玥的话,李子诚沉默了下来,连公司正常运营的人才都受到制约,更何况是想建一家“科技信息研究所”。
    “人啊!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感叹一声,李子诚神情中多少浮现出一些无奈之色。
    “咱们中国,要工人,没工人,要技术人员,更没技术人员,这……就他娘的历史欠账!”
    难得骂了一句粗话之后,看着窗外微微放明的天空,再看一下时间,已经凌晨五点了。
    “藕初,上午安排一个时间,我要和恩哈德博士谈谈!”
    也许在这个时候,自己应该听听其它人的意见。
    正正地戴着黑色的礼帽,无脚架的金边大眼镜夹于鼻梁,虽是五十几许,可一头泛灰白的金却梳理的非常整齐,无论在任何方面,恩哈德?鲁登堡都是一个标准的日尔曼人,在他的一举一动中,总是会展示出日尔曼人的那种一丝不苟,比如他行程日历可以精确到一年以后,在一些情况下,别人的预约往往也会排在一年之后。
    “博士,请坐!”
    见恩哈德走了进来,李子诚连忙热情的招呼着。
    “尊敬的董事长,先生,请问您有什么事情吗?”
    尽管自己的工作安排因为这次会面被打乱了,但恩哈德却知道,眼前的这位李先生,绝不在自己的行程日历的安排上,他是自己的老板。
    “是这样的,我现在有一个问题!”
    在秘书把茶端上来之后,李子诚立即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昨天夜里自己和穆湘玥的那番谈话中所谈论到的问题。
    “李先生,正像我曾向您建议的那样,相比于工厂,中国更需要的是学校,如果没有学校,即便是贵公司建立起世界上最大、最现代化的工厂,也无法改变技术落后的现实,在中国有一句话,”
    稍加思索,恩哈德吐出一句话来。
    “授人于鱼不如授之以渔,而工厂是鱼,学校则是渔!德国之所以能够过英国,从根本上来就,正是高度重视教育的原因,普法战争的结果在讲台上已经决定,在亚洲,日本进行维新所引进的同样也是教育,即便是在东非,殖民地总督府选择的同样是教育!无论是国家或是企业,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贵国,当政府不能承担其责任的时候,为企业自身展,公司就需要承担起这部分责任。”
    点点头,李子诚并没有反对,甚至于在很大程序上来说,工业和教育就是未来自己两大切入点。
    “这一点,我完全同意,现在连云港,正在建学校,而且以后沿线都会建立很多中小学校,甚至大学,但是,这并不能解决我现在面临的问题,毕竟,教育显示其力量需要时间,而现在,我却需要解决眼前的问题,博士先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