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乱世强国梦 >

第27部分

乱世强国梦-第27部分

小说: 乱世强国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陶成章犹豫了一下,连受挫折后,他实在是有些不甘心,点了点头,随着肖志华进了院子。
    ……………………
    清朝入关取代朱明政权后,在长达260多年的统治中,中国社会上“反清复明”、“驱满复汉”的秘密反清斗争一直绵延不绝。清兵入关后,曾对江南地区官僚地主的反抗和具有反满意识的文人士子进行残酷打击,在浙江一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吕留良开棺戮尸、捕杀曾静等事件,企图以此压制汉族反抗。所以,许多浙江人誓死要为家乡父老报仇雪耻。陶成章与他同属浙江的徐锡麟、秋瑾、章太炎等人大都具有类似的思想,而且他们认为革命就是造反,就是改朝换代。换句话说,就是在他们的头脑中还存在着帝王思想,主张恢复汉室,建立汉人皇帝统治的政权。
    月牙高高在上,天是暗蓝的,没有一点云。月牙清亮而温柔,把软光轻轻送到大地。有点小风,带着不知何处的花香,淡淡的飘来。
    “什么?还建立一个帝制国家。陶兄,将万民之幸福寄望于百年难遇的英明皇帝,你是在开玩笑吧……”
    “什么?帝王一人秉政,优于立宪,没有什么不好。陶兄,多读读历史吧,想想中国两千余年的帝制时代,为何总陷入‘分合’与‘治乱’的怪圈。”
    “哈哈,请问陶兄,光复汉室,大振国权,当以何法实现?只是推翻满清统治,便一切完事大吉,事事皆能顺畅?”
    “君主制度不能保证永远都有好皇帝,而民主制度则可以保证人民有权让不好的皇帝下台,从而维护民众的利益………”
    ………………
    陶成章越想越是烦闷,一把推开门,大步走到院子当中,凝望着天空中的星月,久久无语。
    白天,陶成章受肖志华之邀详谈,初时,还小心翼翼地试探,等到被肖志华连引带激,说出了本意,却遭到了肖志华的无情批驳。他当然不服气,遂使出浑身解数,然而,一番辩论下来,他竟被说得哑口无言。
    呵呵,与肖志华谈革命,那真是关公门前耍大刀,不自量力。何况陶成章此时还远未达到后来手定《龙华会章程》时的理论水平,他只是凭着一腔爱国热血,四处联络会党起义,立志推翻满清朝廷。这当然有些浅薄和幼稚,甚至包括他在日本学催眠术,曾有过在北京开设妓院,把满清达官贵人都请来,席中下毒一网打尽等糊涂甚至不无荒唐的念头。但在辛亥革命这出历史大剧中,陶成章是勇于实践、敢于献身的实行者,并没有陷入主角意识的泥潭,这也恰恰是肖志华所看重的。
    陶成章六岁入本村陶氏义塾读书,十五岁为塾师。天资聪颖,过目成诵。少年时就接触新学,阅读爱国思想书籍,渐萌革命思想。虽然他的革命理论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但他确实是有学识的,不是莽汉。而且,他“性虽褊急,心实坦白”,并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这一点犹为难得可贵。所以,光复会人对陶成章多是敬仰有加,且“尊敬仰之为光复会继承领袖”。
    我竟然会败给一个学医的假洋鬼子,陶成章郁闷地一把一把直薅头发,难道我的想法都是错的,否则为何会被驳得体无完肤。
    不行,我一定要搞明白是怎么回事,陶成章猛地跺了跺脚,转身回屋,拿起了桌上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是肖志华赠送给他的,是刚刚翻译印刷出来的。
    这个洋鬼子写的书真没看过,难道这对苦难深重的中国也有用处?陶成章将信将疑地坐下来,静下心开始读书。





    第一卷 筑基 第五十五章 理想?梦想?
     更新时间:2010…9…5 21:34:55 本章字数:2041

    如同惧怕失态一样,人们往往惧怕着迷惘。因为人们通常需要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不论有多困难,大多数的人仍试图替自己内心的混乱找出解决之道,来解除灰色、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所带来的焦虑,陶成章就是这大多数人中的一员。
    连续两天,陶成章都去找肖志华,带着错误或不完整的答案与肖志华辩论,执意要为自己找个说法。然而,每次又都带着新的迷惘,步履缓慢地走回肖志华给他安排的住处,又是一夜秉烛夜读。
    在若干年后,陶成章曾对在这段时间里的思想变化感慨万千,他说道:“刚开始,我还是一种死不服输的心理,待到后来,才发现自己的所谓学术理论在志华看来根本就是幼稚,用他的话说就是只能哄哄那些更为幼稚的会党。虽然有些尖刻,让人怒不可遏,但如果能冷静下来思考,却又发现这是一个真正的事实。志华的脑袋不知是怎么长的,当我们只看到表面时,他已经看透了本质;当我们还在苦苦探寻救国之路时,他却已经设计好了宏伟的蓝图,并正为之准备着系统而充分的理论思想……为了打败他,我阅读了华美印书局出版的大量西方哲学著作,学会了逻辑思维方式,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起码在我看来,这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这个时期,与陶成章有着相似的思想变化的,还有很多人。《苏报》经过“苏报案”已经声名大噪,成为引领舆论导向的重要风向标。肖志华以此为宣传阵地,将大量西方哲人的观点和理论精选后介绍给读者,不断涤荡着人们的思想。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苏报》就象一盏明灯,在漆黑的夜里,纠正着人们前进的方向,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学美国、学法国、学英国、学日本,到底学到的是表象,还是真的学到了精髓?政治体制的移植需要肥活的土壤,否则要么因缺乏养分而枯萎,要么长成歪瓜劣枣,面目全非得让移植者都目瞪口呆。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说的就是这种结果。
    “志华,这本书什么时候才能完稿?”宋耀如将一部分文稿放到肖志华的书桌上,急切地催促道:“一个自由、平等、富强的国家已经展现在面前,就在等着你细细描绘,你写得这么慢,要急死人吗?”
    “大哥,我这不正写着吗!”肖志华晃着手腕苦笑道:“真的很累呀,不信你试试。圣约翰大学一天一堂大课,还要做实验,还要写书,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我容易吗?”
    宋耀如被一声大哥叫得美滋滋的,硬板着脸挥了挥手,不假辞色地说道:“别的事情先放下,这本书写出来,你知道是什么效果吗?无数人追求的毕生理想啊,只要推翻满清,照你书中按部就搬,就基本可以实现了。民主、自由、平等、富强的新国度将屹立于东方,炎黄子孙崛起了世界民族之林,啊,啊,你明白不明白呀?”
    “哪有那么夸张。”肖志华不太相信地摇了摇头,笑道:“我所写的确实具有很大的操作性,但也不是没有问题,而且要实现这些目标,更要千千万万人的努力和奉献,绝不是一蹴而就那么简单。”
    “我知道,一个社会进行大变革需要付出的不只是时间,更要有鲜血和汗水,但这条路我们非走不可。”宋耀如诚恳地说道:“而你指出的,是最可能成功的方法。先姑且不论其缺点,光它的宣传意义就非常重要,社会各阶层都会看到自己的将来,那些对革命不理解,甚至心怀恐惧的,都将重新认识革命的真正意义。
    是啊,我的本意就是如此。肖志华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案,思索着,然后慢慢抬起头,开口说道:“我决定采取一种新的方式,让这本书提前与大家见面。那就是通过《苏报》,用连载的办法,再辟出一个讨论区,听取广大读者的意见,边写边修改,最后定稿后,再正式出版书籍。”
    “连载?这种方式报纸很少采用啊!”宋耀如沉吟了一下,笑道:“管它呢,只要目的能达到就好。对了,有人建议你将书名改一下,不要叫《梦想中国》,叫《理想中国》怎么样?”
    “梦想,理想。”肖志华轻轻重复了两遍,轻轻一拍桌子,点头道:“不错,改一个字,显得更为贴切,耀如兄高见啊!”
    “不是我。”宋耀如摇了摇头,脸上满是自豪,笑道:“是你的侄女,怎么样?是我教育有方吧?”
    “教育有方,耀如兄当然是教育有方。”肖志华随口敷衍着,脑海里却在想:到底是哪位侄女呢?该不该问问清楚?
    ………………
    在内忧外患的亡国危机下,无数的仁人志士睁大着双眼,苦苦探寻着救国救民之路。由此,也产生出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求学救国、商战救国、革命救国等各种理论思想。特别是其中的极端思想,成为了中国思想家各种千奇百怪主张的智慧渊源。
    在肖志华看来,这些理论和思想无一例外都缺乏穿透复杂历史现象的观察力,且无力抗拒西方极端思潮的裹挟,更受到民族主义情绪的侵袭和影响。因此而显得偏激而不全面,漏*点而缺乏理智。作为一个穿越者,起码应该擅长思想胜于行动,但在这社会大转型的关键时刻,中国历史上却恰恰缺乏这种能指引方向的舵手般的思想家。
    于情于理,肖志华都责无旁贷,因为他有这个资格,更有这份责任,让国家少些曲折往复的折腾,少伤些自我奋发的元气。





    第一卷 筑基 第五十六章 宪政先驱?
     更新时间:2010…9…5 21:35:16 本章字数:2073

    嘟,渡轮拉长汽笛,渐渐驶离了码头。直到再也目不能及,肖志华才放下挥动的手臂,转身上了马车。
    琳娜的母亲来了封信,说在途经菲律宾时,她染上了疟疾,正在马尼拉治疗,让琳娜不必挂念,等她病好了,便会启程,直赴上海。虽然信中没有一句话说到让琳娜去看望她,但那思念之情却是谁都能看出来的。琳娜作为一个孝顺的女孩,自然不能无动于衷,而且父母亲算是已经答应了她和肖志华的婚事,她便是去了也无妨。不光她是这么想的,连肖志华也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天各一方。他还以为自己已经有了国际声誉,就能打破那种固有的世俗偏见,琳娜去侍奉看望母亲,再带上他送上的礼物,更能增加感情。
    肖志华当然也想过陪琳娜一起去,但一来太忙,实在顾不上;二来琳娜也不同意,所以,他便顺水推舟,留在了上海。
    马车停在了《苏报》报馆门前,肖志华在两个保镖的护卫下,快步走了进去。自从《理想中国》连载之后,虽然现在还只是第五天,但反响已经越来越强烈。为了将那个评论专栏办好,肖志华不得不经常坐镇报馆,毕竟只有他最了解自己所写的真正含义,解答读者的问题最有权威性。
    《理想中国》看书名象是一部描写乌托邦的幻想小说,其实却是涵盖了宪法、宪政、法律条文等在内,一个民主国家应该具有的大多特征的理论性书籍。清末以来,大部分中国思想家对这些都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肤浅的阶段,而对于革命者来说,先干了再说,更是一种通病。
    世界上历来的宪政,不论是英国、法国、美国,或者是苏联,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而肖志华却要反其道而行之,首先在世人面前描绘出了一个宪政国家的形象,指出了建立宪政国家的具体方案。并且将把这个宪政国家要采取的针对社会各阶层的政策以法律的形式一一列举出来,针对商人的有《商法》,针对工人的有《劳动法》,针对农民的有《土地法》,针对士兵的有《兵役法》,针对学生的有《教育法》………
    当然,这是一个相当浩繁的工作,据肖志华保守估计,半年以内能够大致写完,至于全部完善,则至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但这却是必须的,一方面肖志华努力要避免近代中国社会及其变化的悲剧轮回,那就是变的是朝代,是政权的名称,是社会的皮毛,不变的是社会的黑暗、压迫、腐败和不公。人民的地位并没有因为换了“民国”这一标牌而有所提高。另一方面,这本书将从此奠定他在革命中的指导地位,至少也应该是革命设计师或最权威的革命理论家吧!
    当然,肖志华知道任何人都可以草拟一部宪法,但只有在与政府有关者可能遵守它的时候,它才能成为宪法;如果他们不遵守它,那它就不是什么法。可肖志华的目的是要展示一个切合中国实际的,具有操作性的宪政国家的框架,其中的宣传、指导和规范意义才是巨大的。
    再者说,肖志华拟定的宪法和那些法律、法规可不是照搬照抄,它参考了英、美成法,却超越英、美成法,显得更加严密、细致、周详。要知道,光美国宪法从诞生到一九七一年,还产生过二十六条宪法修正案,也可以说是修改了二十六次呢!肖志华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