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与量的战争-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质与量的战争》 相关内容 推荐序 为“中国质量”加油!
也许是由于杨钢老师特别的外表——艺术家或者大师形象的吸引;
也许是由于“克劳士比中国学院”零缺陷质量管理理论的吸引;
也许是“大师”布道的高明艺术和深奥理论的引导……
2008年4月23日上午,我被杨钢老师的课程(当时我正在参加克劳士比中国学院在成都举办的“国际质量总监高级研修班”)内容所打动!在第一次茶歇的时候,我就情不自禁地对杨老师说:“你不是在讲课,你是在“布道”,为中国质量管理的理论布道!”
我和杨钢老师认识不到两年,从时间的概念上来讲,我们相识的时间不算很长,似乎还不应该称为“知己”。但是,我们一生又能够遇到多少个“知己”呢?常言道:“志同者则道而合。”不言而喻,正是由于杨老师的质量管理的思想理论在我心灵中产生的共鸣;正是由于克劳士比中国学院“零缺陷”质量管理理论对传统管理思想所产生的震撼;正是由于中国企业在质量管理领域对新的理论的渴求,使得我更加坚信,“零缺陷”不仅是对质量管理理论的挑战,也是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挑战!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这一点也早已被国际跨国公司所预见到,ABB(中国)电力产品部负责人说道:“我们要向公众更好地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ABB(中国)就是本地企业。公众将熟悉这一点,就好像了解我们ABB有最好的质量和服务一样。”我们拿什么去面对世界?是廉价的劳动力?是资源的耗竭?还是环境的破坏?不!绝对不是这些!这些类似的情况也绝对不允许在中国发生!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我们需要的是信心!我们需要的是决心!我们需要的是“中国质量”!让全世界人们都从心里信服的“中国质量”!
中国质量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在一些领域已经做到了从中国走向世界。但是,在大多数领域,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甚远,我们需要努力,我们需要拼搏,我们也需要突破!中国质量需要杨钢,但是,仅仅一个杨钢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杨钢!
有人布道,就需要有人传道,
让我们一起为“中国质量”呐喊!
让我们一起为“中国质量”加油!
厦门ABB华电高压开关有限公司
张天运
《质与量的战争》 相关内容 推荐序 让“中国制造”成为人人信任的“中国…
也许是由于杨钢老师特别的外表——艺术家或者大师形象的吸引;
也许是由于“克劳士比中国学院”零缺陷质量管理理论的吸引;
也许是“大师”布道的高明艺术和深奥理论的引导……
2008年4月23日上午,我被杨钢老师的课程(当时我正在参加克劳士比中国学院在成都举办的“国际质量总监高级研修班”)内容所打动!在第一次茶歇的时候,我就情不自禁地对杨老师说:“你不是在讲课,你是在“布道”,为中国质量管理的理论布道!”
我和杨钢老师认识不到两年,从时间的概念上来讲,我们相识的时间不算很长,似乎还不应该称为“知己”。但是,我们一生又能够遇到多少个“知己”呢?常言道:“志同者则道而合。”不言而喻,正是由于杨老师的质量管理的思想理论在我心灵中产生的共鸣;正是由于克劳士比中国学院“零缺陷”质量管理理论对传统管理思想所产生的震撼;正是由于中国企业在质量管理领域对新的理论的渴求,使得我更加坚信,“零缺陷”不仅是对质量管理理论的挑战,也是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挑战!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这一点也早已被国际跨国公司所预见到,ABB(中国)电力产品部负责人说道:“我们要向公众更好地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ABB(中国)就是本地企业。公众将熟悉这一点,就好像了解我们ABB有最好的质量和服务一样。”我们拿什么去面对世界?是廉价的劳动力?是资源的耗竭?还是环境的破坏?不!绝对不是这些!这些类似的情况也绝对不允许在中国发生!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我们需要的是信心!我们需要的是决心!我们需要的是“中国质量”!让全世界人们都从心里信服的“中国质量”!
中国质量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在一些领域已经做到了从中国走向世界。但是,在大多数领域,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甚远,我们需要努力,我们需要拼搏,我们也需要突破!中国质量需要杨钢,但是,仅仅一个杨钢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杨钢!
有人布道,就需要有人传道,
让我们一起为“中国质量”呐喊!
让我们一起为“中国质量”加油!
厦门ABB华电高压开关有限公司
张天运
《质与量的战争》 相关内容 自序(1)
如果你有机会去欧美国家的超市逛逛,你会发现十之*的商品上贴着“Madeinchina”的标签;中国制造,已让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是,曾几何时,中国商品又成了“廉价低质、粗制滥造”的代名词。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的转变,欧美人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了,即使挂着欧美著名商标的一些世界顶级奢侈品,仔细看看也会发现是在中国制造的。而今,中国不仅可以生产高档的衣服、鞋、包、家具、家电等等销往欧美,还可以向他们返销中国大陆生产的电脑、汽车等高科技产品,以及挂着中国商标、“中国制造”的优质现代化巨轮。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从“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转型。如何才能让“中国制造”成为全世界人人信任的“中国品质”,你可以从杨钢博士所著的《质与量的战争》一书中去探寻答案。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陈军
《质与量的战争》 相关内容 自序(2)
今天,所有的管理者都面临着同样的“质量问题”——无论你是政府官员或公务员、医院院长或科室主任、大学校长或院系主任,还是科研机构的负责人、电台电视台的负责人、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甚至公园和博物馆的负责人,作为管理者,你都必须要去思考如何提升我们的工作质量、组织管理质量以及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的问题。无论你是否了解质量,是否愿意理解质量,它都时时刻刻影响着你的言行和思维,尤其是你的重大决策!
管理无处不在,但管理的质量才是关键。毕竟,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由“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跨越的阶段,迫切地需要正确的概念、适宜的方法和工具,以及卓有成效的行动。这必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甚至是全球经济与政治力量发展的战略格局。历史上尚无这么多人在思考与实践着质量,也似乎表明所谓的“质量世纪”并非虚构。
这些对于我们唱着“东方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而成长,又听着“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而成熟的这代人,在经过近30年的学习与工作的历练之后,已经把它们视为理所应当之事。或像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憎恨各类“汉奸”、“伪君子”和“江湖骗子”。我们可以在黎明前的黑暗忍辱负重,但我们不能再容忍那些卖假药的、走江湖的摇身变为“管理大师”,用“时尚催眠术”和“精神按摩术”贩卖各类知识垃圾,制造伪科学,甚至愚民的文化鸦片!
因此,本书的写作目的之一就是提供“有用的”和“可信赖的”质量原则和方法,从而帮助读者辨别是非、正本清源,走出质量的误区。
然而,好学的国人又是如此的性急,甚至可以说是“急功近利”,这就往往很容易导致下列几种现象:要么浅尝辄止,像狗熊掰棒子一般;要么望文生义,自以为是,不断重演古人“学三识万”的“喜剧”;亦或是视而不见,我行我素,一旦遇事,急则抱佛,或从头开始……
面对许多优秀的企业和管理者们患上“后现代主义”以肤浅和虚无自居的毛病这一现状;面对互联网上信息爆炸的烟雾,良莠不辨、无所适从,难以取舍的境况,有的企业或单位在管理会议上“百家争鸣”,莫衷一是,最后的结果却是管理上的偏差和迷思,甚至出现所谓“执行力问题”。所以,如何拨乱反正、返璞归真,回到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来,成为本书写作的第二个目的。
本书的第三个写作目的则是帮助读者摒弃两种极端的、错误的观点——其一,认为西方的理论号不了中国的脉,所谓管理无定势;其二,认为中国人的DNA里天生就缺失日本人和德国人的那种质量基因。从而走出一条融合与创新的道路。
显然,这是两个重大的迷思或课题:前者仿佛可以看到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亦或“全盘西化”的大论战,后者则依稀可见五四运动“****孔家店”的影子。历史似乎又回到了原点,我们必须直面它,重新结构并构建它。虽然没有人会不自量力地拿出什么解决方案,但我起码可以借此表明自己的态度:只要基于西方的科学架构,引领出中国人智慧的源泉活水,再经过思想家李泽厚所谓“转化性创造”的功夫,必将能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
《质与量的战争》 相关内容 引子(1)
为此,我专门怀着一颗“朝圣的心”前往两个历史圣地——井冈山和奥兰多进行了一次内心的探索之旅。细细地品味着毛委员、朱总司令吃过的红米饭和南瓜汤,静静地凝望着克劳士比故居前幽蓝而深邃的维多利亚湖,我似乎透过两次“革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读懂了“质量”的意义,同样,通过“质量”这个放大镜,让我置身风云变幻的美国总统大选中也能够预测出主张“变革”的奥巴马必将战胜希拉里和麦凯恩。当然,此次“朝圣之旅”也为本书的写作定下了基调。
本书原本在2008年就应该面市,但因为刚刚过去的时光太波澜壮阔、太不平凡了,我的心情一直无法平静下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无论是在美国和非洲的所思所想,还是面对悲壮的汶川地震,辉煌的北京奥运,豪迈的神七飞天和壮美的国庆阅兵,以及令人不寒而栗的三聚氰胺,来势汹猛的华尔街金融海啸和全球肆虐的甲流,我都无语,唯有内省和行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上天似乎在冥冥中有意把百年的历程浓缩成一年、两年,或者几年来磨练中国,让我们深切地体验了上天入地般的大喜大悲和凤凰涅槃的浴火重生!
对我个人来说,过了不惑之年,许多过去感到“头痛”的事情渐渐看得清楚了,许多“日用而不知”的事情也慢慢地开始想明白了。20多年前在北大聆听梁漱冥老先生和杜维明老师讲“儒学”,陈鼓应老师讲“老庄”,以及熊伟老师和张世英老师讲“西学”,内心一直痴迷于“中西文化比较”的课题,即使后来下海、闯荡海外,也没有忘记于现实的细微冲突中去发现和解析其背后的文化现象,这已然成为了我的习惯。
从事质量工作十几年来,我也没有忘记使用“呈现本质”的剥洋葱式的思维,一直在思考源于美国文化的“零缺陷管理”如何在为中国输入新鲜血液的同时又不会出现排异现象;当年输入到德国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输入到东洋日本之后又产生了哪些后果;同时,我也始终在教学与咨询的过程中,跟踪观察与解析它在不同企业类型和文化氛围里所遇到的情景,尤其是人们对它的各种不同的反应和丰富多彩的解释……这些,都在丰满着我的心得,完善着我的视角,充实着我的生活。
子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我并无构建某种“体系”或“系统工程”的冲动与野心,只不过是经过了这么多年所谓“中西文化”的思考、探究与实践之后,私下以为找到了“质量”这个融合东西思想、创新管理技法的突破点——它既是市场、客户和盈利能力的呐喊和呼唤,又与敏感的“意识形态”之纷争无涉,可以彼此相拥而坐,无边界地交流与沟通;同时,它还是全球经济大萧条之灰色背景下的一抹鲜红,喻示着暴风雨过后天上的那道绚烂的彩虹。
我很认同朱兰大师在《质量史》中的那个著名的推断——20世纪(生产力时代)最大的管理贡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