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藏师-第3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进入镜面的刹那,他所在的空间无限放大,身体和视角无限远离地球,飞向遥远的太空。那一刻,他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人类是多么渺小。
堂娜长叹着回答:“是啊,当一个人进入了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超越生死、人鬼、苦乐的边界之后,不管他身为一只毛毛虫还是一只蝴蝶,其结果都是相同的。正如你们中国古人庄周一样,蝶亦人,人亦蝶,人亦鱼,鱼亦人,在各种生物的生命形态中自由穿梭,借着智慧之舟的托载穿越于时空之中,才是最伟大的。”
作为一名超级间谍,她对各国文化都有极深的涉猎,连中国最古老、最睿智的诸子百家著作都能信手拈来。
“蝶亦人”的例子来源于“庄周梦蝶”的典故,典出于《庄子??齐物论》一书,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一个的哲学命题。在这里,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进行描述,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以及生死物化的观点。故事极其短小,但其中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而且,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哲学思考,引发后世众多文人骚客的共鸣,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就曾根据这个典故写出了“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千古名句。
同样,历史上著名的《梁祝》故事,也引用了“庄周梦蝶”的内容,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对痴男怨女最后的结局升华为“化蝶”,生不能同寝同穴,死则转生为比翼蝴蝶,双双对对,翩然花丛之间。
“人亦鱼”的例子则是来源于著名的庄子、惠子《濠梁之辩》。
那段冠绝千古的智者辩论记载于《庄子??秋水》篇中,原文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蝶亦人”的故事只发生在一人、一蝶之间,人物与结构相对简单,可以看成是平面图形、二维世界。
“人亦鱼”的故事则发生在感叹者、听者与鱼这三者之间,即三维立体世界,逻辑结构则骤然增加数倍。
同理,林轩与堂娜的交谈发生在两个人之间,也相对简单。
林轩的第六感忽然强烈地感觉到,这个类似于立体海洋的世界里,似乎并非只有他们两个,而是包罗万象,复杂纷呈。
于是,他陡然间脱口而出:“堂娜,你所在的,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那里面究竟有什么?”
“以太。”堂娜极痛苦、极困惑、极艰涩、极忧惧地低声回答,“在这里,处处充满了以太,绝望的以太。”
第二百七十九章 宇宙大爆炸
“堂娜,你可以……出来吗?”林轩明知这句话问得有些多余,但还是满含希冀地问。他希望得到一个答案,最起码知道,到底如何才能让堂娜离开那地方。
堂娜摇头:“我们之间相隔的距离不是眼睛看到的这么远。”
只一句话,就浇熄了林轩心头小小的希望。
他当然知道,眼中所见的事只是简单的表象,深藏在表象之下的,才是决定事情能不能进行的本质。
“我知道,我就知道……这里的一切,都与我们日常所见的物理世界迥然不同。堂娜,告诉我,我怎么做才能帮到你?”林轩又问。
他向狭窄小径的前面、后面各望了一眼,忽然苦笑着说下去:“其实,我已经是自身难保了,就算把你从那边救到这边来,我们仍然无法逃脱这诡异的困境,无法……通过镜面回到外面的世界去,是不是?”
堂娜欣慰地点头:“你终于懂了。”
林轩艰涩地一笑:“真的是困境中的困境,就像噩梦中套着的噩梦一般,双层桎梏,就算解决了第一层,仍然要被第二层所困。太难了,太难了……可是这一切都是因何而起的呢?凭我们两个人的智慧,怎么可能一步步陷入困境?”
如果追溯这件事的根源,大概林轩这边要追溯到三年之前还没有进入西藏的时候。他从组织领导那里接到任务,好奇心被点燃,然后花了一年时间做功课,把西藏的资料、与“地球轴心”相关的资料全都记熟,然后苦练体能,学习藏语,最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行程,直达雄巴村。
他被好奇心所牵引着,走向困境,无法停步。
当然,任何一名探险高手都会在人生中陷入这种悖论怪圈,一次次险中求胜,死里逃生,便一次次坚定了自己内心的信念,要攀登更高的山峰,征服更大的谜题。没有人在后面督促,自己就会加倍努力,以战胜自我为终极目标。
中国古人早就总结出来这样的谚语——瓦罐难离井沿破,大将军难免阵前亡。
同理,探险高手往往死于最后一次探险中,被自己逼上绝路。
“也许这一次,就是我的人生结局了。”林轩暗自感叹。
“我之所以走入困境,正是因为太追求生命中的荣耀,包括国家的使命、家族的荣誉,肩上担负着太多东西,以为自己可以做到任何事,能在任何艰难环境中得手而归。我太骄傲,终于导致今日之败。不过我知道,还有最后一个办法,可以帮助我们逃离这里。”堂娜满脸决绝,眼中闪烁着智慧之光。
“是什么办法?”林轩问。
他在那蓝色立体海洋之外,不清楚里面的情况,所以可以做文章的地方极少,只能先听堂娜的叙述。
“一次大爆炸,就足以打破这混沌世界,就如同宇宙大爆炸一样。”堂娜立刻回答。
林轩一凛,他当然知道“宇宙大爆炸”代表的意义。
“你明白了?果然,我们总是心有灵犀。”堂娜长叹一声。
他们两个也许是天生的一对,因为彼此之间的心灵沟通永远都是毫无障碍的,甚至能从对方的话里举一反三。比如这一次,堂娜提到了“宇宙大爆炸”,林轩就迅速想到了那样做的可怕后果。
“那是不可以的,就像饮鸩止渴一样,解了渴,照样会死。”林轩说。
欧美科学家研究宇宙形成时认为它起源于一次大爆炸,而在中国远古神话中,则有“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巨人盘古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凭借自己的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于是,中国神话把盘古称为人的老祖宗,也就是创世之神。
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任昉编写的《述异记》一书中详细记载: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睛,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
无论哪种理论,都等于是对地球进行翻天覆地的全新改造。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所以任何地球内部的大爆炸,都会在地表形成难以估量的毁灭性伤害。那样的话,林轩和堂娜也就没有未来了。
试着推断一下,他们此刻应该是在珠峰之下,最多也不可能逃离了喜马拉雅山脉的覆盖范围。在此地发生爆炸,则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夷为平地,亚洲西南的各个小国很可能就永远从地球版图上抹去。
关键是,凭他们两个的力量,能引发一场轰动地球的大爆炸吗?
两人眼神相接,林轩想到的所有问题,似乎都已经反映到堂娜眼睛里去。
“你在怀疑,现代人无法引发大爆炸?尤其是在我们目前的情况下,更无力施为?”堂娜问。
林轩默默地点头。
堂娜皱着的眉头忽然散开了,眼中出现了一抹奇异的亮色:“林轩,我问你,如果地球资源任你调用,你会用什么办法发动爆炸?”
林轩自然而然地回答:“当然是核爆炸。”
核爆炸是指核武器或核装置在几微秒的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核武专家们为了便于和普通*比较,核武器爆炸释放的能量,用释放相当能量的*的重量来表示,称为*当量。核反应释放的能量能使反应区(又称活性区)介质温度升高到数千万开(开氏度),压强增到几十亿大气压(1大气压等于101325帕),成为高温高压等离子体。反应区产生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辐射x射线,同时向外迅猛膨胀并压缩弹体,使整个弹体也变成高温高压等离子体并向外迅猛膨胀,发出光辐射,接着形成冲击波(即激波)向远处传播。
人类发明核武器之后,国家之间的战争就有了相当复杂的质变,不再停留于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而是将毁灭敌国的超人之力集中在一个小小的按钮上。
二十一世纪中,就连各国小学生的课本上都印着核武器的介绍,可见它是目前全人类毫无异议的“终极武器”。要想产生“宇宙大爆炸”的力量,非它莫属。
“没错,正是核爆炸。要想获得核爆炸,必须掌控核武器。那么,现在我就站在一艘二战德国潜艇上,它的内部放着很多历史资料,证明二战后期,德国人已经造出了核弹,而且其数量百倍于美国人。元首下达过事关‘最高机密’的手谕,主要内容是——”
第二百八十章 核弹消失事件
蓦地,那立体海洋又发生了一次急促的震颤,这次连林轩脚下的阶梯也跟着动起来。他仰面向上看,视界之中,右侧石壁、左侧海洋都在呈波浪状颤抖,似乎两边随时都能一起崩溃,坍塌下来,将他埋葬在废墟之内。这种两山夹月的地形是兵家之大忌,为“十大死地”之一,但他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被动地停留在这里。
“大崩溃就要到了——我继续说,元首的最高机密就是集结核弹于柏林城西部、西北部、北部那些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堡地下室之中,封锁‘核弹制成’的消息,只等盟军在节节推进的大好形势下任由多处重要指挥所暴露出来,德军随即就会发出核弹,将盟军高层全部摧毁。也就是说,元首实际一直都有控制欧洲战事的能力,只是引而不发,高瞻远瞩,等待最后战机。”堂娜说。
在二战中,柏林是最受关注的城市,因为元首的一次次闪击行动命令,就是从柏林向着四面八方播发出去的。而且,盟军方至少派出了二百多个秘密间谍小组,依托城市地下纵横交错的水道,对柏林频繁展开毁灭性破坏活动。可以说,这个城市是二战全球的焦点,它的命运中注定了要产生兴盛的高峰与衰败的低谷。
从地理环境分析,柏林是德国最大的城市,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城市内部还有施普雷河和哈维尔河穿过。
纵观柏林城历史,一战并没有给柏林带来严重的破坏,但是在1919年柏林爆发了工人起义和内战,1920年发生了卡普暴动,连续动荡之后,同年4月27日,柏林同其周围的8个城镇、59个村庄合并为“大柏林”,人口暴增,城市实力也成倍增长。1939年二战爆发,元首曾幻想在战后将柏林建设为其欧洲帝国的首都,更名为“日耳曼尼亚”,可见他对这个城市有多看重。
二战后期,盟军的空袭和苏联红军的进攻使柏林市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令元首多年的苦心经营化为泡影。这段时间内破坏性最大的,当属1943年11月22日的“柏林战役”。英国皇家空军派出764架轰炸机,展开大规模轰炸,炸毁了东起蒂尔加滕和夏洛滕堡、西至斯潘道和西门子施塔特的整片区域。从1943年11月到1944年2月,盟军一共对柏林发起13次大规模空袭,其中9次的轰炸规模在500架以上,摧毁了柏林四分之一的市区、四郊和市区内的150多座电气、军火、通讯设备和轴承工厂,炸死1万多人,并使150万人无家可归。市区90%的建筑被摧毁,树木全部被砍光,水电系统也遭到彻底破坏。19